胥氏起源及歷史

胥姓圖騰_胥氏圖騰

胥姓圖騰(胥氏圖騰)

胥(Xū)姓源出:
    出自上古時候,炎帝是著名的氏族首領,他的部落最擅長農業生產。炎帝的部落崇拜鳳圖騰,和崇拜龍圖騰的黃帝部落一起被認為是中華民族的始祖。炎帝的部落中有一支族人叫作赫胥氏,其後代以“胥”作為姓氏,世代相傳。
    出自春秋時期,晉國有個大夫叫胥臣,他的兒子叫胥甲,胥甲的兒子叫胥克,胥克的兒子叫胥童。這是胥姓的一支正式形成,世代相傳,是今天胥姓的一個主要來源。
    出自複姓改為單姓,古代春秋時期,晉國有個貴族華胥氏,後來簡稱為胥氏,後來也簡稱為胥氏。在古代,胥姓的望族大多出自於吳興。 婿姓始祖:胥臣。晉國臣子中有一位胥臣,根據歷來學者的考證,便是我國胥氏家族的始祖。胥臣,字季子,於晉文公稱霸諸侯之後,論功行賞,曾被封於一個叫臼的采邑,所以又稱為臼季。依照《左傳》的記載,胥臣當時在晉國官拜司空,世代的子孫都是晉國的大夫,像其子胥申,其曾孫胥童,便曾相繼叱吒風雲,使得胥氏家族一開始名氣異常。發源于山西的胥氏,經過了漫長時間的播遷和繁衍,到了宋、明之際,便已滿布天下。望族居吳興郡(今浙江省吳興縣)。故胥氏後人奉胥臣為始祖。
姓氏來源
  姬姓胥氏 在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297位,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萬分之1.4。  

    1、由上古國名而來 胥氏可追溯到上古帝王。四川鹽亭、射洪縣館《胥氏宗譜》光緒六年庚辰編制,共五卷。序言“……《路史-伏羲》雲:“母華胥孕帝,華胥之渚”。華胥國,即今陝西藍田縣。胥之得姓始此。“華胥氏”——五帝之前是確有一個“華胥氏”的。她是燧人氏的女兒,伏羲氏的母親,神農氏的祖母。華胥氏有一次去到一個叫做“雷澤”的地方遊玩,發現一隻巨大的腳印,那是雷神的腳印,那時的雷神是人頭龍身,半人半獸的天神,他只需要鼓起肚子,就能發現響雷。華胥氏很好奇的踩了那個腳印一下,立刻感到全身震顫,回到家後就懷了孕,不久生下了伏羲。其國一切順應自然地生活著,人人長壽,生活美滿。他們不愁吃穿,遠離著災害,這個國家絕大部分的居民都是半神人 。據說“其民鼓腹而遊,含哺而嬉,莫知作善作惡”,黃帝夢“華胥”羨而仿其治。 另源自“赫胥氏”,據說“有赫然之德,使民胥附,故曰赫胥,蓋炎帝也”。胥姓由“華胥氏”、“赫胥氏”演化而得。(《路史》 宋代羅泌著)   

    2、由封地而來 按湖南嶽陽市檔案局藏--《胥氏族譜》為聚居於湘陰(含今汨羅)、岳陽、臨湘、平江、澧縣及湖北省石首、監利、蒲圻等縣(市)胥氏的聯譜。1924年修,60卷,聯譜……卷內序言記載,胥氏為姬姓,周宣王支子(嫡妻第二子以及妾子皆為“支子”),封華胥國,周幽王時因避犬戎居琅琊,易姓胥。三十六世祖避黃巾亂遷豫章,六十八世祖於宋代遷湘。   

    3、以職為氏 由胥臣始 (按譜載應---由胥懿始)春秋時期,晉國有大夫胥臣,他的後代以此為姓,世代相傳姓胥。按江西九江《胥氏五修譜序生克、克生童、童生何、何因父難而徙於齊,何之孫澤,為穆陵牧,齊侯賴之。澤子四:啟、畢、度、思、具仕齊,民戴之。由是,祖孫父子聚琅琊,胥氏之郡實名於此”。四川鹽亭胥壩祠堂的石碑記載:胥鎮江周敬王(前519年)時受封琅琊,距胥童死(前576年)67年,胥鎮江應為胥澤孫輩。
郡望堂號
  琅琊郡:現在山東省諸城市。《百家姓》把胥姓的郡望定在琅琊郡。春秋(公元前770-256年)指“齊”今山東膠南市琅琊或陝西省鞏昌府隴西縣(今甘肅隴西縣)琅琊郡(書籍上有此郡,但不可考) 。南北朝(420—479年)中原居民南遷,白下(今南京北,幕府山西南)為“客籍”也叫琅琊郡。《百家姓》編於宋朝,說明當時胥姓成為望族是在琅琊郡,(可能是山東、陝西或南京)。   吳興郡:三國時置郡,治所在烏程(今浙江吳興南、晉義熙初移今吳興)。相當於現在浙江省臨安、餘杭、德清一線西北一帶地區,兼有江蘇宜興縣地。   琅琊堂   名節堂   眘琊堂   敦睦堂(江西省進賢縣白墟鄉麻山)   太原堂   清節堂   胥氏早期在山西活動,以後擴充套件到東部沿海地區,漢唐之間以琅琊吳興為郡望,在今山東浙江形成重點分佈區.宋代以來在山西陝西湖南重慶江蘇等地均有分佈。

胥姓名人

中國人民解放軍胥姓開國將軍生平簡介
 胥光義少將
  胥光義(1916—2009),別名許鑫,四川省巴中市江口區(今平昌縣)人。1929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2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3年11月由團轉入中國共產黨。曾先後畢業於紅四方面軍紅軍大學上級政治科、中央紅軍大學(1937年初改稱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二隊)、中央北方局黨校第一期、南京軍事學院、北京高等軍事學院等院校。

胥治中少將
  胥治中(1917-1994),湖北省石首縣人。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1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5年由團轉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二軍團獨立團、第4師、第7師宣傳員、偵察員,紅二軍團衛生部特派員,第5師15團特派員。參加了湘鄂西蘇區反“圍剿”和長征。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政治部副主任,海軍青島基地政治部副主任,海軍炮兵學校政治委員,海軍文化速成中學學員,國防部第七研究院副院長,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六機械工業部第七研究院黨委書記。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五、六屆全國委員會委員。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1994年5月7日因病逝世,終年77歲。

中國人民解放軍胥姓將領革命英烈生平簡介
胥克尋烈士
  胥克尋(1892-1934),四川省巴中市江口區(今平昌縣)人。幼年入私塾,後因家貧輟學,以務農兼販貨為生。1930年夏加入中國共產黨,1930年任中共黨的秘密交通員,在重慶至川東的梁平、宣漢、大竹和鄰水一帶活動。在白色恐怖中,多次巧妙地騙過特務,準確無誤地將上級黨組織的指示傳遞到地下黨的基層組織。1932年底紅四方面軍入川解放了平昌縣城,在家鄉秘密組織游擊隊,成立蘇維埃,發動群眾抗丁抗捐,牽制敵人。1933年率百餘名游擊隊員在江口參加紅軍,被任命為江口縣紅軍獨立營營長,深入到赤白交界地區,發動群眾打土豪,分田地,建立蘇維埃政權,組建地方紅軍武裝力量,鼓勵青年踴躍參加紅軍。1933年8月為配合紅軍主力開展“營(山)、渠(縣)戰役”,潛回長埡、瀉巴河等地瞭解敵人的兵力部署,秘密建立鄉、村蘇維埃,兼任蘇維埃主席,發動組織群眾為紅軍送軍糧、運鹽巴。同年10月,“宣(漢)、達(縣)戰役”開始,率紅軍游擊隊痛殲民團,隨紅四方面軍第11師解放達縣。1933年11月在江口縣第一次工農兵代表大會上,當選為江口縣蘇維埃執行委員。組建紅軍江口縣獨立團,任獨立團副團長。同年12月,出席了川陝省第三次黨員代表大會。抓緊部隊訓練,積極投入反四川軍閥“六路圍攻”的激烈戰鬥。先後率部在達縣的江陵、橋灣河、北山場、白衣庵和平昌的青風場等地與敵激戰,奉命配合紅軍主力分隊,穿插到敵後,摧毀敵人的糧食供給點。1934年3月23日,掩護紅軍主力撤退後,在紅錄臺田家嘴,遭敵伏兵包圍,因腿部受傷被俘。受盡折磨後,壯烈犧牲,時年42歲。兒子胥光義(1916—2009),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常務副部長,開國少將。
 

補充糾錯
上一姓氏:
下一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