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氏起源及歷史

杜姓圖騰_杜氏圖騰

杜姓圖騰(杜氏圖騰)

    杜姓為中國人口最多的第四十七位姓氏,尤盛於河北和河南地區。當今杜姓人群大約佔了全國人口的o.41%,總人口大約近520萬。
杜的名義和圖騰
    杜,是一種樹木的名,也稱甘棠,即杜梨,這是杜的本義。甘棠屬於薔薇科,落葉喬木。枝常有刺,小枝顯紫褐色,葉片呈菱狀卵形,或者長卵形,枝葉可以入藥,枝液味澀使人很難下嚥。引申之意有堵塞、斷絕、排斥、拒絕等。
    在古代的陝西長安地區生長一種杜梨樹,是神農氏中一支氏族所擅長栽培的樹,已經成為該氏族的社樹,即神樹。這支氏族崇拜杜梨樹為氏族的原始圖騰,以杜命氏族名,以杜命居地名,建立城堡後稱杜城,最終形成國和姓。
杜姓的起源與演變
    杜姓的淵源主要有兩大支:姜姓和祁姓。
    第一支出自姜姓,神農氏的後代。相傳在商朝時已經有杜國,是神農氏的後裔后土的子孫,以杜樹為神樹,故稱杜,杜古國在今陝西長安東北。商末周國興起,杜人歸順於周。史書上沒有留下姜姓杜氏後裔的訊息,可能完全融入進祁姓杜氏之中。
    第二支源出祁姓,帝堯的子孫.4000多年前的帝堯初居山東定陶,後遷河北唐縣,故號陶唐氏,祁姓。其實陶唐氏是當時活躍在華北地區的一支部落,由於帝堯的豐功偉績,才使陶唐氏耀眼於後人的史書之中。舜封堯子丹朱為唐侯,到夏孔甲時,丹朱後裔劉累為夏王馴養龍有功而封於劉聚,即劉國,所謂的龍其實是一種鱷魚。劉累後遷於河南魯山,猶守故封。商朝後期武丁滅了地在今河南滑縣的豕韋古國,更封劉累的後裔為豕韋國君。西周初期改為唐公,以奉堯祀。周成王滅唐,以封弟叔虞,史稱唐叔虞。遷唐公於杜,降公爵為伯爵,遂稱唐杜氏。杜古國在今陝西長安東北,是神農氏的後裔后土的居地,以杜樹為神樹,故稱杜。至周宣王時杜伯無罪被殺,杜國子孫一部分出逃,留居杜城者為杜氏。春秋初,杜國為秦寧公所滅。祁姓杜氏的歷史至少有3 000年。
外族基因的融入
    第三支出自外姓和外族的改姓。我國的杜姓同其他姓氏一樣,不斷與其他民族有交流,互有基因在流動。外族融入杜姓群體中要的事情有:南北朝北魏鮮卑族獨孤渾氏族改為杜氏,遂成為河南漢族。北宋金國女真族徒單氏族改為杜氏。清朝滿洲八旗都善氏、圖克坦氏等氏族均集體改為杜氏,其後族人多數同化為東北杜姓漢族。當今東北多杜姓與滿族的改姓有直接的關係。
歷史上杜姓的分佈和遷移
    先秦時期,杜姓主要活動於陝西地區。秦漢時期杜姓已經散播到河南、山西、湖北、四川、山東等地。到了唐朝杜姓在長江南北都有分佈,明末杜姓始入臺灣。

    宋朝時期,杜姓大約有54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7%,為宋朝第二十九位大姓。在全國的分佈與河北、四川、山東、浙江。這四省杜姓大約佔杜姓總人口的64%,其次分佈與河南、陝西兩省。河北為杜姓第一大省居住了杜姓總人口的22.7%。全國形成了北方翼魯。西部四川、東面浙江三大塊杜姓人口聚集區。
當代杜姓的分佈和圖譜
    當代杜姓的人口已近520萬,為全國第四十七位姓氏,大約佔全國人口的o.41%。在全國的分佈目前主要集中於河北、河南、遼寧、湖北四省,大約佔杜姓總人口的31.5%。其次分佈於山東、四川、廣西、山西、安徽、甘肅、廣東七省區,大約佔杜姓總人口的34%。河北居住了杜姓總人口的9.4%,為杜姓第一大省。全國形成了冀豫魯鄂、川甘、遼寧三大塊杜姓人口聚集區。
    杜姓在人群中分佈在冀京津、陝晉、內蒙古中部、遼寧大部、吉林南部、山東北端、河南西部、鄂渝北端、寧夏東部、甘肅中部和東部、新疆喀什地區、廣西南部,杜姓一般佔當地人口的比例在0.66%以上,中心地區可達1.6%以上,上述地區覆蓋面積約佔了總國土面積的22.8%,居住了大約38%的杜姓人群。在河南東部、山東大部、湖北大部、皖蘇北部、湖南北端、川渝大部、雲南東部、貴州西部、廣西中部、廣東東南、甘肅南部和西部、寧夏東端、內蒙古西部和東部、黑龍江北部、吉林北部和中部、遼寧東北、新疆西北,杜姓在當地人群中的分佈比例在0.44%一0.66%之間,其覆蓋面積約佔了總國土面積的25.7%,居住了大約36%的杜姓人群。
杜姓的傳統文化    
郡望和堂號  杜姓的郡望主要有京兆、襄陽、濮陽、漢陽、南陽、陝郡、洹水、河南等。杜姓的堂彎除了與郡望同名外,主要還有詩聖、少聖等堂號。“詩聖”和“少聖”堂號典出唐朝大詩人杜甫,杜甫自號“少陵野老”,後人稱杜甫是“詩中之聖”。
楹聯 重要的杜姓楹聯有以下四副:
        書成通典;名列瀛洲。
        民歌慈母;世號詩王。
        耽思乎經籍;影象於凌煙。
        花折應時,金陵度曲;蘭謫降麗,玉簡留珍。
家訓格言
    杜甫是唐朝大詩人,一生坎坷,諸子皆隨他歷盡艱辛,身逢亂世,不忘教子。這在他諸多示兒詩中隨處可見。如《宗武生日》詩中,殷切希望兒子宗武要把世代讀書做詩的家風傳之久遠,告誡其子要趁青春少年及早努力,這才是孝。《又示崇武》中,告誡其子不要羨慕那些貴族子弟吃喝玩樂,悠閒度日,要有像孔子那樣求學問道的精神,成為一個有精深造詣的人。杜甫訓子不是簡單說教,而是據事明理、深入淺出的言傳身教。  
家譜

    目前在上海圖書館中收藏杜姓族譜60部,全國其他單位和美、日等國的圖書館還收藏杜姓族譜99部。
名人頻率和宗族先賢
   《中國人名大辭典》收入了杜姓歷代名人2 8 2名,佔總名人數的0.62%,排在名人姓氏的第三十三位;杜姓的著名文學家佔中國曆代文學家總數的0.67%,排在並列第三十三位;杜姓的著名醫學家佔中國曆代醫學家總數的0.35%,排在第五十九位;杜姓的著名美術家佔中國曆代美術家總數的0.46%,排在第四十九位。
   歷史上重要的人物有:秦朝大將軍杜赫;東漢南陽太守杜詩,北海相杜密,經學家杜子春,經學家兼文字學家杜林,書法家杜操;西晉名將杜預;五代農民起義軍首領杜伏威;唐朝宰相杜如晦,史學家杜佑,詩人杜甫、杜審言、杜荀鶴,文學家杜牧;北宋宰相杜充;明朝畫家杜瓊;清朝詩人杜濬;當代哲學家兼歷史學家杜國庠,圖書學家杜定友,原國民黨將領、全國政協常委杜聿明,作家杜鵬程。
杜姓血型
   杜姓人群的血型分佈總的是:o型佔33.3%,A型佔28.5%,B型佔29.2%,AB型佔9%。
    

補充糾錯
上一姓氏:
下一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