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氏起源及歷史

許姓圖騰_許氏圖騰

許姓圖騰(許氏圖騰)

一、許姓的來源

1、出自姜姓,以國為氏,是炎帝神農氏的後裔。許氏與齊氏同祖,為上古四嶽伯夷之後。"四嶽"(堯舜時四方部落首領)是由姜姓發展出來的四支胞族,他們和姬姓部落結成聯盟,跟"子姓"商族平行發展。以姬姓和姜姓部落為主的盟軍打敗了商紂王,建立了姬姓國-- 西周。周成王時,大規模地分封諸侯,其中商的舊地也分封了一些姬姓諸侯國和姜姓諸侯國,許國正是被周分封的姜姓諸侯國之一,其始祖為文叔,也稱為許文叔。春秋時,許國稱為楚國的附庸,戰國初期被楚所滅。許國亡國後,子孫以國為氏,稱許氏,史稱許姓正宗。

2、傳說堯帝時許由的後代也稱許氏。許由相傳是堯舜時期的高士賢人,居住在箕山。他死後被葬在箕山,後人稱為許由山。四千多年前活動於穎水流域的箕山之下,正是當年許國之地。

二、許姓的遷徙分佈

許氏的發源地在今河南省許昌東。春秋戰國時期,許國為鄭、楚等國所逼,曾多次在今河南及安徽北部一帶遷都。許國被楚滅後,除部分遷居今湖北荊山及湖南芷江等地外,多數許姓就地繁衍或北上遷徙。許姓北上最初遷徙之地是冀州高陽(今河北高陽),後有許氏復遷回河南寶豐等地。秦漢之際許姓已遍佈今河南、河北兩省的大部分地區。此後,北方許姓主要分佈於今河南、河北、安徽、陝西、山西等廣大地區。許姓南遷始於魏晉南北朝之時。唐初,陳政、陳元光父子奉命入閩,有河南許姓將佐隨同前往,在福建安家落戶。唐僖宗時,侍御史許愛鎮守漳州招安,後入晉江石龜。唐代以後,許姓已大舉南遷繁衍於今江蘇、浙江、湖北、福建、廣東等省地。宋末元初,許氏有一支徙居廣東。明代,福建人許沖懷、許申移居臺灣,此後許氏又多次向臺灣遷徙,進而又有移居海外者。遷至湖南、廣東、廣西、福建的許氏,有的融入侗、壯、布依、土家等少數民族。 

三、許姓的郡望堂號

【堂號】

"洗耳堂":堯帝時有一位高士叫許由。堯老時,想把天下禪讓給他,他不肯接受,跑到箕山腳下去種地;堯又請他出任九州長,他就跑到穎水邊去洗耳朵,認為堯說的話汙了他的耳朵。許氏因以"洗耳"為堂號。

"得仁堂":伯夷、叔劉在周滅商後,恥食周粟,餓死在首陽山。孔子誇他"求仁而得仁"。許氏因以"得仁"為堂號。

"訓詁堂":漢代時有許慎字叔重,博覽經籍,當時人誇他說"五經無雙許叔重"。他著有《說文解字》,集古今經學和訓詁的大成,到現在還是研究文字學必備的工具書。

【郡望】

汝南郡:漢高帝時置郡,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此支許氏,其開基始祖為秦末隱居不仕的高逸之士許猗。

高陽郡:東漢桓帝時置郡,治所在高陽(今河北高陽縣東)。此支許氏,為汝南許氏分支,是十六國許據的5世孫高陽太守許茂之族所在。

河南郡:漢高帝時改秦三川郡置郡,治所在雒陽今河南洛陽市東北)。此支許氏,為文叔直系後裔。

太原郡:戰國時秦莊襄王置郡,治所在晉陽(今山西太原西南)。此支許氏,為汝南許氏分支,是東漢末年大名士許劭之後。

會稽郡:秦始皇時置郡,治所在吳縣(今江蘇蘇州市)。此支許氏,其開基始祖為東漢著名文學家許慎之後。 

四、姓許的歷史名人

許 衡:元朝理學家。元世祖即位後,與劉秉忠等定朝儀官制,為元統治者策劃"立國規模"。與劉因、吳澄並稱為元朝三大理學家。

許劭:三國魏大名士。好評論人物,每月更換一名,時稱汝南"月旦評"。曾評曹cao為"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這句話幾乎稱為曹cao一生的定論,"一代奸雄"也成了曹cao的代名詞。

許 渾:唐代詩人。其詩作中有"山雨欲來風滿樓"之句為世人傳唱。

許夫人:元初畲民起義女英雄。1278年,她聯合黃華起義。當時,元軍已入福建,宋臣蒲壽庚降元。抗元將領張世傑轉戰至閩西南,在她的支援下,討伐蒲壽庚及元軍,屢次獲勝。

許道寧:宋代畫家。以擅寫林木、平遠、野水三景聞名。張士遜曾贈詩有"李成謝世范寬死,惟有長安許道寧"之句,以贊其作。

許敬宗:唐初為秦王府十八學士之一。助武后逐褚遂良,逼殺長孫無忌、上官儀等。

許 行:最早出現於史籍的許姓著名人物,是戰國時楚國人,主張"賢者與民耕而食,饔飧(自理炊事)而治",反映了古代社會中農民的一種理想,有學生數十。

五、當代許姓的分佈與圖譜

    當代許姓的人口已達7 30餘萬,佔總入口的0.58%,為全國第二十八位大姓。明朝至今600年中許姓人口由60餘萬增至650萬,增長了整整1l倍,但仍低於全國人口的平均增長率。這600年中許姓主要由東部地區向南和西南地區流動,雲南地區已成為許姓的一塊重要的聚集區。目前許姓主要集中於廣東、江蘇、福建、河南、臺灣五省,大約佔許姓總人口的40%。其次分佈於山東、河北、雲南、安徽、四川、浙江六省,又集中了28%的許姓人口。全國已分別形成了以粵閩臺、豫魯冀、皖蘇浙、雲川為中心的四個許姓聚集地區。

    許姓在人群中分佈頻率示意圖表明:在蘇浙閩臺、粵桂雲大部、海南、皖贛大部、山東南部、甘肅西部、黑吉蒙三省區交界地區,許姓佔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達到0.66%以上,有的地方可達2.5%以上,這一地區覆蓋面積大約佔了全國總面積的19.2%,居住了大約60%的許姓人群。在廣東西北部、廣西北部、雲南西北和東北、四川南端、貴州南部、湘鄂大部、江西西部、冀京津晉豫、山東北部、遼吉黑大部、內蒙古大部、陝肅大部、青海東部、新疆西北,許姓一般佔當地人口的比例在0.44%--0.66%之間,覆蓋面積佔了總國土面積能34.8%,居住了大約37%的許姓人群。

家訓格言  

許氏家訓當首推元代著名學者許衡。許衡,號魯齋,河南沁陽人,元初曾為朝廷策劃“立國規劃",官至中書左丞,卒後追封魏國公,並從祀孔子廟庭之內。學者尊稱其為“魯齋先生"。他訓子治家本源六經,以儒家倫理綱常為旨,要求子孫力行。他提出:“責己者,可以成人之善;責人者,適以長己之惡。"告誡兒孫“賤為匹夫,不必恥;貴為公相,不可驕",“惟虛故能愛,滿則無所容”,“革人之非,不可革其事,要當先革其心”等明訓。他也常以詩訓子:“平生乃親多苦辛,願汝苦辛過乃親。身居畎畝思致君,身在朝廷思濟民。但期磊落忠信存,莫圖苟且功名新。”其家訓多為後人教子之道,多為訓導世風。

家譜

   目前在上海圖書館中收藏許姓族譜116部,全國其他單位和美、日等國圖書館收藏許姓族譜314部。

名人頻率和宗族先賢

   《中國人名大辭典》收入了許姓歷代名人338名,佔總名人數的0.74%,排在名人姓氏的第二十五位;許姓的著名文學家佔中國曆代文學家總數的1.04%,排在第十七位;許姓的著名醫學家佔中國曆代醫學家總數的1.06%,排在第二十位;許姓的著名美術家佔中國曆代美術家總數的0.94%,排在第二十四位。

    從周初許文叔立國開始,許姓人物在史書中屢見不鮮。春秋時許大夫許圍,楚大夫許偃,農家許行;西漢末精通水利的許楊;東漢經學家、文字學家許慎,名人許劭;三國時魏國名將許褚;唐朝高宗時宰相許敬宗、許圉師,文學家許堯佐,詩人許渾;北宋畫家許道寧;南宋醫學家許叔微;宋元之際理學家許衡,學者許謙;元朝名臣許有壬;清朝外交家許景澄;中華人民共和國大將許光達,上將許世友,數學家許寶驟,經濟學家許滌新,地質學家、古畢物學家許傑。

補充糾錯
上一姓氏:
下一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