別姓圖騰(別氏圖騰)
別姓是中華姓氏之一,根據古書姓氏考略上記載,古時候有個人叫別成子,這是關於別姓的最早記述。別成子的後代,就以別為姓氏,世代相傳,就形成了今天的別姓。別姓在宋版《百家姓》中位列第三百二十二位,現今人口約十萬,排在第四百二十四位。
【得姓始祖】
別成子:據《姓氏尋源》上指出,別姓是別成子之後。按照別義,古諸侯卿大夫長子世子為宗子,宗子之次子世為小宗,小宗之次子為別子,不敢姓祖父之姓,而別為一族之宜,以祖父之官爵字諡別為姓氏。《姓氏尋源》所說別成子之後,或即別子之誤。由此可見,這個家族當初也是發源於我國西北地區。望族居京兆郡(今陝西省長安東)。故別成子就是別姓的始祖。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王族,出自天子諸侯嫡長子以外之子,屬於以宗族稱謂為氏。
別氏,出自古代“別子為祖,繼別為宗”之說。
“別子”,古代指天子、諸侯的嫡長子以外的兒子。曾鞏在《公侯議》中指出:“天子之嫡子繼世以為天子,其別子皆為諸侯,諸侯之嫡子繼世以為諸侯,其別子各為其國卿大夫。”
在典籍《禮記·喪服小記》中有“別子為祖,繼別為宗”記載。意為,諸侯國國君嫡長子當繼承父位,長子的弟輩謂庶子,均稱“別子”。別子無權繼承君位,須分離出宮自立一家,另賜新氏。而出宮別子即為新賜姓氏之始祖,此謂“別子為祖”。
與諸侯國宗法同制,別子之嫡長子、嫡長孫繼承新氏家支為大宗,此謂“繼別為宗”。嫡長子之外庶子屬小宗,小宗依宗法各繼承其第一代庶子。別子不得以祖上的姓氏為姓,只能以祖父之名字、官稱、爵位、封邑、諡號等為姓氏,其中亦有以宗法制度中長幼、嫡庶、地位為姓,遂有別氏。
在史籍《百家姓考略》中記載:“古諸卿大夫長子,世為宗子,宗子之次子,世為小宗;小宗之次子,為別子。不敢姓祖父之姓,而別為一族之祖,以祖父之官爵字諡,別為姓氏。此別氏之義。”
由此,有的姓氏學專家認為,在史籍《姓氏尋源》中所說的“別氏為別成子之後”,或即別子之誤。
源流二
源於庶族,出自戰國時期陰陽家別成子之後裔,屬於以先祖名號為氏。
在史籍《姓氏考略》中記載有關於別氏的最早記述:“別成子後代,以別為姓氏,世代相傳,乃成今之別氏。”
據文獻《百家姓姓氏起源》記載:上古之時,有一個隱士,名號為別成子。
別成子喜為眾人排解憂難,甚受百姓擁戴;不少諸侯貴族亦聞其名,欲請為官,但均遭拒絕。後有一貴族因嫉妒別成子,將其殺之,隕其首,棄於終南山中一深潭。百姓聞聽後如喪考妣,於其家中設靈堂,將無頭屍置於棺槨,還選了精通水性的年輕人下深潭覓其首,不料,打撈到的頭顱卻氏那貴族。眾人驚詫不已,紛紛著人往貴族家打探,果聞在別成子遇難翌日,那貴族亦被人梟首。眾人甚感蹊蹺,於是疾返別成子靈堂,卻見那棺槨裡空空如也。自此,再也沒有人見過別成子,據說他已透過“兵解”方式,得道成仙而去。
實際上,別成子為戰國時期著名的陰陽學家,並撰有著作。在史籍《漢書·藝文志》中,記載陰陽學家的系列著作中,有“《別成子·望軍氣》六篇,圖三卷。”
據學者別廷峰在其所著的《尋根求源,認祖歸宗——別氏族源流考》一文中記載:陰陽家,是戰國時期出現的相關於陰陽五行學說的一個流派。
陰陽說、五行說,是當時具有樸素唯物主義因素的一種流行思想,代表人物是鄒衍(公元前305~前240年)。陰陽家在學術上認為人類社會的發展氏陰陽相互協調、沖剋而推動的,是受木、火、土、金、水五種勢力的支配的。這個學說為當時新興的地主階級統治者在建立新型的封建社會制度、統一政權的過程中找到了理論根據,為改朝換代合法與否,確立了評判的標準。別成子,就是該學派眾多學者中的一個佼佼者,是這個學派中的一位有見解、有著述的重要成員,是中國在“諸子蜂起,百家爭鳴”、思想十分活躍的戰國時期一位大思想家和大學者。
由於年代久遠,文章佚失,今天人們已經看不到別成子所撰寫的原篇《望軍氣》六篇文章和三捲圖。但相傳,到了秦漢之際,著名謀略家張良的老師赤松子就是別成子的徒弟,張良承其衣缽,因此人們可以從張良的一系列著述中,看到當年別成子的學術思想。
在別成子的後裔子孫中,多有以其名號為姓氏者,稱別氏,世代相傳至今。
別氏族人大多尊奉別成子為得姓始祖。
源流三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晉國大夫孫伯黶後裔的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
在史籍《潛夫論·志氏姓》中記載:“至春秋時,晉張侯、張老,實為大家。張孟談相趙襄子以滅智伯,遂逃功賞,耕於負山。後魏有張儀、張醜。至漢朝,張姓滋多。常山王張耳,梁人。丞相張蒼,陽武人也。東陽侯張相如。御史大夫張湯,增定律令,以防奸惡,有利於民,又好薦賢達士,故受福佑。子安世為車騎將軍,封富平侯,敦仁儉約,矜遂權而好陰德,是以子孫昌熾,世有賢胤,更封武始,遭王莽亂,享國不絕,家凡四公,世著忠孝行義。”
據史籍《漢書》的記載,西漢車騎將軍張安世被賜封在富平,為陝西富平侯,傳到其第五世孫純嗣侯,因為恭儉自修,因此在王莽篡漢後,並沒有失爵。到了東漢建武中期,更封富平之別鄉為武始侯,亦稱別鄉侯。
純嗣侯就是張純,在東漢時期,被漢光武帝劉秀改封為武始侯,亦稱別鄉侯。其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封邑或爵稱為姓氏者,稱別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四
源於官位,出自秦、漢時期軍制別將,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秦、漢時期,軍中主力部隊以外的輔助部隊稱別部,統領之將官稱為“別將”,亦稱“別部司馬”。到北魏中期以後,於主帥都督別道附翼而行之部隊亦稱別部,統領稱“別將”。
別將一般為六品,官秩六百石,唐朝時期降至從七品,多稱作偏將。
別將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別將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別氏、將氏者,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五
源於官位,出自漢朝時期地方官吏別駕,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別駕,是漢朝時期所設定的各州刺史的輔佐官稱,全稱為“別駕從事史”,簡稱“別駕”。
別駕輔佐刺史,總理各種具體行政事務,權力甚重。到唐朝時期曾一度改為“長史”,但不久又復置“別駕”,形成刺史、別駕二官並立、相互制約的情況,但其實權不如漢朝時期,
至宋朝、明朝時期,其相應官職皆改為“通判”,為知府的副手。
別駕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別駕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別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六
源於官位,出自漢朝時期中央官吏別火令,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西漢時期,在大鴻臚的附屬官員中有別火令,下轄有別火丞、別火下士、別火刑吏等,主要負責掌管獄令。
大鴻臚是中國秦朝時期所設定的官職,秦朝時期稱典客,到漢景帝中六年時改名為大行令,至漢武帝太初元年時改名為大鴻臚,為掌理“蠻夷”事務的主官,亦即外交事務的機構。
別火令就是輔佐大鴻臚管理各邦國衝犯大漢王朝的外國人等,曉以中華國典,教以中華禮法。
另外,別火令兼管時令改火之典,也就是仿照《周禮·月令》中要求的,隨不同季節改變取火之薪:“春取榆柳之火,夏取棗杏之火,季夏取桑拓之火,秋取柞痋之火,冬取槐檀之火,以供王用。”
別火令之官職到魏、晉兩朝以後被廢黜。
在別火令、別火丞、別火下士、別火刑吏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別火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別氏、火氏者,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七
源於官位,出自三國時期曹魏國官吏別兵曹,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別兵曹,簡稱為“別兵”,是三國時期曹魏國所置五個兵曹尚書之一,負責掌管和調遣國家中央軍隊之外的別部兵馬,即轄管中央政府屬蕃各國的兵馬,如同今日的各地方部隊,並參與統一的軍事行動等。
在別兵曹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別兵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別氏、兵氏者等,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八
源於滿族,出自金國時期女真族必蘭氏部落,屬於以部落名稱漢化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滿族別蘭氏,亦稱必喇氏、畢力揚氏,源出金國時期古女真族必蘭部,以部為氏,滿語為Bira Hala,漢義“河川”,世居和悠(今烏蘇里江匯入黑龍江河口地區)、長白山區等地。後多冠漢姓為別氏、何氏、楊氏等。
【遷徙分佈】
遷徙
關於別氏起源,在史籍《姓苑》中記載:“別氏,望出天水(今甘肅通渭),京兆人。”在史籍《通志·氏族略五》中記載:“別氏,《姓苑》雲:京兆人。宋有別仝,望出天水、京兆。”在史籍《二十四史》中記載:“別參,朝邑人(今陝西),安祿山叛,尚衡舉義兵計賊,置參為牙將。”
在史籍《姓韻》中記載:“熊瀟南昌別侯重修儒學記雲:別侯諱建奇,字樹宇,陝西富平人。催科而存撫字,折獄而稱明允,城邑加飭,保甲維嚴。”
在文獻《湖北仙桃別氏分支族譜》的封面與菲頁中題字:“別氏宗譜,京兆堂”。
在清朝末期的兒童啟蒙讀物《幼學歌·姓氏考源》中,以韻歌形式介紹了中國姓氏的主要祖籍,其中的“京兆”欄下包括有二十六個姓氏,即有韋氏、酆氏、史氏、計氏、米氏、宋氏、杜氏、於氏、宗氏、段氏,家氏、康氏、車氏、全氏、黎氏、扈氏、雍氏、壽氏、扶氏、浦氏、別氏、夔氏、晁氏、冷氏、申氏、屠氏。
湖北學者別道林珍藏有其父別行棲手抄的農曆與氣象內容書一冊,書冊上雖然沒有作者與抄錄者的姓名,但在封面上題有四字:“家世京兆”。另據學者別凌先介紹,其祖別文才在生前的記事本上,亦均寫著“京兆氏”三字,而不直寫其真實姓名。顯然,該支別氏家族起源最初居住地應為京兆。
另外,陝西別氏族人為別氏發祥於陝西一帶提有佐證:據入川始祖別維漢墓誌記載:四川巴中別氏祖先原“在陝西安府富平縣東河裡羑子店”,後在清朝康熙年間“由秦入蜀”,落業在“巴州中二甲柏頂子山下”(今四川巴中巴州區光輝鄉宋興村三社)。
中國的姓氏多起源於中原地區,隨著人口不斷遷徙,諸姓氏逐漸分佈全國。歷史上人口流動趨向為由北向南,由西向東。今南方姓氏,多為人口南遷所致。別氏流動亦無例外。
根據史籍《姓氏考略》上的記載,古時候有個人叫別成子,這是關於別氏的最早記述。別成子的後代,就以別為姓氏,世代相傳,就形成了今天的別氏。
湖北別氏當是別氏遷徙出京兆最早的一支,應在南宋以前。湖北別氏入鄂的始祖,據沔陽《別氏宗譜》載“原始祖為之傑公,原籍郢洲大宗,嘉定二年賜進士出身,出仕河南參知政事,卒贈少師”。此文確定沔陽別氏原始祖系別之傑。然宋朝名人還有別仝,別仝是別之傑之父,故別之傑是否為入鄂別氏始祖待考。
其實,湖北的別氏族人應不少於兩支:一支為郢州本源,即別之傑宗族。此支別氏應分佈在今荊門、鍾祥、宜城、宜昌、沙市、棗陽等地,本支別氏起源與發展分佈情況待查。另一支為別之傑後裔別妙祖明初遷徙至沔陽所發,屬郢州別氏分支。這一支另成體系,另修宗譜,另排輩份,另立祠堂,為沔陽別氏。主要集中於仙桃(前沔陽)、天門、潛江、洪湖、漢川、武漢等地,其中仙桃市別氏最多,1992年修譜統計約三千五百多人。仙桃市原為沔陽,因沔水(今稱漢水、襄河)流經而得名,歷代建制為州、府治所。
元末,沔陽人紅巾軍領袖陳友諒稱帝號大漢,與朱元璋於鄱陽湖交戰被射殺,明太祖朱元璋血洗沔陽並大舉移民。沔陽別氏始祖妙祖公於此時(明洪武二年)遷徙沔陽,定居於沔陽西陲沔水支流通順河南側之毛嘴珠璣寺(即古竟陵南鄉流泗河),至今已逾六百年。
如關於湖北省別氏始祖的介紹,據湖北仙桃沔陽別氏宗譜記載:“別之傑,郢州人(今湖北荊門、鍾祥),宋嘉定進士,先後知澧州及德安、江陵府,湖北安撫使,進端明殿學士加兵部尚書,淳佑中拜參知政事。”
由中國人民銀行程度分行別凌所撰《別氏“由秦入蜀”考略》一文介紹:
別氏族人入川始祖別維漢“由秦入蜀”,別氏族人是隨明末清初的移民大潮,從陝西來到四川的。從找回的入川始祖別維漢的墓碑來看,此碑中間刻有“皇清待贈擬諡吏相英明別公諱維漢老大人一位正性之墓誌”二十五個大字,其碑文如下:“公諱維漢,考之譜牒,原[系]結齋公之次君,母氏喻孺人所育,生於康熙甲戌年吉月吉日吉時。在陝西安府富平縣東河裡麥子店生長人世[氏]。元配金君,僅育二子,並無一鳳。後由秦入蜀,擇地而蹈。始於巴州中二甲柏頂子山下落業。公以二弱君,課耕課讀。不數年家聲丕振,遂無志西歸也。不幸卒于吉年吉月吉日吉時,用迂艮山坤向,卜葬於斯。舊曾建有墓誌,所載儀型方躅,無不昭然若揭。奈年湮雨,風雨傾頹,墮淚竟無徵焉。光緒甲午後,起興木本水源之思,動重修復刻之念,維七房共捐七串,猶有不足,族眾謫議,將祖積會資以作公焉。囑餘為文,餘爰公已歷數世,淚愧未悉其風度,述其制行,僅筆生卒,以志不朽雲。”
入川始祖別維漢之墓,原葬於現在的巴中市巴州區光輝鄉宋興村三社的中央田邊封田下面的彎彎田巖處。據別氏宗親回憶,該墓碑高六尺九、柱厚兩尺四,磴基長八尺一、高兩尺七、寬兩尺七。碑上面刻有“龍鳳呈祥、雙獅登扁”圖案,兩側刻有“二十四孝”等人物。整個墓碑,圖案清晰,碑文完好無損,十分壯觀。可惜碑柱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的文化大革命中已損毀,墓碑被別氏後人搭作了洗衣臺。2000年9月,由別氏宗親捐款重修了碑柱,並重刻上“復建墓碑耀先祖,昭穆列祖裕後人”於柱上。將墓碑重新立於始祖別維漢墓前。
從碑文來看,此碑是別氏後人在清光緒甲午年(公元1894年)農曆9月28日,紀念始祖別維漢誕辰二百年之時重新修建的,最初的墓碑因為年代久遠而損毀了。碑文表明,四川巴中巴州別氏祖籍原“在陝(西)西安府富平縣東河裡麥子店”,“後由秦入蜀”移民到四川巴州中二甲(今四川巴中市巴州區光輝鄉宋興村三社)。別氏後人為了不忘記祖籍,也以不同的方式進行了記載。如:民國七年(公元1919年),在九世別毓昌的墓碑柱上刻有“靈鍾秀毓川之北、源遠根深陝以西”的對聯。
入川始祖別維漢墓碑記載的“東河裡麥子店”這個地名,經多方證實就是現在的富平縣覓子鄉西上官村別家組。雖然找不到“東河裡”這個地名的記載,但“覓子店”這個地名就很早有記載。據明朝萬曆年間《富平縣誌》記載,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劃全縣為四個鄉,轄四十四個裡,其中橫水裡統“覓子店”等六村堡。清朝初期的富平仍沿襲明鄉里制,唯村莊有所增加。清乾隆初年,將村堡分屬八十五個聯,後增至九十九個聯。並將聯及村堡按方位分屬於城中和東、西、南、北、東北五個鄉。據清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的《富平縣誌》“鄉甲”記載:“西鄉第六聯領:七星堡、南閭村、別家堡……,共十四堡八百六十四戶”、“南七聯:領覓子鎮等八村堡”。這是有史記載以來,第一次出現“別家堡”這個地名,表明這時的別氏人家已較多了。民國初期,富平仍以清代聯的編制作為基層政權組織,沿用明朝裡制。後來實行保甲制,全縣編為二十四聯保、二百四十三保、兩千八百八十三甲。民國二十九~三十年(公元1940~1941年),又擴大鄉、保編組範圍,將全縣原有聯保調整為十三個鄉、九十八個保、兩千一百五十八甲。這時的“覓子鎮”歸信立鄉,是鄉公所駐地。
解放後,1950年5月全縣劃為十個區,九十七個鄉、兩個街。“覓子鄉”屬於第二區管轄。其後該縣的區、鄉發生過多次變化,但覓子長期是“鄉”的建制。據1994年的《富平縣誌》記載,截至1989年底,全縣有村堡一千六百四十一個,分屬於三十二個鄉鎮管理。這時的“覓子鄉”轄“別家堡”等三十一個村堡。1996年以後,別家堡先後改為別家村(自然村)、西上官村(行政村),現在稱為西上官村二組或西上官村別家組。2002年2月編印的《富平縣行政區劃圖》還標有“別家堡”這個地名,但現在人們普遍把這裡管叫“別家”。富耀路穿境而過,別家依路而居。西去三公里,即到覓子鄉政府所在地覓子村;東去十八公里,經莊裡鎮和南社鄉,就到了富平縣城。途徑此處,依稀可見“別家饃店”、“別家傢俱城”、“別家綜合商店”等路邊店名招牌。別家堡的東面,有一條發源於銅川的石川河流過,當地人稱它為“東河”,河上建有有一座橋,“東河裡”這個地名應該是此地。由於上游的銅川境內修建了“桃曲坡水庫”,此河現已斷流。
從歷史上來看,富平縣的別氏有不少的傑出人物被列入史冊:
清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的《富平縣誌》卷之五“選舉”中記載了兩位別氏人士:“乾隆三年戊午科:貢士別樹宇,蘄州州判,先令南昌供應,大軍嚴整有法,以能名”、“乾隆十三年乙卯科:“掾吏別奇珍,館陶典史”。
清光緒十七年(公元1891年)《富平縣誌》“仕宦”篇記載中的三位別氏人士,他們分別是:
別樹宇,蘄州州判。蘄州,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改為蘄春縣,今屬湖北黃岡地區。州判,清代為知州的佐官(副職),與州同分掌糧務、水利、海防、管河等諸職。
別奇珍,館陶典史。館陶,縣名。清屬山東東昌府,今屬河北邯鄲地區。典史,官名。為知縣下掌管緝捕、監獄的屬官。
別瑩,甘肅知縣。知縣,官名。宋代開始,由中央派遣管理一縣的行政官員,稱知(主持)某縣事,簡稱知縣。有軍隊駐縣的還兼管軍事。明代開始正式用為一縣長官的名稱,清代相沿不改。
1994年10月出版的《富平縣誌》“外地富平縣籍工作人員名錄(五十二人)”中排在二十位的有一位別氏人士:“別守智,男,漢族,高中,籍貫覓子鄉,師長,住北京海淀路三院”。這是唯一被列入新縣誌的富平籍別氏人士。
富平縣覓子鄉的別氏究竟是土著,還是從別的地方遷徙而來的,沒有資料考證。但居住在這裡的別守仲老人(現年八十一歲)回憶小時候聽到的故事,傳說這裡村民的祖先大多是在明朝年間從山西遷徙過來的,別氏也不例外。
目前,富平縣的別氏人家大都集中覓子鄉西上官村二組。據戶口部門管理統計,現別氏共有五百零八人。由於沒有代代相傳的取名“字派”,近四代人已沒有按“字派”取名,也無法區分別氏的分支房系,只管“三百年前是一家”。正是由於沒有字派,這裡的別氏取名十分隨意,也很有特點。比如:別六一、別六三、別程程、別田田、別伯樂、別百歲等。因此,無法與入川別氏祖先傳下來的字輩核對輩份。但透過上述考證,可以肯定別氏“由秦入蜀”的起始地就是富平縣覓子店別家堡。
由於年代久遠,富平縣覓子店的別氏人家沒有留下家譜之類的史料,別氏繁衍生息的過程無從考證。但現年五十五歲的別忠文儲存著一幅記載祖先神位的“神軸”,是其父別建財在1991年去世前傳給他的。此軸將宣紙裱糊帆布上,長一米七,寬一米三。從上到下,共有七排。第一排上書“本門三代宗祖之神位”,第二排上書“皇清顯考別府君(妣韓孺人)諱倫之神位”、“皇清顯考別府君(妣□孺人)諱昆之神位”、“皇清顯考別府君(妣武孺人)諱作周之神位”。
明末清初的“湖廣填四川”,從順治年間至乾隆年間包括陝西在內的十多個省的民人向四川移民,持續時間達一百餘年。別氏入川始祖別維漢就是在清政府倡導的“移民墾荒”大環境下,自發性移民到四川的。
從史籍來看,陝西省富平縣在清朝初期災情頻發,清康熙五十九~六十年年間(公元1720~1721年),連年大旱,饑荒、瘟疫並行,人民無法生活,而背井離鄉。從陝西臨近的四川來看,由於兵燹連年,人口損耗殆盡,四川大部分地區十室九空,十不存一,土地荒蕪,需要移民墾荒。
清順治六年(公元1649年),順治皇帝諭戶部,四川無主荒地,州、縣官給以印信執照開墾耕種,永準為業。
清康熙十年(公元1671年),康熙大帝批准四川湖廣總督蔡毓榮關於“敕部準牧民之例”的疏請。定各省平民入蜀開墾者準其入籍例。
清康熙二十九年(公元1690年),康熙大帝又諭遷往別省之四川縉紳應令各歸原籍。流寓之人在川墾荒者,將地畝永給為業。定入籍四川者準其考試例。
清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滿清政府戶部復準四川巡撫馬會伯關於各省入川民人由原地方官給予印照到川驗明安插。由此促使別氏“由秦入蜀”,落業四川巴州。據民國《巴中縣誌》記載:“明崇禎十年,獻賊竊入蜀疆,殺總兵侯良柱,由巴劍將奔漢中,為川北副將張合所扼,十三年春二月,左良玉合諸將兵,大破獻忠於太平,九月返走,入巴州時知州盧爾諄練鄉兵制火器以拒之。十四年春正月朔城陷,盧爾諄遇害,闔署殉難,教喻錢柏柯亦死於賊焚燬擄掠,加以屠戮。是年獻忠自巴州至開縣,官軍敗績,獻忠遂東下。十七年即清順治元年十一月,僭號於成都,遣偽將軍分屠各州縣,順治三年獻賊伏誅,五年清知州許廣大始招復流亡,其間州中無主凡七年。”
清道光十三年(公元1833年)《巴州志·風俗》:“州自明季……土著無幾……國朝康熙、雍正間,秦、楚、江右、閩、粵之民,著籍插佔,各因其故俗以為俗,不必盡同。”民國《巴中縣誌》還記載:“清代至民國初年,各省移來縣境客戶,互以鄉誼聯名建廟,塑供桑梓大神,各姓自立昭穆神主,名稱會館,實為家廟,既是同籍商幫集會場所,又是各姓人士敬神祭祖之地……文星街三元宮,系陝西人所建”。這表明有不少陝西人入籍巴州,由於人數較多,合夥建起了會館。
陝西與四川自古相通,是為近鄰,常有商業交易及民間往還。陝西移民四川的情況,在各地縣誌中有著明確的記載。陝人在清初入川佔地,其具體做法是“秦人隨大軍開闢,砍樹臼其皮為界,施棚帳於內髏瓦礫之間”。清光緒年間撰著的《德陽縣誌續志·陝西會館田記》一文說:“時朝廷功令他省民人入蜀報墾……當此之日,楚來最多,亦最選,秦次之,江右為後,粵、閩出於亂定數十所之外。故人邑人率皆五方雜處”。在文獻《成都通覽》中記載,當時填四川者,湖廣籍佔25%,雲貴籍佔15%,江西籍佔15%,陝西籍佔10%,安徽佔5%,山東佔5%,廣東佔5%,廣西佔5%,而福建、山西、甘肅合佔5%。這說明湖北、湖南、雲南、貴州、江西和陝西人佔了“湖廣填四川”的人口的大多數。這些典籍記載了陝西人入蜀及創業的情況。
巴州始稱於北魏。春秋戰國時代,巴州是巴子國的首都。秦國併吞六國後命名巴郡。由於唐朝許多詩文中有巴南、巴中之稱,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改巴州為巴中縣。1993年7月,經國務院批准,四川省原達縣地區所轄的巴中、平昌、南江、通江四縣劃出設立巴中地區,並批准巴中撤縣建市,地區行署設在巴中市。2000年6月,經國務院批准,撤銷巴中地區和縣級巴中市,設立地級巴中市,原巴中市改為巴州區。巴中市人民政府駐新設立的巴州區。該市位於四川東北部,大巴山南麓,東臨達州,南接南充,西抵廣元,北連陝西漢中;地貌多為山地和深丘,經濟以農業為主。
別氏族人入川始祖大約在清朝康熙年間,從陝西富平起程,過西安,翻越秦嶺到漢中後,再跋涉大巴山中的米倉古道進入四川巴州。著名清朝學者顧祖禹在《讀史方輿紀要·漢中府·巴嶺山》中記載:“在府西南一百九里,亦曰大巴山。其山延綿深廣,中包孤雲、兩角、米倉諸山,南接四川巴州之小巴山。”米倉古道北起陝西漢中,南至巴州,東線至壁州至綏定(達州)抵培洲(重慶),南線至保寧(閬中)至成都,西線接利州(廣元)匯入劍門古道,全程綿延數千公里”。這是一條從荒蠻巴蜀通往繁華京城的古道,別氏入川始祖在三百多年前從這條古道徒步一千五百公里左右來到了今巴中市巴州區光輝鄉宋興村三社柏頂子山下,透過插佔土地定居安身。先住在用竹木梆的茅草窩棚,後在荊棘叢中發現了一座無人居住的大瓦房(由於戰爭和瘟疫,原房主可能逃離或死亡,留下了房屋,這種情況當時的四川比較普遍,都通稱某老屋),便搬進這座房屋居住,後稱別家老屋。嘉陵江的支流恩陽河流經這裡,別氏來後這段河就叫別家河,靠下段的灘就叫別家灘。
別家灘位於巴中市的南部,屬巴州區光輝鄉管轄,離鄉政府所在地五公里、巴中市政府所在地十八公里。光輝鄉原名石廟,在1854年建場時,用石頭修建了一座廟宇而得名。解放前屬石城鄉公所管轄。1951年建立石廟鄉。1966年更名為光輝公社,意取毛澤東思想的光輝照耀著這個地區。就在這個山川秀麗的地方,別氏家族以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世代聚居在這裡,生活、生產、發展、奮鬥不止,安居樂業。至今在這裡繁衍生息十四代,已逾三百多年,除外遷巴中市巴州區宕梁、石城鄉,南江縣下兩鄉、花橋鄉、赤溪鄉,以及成都、北京、蘭州、遼寧外,此地尚有別氏後人二十三戶,八十九人。
分佈
別姓在宋版《百家姓》中位列第三百二十二位,現今人口約十萬,排在第四百二十四位。
目前別氏族人分佈省份,除陝西省之外,別氏族人分佈較為集中之省份尚有湖北、河南、山東、四川、吉林、重慶等省份。
今陝西省富平縣隸屬渭南市,距西安市約七十公里的覓子鄉別家村,有別氏族人千餘人左右。
陝西富平縣別氏族人主要集中在覓子鄉別家堡,位於縣城正西,現有一村就以別氏為名,稱為別家村。陝西省富平縣,西晉時因“富庶太平”而得名,建立縣置兩千四百餘年,位於關中平原北部,東鄰蒲城、渭南,西界三原、耀縣,南接三原、臨潼,北連耀縣、銅川,屬於渭南市管轄,離西安市六十九公里,是陝西傳統農業大縣。富平縣為關中最古老的縣份之一,清朝屬西安府管轄。1950年5月屬咸陽專區,1958年12月併入銅川市,1969年後屬渭南地區(今渭南市)至今。
另據家住西安市的別鑫奇在近期走訪調查,西安市雁塔、碑林區和咸陽市武功縣,有別氏族人三百十九戶,共計一千二百七十餘人。此外,西安市的灞橋、臨潼、長安、閆良區,寶雞市的歧山、扶風、鳳祥縣,渭南市的大荔縣,也有別氏族人居住,人數不詳。西安市郊別氏多為土著。
河南別姓:河南別姓系元朝末年從陝西遷入。主要分佈在南陽市的內鄉、西峽、淅川等縣地。
山東別姓:山東別姓系明朝永樂年間奉朝廷之命駐山東屯墾軍糧後定居於此。現別姓主要分佈在濰坊市的安丘、諸城,濟寧市的金鄉,煙臺市芝罘、長島及日照等地。
東北別姓:東北別氏祖先別森清咸豐年間自山東諸城闖關東時定居於遼寧寬甸。別姓現已分佈到吉林通化、和龍市與黑龍江哈爾濱、齊齊哈爾及遼寧瀋陽等地。
四川巴州:別姓四川巴州別姓系康熙年間先祖別維漢自陝西富平縣入川。現主要分佈於成都、巴中、宜賓等市。
重慶別姓:重慶別姓起源待考。已知重慶江北別氏字輩九十六字:德體宗祖學本聖賢 才成俊彥 業廣福田仁昭家道 義培心源 禮隆選舉 智保平安忠臣勳著 孝子名傳廉貞品重 節用澤聯慈恩普佑 祥瑞承先 正倫明紀 直訓良言天開泰運 地合美宣久登科第 長錫魁元榮封貴顯 華祝景全 遠思昌裕 永世萬年
臺灣別姓:別姓在臺灣省桃園、臺中、臺北縣有分佈。系1947年吉林和龍人別廷勝考取臺灣港務學校,後在臺灣定居;1948年河南內鄉縣的別棟甫、別兆敏等人隨國民黨軍隊去了臺灣。
陝西別姓:1、陝西富平覓子別家的別姓,別家是當地別姓集居地。富平別姓是四川巴州別姓的發源地。2、西安西南月登閣村,別姓是月登閣村最大的姓,有五六百人之多。輩份字:……星永懷志德……。本村別姓大約來自西安北郊。3、西安北郊有一個叫斡爾多(音)的村子,村中有兩座大墓,據說埋葬著別氏的祖先,是兄弟倆。此村是月登閣村別姓的發源地,月登閣村別姓每年要去斡爾多村祭祖。遺憾的是:這個村子現在已經拆遷,這個地名已復存在了。4、西安南二環那裡還有個村子(村名不詳)有別姓,據說還跟月登閣的別姓有淵源。
【郡望堂號】
郡望
京兆:亦稱京兆郡、京兆尹,實際是上不是一個郡,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區稱謂,“尹”為其太守。西漢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改右內史置京兆尹,為三輔之一,治所在長安(今陝西西安)。三國曹魏文帝黃初元年(庚子,公元220年)改京兆尹為京兆郡,治所在長安(今陝西西安),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至華縣一帶。曹魏黃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封皇子禮為秦公,以京兆郡為秦國,曹魏黃初三年又改名為京兆國。魏明帝青龍三年(乙卯,公元235年)封皇子洵為秦王,改京兆國為秦國。齊王(曹芳)正始五年(甲子,公元244年)改為京兆郡,今西安,下屬五縣,除周至、戶縣外,均在轄區內。西晉時仍置京兆郡於長安,轄區較三國魏時縮小。十六國至南北朝時期前趙、前秦和後秦、西魏、北周相繼建都長安(後秦稱常安),均在此設定京兆郡(或尹)。隋、唐兩朝均都長安,另建新城。隋朝時期稱大興城。唐高宗永徽四年(癸丑,公元653年)改名長安城,在長安城周圍的京畿地區,以雍州為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稱京兆者,均指京師及其附近地區。隋、唐兩朝均設京兆尹(郡、府)或雍州,作為郡級建制以統長安、大興(唐改為萬年)等二十餘縣。唐朝以後,長安城不復為都,發展受到一定影響,但仍不失為一個重要的地方性都會。金、元兩朝在陝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與建都之地無關,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華陰以西一帶地區。北洋政府改順天府為京兆地方,府尹為京兆尹,符合金朝以前“京兆”之意。民國政府成立時廢黜“京兆”之稱。
天水郡:西漢朝元鼎三年(丁卯,公元前441年)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肅通渭),其時轄地在今甘肅省通渭縣、秦安縣、定西縣、清水縣、莊浪縣、甘谷縣、張家川縣及天水市西北部、隴西東部、榆中東北部地一帶地區。東漢朝永平十七年(甲戌,公元74年)改為漢陽郡。三國時期曹魏仍改為天水郡。西晉時期移治到上邽(今甘肅天水),北魏時期仍改回為天水郡,其時轄地在今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甘谷縣等市縣一帶地區。
巴郡:亦稱巴州,位於四川東北部,大巴山南麓,東臨達州,南接南充,西抵廣元,北連陝西漢中;地貌多為山地和深丘。三千多年前的商朝時期,古巴族人就在該地區繁衍生息,春秋時期,巴州是巴子國的首都。戰國時期秦國取古巴子國之地置巴郡,其時轄地在今重慶市一帶地區。東漢朝建安六年(辛巳,公元201年)劉璋改巴郡為巴西,治所在閬中(今四川閬中)。後另以江州(今重慶)為治所,置巴郡。南朝齊國代置墊江縣,北周時期改稱巴縣。南北朝時期北魏建巴州,後期為楚州,隋朝時期改為渝州,又以渝州為巴郡。由於唐朝許多詩文中有巴南、巴中之稱,民國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改巴州為巴中縣。1993年7月,經國務院批准,四川省原達縣地區所轄的巴中、平昌、南江、通江四縣劃出設立巴中地區,並批准巴中撤縣建市,地區行署設在巴中市。1995年經國務院批准撤縣建區,巴州成為重慶市巴南區。2000年6月,經國務院批准,撤銷巴中地區和縣級巴中市,設立地級巴中市,原巴中市改為巴州區。巴中市人民政府駐新設立的巴州區。
堂號
京兆堂:以望立堂。
天水堂:以望立堂。
巴州堂:以望立堂,亦稱閬中郡、巴中郡。
字輩
山東濟寧別氏字輩:“萬世友德登金文永繼廣新慶龍鳳佩”。
山東安丘別氏字輩:“淑功作德懷春”。
山東夏津別氏字輩:“文庭有常興朝振壽如增自吉孝傳家世尚佔魁名”。
山東高密別氏字輩:“殿毓永明昌”。
湖北棗陽別氏字輩:“學光明兆……”
湖北仙桃(沔陽)別氏字輩:“妙興仲季思良述志崇應嘉芝字正心遂材可行道業必傳世體用以立明新克治化育至理成全大義華國文章匡時經濟守澤承先達孝善繼光生上代允遵宗志”。
河南內鄉別氏字輩:“廷明輔良治臻平康允文崇武定基振綱篤誠和順立業鴻光大本克固百世永昌”。
河南桐柏別氏字輩:“傳天志從國正清林昌業守成家道永興”。
四川成都別氏字輩:“遠揚萬……”
四川巴中、陝西富平別氏字輩:“結維永先有懷其思玉觀文正(運)萬世聯朝廷登洪(上)恩(品)賢良化來(欲)安”。
陝西西安別氏字輩:“永懷志德……”
重慶渝北別氏字輩:“德體宗(仲)祖學本勝賢”。
吉林寬甸別氏字輩:“廷恩毓俊城金潤文照升”。
河南原陽別氏字輩:“智深愛好和平 心中正大光明”。
山東日照別氏字輩:“奉田懷遠, 守久錫永,建世延年,方可為名…………”
山東諸城(桃林)別氏字輩:“···福春、惟德傳家、昇平守世、崇聖象賢、晉衍恆益”。
山東青島別氏字輩:“正照清同瑞,文元秀順明,長林增吉亮,公檢曾志英”。
重慶江北別氏字輩:仁昭家道 義培心源禮隆選舉智保平安
忠臣勳著 孝子名傳 廉貞品重 節用澤聯
慈恩普佑 祥瑞承先 正倫明紀 直訓良言
天開泰運 地合美宣 久登科第 長錫魁元
榮封貴顯 華祝景全 遠思昌裕 永世萬年
江蘇鹽城別氏字輩:“吾族別氏系唐朝邑人安祿山判尚舉義兵討賊署為牙將別驂是也及至宋朝郢川人嘉定初進士累官知江陵府湖北安撫副使進短命點學士加兵部尚書,為參政事寶元初卒贈少師別之傑是也”。
鹽城東門別氏宗譜原序節選(二十世孫立雄錄)
自十一世起 遐純萬宏連(永)玉(龍)德(開,東)如,恆立宜存正,志維學善良,仁義賢孝順,家齊定禎祥
江蘇宿遷別氏字輩:“……景振開玉,永延長興......”
江蘇漣水別氏字輩:懷如廣愛
【楹聯典故】
四言通用聯
姓啟別子,
望出長安。
——佚名撰別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別姓源流和郡望。
義除叛逆;
大樹聲威。
——佚名撰別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代別慘(Cān 音餐),陝西省朝邑人。天寶年間安祿山起兵造反時,尚衡舉義兵討賊,署別慘為牙將。下聯典指宋朝別之傑,郢州(今湖北省鍾祥)人,嘉定年間進士,先後知澧州及德安、江陵知府,湖北安撫使。官至端明殿學士,加兵部尚書,淳祐年間,擢參知政事。為人忠厚,居官清廉,不畏權貴。
六言通用聯
唐代討賊牙將;
宋時護國尚書。
——佚名撰別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代朝邑人別慘,天寶年間安祿山叛亂時,尚衡舉義兵討賊,署別慘為牙將。下聯典指南宋郢州人別之傑,字宗才,嘉定年間進士,仕寧宗、理宗兩朝,歷官德安,江陵、建康知府,沿江制置使,兵部尚書兼淮西制置使等,淳年間任參知政事(宰相)。為人忠厚,居官清廉,不畏權貴。
七言通用聯
署牙將可鋤叛逆;
任參政能樹聲威。
——佚名撰別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代朝邑人別慘事典。下聯典指南宋郢州人別之傑事典。
宗開京兆傳名遠;
秀毓郢州播惠長。
——佚名撰別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出別姓的望族居京兆郡。下聯典指宋代別之傑,郢州(今湖北省鍾祥)人。
宋朝吏部尚書府,
元國邠州宰相家。
——佚名撰別姓宗祠通用聯
上下聯意指這裡是宋朝別之傑這個吏部尚書的府第,他的出身原籍是邠州,現在是宰相的家。此聯既道明別之傑的身份職務,又點出他的出身原籍。
靈鍾秀毓川之北;
源遠根深陝以西。
——佚名撰別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四川省巴中別宗祠聯。全聯典指此支別姓現居住在山川秀麗的四川省北部須記住來源於陝西省西邊。此乃一副尋根聯,表明此支別姓現在住地方甚好,告誡後人不要忘記自己的發源地。
八言通用聯
懲虺蛇而威聞參政;
除虎害而績美興歌。
——佚名撰別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別之傑事典。下聯典指元別的因,襲父職為副萬戶,多力,善刀舞,尤精騎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