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氏起源及歷史

龔姓圖騰_龔氏圖騰

龔姓圖騰(龔氏圖騰)

    龔姓是中國人口最多的第一百位姓氏,在長江流域地區人丁興旺。當今龔姓人群大約佔了全國人口的0.16%,總人口大約有200萬。

龔的名義和圖騰:
作為姓,龔出自共,也即共工氏的共。共即共和,是一會意字,以廿、廾組成。廾,表示兩手捧物。共的本義,以二十人街竦手之意。多人共作一事,即為同。甲骨文中共字有兩款,一種是像四隻手共力之形;另一種像雙手向上恭敬地捧物之形。物是一方形,可以想象是塊玉,更有可能是一重物,需要多人共同出力,才能舉起。猶如雙手搬著石頭,正是共工氏搬石壅防百川的圖象。
共,也作龔。由於共工氏能治理洪水,故稱大洪水為洪。水系五行之一,位於北方,所以共工氏是以黑龍為圖騰。龔姓與共姓有關,與能治理洪水的氏族有關。

龔姓的來源和演變:
構成當代漢族龔姓主要有三大支:共工氏、偃姓和姬姓。
第一支源出共工氏。共工氏是上古伏羲氏時代已經存在的古部落,神農氏炎帝時代居於江淮之間,其部落首領一直稱為共工,相傳共工曾為伏羲氏的上相,為黃帝時大臣司水土,一度與顓項帝爭奪帝位,帝嚳時部落首領共工被誅殺,為堯帝時大臣授工師之職,堯舜時代與驩兜、三苗、鯀並稱“四凶”,在舜帝時代被逐出中原至幽州。共工氏在夏朝之前是一支十分強大的部落,共工氏之後有共氏。古代共、恭、龔三字通用,龔氏即共氏。一說,共氏之後分為兩支,一支以共工氏屬五行中之水,加水為洪姓;另一支因黃帝時的共工氏之子句龍,繼承父職,為黃帝之土正,管理土地,其後因避難,遂在共字上加龍字為龔氏。總而言之,龔姓來自共姓,共姓的淵源之一出自共工氏。
第二支出自偃姓。金天氏少昊氏之後,皋陶為堯舜時掌管刑法和司法之官,舜賜姓偃氏。皋陶後裔在商朝被封有阮、徂、共等小國,共國亦作恭國,侯爵,在今甘肅涇川北,商末為周文王所滅,共人歸周。周武王滅商後,所封異姓諸侯國中有共伯國,位於今河南輝具,伯爵,偃姓,皋陶的後裔,不久為衛國所並,成為衛國之邑。兩國共亡之後,均以國為氏,共姓後來改為龔姓。殷墟卜辭中所見的地名中有龔,即河南輝縣的共伯國。古代共、恭、龔三字通用,在先秦時期多以共為正字,少見恭字,罕見龔字。龔、共實為同一國、同一姓也。
第三支系自姬姓。衛厘侯併吞偃姓共伯國,封太子餘為共伯,此共國之後有共氏。春秋時,晉獻公之太子申生,號恭君,諡恭,恭也作共,其後有共氏,晉大夫共華、共賜均為其後。又春秋時鄭太叔,亦稱共叔段出奔共,即古共伯國,其後也為共氏。此三支均為姬姓,後也改為龔姓。

外族基因的流入:
第四支出自外族。外族融入龔姓最為重要的事發生在巴蜀,西漢初巴郡板循蠻七大姓中有龔姓,龔姓族居於今重慶市酉陽縣西北的龔灘。西漢荊州刺史龔榮、巴郡太守龔揚均為板循蠻之種。在秦、漢時期,在巴郡地區存在多個民族,其中有共族,也稱共蠻,板循蠻中的大姓龔族似出於共蠻。夏、商時期,在今重慶市巴南區有恭國,也稱共國,其後裔或為秦、漢時期的巴郡蠻的共族。板循蠻除一部分發展為今天的湘鄂西部的土家族外,其餘不久都成為當地的漢族,四川地區多龔姓與板循蠻的龔姓有關。

歷史上龔姓的分佈和遷移:
秦漢時期,龔姓開始出現在史書上,龔姓的歷史其實只有1800年,是一個比較年輕的姓氏,龔姓主要活動於四川、甘肅、河南、山西、河北、山東、江蘇等地區。兩晉北朝時,龔姓已經發展到長江兩岸等地。唐、宋時,龔姓主要在江南發展,福建、廣東等地也有了龔姓足跡。清初始入臺灣。
宋朝時期,龔姓大約有15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2%,排在第八十四位。龔姓第一大省是安徽,約佔全國龔姓總人口的19.3%。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安徽、江蘇、江西、湖南、福建、河北,這六省龔姓大約佔全國龔姓總人口的81%。其次分佈於廣東、山東、浙江、河南等省。全國形成了以東部皖蘇、北面河北、南方贛湘閩為中心的三大塊龔姓聚集區。
明朝時期,龔姓大約有30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32%,排在第七十一位。明朝時期,江蘇為龔姓第一大省,約佔全國龔姓總人口的25.7%。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江蘇、江西、浙江、福建,這四省龔姓大約佔龔姓總人口的76%,其次分佈於湖北、四川、湖南,這三省的龔姓又集中了17%。宋、元、明期間,龔姓的分佈總格局變化較大,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東南遷移。全國重新形成了蘇、贛、浙、閩一片龔姓人口聚集地。

當代龔姓的分佈和圖譜:
當代漢族龔姓的人口200萬,為全國第一百位姓氏,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16%。從明朝至今600年中龔姓人口由30萬增到200餘萬,近7倍,龔姓人口的增加速度低於全國人口的增加速度。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龔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形的態勢。龔姓在全國的分佈目前主要集中於湖南、江蘇、湖北、四川四省,大約佔全國龔姓總人口的43%,其次分佈於河南、江西、貴州、重慶、上海,這五省市的龔姓又集中了26%。湖南為龔姓第一大省,佔龔姓總人口的13%。全國形成了長江流域地區高比率龔姓分佈帶。在近600年間,龔姓人口流動的程度和方向與宋、元、明期間有了很大的區別,由東部向華中、華北和四川的回迂成為龔姓遷移的主流、
龔姓在人群中分佈頻率示意圖(見圖100)表明:在湘渝、川黔大部、雲南東北、鄂贛浙蘇大部、上海、福建北部、安徽南部、廣西北部、黑吉東部,龔姓佔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達到0.3%以上,中心地區可達0.5%以上,以上地區覆蓋面積約佔了全國總面積的16%,該地區居住了大約52%的龔姓人群。在浙江東部、閩粵桂大部、臺灣、雲南大部、四川北部、青海東部、甘肅大部、寧夏、陝豫南部、內蒙古中西部、湖北北部、安徽北部、山東東南、江蘇西北角、黑龍江中部、吉林東部,龔姓佔當地人口的比例在0.12%—0.3%之間,其覆蓋面積佔了今國總面積的27%,該地區居住了大約39%的龔姓人群。

龔姓的傳統文化:
郡望和堂號

    龔姓的郡望主要有武陵。龔姓的著名堂號有武陵、中隱、六桂、耕讀、渤海等。“中隱”堂號出自宋朝龔宗元。龔宗元當句容縣令時,破案、挖掘藏犯、追捕逃犯像神仙一樣。一次,隋文帝之弟楊弘以欽差大臣身份到各地巡查,楊弘以施行苛政著名,可是他到句容邊境卻說:“這裡是龔先生治理的地方,不用去了。”當即轉道別行。龔宗元退休後建了一座“中隱堂”,朝野上下都贊他是“耆德”,就是年高有德之人。

楹聯 龔姓的重要楹聯有以下四副:
荊楚仙範;渤海清風。
撫循異跡;行誼純修。
大漢遺民,甘心絕粒;橫波侍史,雅擅畫蘭。
五馬數循良,偃武修文,煉就甲兵還綠野;
一龍看變化,出風入雨,普將膏澤潤蒼生。

家訓格言 龔自珍,清仁和人,道光進士,官禮部主事,博學負才氣,晚尤好佛乘,是著名思想家、文學家。他十分重視家教,他認為人品的煉成和學識的積累全賴從小的培養和苦學,不是天生就有的。他諄諄教導子孫:“雖然大器晚年成,卓犖全憑弱冠爭。”同時他也要求子孫,要淡泊名利,更不能去追逐名利。他訓誡子孫“多識前言蓄其德,莫拋心力貿才名”。

名人頻率和宗族先賢:
《中國人名大辭典》收人了龔姓歷代名人85名,佔總名人數的0.19%,排在名人姓氏的並列第一百0一位;龔姓的著名文學家佔中國曆代文學家總數的0.16%,排在並列第一百O九位;龔姓的著名醫學家佔中國曆代醫學家總數的0.28%,排在並列第七十一位;龔姓的著名美術家佔中國曆代美術家總數的0.19%,排在並列第九十三位。
歷史上湧現出龔姓的重要人物有:西漢渤海太守龔遂,畫家龔寬,音樂家龔德;南宋名臣龔茂良;宋、元之間畫家龔開;明朝史學家龔之伊,水利家龔弘;清朝思想家兼文學家龔自珍,文學家龔鼎孳,畫家龔賢,博士龔士燕,捻軍名將龔德樹;當代光學專家龔祖同,電影藝術家龔稼農。

龔姓血型
龔姓人群的血型分佈總的是:O型佔34.9%,A型佔29.8%,B型佔26.9%,AB型佔8.4%。

補充糾錯
上一姓氏:
下一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