璩姓圖騰(璩氏圖騰)
璩姓是中華姓氏之一,與蘧姓同源,以邑名為姓。春秋時期,衛國有一位有功的公族子弟被衛國君封於蘧邑,為伯爵,史稱蘧伯。蘧伯的後代以蘧為姓。據浙江江山縣石樑老譜序記載,晉元帝御筆易蘧為璩。受“劇、據”分別簡化成“劇、據”誤導,璩姓一度被錯寫成“琚”,現在全國各地族人紛紛響應堅持文化自訊號召,向公安機關申請糾正姓氏錯誤,成功恢復“璩”姓。璩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在第三百零六位,現今人口約九萬,排在第四百四十六位,在臺灣省名列第四百六十六位。
【得姓始祖】
蘧伯玉:璩氏的先祖為春秋戰國時衛國大夫蘧伯玉,相傳至東漢時,因中常侍蘧政罹難,族人避難易蘧為璩。後遷徙至浙江江山,至南唐,有璩瑗,任銀青光祿大夫,守閩貴,保境恤民,封西州侯,居貴溪。族譜中有唐朝聖旨和鐵券文記載。現各地璩氏族譜在“源流敘中”都認得姓始祖為蘧伯玉,自認是西州侯璩瑗之後。這也在北宋錢塘儒生編撰之《百家姓》中得以體現:“璩 豫章郡”,貴溪屬豫章郡。最初所載只有411姓,而第306姓即為“璩”。“璩”雖為小姓,亦不失源遠流長。蘧伯玉事衛三公(獻公、襄公、靈公),因賢德聞名諸侯。據《淮南子·卷二十·泰族訓》稱:“故臧武仲以其智存魯,而天下莫能亡也;蘧伯玉以其仁寧衛,而天下莫能危也。故璩氏後人尊蘧伯玉為得姓始祖。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衛國公族蘧伯的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
西周初年大分封時,周成王將弟弟康叔(姬封)封於衛地,都於朝歌(今河南淇縣)。
春秋時期,衛國有一位有功的公族子弟伯玉,河南長坦縣伯玉村人,被衛獻公封於蘧邑(今河南浚縣),為伯爵,史稱蘧伯,又稱蘧伯玉。
蘧伯玉從公元前576~前531年左右,輔佐了衛國三代君主(衛獻公姬衎、衛襄公姬惡、衛靈公姬元),她因賢德執政而聞名於各諸侯國。據史籍《淮南子·卷二十·泰族訓》中的記載:“故臧武仲以其智存魯,而天下莫能亡也;璩伯玉以其仁寧衛,而天下莫能危也。”
蘧伯玉的後代以蘧為姓氏,傳二十七世至蘧璦,曾出任唐朝時期的光祿大夫,居於豫章郡(今江西南昌),他於唐朝天寶年間蒙冤遭參,為避禍將子女分為三姓,令其各自逃亡。所分三姓易為“璩、瞿、渠”三氏,音同字異,仍為一家。後來也有少數蘧氏族人把“蘧”字的“草”偏旁去掉,改為遽氏。
“璩”字是“蘧”字去草頭、去走之、加玉旁,意為不忘先祖“伯玉”,願後人不做官、不坐車,做布衣平民,耕讀傳家。
從此,璩氏、瞿氏、渠氏、遽氏分散各地,世代相傳至今。由於璩氏、瞿氏、渠氏、遽氏同宗同源,因此該四氏的後世族人大多尊奉蘧伯玉為得姓始祖。
源流二
源於玉器,出自古代玉石製作的環飾,屬於以飾品指代為氏。
古代“璩”和“鐻”通,指一種用玉石、金、銀製成的耳飾,此物創始人伯玉的後代子孫遂以“璩”為姓,稱璩氏。
中國古人很看重玉,將玉的堅緻、光采、純粹、悅聲等來比喻人的品德,並且寄以吉祥的象徵,所以佩帶玉是很光采的事。並認為佩玉不能隨意解去。玉的製品也多種多樣,而與玉有關的物,一般都加斜玉旁,璩就是指用玉做的環飾。
古代,只有王公貴族才允許佩戴璩,因此璩也是高貴身份的表徵,由此產生了璩氏。
【遷徙分佈】
遷徙
璩氏出自蘧姓,籍出黎陽,望出豫章。東漢永和年間,大行令蘧正罹難,伯玉公第十七世孫謙,率領大部族人,南下避禍於嶽州,豫章,改蘧為璩。此後,歲月遷流,日久年湮。其族人又逐次分支於鄂、湘、閩、皖、浙、魯、豫、陝、冀、贛及華夏各地。
元朝末年,群雄並起,逐鹿中原,而鄱陽之亂,盜寇蜂擁,南方多警,時居豫章之部分璩族,又輾轉北上,到達當時有“表裡山河”之稱的山西黎城、洪洞等地。
明初,朱元璋定鼎南京,為解決因戰亂及自然災害所拋荒的千里赤地,遂自山西及全國各地大量移民。為此,特加贈時為武德將軍的蘧伯玉公第五十九世孫,湖北璩灣鎮璩族一世祖安邦公為光祿大夫,著令其族人自山西洪洞之“筷子巷”,移居鄂西北的璩家灣。
中原地區的璩氏族人,據有關史料載,均系明洪武十八年自山西遷居所至。明朝,有弟兄三人定居今河南濟源、孟縣,博愛縣,繁衍生息。河南焦作孟縣有璩溝,幾乎全為璩姓。博愛縣柏山鎮柏山村有璩姓大約兩千多人。北京密雲縣大城子鎮牆子路村有璩姓。山西陽城璩姓較多。浙江常山縣何家鄉璩家村、湖北棗陽市璩灣鎮的璩姓比較多。河北省邯鄲市大名縣璩姓,有二百餘人。
安徽桐城璩姓很多。江西廬山璩姓有八百餘人。山西晉城好多地方都有璩姓。河南唐河源潭璩莊,璩姓有四百來人。浙江衢州、江西南昌璩姓較多。湖南益陽有個璩家村。河南省鶴壁市石林鄉有個南唐宋村,多數村民姓璩,璩姓佔大數。浙江衢州五縣一區,璩姓族人有三千餘,分佈在各個不同的區縣,最早的在宋朝時期就遷至衢州了,隨後又向各區縣間遷徙。浙江江山璩豐村有一璩源寺,該寺始建於五代後晉天福七年(公元942年),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吳越王錢弘佐賜額"璩源善政保安禪寺"。璩源寺廟堂依然,龍湫泉潭如故,可開發為旅遊勝地。江山孝子門《須江璩氏族譜》載,現有幾百璩姓後人。浙江金華蘭溪水亭聖山的璩氏據說是從山東移民來的,在浙江慈溪衢州常山龍游有個璩村,村民都是璩姓。吉林省省四平市有部分璩氏家族成員。
明朝“燕王掃北”以後,璩姓有人遷徙到河北省唐山市豐南居住,主要集中在一個村落,大約有人口六百人左右,是璩氏後人的集中地。江蘇淮安市洪澤縣東雙溝鎮璩灣村也有不少。
分佈
璩氏是一個典型的古老漢族姓氏,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在第三百零六位,現今人口約九萬,排在第四百四十六位。在臺灣省名列第四百六十六位,大多以黎陽、豫章、汲郡為郡望。
璩氏主要分佈在河南、湖南、安徽、福建、山西、湖北、浙江、河北、山東、江西、浙江、江蘇等省。璩氏的望族多出自黎陽,也就是今江北淮南一帶。湖北武昌鬧市有一“璩瘋子”燒烤店。山東省諸城市有一村那裡三分之二都姓璩。山東省章丘市木廠澗村蘧姓。
【郡望堂號】
郡望
豫章郡:亦稱南昌府、南昌郡。原為春秋時期的洪州之地,戰國時期秦國置為九江郡。楚、漢之際置豫章郡,治所在豫章(今江西南昌),其時轄地在今江西省南昌市,南朝陳時包有今江西錦江流域、南昌、清江、九江、歷陵、彭澤、柴桑等十八縣和兩個候國,即今江西省北部地區。隋朝時期為洪州治所。唐朝以後又改為豫章郡洪州,後期曾改為鍾陵縣,再後又改為南昌。五代時期的南唐及明、清諸朝為南昌府治,明朝初期曾為洪都府治,其時轄地均為今江西省南昌市。
黎陽郡:西漢高祖年間設黎陽縣,屬冀州魏郡,這是浚縣設縣之始,治所在大伾山東北。王莽時改名黎蒸,東漢恢復黎陽縣名。東晉永和七年(辛亥,公元351年)置黎陽郡,轄黎陽縣。東晉太元十四年(己丑,公元389年)屬黎陽郡,黎陽縣屬汲郡。北魏孝昌年間(公元523~528年)分汲郡置黎陽郡,轄黎陽縣。東魏天平元年~武定八年(公元534~550年)間置黎州,轄黎陽郡。北齊廢黎州,北周宣政元年(戊戌,公元578年)復置黎州,轄黎陽郡。隋朝開皇三年(癸卯,公元583年),黎州、黎陽郡並廢,黎陽縣屬衛州。隋開皇十六年(丙辰,公元596年)置黎州,轄黎陽縣。隋大業二年(丙寅,公元606年)廢黎州,黎陽縣屬汲郡。唐朝武德二年(乙卯,公元619年)置黎州總管府,轄殷、衛、澶、洹四州。唐武德六年(癸未,公元623年)置總管府,黎州屬相州都督府。唐貞觀十七年(癸卯,公元643年)廢黎州,黎陽縣屬衛州。宋朝端拱元年(戊子,公元988年),置通利軍,治所在今大伾山與紫金山之間,轄黎陽縣。宋天聖元年(癸亥,公元1023年)改安利軍,治所遷至浮丘山西。宋熙寧三年(庚戌,公元1070年)廢軍,黎陽縣屬衛州。宋元佑元年(丙寅,公元1086年)復置通利軍,轄黎陽縣。宋政和五年(乙未,公元1115年)軍升為浚州,治所在浮丘山巔,轄黎陽縣。金國皇統八年(戊子,公元1148年)改浚州為通州。金天德三年(辛卯,公元1151年)複名浚州。明朝洪武三年(庚戌,公元1370年)農曆4月,降州為縣,始稱浚縣,治所遷至浮丘山東北平坡。清朝順治元年(甲申,)浚縣屬大名府,清雍正三年(乙巳,公元1725年)改屬衛輝府。民國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3月,廢府設道,浚縣屬河北道。民國十六年(丁卯,公元1927年)廢道改行署。民國二十七年(戊寅,公元1938年)改屬第十三行署。民國二十九年(庚辰,公元1940年)秋,浚縣抗日民主政府建立,屬冀魯豫邊區行署。民國三十六年(丁亥,公元1947年)7月,民國浚縣政府改屬第四行署。民國三十八年(己丑,公元1949年)5月,浚縣全境解放。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共浚縣民主政府改為浚縣人民政府,屬平原省安陽專區。1952年11月15日撤銷平原省。12月1日,浚縣改屬河南省安陽專署。1958年4月18日,撤銷安陽專區,浚縣劃歸新鄉專區。1961年12月19日,恢復安陽專屬,浚縣歸安陽專署。1970年安陽專區改為安陽地區。1983年 10月撤銷安陽地區,改設安陽、濮陽兩個市。浚縣屬安陽市。1986年1月18日,國務院批准將浚縣劃歸鶴壁市。1986年,浚縣轄10鄉1鎮,即城關鄉、善堂鄉、王莊鄉、屯子鄉、白寺鄉、鉅橋鄉、大賚店鄉、衛賢鄉、小河鄉、新鎮鄉和城關鎮。1992年4月24日,河南省民政廳批覆,撤銷善堂鄉、大賚店鄉,設立善堂鎮、大賚店鎮,實行鎮管村體制,原轄行政區域不變。1995年6月12日,省民政廳批覆,同意撤銷新鎮鄉、小河鄉,設立新鎮鎮、小河鎮。1997年7月15日,省政府批准,將浚縣大賚店鎮劃入鶴壁市郊區。1997年12月29日,屯子鄉撤鄉建鎮。1998年10月8日,鉅橋鄉撤鄉建鎮。2000年末,浚縣轄六鎮四鄉,即城關鎮、善堂鎮、屯子鎮、鉅橋鎮、新鎮鎮、小河鎮和城關鄉、王莊鄉、白寺鄉、衛賢鄉。
汲郡:西晉朝泰始二年(丙戌,公元266年)置郡,治所在汲縣(今河南汲縣),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汲縣,不久即廢。宋朝時期轄地在今河南省衛輝縣。
堂號
豫章堂:以望立堂,亦稱南昌堂。
黎陽堂:以望立堂。
汲郡堂:以望立堂。
君子堂:源自春秋戰國時衛國大夫蘧伯玉。唐朝開元三十七年(公元739年)唐玄宗追封蘧伯玉為“衛伯”,公元1000年宋真宗又追封其為“內黃侯”,並在河南省長垣縣縣城東南五公里的伯玉村建祠對他進行祭祀。
及聖堂:同君子堂。
石波堂:明朝進士璩光嶽,任兵部職方司員外郎,後升吏部,著有《石波館集》。
西川堂:唐朝良吏璩瑗,官光祿大夫,封為西川侯。
此外還有世德堂、遺經堂等。
字輩
安徽桐城璩氏字輩:
長支派:“尚克承先志詩書詒澤長傳家敦孝友經世效忠良”;
餘支派:“尚克成先志詩書宜澤堂少皇東孝友謀時萬來長”。
河南柏山璩氏字輩:“克紹先烈貽則繼述前賢統緒”。
石家莊市璩氏字輩:春法開明 厚篤昌慶 允熙爾作
唐山市璩氏字輩:永世在朝廷榮華富貴
保定市璩氏字輩:君廷孟伯,允漢振大,一時通顯,萬禩榮昌,賡來錫呂,尚本紅文,士圖正業,國貴奇才,先後同美,家道隆開
邯鄲市璩氏字輩:得起承大顯 洪廷玉振海 廣積陰功事 常存忠厚心 英俊成時毓 萬世慶長春
邢臺市璩氏字輩:嘉榮學倫敘傳
河北區璩氏字輩:國逢世上光宗耀祖餘得大佑啟吾後邦家太平萬代昌
滄州市璩氏字輩:繼傳伍士上登科思蘭一[明]洪軍如川張大紅永先注
秦皇島市璩氏字輩:文兆鬥華枝可秀世代相運祖德流佩振家升恩宜遠萬古千秋不換宗
張家口市璩氏字輩:永遠照德天學道安邦國文明濟世昌朝庭洪業建新時萬年傳
衡水市璩氏字輩:宣應銘啟騰時尚學思宏文開逢景運烈士守其精
廊坊市璩氏字輩:大廣日智天開士序長髮英賢文德武寧生明萬年永昌
【楹聯典故】
四言通用聯
姓啟佩玉;
望出黎陽。
——佚名撰璩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璩姓源流和郡望。
伯昆清政;
光嶽草書。
——李文鄭撰璩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明代桐城人璩伯昆,字山甫,少年時就以才華出名。崇禎年間以明經官江西武寧縣令,政治清明,獄訟大減。下聯典指明代江西新城人璩光嶽,字山仲,號三谷,進士出身,官兵部職方司員外郎。擅長草書,著有《石波館集》、《老子解說》。
岳陽文士;
西蜀通侯。
——佚名撰璩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岳陽人璩秉登第而有文名。下聯典指唐·璩璦封川西侯。
七言通用聯
光嶽郎官多著術;
伯昆御史有才名。
——佚名撰璩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明代進士璩光嶽,字山仲,江西新城人。號三谷。官兵部職方司員外郎,後升吏部。善草書,著作較多,有《石波館集》、《老子解說》等。下聯典指明代廣東道御史璩伯昆,字山甫,桐城人。少有才名。歷官江西武寧令等。政平訟簡,文教尤著。
八言通用聯及以上
四蜀通侯,懋功受賞;
岳陽文士,登第成名。
——佚名撰璩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璩瑗因功被封西州侯。下聯典指宋·岳陽人璩秉登第而有文名。
寡過未能,學造賢人之地;
知非雖晚,德成君子之資。
——佚名撰璩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春秋戰國時衛國大夫蘧伯玉事典。
保境息民,共仰瑗公事業;
騎騮看杏,鹹推秉祖文章。
——佚名撰璩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代良吏璩瑗事典。下聯典指宋代文士璩秉事典。
【祠堂古蹟】
陽新白沙鎮璩氏宗祠
璩氏祠堂位於湖北省陽新縣白沙鎮青山村璩興組,祠堂佇立在高而蜿蜒的臺階之上,正門赫然可見四字“黎陽天澤”。走進璩氏祠堂,只見兩旁土坯為牆,堆滿了大捆柴禾,頭頂是暗灰的木棚,不知經歷了多少歲月洗禮,順著一層層臺階走去,內堂供奉著璩氏先祖。南宋年間,戰亂頻繁,百姓紛紛流離失所,到外地尋求和諧安樂的家園,璩氏興一公從閔中遷居此地,開基立業,繁衍生息。
璩灣鎮
璩灣鎮,東距棗陽市區二十公里,西去襄樊市四十公里,綿亙起伏的丘陵,南擁北抱,使這塊東西傾斜的平川,別俱一種嫵媚。那曾經清澈見底的滾河、沙河,在此溶為一流,直入漢江,流淌著這塊土地,也流淌著璩灣璩族的悲歡離合。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以前,璩灣沙河曾經帆檣林立,是棗陽與漢口直接通航通商的主要水路,給這座小鎮帶來過無限的生機,無限的希冀和老一輩抹不去的回味!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竣工的漢丹鐵路和2006年修建開通的“漢十高速”都直穿璩灣重鎮,給這個古老的建制鎮注入了新的活力!
東漢永和年間,大行令蘧正罹難,伯玉公第十七世孫謙,率領大部族人,南下避禍於嶽州,豫章,改蘧為璩。此後,歲月遷流,日久年湮。其族人又逐次分支於鄂、湘、閩、皖、浙、魯、豫、陝、冀、贛及華夏各地。元朝末年,群雄並起,逐鹿中原,而鄱陽之亂,盜寇蜂擁,南方多警,時居豫章之部分璩族,又輾轉北上,到達當時有“表裡山河”之稱的山西黎城、洪洞等地。後來,朱元璋定鼎南京,為解決因戰亂及自然災害所拋荒的千里赤地,遂自山西及全國各地大量移民。為此,特加贈時為武德將軍的蘧伯玉公第五十九世孫,湖北璩灣鎮璩族一世祖安邦公為光祿大夫,著令其族人自山西洪洞之“筷子巷”,移居今日之地,依姓命名“璩灣”。此後六百餘年,安邦公之後人,沿璩灣沙河兩岸,繁衍興旺,與先後移民此地的其他姓氏一起,把一個名不見經傳的沙河一隅,建設成為鄂西北的重要集市“填不滿的璩家灣”。
附:
姓氏考補
現全國各地多已將“璩”錯成了“琚”字,但璩姓人仍然把琚讀為qu,以致於現在本該是璩的人名和地名,絕大多數都寫成了“琚”,如山西長治的璩寨村、湖北棗陽的璩灣鎮錯成了“琚寨村”、“琚灣鎮”。天底下的璩姓都是春秋戰國衛大夫蘧公伯玉後人,她已承了2000多年了。
皖桐璩氏
皖桐璩氏1724年世德堂創修族譜:“璩之為姓也,三代以前未見經傳。春秋時,衛公族瑗,字伯玉,始以蘧為姓,亦不知其取義何居也。相傳伯玉七世孫諱樂者,因避難易蘧為璩,故璩之受姓自茲始,歷漢、晉、五代,未有傳人,至唐有諱抱朴者,以神功登科顯名,當世有與伯玉同諱者,賜進士出身,由司徒銀青光祿大夫,守閩貴,保境恤民,封西州侯,籍出豫章,此江西鄱陽縣璩姓之所自來也。宋時,有諱重與秉者,兄弟聯登科第,籍屬嶽州,嶽與饒接壤。則重、秉者,其西川苗裔與。有明以來,人文蔚起,所在多有。如籍出涇縣諱新源者,洪武三十三年以貢士任知縣;籍出山東諱坎者,永樂間亦以貢士任知縣;籍出幷州諱錫者,正統中官至太常典簿;籍出大浦諱鎮海者,宣德間以楷書入為工部主事,御書“豫章鼎族,書法名家”賜之;籍出安化諱安者,官至御史;籍出和順諱繡之者,官至鴻臚寺序班。此皆璩姓之光遠有耀,班班可考者也。
我始祖 祖一、慎一二公,自鄱遷桐,歷四代,而常公以吏員出仕,官至工部主事。桐邑之璩,登仕版者,自公始。自是而後,采芹泮水,選拔明經者,代不乏人,而吾族遂為皖桐著姓”。始祖蘧伯玉,名瑗(一說今濮陽縣老渠村人),生卒不詳,事衛三公(獻公、襄公、靈公),因賢德聞名諸侯,與孔子相交甚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