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姓圖騰(蒙氏圖騰)
蒙的名義和圖騰
蒙,草名即王女,亦名女蘿、菟絲,旋花科一年生纏繞寄生草本植物。莖很細,呈絲狀,黃白色,隨處生長,有吸盤,附著在豆科、菊科、藜科等植物上,葉退化,開白色小花種子人藥。蒙人以蒙草為氏族原始圖騰,並命名和定為氏族的族徽,蒙人所居之地稱蒙地,所依之水稱蒙水,所近之山稱蒙山,最終出現蒙姓。
蒙姓的起源與演變
構成當代漢族蒙姓有三大支:風姓、姬姓和羋姓。
第一支源出風姓。伏羲氏之後封於顓臾,故城在今山東費縣西北之顓臾村,為魯國的附庸小國。孔子說:“顓臾,惜者先王以為東蒙主是也。”蒙山,一稱東蒙山,在今山東蒙陰西南,主峰龜蒙頇為山東第二峰,在今平邑縣東北。東蒙主為西周時主持祭祀蒙山的官,世居蒙山,蒙山氏之後有蒙氏,以山為氏。風姓蒙氏的歷史大約有3000年。
第二支出自姬姓。高陽氏顓頊之後封於蒙雙,故地在今河南商丘東北,即莊周所居之地,後以邑為氏。
第三支系自羋姓。楚大夫食採於蒙,故地在今湖北荊門西之蒙山,因氏。羋姓蒙氏的歷史大約有2500多年。
外族基因的流入
第四支出自外族,外族融入蒙姓中的事件最為重要的發生在西南地區。西南夷,即南蠻人,蒙姓是大族。唐朝時南詔蒙氏,為父子連名,人中國者以蒙為氏,是組成當今南方蒙姓的主要成員。明、清時期,雲南永平=貴州都均等土司中均有蒙姓。在當今壯、彝、侗、毛南、水、布依、瑤、苗、畲、土家等南方和西南地區的少數民族和雲黔桂瓊地區的漢族中已經形成了全國蒙姓中心區。
歷史上蒙姓的分佈和遷移
宋朝時期,蒙姓大約有2萬2千人,排在大姓姓氏中第二百五十位以後。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陝西、廣西、廣東等地。
明朝時期,蒙姓大約有4萬人,排在大姓姓氏中第二百二十位以後。廣東為蒙姓第一大省,約佔全國蒙姓總人口的九成,其次分佈於江西、湖南、四川、湖北等地。全國蒙姓人口的重心已經南移至兩廣地區。
當代蒙姓的分佈和圖譜
當代漢族蒙姓的人口大約有47萬,為第二百位大姓姓氏,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038%。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蒙姓的人口的增加率是呈上升的態勢。蒙姓在全國的分佈目前主要集中於廣西、貴州二省區,大約佔全國蒙姓人口的71%,其次分佈於海南、陝西、廣東、湖南、雲南等,這五省的蒙姓有集中了19%。廣西為蒙姓第一大省,佔蒙姓總人口的42%。全國形成了桂黔瓊地區高比率蒙姓分佈帶。
蒙姓在人群中分佈頻率示意圖表明:在桂黔瓊、粵湘西部、渝川南部、雲南大部、蒙姓佔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達到0.14%以上,中心地區可達到1.6%以上,以上地區覆蓋面積約佔了全國總面積的12.2%,居住了大約74%的蒙姓人群。在粵湘中部、江西西南、湖北西南、重慶北部、雲南西北、川陝寧大部、甘肅東南、山西西北、內蒙古中部,蒙姓佔當地人口的比例在0.07%—0.14%之間,其覆蓋面積佔了全國總面積的10.8%,居住了大約12%的蒙姓人群。
蒙姓的傳統文化
郡望和堂號:蒙姓的郡望為安定。蒙姓的著名堂號有“獻典”。“獻典”堂號典出春秋時楚國蒙穀。蒙穀為春秋時楚昭王大夫,昭王復國回到都城郢,一切典章法制都消失了,蒙穀制定了五官必須遵守的典章制度,獻給了昭王,治理楚國。
家譜:目前廣東中山市圖書收藏蒙姓族譜1部。
名人頻率和宗族先賢
《中國人名大辭典》收入了蒙姓歷代名人11名,佔總名人數的0.024%,排在名人姓的並列第三百五十九位;蒙姓的著名醫學家佔中國曆代醫學家總數的0.02%,排在並列第三百二十六位;蒙姓的著名美術家佔中國曆代美術家總數的0.02%,排在並列第二百七十六位。
歷史上湧現出的蒙姓的重要人物有:春秋時楚大夫蒙轂;戰國時秦國上卿、大將蒙驁,名將蒙武;秦朝名將蒙恬,上卿蒙毅;唐朝南詔主蒙歸義;明朝嘉靖進士、右僉都御史巡撫南贛蓑詔,嘉靖舉人、歸州知府蒙詢。
蒙姓人群總的血型分佈是:O型佔37.5%,A型佔28.2%,B型佔26.7%,AB型佔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