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氏起源及歷史

華姓圖騰_華氏圖騰

華姓圖騰(華氏圖騰)

一、華姓的來源

華姓有兩個分支,實際上只有同一個來源。一支出自夏禹的姒姓,一支則出自殷湯的子姓。 姒姓與子姓的祖先同出一源,即4400多年以前的顓頊帝高陽氏。

二、華姓的郡望堂號

漢置武陵郡,現在湖南省常德市。 據《廣韻》記載:宋正考父食邑於華,後以為氏。望出武陵、平原、沛國。

三、歷代名人 

華 胥——傳說中伏羲的母親 

華 佗——名敷,字元化。漢未沛國樵人。精於方藥、針灸及外科手術。又仿效虎、鹿、熊、猿、鳥的動態創為“五禽戲”,用以鍛鍊身體。年且百歲,猶有壯容。曹cao聞而召之,使常在左右。cao若頭風每發,心亂目眩。佗針鬲,隨手而愈。後 cao病重,使忙專視,倫遲遲不肯奉召。cao怒,使人收送佗入獄考死,佗臨死,出一卷書與獄吏說:“此可活人”。吏怕犯法不敢受, 舉火燒之,忙之醫術遂不傳。 

華 歆——(157-231)魏國大臣。字子魚,平原高唐人。文帝時封安樂鄉侯,明帝時任太尉,封博平侯。 

華 表——(204-275)西晉平原高唐人,字偉容。華歆子。弱冠仕魏散騎典北京時間郎,累遷尚書,封觀陽伯。晉武帝泰始中,拜太子少傅,累遷太常卿、太中大夫。以老病乞骸骨。清澹退靜,以苦節垂名。卒諡康。 

華 嶠——(?-293)西晉史學家,平原高唐(今山東高唐)人。歷任散騎常侍,典中書著作。領國子祭酒,至侍中,因不滿《東觀漢記》,乃撰《後漢書》97卷,文質事核,有司馬遷、班固之風。永嘉亂後,書散失。

華 察——(1497-1574)字子潛,號鴻山,生於無錫縣隆亭(今東亭鎮)。少時聰穎,12歲能作詩文。嘉靖五年中進士,選為庶吉士。先後任戶部主事,兵部主事、員外郎中、翰林院修撰、掌院學士、東宮侍讀,奉旨主持應天府(今南京)鄉試,嘉靖十八年出使朝鮮,嘉靖二十四年棄官回家。以後他常到惠山參加碧山吟社的活動,與一班文士詩酒唱和,以不欺天、不欺君、不欺親、不欺友、不欺民的“五不欺”自慰。費巨資在隆亭造了一座豪華住宅,“五步一樓,十步一閣”,“侯門王府嘆壯麗不如”,因而民間有“華太師造龍庭”的傳說。 

華秋蘋——(1785-1858),名文彬,字伯雅,別號借雲館主人,清乾隆四十九年十二月初八日生,無錫縣盪口鎮人。他自幼酷愛金石篆刻,苦練達20餘年,作品有漢代刻玉風格,蒼勁秀美。著有詩詞集《詩草》、《詞草》行世,他擅彈古琴,尤精琵琶,喜唱崑曲,編輯《琵琶譜》3卷,是我國第一部正式刊行的琵琶曲譜集。他擅長草篆,以及於人物、花鳥繪畫,還旁通醫理,專長喉科,曾與弟文械、文桂合著《喉科秘書》4種,當時流傳甚廣。

當代華姓的分佈和圖譜

    當代華姓的人口大約有67萬,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053%,排在全國第一百八十位。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華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形的態勢。在全國的分佈目前主要集中於江蘇、吉林、陝西、河南、浙江,這五省華姓大約佔華姓總人口的54%,其次分佈於江西、廣東、安徽、福建、上海,這五省市的華姓又集中了24%。目前全國形成以東方江浙、東北吉林、西北陝西、中原河南、南方廣東為中心的五塊華姓分佈區。

    華姓在人群中分佈頻率示意圖(見圖180)表明:在浙滬、蘇皖贛閩粵大部、湖南南部和西北、鄂渝川大部、雲南北部、廣西北部、貴州南部、陝甘南部、黑吉大部,華姓一般佔當地人口的比例在0.1%以上,中心地區可達1.1%以上,以上地區覆蓋面積約佔了國土總面積的26%,居住了大約69%的華姓人群。在福建東南、贛湘黔桂大部、湖北東部、廣東南部、海南、雲南南部、重慶西南、四川東南、青海東部、陝甘中部、寧夏大部、豫魯南部、遼寧大部、吉林西北、黑龍江西北、內蒙古東部,華姓一般佔當地人口的比例在0.05%—0.1%之間,以上地區覆蓋面積約佔了國土總面積的22.5%,居住了大約24%的華姓人群。

名人頻率和宗族先賢

    《中國人名大辭典》收入了華姓歷代名人74名,佔總名人數的0.16%,排在名人姓氏的並列第一百一十四位;華姓的著名文學家佔中國曆代文學家總數的0.22%,排在並列第九十一位;華姓的著名醫學家佔中國曆代醫學家總數的0.21%,排在並列第八十七位;華姓的著名美術家佔中國曆代美術家總數的0.21%,排在並列第八十六位。

    華姓歷代被載入史冊的名人有:春秋時宋國大夫華元,齊國大夫華周;東漢醫學家華佗,江州刺史華軼;三國魏司徒華歆;西晉秘書監、樂鄉侯華嶠;明朝都督同知兼燕王左相華雲龍;清朝數學家華蘅芳,畫家華喦,琵琶演奏家華秋蘋;民國民間音樂家華彥鈞;當代歷史學家華崗,數學家華羅庚。

補充糾錯
上一姓氏:
下一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