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氏起源及歷史

屈姓圖騰_屈氏圖騰

屈姓圖騰(屈氏圖騰)

    屈,古代春秋時候,楚國有個君主叫楚武王,他封兒子“瑕”到屈邑去做首領,國為瑕王子本來在朝中做官,做得不錯,就讓他去享用屈邑的物產,人們於是稱他為屈瑕。屈瑕的子孫也就以封地為姓,世代姓屈。
屈姓起源:
源流一
   源於姬姓,出自遠古黃帝后裔狂屈豎,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著名的清朝學者張澍在《姓氏尋源》中記載:“黃帝傳有屈豎。”史書在典籍《國學•子部•道家》中記載:“黃帝理天下,始以中方之色稱號。初居有熊之國,曰有熊帝,不好戰爭。當神農之八代榆岡始衰,諸侯相侵。以黃帝稱中方,故四方僭號,亦各以方色稱。僉共謀之,邊城日駭。黃帝乃罷臺榭之役,省靡麗之財,周戎士,築營壘。帝問於首陽山。令採首山之金,始鑄刀造弩。有於東海流波山得奇獸,狀如牛,蒼身無角一足,能出入水,吐水則生風雨,光如日月,其音如雷,名曰夔牛。帝令殺之,以其皮冒之,以為鼓,以擊之,聲聞五百里。帝令軍人吹角為龍鳴,此鼓角之始也。於是又令作蹴踘之戲,以練武士。黃帝雲:“日中必熭,操刀必割。”狂屈豎聞之曰:‘黃帝知言也。’”狂屈豎,為黃帝屬下武將,後在平定蚩尤之亂時立有大功。他十分欽佩黃帝的德政,一直認為“武非決世”,就是單憑武力不能解決世間的所有問題。因此,當黃帝說“日中必熭,操刀必割”時,他非常贊同這個辨證的道理。
    最古早的屈氏,當始於狂屈豎,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該支屈氏正確讀音作qué
源流二
源於有扈姓,出自夏王朝時期的屈驁,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屈驁,亦稱大廉侯,是夏王朝初期西戎民族有扈氏部落的首領,建有屈驁城。屈驁城在夏王朝初期,被夏王啟討伐所滅。屈驁也是屈氏的最早祖先之一,其後裔子孫時代稱屈氏至今。
 該支屈氏正確讀音作qǖ
源流三
    源於羋姓,出自春秋時期楚國莫敖的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春秋時期,楚武王熊通有個兒子叫熊瑕,官至莫敖,位於令尹之下。楚武王封熊瑕於屈地(今湖北秭歸),並把屈作為熊瑕的食採之邑,其後史稱為屈瑕,或莫敖瑕。關於屈地所在,一說在今陝西丹江上游的商縣附近,二說在今河南浙川縣東、湍河以西的鄧縣與內鄉縣交界處,三說在今湖北南漳縣西北,四說在今安徽淮河中游南岸的懷遠縣西南,五說在今南漳縣西南,即今荊山山脈的龍潭頂。雖屈地之說有五,但按屈瑕的家族世代生活和發展於秭歸地區來看,其第二個說法比較“靠譜”。在屈瑕的後裔子孫中,多以先祖封地名稱為姓氏,稱屈氏,世代相傳至今,史稱屈氏正宗。在整個戰國時期直至秦朝末期,屈氏、景氏、昭氏皆為楚國公族中最有勢力的三個氏族大宗,其屈氏族人中典型的代表人物,就是偉大的楚國詩人屈原。
源流四
   源於地名,出自春秋時期晉國公子姬夷吾封地,屬於漢化改姓為氏。屈,就是今天的山西省吉縣,是春秋時期晉國公子姬夷吾所駐守、居住之地,出產良馬。這在史籍《左傳•僖公二年》重有記載:“屈產之乗。”周惠王姬閬十一年,晉獻公姬詭諸派公子夷吾守護屈邑。公元前655年,姬夷吾遭到驪姬之亂的迫害,逃到梁國避難。梁伯把自己的女兒許配給姬夷吾,還生下一男一女。男孩取名為姬圉,就是後來的晉懷公,女孩則取名為姬妾。周襄王姬鄭元年,晉獻公逝世,大夫裡克殺了驪姬,然後派人往梁國迎接姬夷吾。姬夷吾聽了呂省的勸告,懷疑裡克迎接他有陰謀,怕有生命危險,因此賄賂秦穆公嬴任好請求護送,並許諾將來會把晉國的河西之地奉獻給秦國。秦穆在周襄王三年派秦軍護送即夷吾回國即位,是為晉惠公。晉惠公即位後,立即毀約,在韓原之戰中,晉惠公拒絕讓慶鄭駕駛他的戰車。作戰時,晉惠公的戰車被陷在爛泥裡,跑不動,秦軍逼近,晉惠公這才趕緊命令慶鄭駕御戰車,而慶鄭卻置之不理。結果晉軍大敗,晉惠公被俘,差一點被殺了祭祀天帝。晉惠公在位期間,使晉國處幹“失道寡助”的地位,喪失了與其他大國爭衡較短長的資格。
    在晉惠公留居在屈邑的庶支子孫中,有以先祖封邑名稱為姓氏者,稱屈氏,世代相傳至今。該支屈氏正確讀音作jué。
源流五
   源於鮮卑,出自南北朝時期鮮卑拓拔部,屬於漢化改姓為氏。北魏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北魏孝文帝定都洛陽後,將代北鮮卑複姓屈男氏、屈突氏、屈侯氏等氏族部落的族人姓名,均改為漢字單姓屈氏,其後子孫便以屈氏相傳至今。
    該支屈氏正確讀音作qǖ。
源流六
    源於突厥族,出自蒙古汗國時期乃蠻部屈出律,屬於漢化改姓為氏。屈出律,突厥名為屈出孤魯,古突厥民族乃蠻部太陽汗之子。著名的西遼政權末代可汗。宋寧宗趙擴嘉泰四年,成吉思汗滅突厥乃蠻部,太陽汗受傷致死,兒子屈出律逃跑,經畏兀兒、哈剌魯,於公元1208年到西遼投靠古兒汗,古兒汗還把女兒嫁給了他。宋嘉定元年,屈出律聯合花剌子模蘇丹國的國王花剌子模沙,推翻古兒汗,奪取了西遼政權。屈出律即位後,積極推行宗教不平等政策,強迫西遼境內的伊斯蘭教徒們都改奉佛教。宋嘉定十一年,成吉思汗命大將哲別進攻西遼。哲別率蒙古大軍進入西遼轄境後,首先宣佈宗教平等,立即得到了伊斯蘭教徒的擁護和支援。屈出律失去所有幫助,無法再呆,遂出逃至巴達哈傷的河谷,被當地獵人抓捕後送回給哲別,被哲別處死。在屈出律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其先祖名字為姓氏者,在元、明時期漢化稱屈氏,世代相傳至今,主要分佈在今新疆伊寧、阿克蘇、喀什一帶地區。
    該支屈氏正確讀音作qǖ
源流七
   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滿族屈佳氏,滿語為Ciugiya Hala,祖先原為漢族,東漢末期被遼東鮮卑烏桓部虜攜,融入鮮卑,後逐漸演化為遼東女真,世居輝發(今吉林柳河、輝發河以及沙河下游,樺甸、輝南一帶),後多冠漢姓為屈氏。
   該支屈氏正確讀音作qǖ。
源流八
   源於蒙古族,漢化姓氏。成吉思汗三子窩闊臺的後代。史料載:蒙古帝國時期,窩闊臺汗敕封四子哈喇察爾大王為鳳翔汗國可汗。哈喇察爾大王的次子扎爾臺(漢名:屈術,更改姓名原因至今存異議)襲為鳳翔縣達魯花赤,他的子孫也一直在陝西省鳳翔縣陳村鎮紫荊村繁衍,形成屈姓家族,當地稱為“屈家山”。

遷徙分佈
   屈氏是一個非常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在當今的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八十二位,人口約七十六萬三千餘,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048%左右。
    傳統意義上的屈氏遠祖,始於春秋時期楚國國君楚武王之子羋瑕,受封於屈(湖北秭歸),子孫後代遂以封地名“屈”為姓。因此,屈氏是楚國的公族,屈氏起源於羋姓。屈氏得姓後十分興旺發達,春秋戰國時屈氏和景氏、昭氏為楚國最有勢力的三大王室宗族,顯赫一時。這一時期名載史冊者達十餘人,以三閭大夫屈原最為著名。公元前223年楚滅於秦,屈氏從此開始徙奔四方。一部分為避難散居今湖北、湖南等地。漢滅秦,曾遷六國貴族後裔和關東豪族於關中,屈氏亦列其中,為屈氏入陝之始。西漢後兩湖之地的屈氏有一部分遷居浙江臨海,一部分遷居江蘇泗洪、盱眙等地。而兩漢之交的動盪不寧,使關中屈氏有進入山西、河北、山東者,其中一支遷居河南洛陽。魏、晉、南北朝時期,繁衍於今浙江臨海、江蘇盱眙、河南洛陽的屈氏家族龐大,人丁興旺,昌盛為屈氏臨海、臨淮、河南郡望。屈氏後來在臨海郡發展成望族,世稱臨海望。三國時期,汝南人屈晃因仕宦於吳,落籍今江蘇省境。北魏時期,屈遵家族在河北北部、遼寧南部的繁衍也頗引人注目。隨著同時期屈突氏改屈氏,極大地壯大了屈氏家族。隋唐時屈氏發展表現為南北爭雄,競相發展。宋、元時期,屈氏在南方的發展壓倒了北方,播遷於南方廣大省份,今江西、福建、廣東、廣西均有屈氏人定居。明朝初期,山西屈氏作為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被分遷於河北、北京、江蘇、河南、山東等地。明、清以後,屈氏分佈地進一步擴大。
屈氏在中國國分佈較廣,到2009年1月為止,以湖南、陝西等省為多。
歷史名人
   屈瑕:羋姓,熊氏,名瑕;荊山人,著名春秋時期楚國軍隊統帥,屈氏鼻祖之一。
   屈原:屈平,字原,通常稱為屈原,又自雲名正則,號靈均,漢族,戰國末期楚國丹陽(今      湖北秭歸)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屈原雖忠事楚懷王,卻屢遭排擠,懷王      死後又因頃襄王聽信讒言而被流放,最終投汨羅江而死。屈原是中國最偉大的浪漫主      義詩人之一,也是我國已知最早的著名詩人,世界文化名人。他創立了“楚辭”這種      文體,也開創了“香草美人”的傳統。代表作品有《離騷》《九歌》等。
   屈完:郢人著名春秋時楚國貴族。
   屈蕩:屈到之子;郢人,著名春秋時楚國大夫。
   屈建:字子木;郢人,著名春秋時期楚國大夫。
   屈匄:楚國人。著名戰國時期楚國將領。
   屈蓋:楚國人。著名戰國時期秦國左丞相。
   屈遇:党項羌人。著名北宋將領。
   屈大均:初名屈紹隆,字翁山,又字介子;廣東番禺人。著名明末清初文學家。
   屈復:字見心,號悔翁、金粟道人;陝西蒲城人。著名清朝文學家。

補充糾錯
上一姓氏:
下一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