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氏起源及歷史

戚姓圖騰_戚氏圖騰

戚姓圖騰(戚氏圖騰)

一、戚姓的來源

來源於封地:春秋時期,衛國大夫孫林父,受封於戚邑(今河南僕陽市戚城),其子孫以封邑為姓,相傳姓戚。

二、戚姓的郡望堂號 

漢置東海郡,現在山東省鄭城縣。《姓譜》記載:“衛大夫孫林父食採於戚,其支庶以為氏”。望出東海。

三、歷代名人

戚繼光——字元敬,號南塘,晚號孟諸。明朝山東蓬萊人。抗倭名將,編建新軍,加強訓練,紀律嚴明,將士無不用命,所率之軍聞名當時,人稱“戚家軍”。著有《紀效新書》、《練兵紀實》、《茫戎要略》、《武備新書》等書。

戚叔含——幼名毓芳。浙江上虞人。曾赴美國留學,人加利福尼亞斯但福大學,攻讀英國文學。畢業回國後自民國16年(1927年)起,先後在上海大廈大學、安徽大學任教,兼外文系主任,暨南大學文學院院長兼外文系主任。抗戰勝利後,赴浙江大學任教,兼代理外文系主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 1953年起,任上海復旦大學外文系教授。著有《莎士比亞與(哈姆雷特》。譯有《菲爾丁:《湯姆·瓊斯衝(合譯稿本),稿本有《論湯顯祖與(牡丹亭》、《讀(紅樓夢)筆記》、《莎士比亞十四行詩試譯》等。 

外族基因的流入

    戚姓血脈一直純正,幾乎從沒有混人過外族的血液。直到明、清時,在蒙古人、滿洲人中出現了戚姓,東北地區的戚姓應當已經含有滿、蒙民族的血液。

歷史上戚姓的分佈和遷移

    起源於河南的戚姓不久向東遷移,進入山東滕縣東部,其後又南下江蘇沿海地區。

    宋朝時期,戚姓大約有6萬5千人,山東集中了戚姓的主要人群,其次分佈於安徽、浙江、河南、江蘇等省。

    明朝時期,戚姓大約有3萬6千人,當時浙江、江蘇、安徽三省是戚姓比較集中的地區,大約佔戚姓總人口的83%。其次分佈於山東、江西、河南等地。

 當代戚姓的分佈和圖譜

    當代戚姓的人口大約有36萬,為第二百二十七位大姓姓氏,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029%。目前戚姓的第一大省為江蘇,大約佔全國戚姓人口的16%。全國戚姓主要分佈於江蘇、浙江、安徽,這三省大約佔全國戚姓人口的83%。其次分佈於山東、江西、河南等省。全國目前形成了以江浙為中心的戚姓分佈區。

    戚姓在人群中分佈頻率示意圖(見圖227)表明:在上海、蘇浙大部、安徽東部、遼寧南部、吉林東北、黑龍江大部、內蒙古東北、廣東大部,戚姓佔當地人口的比例大約為0.08%以上,中心地區可以達到0.3%以上,以上地區覆蓋面積約佔全國總面積的11%,居住了大約49%的戚姓人群。在浙江南部、閩贛北部、皖魯西部、鄂豫冀東部、遼寧北部、吉林大部、黑龍江西南、內蒙古東部、陝西西南、甘肅南部、青海東部、廣東東北、廣西東部、雲南大部,戚姓佔當地人口的比例大約在0.04%—0.08%之間,以上地區覆蓋面積約佔全國總面積的19.7%,居住了大約31%的戚姓人群。

家譜  

目前上海圖書館收藏戚姓族譜15部,全國其他單位和美、日等國的圖書館還收藏戚姓族譜32部。

名人頻率和宗族先賢

    《中國人名大辭典》收入了戚姓歷代名人32名,佔總名人數的0.07%,排在名人姓氏的並列第二百零四位;戚姓的著名文學家佔中國曆代文學家總數的0.06%,排在並列第一百八十八位;戚姓的著名醫學家佔中國曆代醫學家總數的0.07%,排在並列第一百六十七位;戚姓的著名美術家佔中國曆代美術家總數的0.07%,排在並列第一百六十九位。

     戚姓歷代重要人物有:西漢臨轅侯戚鰓;南朝梁時江州刺史戚袞;北宋太平興國進士、太常少卿戚綸,畫家戚仲;元朝學者戚崇僧;明朝洪武進士、禮部侍郎戚存心,山東布政使戚遜,正德進士、南京監察御史戚雄,嘉靖進士、尚寶少卿戚元佐,嘉靖進士、刑科給事中戚賢,抗倭名將、福建總兵官、左都督戚繼光;清朝康熙進士、侍講學士戚麟祥,嘉慶進士、司經局洗馬戚人鏡,畫家戚著;當代著名越劇演員戚雅仙。

補充糾錯
上一姓氏:
下一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