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氏起源及歷史

桑姓圖騰_桑氏圖騰

桑姓圖騰(桑氏圖騰)

  桑姓是一個歷史悠久,姓源複雜的姓氏,歷史可以上溯至遠古少昊時代,少昊,又稱金天氏,居在窮桑(今山東曲阜市北),登上帝位,號窮桑氏。子孫以號為氏,稱窮桑氏,後簡為桑氏。桑姓在宋版《百家姓》中位列第三百零七位。現今人口約二十七萬,排在第二百七十七位。

【得姓始祖】

  少昊:己姓,名摯,字青陽,號金天氏,是遠古時期東夷族的部落聯盟首領,後人為了有別於太昊氏,故稱其為少昊、或少暭。因其在窮桑登上了帝位並都於窮桑,故又稱窮桑氏。在少昊的後裔子孫中,又一部分族人以地名稱號作為姓氏,稱為窮桑氏,後來省文簡化為單姓桑氏、窮氏。桑氏族人大多尊少昊為得姓始祖。

  公孫枝: 秦穆公執政時期秦國的大夫,他的最著名的貢獻,就是向秦穆公薦舉了原虞國的大夫虞奚。在公孫枝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子桑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桑氏,世代相傳至今,史稱桑氏正宗。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神農氏,出自炎帝之妻桑氏,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據史籍《姓氏考略》記載:“神農娶承桑氏,亦作桑水氏,其後有桑姓。”

  相傳,神農氏娶了桑氏之女(桑水氏即聽訞)作為自己的妻子,他們的後代中即有人以桑為姓氏,稱桑氏,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源流二

  源於己姓,出自窮桑氏(金天氏)少昊的後代,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

  據史籍《姓譜》、《萬姓統譜》等記載:“黃帝裔孫少昊窮桑氏之子孫以桑為氏。”

  窮桑氏,即少昊,己姓,名摯,字青陽,號金天氏,是遠古時期東夷族的部落聯盟首領,後人為了有別於太昊氏,故稱其為少昊、或少暭。因其在窮桑登上了帝位並都於窮桑,故又稱窮桑氏。

  在少昊的後裔子孫中,又一部分族人以地名稱號作為姓氏,稱為窮桑氏,後來省文簡化為單姓桑氏、窮氏。

  桑氏族人大多尊少昊為得姓始祖。

  源流三

  源於嬴姓,出自春秋時期秦國公族公孫枝,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根據《姓苑》記載:“秦公孫枝,字子桑,其孫以王父字為氏。”

  春秋時期秦國公族有叫公孫枝,在秦穆公執政時期擔任秦國的大夫,他的最著名的貢獻,就是向秦穆公薦舉了原虞國的大夫虞奚。在公孫枝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子桑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桑氏,世代相傳至今,史稱桑氏正宗。

  源流四

  源於姒姓,出自戰國時期古桑國,屬於以國名為氏。

  據史籍《姓考》記載,春秋時期有個古桑國,亦稱桑乾國(今山東陵縣),是依附於魯國的一個小諸侯國,國君為大禹的後裔子孫,史書甚少記載。

  在戰國後期的周郝王十年(前305年),桑君起而反抗秦國統治,因此被秦昭襄王破國,桑君被誅。在桑國滅亡後,其王族子孫以及國人中有以國名為姓氏者,稱桑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五

  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記載:蒙古族桑果爾氏,亦稱索羅噶爾氏,世居察哈爾(今河北張家口一帶,包括河北、內蒙烏蘭察布盟、錫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區)。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Solongar Hala。清朝中葉以後,蒙古族、滿族桑果爾氏多冠漢姓為桑氏、索氏、羅氏、爾氏等。

  源流六

  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⑴.滿族烏庫理氏,亦稱烏色里氏,源出金國時期女真烏古倫部,滿語為Ukuri Hala,漢義“細鱗鯪魚”,世居黑龍江兩岸,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後多冠漢姓為桑氏、商氏、劉氏、烏氏、李氏、訥氏等。

  ⑵.滿族夸爾達氏,亦稱夸爾那氏、誇哈那氏,滿語為Kuwarda Hala,世居哈達(今遼寧西豐小清河流域),所冠漢姓即為桑氏。

  ⑶.滿族薩瑪爾吉氏,亦稱薩馬爾基氏,滿語為Samargi Hala,世居虎爾哈布林哈村(今黑龍江牡丹江流域)、索倫(今黑龍江嫩江市以西廣大地區)、松花江等地,後多冠漢姓為桑氏。

  ⑷.滿族塞楞吉氏,亦稱薩基氏,滿語為Sailgi Hala,世居塞楞吉石赫寨(今黑龍江下游右岸),所冠漢姓即為桑氏。

  ⑸.滿族商佳氏,亦稱尚佳氏,滿語為Sanggiya Hala,祖先原為漢族,東漢末期被遼東鮮卑烏桓部虜攜後融入鮮卑族,後逐漸演化為海西女真,世居鄂和(今內蒙古莫力達瓦旗額爾河流域),後多冠漢姓為桑氏、商氏等。

  源流七

  源於彝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彝族桑氏,源出古老的食桑氏部落,就是在史籍《山海經·海經·大荒南經》中記載的“蜮山者,有蜮民之國,桑姓,食黍,射蜮是食。有人方扜弓射黃蛇,名曰蜮人。”

  “蜮”,就是傳說中的“含沙射影”,“蜮人”,就是指“南蠻彝”;而“桑姓”在史籍《御覽·南蠻六》中註釋為“食桑”,實際上就是古代彝族的先民之一,統稱食桑氏,早年分佈在蜮山(今湖北宜都宋山)。在明朝時期的改土歸流運動中,該部落頭人流改為漢姓桑氏,其後裔子孫及其部分族人隨稱桑氏,世代相傳至今。

【遷徙分佈】

  遷徙

  秦漢之際,桑姓之大宗繁衍於今河南洛陽與浚縣,上述兩地古時分屬河南郡與黎陽郡,是故後世桑姓有以河南、黎陽為其郡望堂號的,並以此為中心逐漸擴充套件至北方諸省。

  唐末五代時,桑姓南遷腳步加快,湖北、湖南、四川、安徽、江蘇、浙江等地均有桑姓入居。

  宋元之後,在祖國南部江西、福建、廣東等地均有了桑姓人家。

  明初,山西桑姓作為洪洞大槐樹遷民被分遷於山東、河南、河北、江蘇、浙江等地。明中葉至清,繁衍于山西榆次的桑姓甲第連綿,桑廷芬、桑維高、桑芸、桑淇均進士及第,與山東濮州(今鄄城)桑姓東西呼應。此際桑姓還播及到今北京、天津等地。

  清康乾年間及以後,山東等地桑姓有伴隨闖關東之風潮入居東北三省者。清咸豐年間以後,山西、陝西桑姓有走西口進入今內蒙、寧夏而落籍者。歷民國而今,桑姓在全國的分佈區域進一步擴大。

  分佈

  宋朝時,桑姓大約有4萬5千人,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陝西、山東、河北、河南、湖北、江蘇等地。陝西為桑姓第一大省,約佔全國桑姓總人口的43%。

  明朝時,桑姓人口急劇減少,大約有1萬4千人,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江蘇、河南、浙江、河北、安徽、山西,這六省大約佔桑姓總人口的93%。江蘇為桑姓第一大省,約佔全國桑姓總人口的43%。

  當代桑姓的人口大約有27萬,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019%,排在第二百七十七位大姓姓氏。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桑姓人口的增加率呈∨形的態勢。在全國的分佈目前主要集中於河南、湖北、黑龍江、江蘇、山西、山東、河北,這七省大約佔桑姓總人口的6 4%c河南為當代桑姓第一大省,居住了桑姓總人口的20%。

  桑姓在人群中分佈表明:在河南、山東大部、江蘇北部、安徽西部和北部、江西北部、鄂陝大部、重慶北部、四川中部、甘肅東部、山西南部、河北南部和東北、遼吉大部、黑龍江、內蒙古東北、新疆西北,雲南西南,桑姓佔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06%以上,有的達到0.2%以上,以上覆蓋面積約佔國土總面積的24.9%,居住了大約62%的桑姓人群。在蘇皖贛中部、湖北北部、川渝大部、雲南中部、貴州西南和北端、甘肅東南和中部、寧夏大部、內蒙古中部、陝晉北部、冀京大部、天津、山東北端、遼寧東北、吉林東南,桑姓佔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04%—0.06%之間,以上覆蓋面積約佔國土總面積的17.2%,居住了大約22%的桑姓人群。

  聚集地

  安徽省固鎮縣,宿州,太和有大量桑姓人。今山東省泰安市寧陽縣鶴山鄉的東皋村、大辛莊、小辛莊、桑家莊以及桃源村等約有萬餘桑姓人;山東省肥城市桃源鎮屯頭村也有數千桑姓人。山東各地的桑姓人均源於寧陽縣鶴山鄉的東皋村,該村(原名(音)桑家海子)有桑姓人家廟及家譜(先祖山西洪洞縣,明初遷徙定居於此)。在今河北高碑店市閻家務村有桑氏一族,約400人,據稱祖上來自山東境內。今山東省萊蕪市黃莊鎮有金水河,東王家莊,南北通香峪,臺子村,茄子峪村,桑家莊等村約有數千桑姓人。山東壽光也有大量桑姓人,但他們和安徽固鎮桑姓人同出一宗,均來自山西。陝西西安高陵縣崇皇鄉桑家村也聚集有大量桑姓人,約3000到5000人,是數百年前從山西遷往西安。並一直居住至今。並在西安建立了桑家龍燈等民俗文化。在當地有一定影響。山東煙臺棲霞有一個村子叫桑家莊(原名上莊),全村皆為桑姓。今河南淮陽鄭集鄉,有個趙劉莊,村裡有一半姓桑的,也是從山東牽來的,據說是祖輩喝醉了酒,打碎了家廟,所以帶著家人牽了出來。山東濟寧歡城鎮土樓(原名桑莊)、橋崗村等地有桑姓千餘人。山東菏澤地區約有桑姓萬餘人。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官亭鎮光輝村桑家莊,約有桑姓500人,均為少數民族土族。

【郡望堂號】

  郡望

  河南郡:秦朝時期名為三川郡。西漢高宗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為河南郡,治所在雒陽(今河南洛陽),其時轄地在今河南黃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雙洎河、賈魯河上游地區及黃河北部原陽縣一帶地區,轄二十二縣,大致相當於今河南省孟津、偃師、鞏義、滎陽、原陽、中牟、鄭州、新鄭、新密、臨汝、汝陽、伊川、洛陽等縣市。東漢時期既都洛陽,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長吏不稱太守而稱尹。隋朝初年被廢黜,後又復為豫州河南郡。唐朝時期為洛州河南府,其轄境都遠小於漢朝時期的河南郡。元朝時期為河南路,明、清兩朝時期均為河南府。民國時期建為河南省。

  黎陽郡:西漢高祖年間設黎陽縣,屬冀州魏郡,這是浚縣設縣之始,治所在大伾山東北。王莽時改名黎蒸,東漢恢復黎陽縣名。東晉永和七年(辛亥,公元351年)置黎陽郡,轄黎陽縣。東晉太元十四年(己丑,公元389年)屬黎陽郡,黎陽縣屬汲郡。北魏孝昌年間(公元523~528年)分汲郡置黎陽郡,轄黎陽縣。東魏天平元年~武定八年(公元534~550年)間置黎州,轄黎陽郡。北齊廢黎州,北周宣政元年(戊戌,公元578年)復置黎州,轄黎陽郡。隋朝開皇三年(癸卯,公元583年),黎州、黎陽郡並廢,黎陽縣屬衛州。隋開皇十六年(丙辰,公元596年)置黎州,轄黎陽縣。隋大業二年(丙寅,公元606年)廢黎州,黎陽縣屬汲郡。唐朝武德二年(乙卯,公元619年)置黎州總管府,轄殷、衛、澶、洹四州。唐武德六年(癸未,公元623年)置總管府,黎州屬相州都督府。唐貞觀十七年(癸卯,公元643年)廢黎州,黎陽縣屬衛州。宋朝端拱元年(戊子,公元988年),置通利軍,治所在今大伾山與紫金山之間,轄黎陽縣。宋天聖元年(癸亥,公元1023年)改安利軍,治所遷至浮丘山西。宋熙寧三年(庚戌,公元1070年) 廢軍,黎陽縣屬衛州。宋元佑元年(丙寅,公元1086年)復置通利軍,轄黎陽縣。宋政和五年(乙未,公元1115年)軍升為浚州,治所在浮丘山巔,轄黎陽縣。金國皇統八年(戊子,公元1148年)改浚州為通州。金天德三年(辛卯,公元1151年)複名浚州。明朝洪武三年(庚戌,公元1370年)農曆4月,降州為縣,始稱浚縣,治所遷至浮丘山東北平坡。清朝順治元年(甲申,)浚縣屬大名府,清雍正三年(乙巳,公元1725年)改屬衛輝府。民國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3月,廢府設道,浚縣屬河北道。民國十六年(丁卯,公元1927年)廢道改行署。民國二十七年(戊寅,公元1938年)改屬第十三行署。民國二十九年(庚辰,公元1940年)秋,浚縣抗日民主政府建立,屬冀魯豫邊區行署。民國三十六年(丁亥,公元1947年)7月,民國浚縣政府改屬第四行署。民國三十八年(己丑,公元1949年)5月,浚縣全境解放。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共浚縣民主政府改為浚縣人民政府,屬平原省安陽專區。1952年11月15日撤銷平原省。12月1日,浚縣改屬河南省安陽專署。1958年4月18日,撤銷安陽專區,浚縣劃歸新鄉專區。1961年12月19日,恢復安陽專屬,浚縣歸安陽專署。1970年安陽專區改為安陽地區。1983年 10月撤銷安陽地區,改設安陽、濮陽兩個市。浚縣屬安陽市。1986年1月18日,國務院批准將浚縣劃歸鶴壁市。1986年,浚縣轄十鄉一鎮,即城關鄉、善堂鄉、王莊鄉、屯子鄉、白寺鄉、鉅橋鄉、大賚店鄉、衛賢鄉、小河鄉、新鎮鄉和城關鎮。1992年4月24日,河南省民政廳批覆,撤銷善堂鄉、大賚店鄉,設立善堂鎮、大賚店鎮,實行鎮管村體制,原轄行政區域不變。1995年6月12日,省民政廳批覆,同意撤銷新鎮鄉、小河鄉,設立新鎮鎮、小河鎮。1997年7月15日,省政府批准,將浚縣大賚店鎮劃入鶴壁市郊區。1997年12月29日,屯子鄉撤鄉建鎮。1998年10月8日,鉅橋鄉撤鄉建鎮。2000年末,浚縣轄六鎮四鄉,即城關鎮、善堂鎮、屯子鎮、鉅橋鎮、新鎮鎮、小河鎮和城關鄉、王莊鄉、白寺鄉、衛賢鄉。

  堂號

  河南堂:以望立堂。

  黎陽堂:以望立堂。

  淮翼堂:明朝的時候,桑世傑被封為秦淮翼元帥,連克鎮江以東諸州縣,判行為樞密院事。

  樞密堂:明朝的時候,桑世傑被封為秦淮翼元帥,連克鎮江以東諸州縣,判行為樞密院事。

  永順堂:道光進士桑春榮一支。

  鐵硯堂:鐵硯堂、穿硯堂、磨硯堂均屬於一支,都是奉桑維翰為先祖,取桑維翰“鐵硯磨穿”、立志不移的典故。

  此外還有四知堂、一品堂、啟後堂等。

  字輩

  山東沂河桑氏字輩:“茂盛福元本慶志申遠”

  山東菏澤桑氏字輩:“行大道守事業全忠孝重仁義希聖賢(嫻)”。

  山東淄博沂源壽光分支字輩:“…成元文運恆德昌…”運為第22世子孫

  山東兗州桑氏字輩:“緖傳書建文兆介恩”。

  山東泰安桑氏字輩:“福廷久,永可太之文,玉成園榮傳,岐陽逢勝運,兆秀餘藍田,錄自登徵順,鴻雲洛紀先”。

  山東泰安桑氏字輩:“榮傳岐陽逢勝運兆”。

  山東淄川桑氏字輩:“廷學道成明振國永泰昌慶宗忠賢傑禮治同安春”。

  山東武城桑氏字輩:“立明同兆大世永成汝峰恆念先德廣敦厚宗延昌興華君英信健國曉安泰偉文繼毅鵬守慶正榮祥”。

  山東陽穀桑氏字輩:“有興長傳繼廣”。

  山東滕州桑氏字輩:清懷延會有,學洪德廣全.成憲為正明,齊繁傳英純,立志顯春茂,同宗永長存。

  黑龍江佳木斯桑氏字輩:“……旭清洪……”

  江蘇沛縣桑氏字輩:孝玉繼寶文,元建洪茂純.成憲為正明,齊繁傳英純,立志顯春茂,同宗永長存。

  江蘇宜興桑氏字輩:“澤憶齊恆惠懿煒鏗軌驤明清望汝廷錦友甲海兆祖景天大松孟宗龍鳳履德根志榮麟”。

  江蘇揚州桑氏字輩:“紹運開巨建立嗣延克守明訓起居思念敦信睦友能作可為既恭必敬以學冊傳俊英彥達志遠允嘉攸也久之積厚應昌”。

  江蘇贛榆桑氏字輩:“仁義禮有廣繼修彥成章節愛廉明厚”。

  江蘇東海桑氏字輩:“一陵中庭遠,山良月浩秀”。

  江蘇無錫桑氏字輩:“一本萬利合之(芝)乃盛(聖)”。

  江蘇鎮江桑氏字輩:“......道恆龍琪......”

  安徽固鎮、鳳陽、宿州桑氏字輩:“朝鳳玉英賢,三元多康泰,世至錦襄廉”。

  安徽六安、霍丘、壽縣桑氏字輩:“萬(家瑞)世(學克澤)永興(協)隆”。

  安徽合肥、湖北公安桑氏字輩:“天作賢良茂子(梓)慈(池嗣) ”。

  湖北廣水桑氏字輩:“文正大光……天國文章永”

  湖北公安桑氏字輩:“賢良茂子嗣大有前”。

  浙江寧波桑氏字輩:“學志堅修史炳”。注:1998年7月22日在第四屆美國友好運動會中受傷癱瘓的著名運動員桑蘭就是該支,炳字輩。

  浙江餘姚桑氏字輩:“本根厚植髮自司城蟠蔭廣甸柯幹滋生耕讀事業忠孝性情雍和樸實長保家聲”。

  江西九江桑氏字輩:“澤道德龍昌家培”。

  江西修水、九江桑氏字輩:“忠龍昌佳……”

  新疆昌吉桑氏字輩:

  桑權支派:“泰勝康廣……”

  桑維義支派:“清祥譽堂禮”。

  桑生輝支派:“材田光福鬼元雲華”。

  桑國新支派:“峰剛忠兵軍強平棟林龍瑞坤”。

  桑旭成支派:“東昇延磊亮”。

  重慶合川桑氏字輩:“賢良茂子嗣大啟前微聲名遠”。

  天津靜海桑氏字輩:“玉榮仲紹廣”。

  河南安陽桑氏字輩:“樹玉富貴祥”。

  河南鹿邑桑氏字輩:“雲紅大仁召發守令閒”。

  河南淮陽馮塘桑氏字輩:”金井春長志令德“。

  安徽太和桑氏字輩:“鳳殿(懷)文傳士,澤首慶德修”。

  安徽合肥桑氏字輩:“錦朝仁國仕天”

  安徽亳州桑氏字輩:“國朝章(獻)天(士或金)大守志”

  安徽太和縣原牆鎮桑氏字輩:“玉慶華永興繼……”

  河南方良河桑氏字輩:“如本清生和春景豔”

【楹聯典故】

  四言通用聯

  法行平準;

  賦著扶桑:

  上聯典指西漢朝時期的大臣桑弘羊,洛陽人,出身商人家庭。漢武帝時,官治粟都尉,領大司農,制定、推行鹽鐵酒類的官營專賣,設立平準、均輸機構控制全國商品,從富商大賈手中奪回鹽鐵和貿易的控制權,增加了政府的收入。又積極主張抵抗匈奴貴族的攻擾,反對和親政策,曾組織六十萬人屯墾,以防禦匈奴襲擊。漢昭帝幼年即位,他與霍光、金日殫共同輔政,任御史大夫。漢始元年間,召開鹽鐵會議,堅持鹽鐵官營政策。下聯說五代時期洛陽人桑維翰,字國僑,因相貌醜陋,又姓桑(古與“喪”同音),考進士時幾次被主考官刷下,有人勸他改姓或改業,他鑄了個鐵硯,對人說:“這個硯磨穿了,我就改業!”並寫《日出扶桑賦》以表示心志。後唐同光年間終於中了進士,任石敬瑭的掌書記,又幫他稱帝。後晉時,官集賢殿大學士、樞密院使等職。

  旌常載績;

  文陣稱雄:

  上聯典指明朝時期的桑世傑,與俞通海等結水寨於巢湖,為宋太祖所撫,後攻江陰石牌寨,沒於陣。下聯典指明朝時期的桑悅,明成化年間舉人,敢為大言以凌人。

  六言通用聯

  矢志磨穿鐵硯;

  同居雍穆閨門:

  上聯典指後晉朝時期的桑維翰屢試不第,鑄鐵硯示人曰:“硯穿則改業。”下聯典指晉朝時期的桑虞五世同居,閨門雍穆。

  【祠堂古蹟】

  費縣桑家莊

  費縣桑家莊位於山東省臨沂市費縣城東二十里,老三二七國道路北,

  朱龍河南岸,建村年代久遠,村裡居住大約二百戶,人口約六百人,桑姓人口占全村人口70%左右,現經濟繁榮,板皮廠、菜板廠、飯店等經營戶多家,全村老少人丁興旺,勤勞能幹,是近年來附近發展較快的村莊之一。

  國有史,地有志,家之有譜。宗譜乃顯揚先祖世代傳衍之據,又是承先啟後,敬宗睦族之壯舉也!無譜,則族事無考;無譜,則昭穆不明。世遠人繁,非譜不能統示之。故譜為族家之至寶,能啟迪後人閱譜慎終追遠,木本水源之思油然而生。

  茌平桑氏宗祠

  茌平桑氏宗祠位於山東省聊城市茌平縣

  【典故軼事】

  鐵硯磨穿

  桑維翰字國僑,河南人也。為人醜怪,身短而面長,常臨鑑以自奇曰:「七尺之身,不如一尺之面。」慨然有志於公輔。初舉進士,主司惡其姓,以「桑」「喪」同音。人有勸其不必舉進士,可以從佗求仕者,維翰慨然,乃著日出扶桑賦以見志。又鑄鐵硯以示人曰:「硯弊則改而佗仕。」卒以進士及第。晉高祖闢為河陽節度掌書記,其後常以自從。

  釋義:五代時期,桑維翰一心想考取進士,第一次因主考官迷信,桑與喪同音而沒錄取,第二次他寫《日出扶桑賦》大讚扶桑,結果還沒錄取。朋友勸他想別的法子做官,他定製一塊鐵硯,說只有磨穿它後才會想別的辦法去做官。最終還是考取了進士。後遂以“鐵硯磨穿”等形容立志不移,持久不懈。

  乾隆大帝留對聯

  清朝乾降年間,社會經濟逐漸恢復與發展,採礦業、紡織業發展較為迅速。清政府在江寧、南京、蘇州、杭州等各地設織造衙門,派內務府親信前往管理。這些派出大臣,依仗朝中有人撐腰,大肆吸吮民脂民膏,貪得無厭,個個斂財鉅萬。乾隆大帝並不聲張,為了解民性和社會經濟發展的實際水平和貪官汙吏們的醜惡嘴臉,先後三次下江南微服出訪。

  清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乾隆大帝第一次下江南微服私訪,經洛陽至徐州,到泗洪,過明光去南京,一路無人認得,一路留下無數神奇的傳說,在過明光時就有乾隆留對聯的傳說。

  相傳,這日乾隆大帝原安排在泗浦古道,又名“江淮中道”去浦口,不知怎的糊里糊塗踏上了古招信至濠州的驛道。沿女山湖南岸,一路感嘆大自然賦予這片神奇土地瑰麗風光,路經桑大郢(明光市大郢鄉)覺得有些口渴,便到村裡討水喝。剛進村就見路旁一桑氏人家門前人聲鼎沸,門庭若市。乾隆大帝是個愛湊熱鬧的人,就朝人堆處走去。原來這桑家建房正上樑,親朋好友、左鄰右舍紛紛趕來慶賀,前來慶賀之人大都攜帶禮物。門前桑家主人身著馬褂長衫,笑容可掬迎接前來賀喜的親友。桑家主人見乾隆大帝面生,互相禮罷,乾隆大帝主動向主人說明來意,桑家主人生來愛交天下朋友,便客氣地請至家中用茶。乾隆大帝也客氣地說:“主家不必客氣,我喝碗白水便走。”桑家主人道:“哪裡話,進了桑家門,就是桑家客,我這備有好茶,客官請品嚐。”說著招呼家人為客人沏茶。客堂裡還有兩位先生,是桑家特意請來寫上樑對聯的,一副對聯,兩個先生,他們互相謙讓,誰也沒好意思動筆。推讓了一會,一位姓汪的先生說是內急先方便一下,那位李先生見汪先生出門,也不好意思留下,找了個藉口便離開了。桑家主人跟著出去送兩位先生,客堂裡就剩下了乾隆大帝一人。乾隆大帝見文房四寶放在桌上,手有點癢癢。心想:這鄉村的先生就是酸勁大,這有什麼可謙讓的。乾隆大帝喝了大半壺茶,見還沒有人來,起身欲走,轉念一想,這家主人大方、熱情、好客,有文房四寶在此,何不留下一副對聯以謝主家的半壺茶,於是提起筆飽墨揮毫寫下一聯:“上樑正逢黃道日;豎柱巧遇紫微星。”接著為中梁寫下:“乾元亨利貞”五個大字。寫完後,用茶壺壓在聯上角。乾隆大帝怕露了身份,便起身出門。門口桑家主人招呼著前來祝賀的親友,見過路之人茶飽要走,趕忙跑過來說:“因事多,在下沒有陪客官,失禮了,請客不如遇客,既遇上了也是有緣,不如留下吃了飯再走。”乾隆大帝拱拱手道:“先生客氣了,我還趕路,謝了!後會有期。”桑家主人確實事多,認為一個過路人走就走吧,於是也拱拱手道:“客官慢走,後會有期。”桑家主人和乾隆大帝哪裡還有什麼“後會有期”唷!皇帝爺哪有那麼好見的唷!汪先生方便後又回到客堂,一看對聯已寫好,那字雄渾潑辣,剛健清新,那意思更是精妙無比。心想這李先生的水平怎麼提高的這麼快。正在這時李先生回來了,一看汪先生手中的對聯,從字到意,越看越驚訝,不由自主地說:“汪先生這般水平剛才還謙讓,我要真的寫了,還不羞煞我也!”汪先生聽李先生這麼一說,再細看對聯,方才猛然大悟,慌忙出門要追那過路人,過路人早已走遠。二位先生把此事告之桑家主人,桑家主人一拍腦門後悔道:“我真無用,真是有眼無珠,見他那貌相決非凡人。”乾隆大帝走了,但在桑家留下了墨寶,訊息傳開後,每天都有很多人前來觀看。

  桑家主人把此對聯留作傳家之寶,多少年過去了,現在乾隆大帝寫的真跡早不知下落了,但此聯至今還在明光市的城鄉流傳。

【家訓格言】

  族 訓

  (一)訓孝 自持家 孝為先

  (二)訓悌 愛至親 兄弟睦

  (三)訓忠 忠之義 無愧人

  (四)訓信 信之行 聖始基

  (五)訓禮 禮有先 茲後裔

  (六)訓義 尚仁義 眾所欽

  (七)訓德 德為先 廣積賢

  (八)訓廉 重謙紀 清傳家

  (九)訓恥 為人生 厚節氣

  (十)訓戚 新老戚 常走動

  (十一)訓善 為善順 百祥福

  (十二)訓學 教子女 恆學習

  (十三)訓敬祖 祖德厚 傳敬之

  (十四)訓祭祀 敬祖先 常感念

  (十五)訓敬族 善族人 興家世

  (十六)訓守誠 創事業 守誠信

補充糾錯
上一姓氏:
下一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