鬱姓圖騰(鬱氏圖騰)
鬱姓是佔中國人口較多的第二百二十位姓氏,在河南、江蘇地區比較佔優勢。當代鬱姓人群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031%,總人口大約有38萬。
鬱的名義和圖騰
鬱,在《說文解字》中解釋為地名,在右扶風的鬱夷城,故地在今陝西隴縣西。鬱也同鬱,現簡化為同一字。鬱的本義為文飾、文采明盛貌,引申有繁盛貌、香氣盛多貌之義。郁李,是一種薔薇科植物,其種子可人藥,稱郁李仁,性平,味辛甘苦,功能潤燥滑腸、下氣行水,主治大便燥結、腹水腫脹等。古鬱人能為他人解憂排難,為人治燥去火,其後人多出名醫和畫家,這與古鬱人所從事的職業、所崇拜的氏族原始圖騰有關。
鬱姓的起源與演變
鬱姓主要出自兩支:姬姓和地名。
第一支系自姬姓。古有鬱國,後為吳大夫采邑,因氏。魚臺有鬱郎城,故地在今山東魚臺.即古鬱國之地。姬姓鬱氏的歷史大約有2500年。
第二支系自地名。扶風有鬱夷縣(漢置,故地在今陝西隴縣西),膠東有鬱秩縣(漢置,故地在今山東平度),北地有鬱致縣(漢置,本義渠戎地,故地在今甘肅慶陽),或亦以地為氏。其後世不可分也。
外族基因的流入
鬱姓氏族開始融入其他民族的血液.主要發生在漢朝。西漢時匈奴人、屠各族中均有鬱氏。西域有鬱立國,即鬱立師國,故地在今新疆奇台西北,其國人進人中原後都以鬱為姓。後來這些鬱氏均融入到漢族之中。
歷史上鬱姓的分佈和遷移
宋朝時期,鬱姓人數很少,主要分佈於浙江地區。
明朝時期,鬱姓大約有5萬2千人,排在大姓姓氏中第一百九十位以後。浙江為鬱姓第一大省,約居住了鬱姓人口的48%。其次分佈於江蘇、安徽、河北、貴州、湖南、四川等地。
當代鬱姓的分佈和圖譜
當代鬱姓的人口大約有38萬,為第二百二十位大姓姓氏,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03%。自宋朝以來的1000年中,鬱姓人口增加率是呈∧形的態勢。目前鬱姓的第一大省為河南,大約佔全國鬱姓人口的35%,主要分佈於河南、江蘇、上海、河北、浙江等地。全國形成了以河南、江蘇為中心的沿海岸線向外遞減的鬱姓分佈帶。
鬱姓在人群中分佈頻率示意圖(見圖220)表明:在蘇滬魯皖贛、浙江大部、海南東部、冀豫鄂湘東部、天津、遼寧大部、吉林東部和西端、黑龍江大部、內蒙古東部、青海東部,鬱姓佔當地人口的比例大約在0.04%以上:中心地區可以達到0.2%以上,以上地區覆蓋面積約佔全國總面積的18.8%,居住了大約77%的鬱姓人群。在閩粵湘鄂大部、浙江南端、海南西部、豫冀西部、北京、山西大部、陝西北端、內蒙古大部、遼寧東北、吉林中部、黑龍江西南和西北、甘肅中部、四川西北、重慶東部,鬱姓佔當地人口的比例大約在0.02%—0.04%之間,以上地區覆蓋面積約佔全國總面積的22%,居住了大約16%的鬱姓人群。
鬱姓的傳統文化
郡望和堂號 鬱姓的郡望有黎陽、魯國。鬱姓的重要堂號有“簡嚴”。“簡嚴”堂號典出明朝鬱浩。鬱浩初為珍州知府,處理政務不繁瑣,對隸屬要求嚴厲,並興辦學校,每月初一、十五,他都親自給學生講課。其後官至按察僉事。
楹聯 有關鬱姓的重要楹聯有以下兩副:
明廷計吏,宋代名醫。
少年能作五倫論,耆老身居萬卷樓。
家譜 目前生海圖帶館收藏鬱姓族譜7部,全國其他單位和美國的圖書館還收藏鬱姓族譜17部。
名人頻率和宗族先賢
《中國人名大辭典》收入了鬱姓歷代名人18名,佔總名人數的0.03%,排在名人姓氏的並列第三百零三位;鬱姓的著名文學家佔中國曆代文學家總數的0.01%,排在並列第三百二十五位;鬱姓的著名醫學家佔中國曆代醫學家總數的0.14%,排在並列第一百零二位;鬱姓的著名美術家佔中國曆代美術家總數的0.1%,排在並列第一百四十五位。
鬱姓歷代重要人物有:元朝名醫鬱繼善;明朝戶部尚書鬱新,景泰進士、湖廣按察僉事鬱文博,正德進士、刑部主事鬱採,學者鬱法;清朝畫家鬱文名;民國作家兼詩人郁達夫。
鬱姓血型
鬱姓人群總的血型分佈是:O型佔33%,A型佔29%,B型佔29%,AB型佔9%。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