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氏起源及歷史

原姓圖騰_原氏圖騰

原姓圖騰(原氏圖騰)

  原姓是中華姓氏之一。源流單純,出自姬姓,為周文王第十六子姬原叔(原公豐)之後,以國(邑)名為氏。現今人口約二十九萬,排在第二百七十二位,

【釋義】原,本義為水流的源頭。原為源的本字。泉水能湧流而出,便有了源泉之義。金文的原字從廠、從泉。而小篆的原字,其山崖下的泉穴成了三眼,表示眾多泉水匯聚成河流之源。  

【得姓始祖】

  姬原叔:姬姓,原氏,名豐,也成原公豐,是周文王十六子。據《英賢傳》載,周文王之子封於原建立原國(原國初在今山西沁水縣後遷河南濟源市),國君稱原伯,原伯後裔有原伯姓。

  先軫(原軫):(?-公元前627年)。因采邑在原(今河南省濟源西北),又稱原軫。春秋中期晉國大夫,傑出的軍事將領。初為下軍佐,後升為中軍元帥,掌握國政。先軫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既有元帥職銜,又有元帥實績的著名統帥。論才幹,他既有軍事家的韜略又有政治家的頭腦;既有籌謀策慮之長,又有臨陣指揮之能。而且他的謀略很多都具有普遍意義或理論價值。論人品,他性情暴烈不馴,卻耿正忠誠,是一位不憚以身殉義的丈夫。據《英賢傳》載,周文王之子封於原建立原國(原國初在今山西沁水縣後遷河南濟源市),國君稱原伯,原伯後裔有原伯姓。又據《姓氏急救篇》雲,原出自姬姓,周文王第十六子,封於原邑(今河南省濟源),為伯爵稱原伯,後為晉國所滅,原伯子封於先軫,號稱原軫,其後有原姓。故原氏後人奉先軫為原姓的得姓始祖。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據《姓氏急就篇》載,西周初,周文王第十六子原伯受封於原(古稱軹邑,今河南省濟源市西北),世為伯爵,史稱原伯貫,建立原國。夏代,“少康遷原(國)”。周武王滅商朝,西周立。封周文王第十六子為原伯 (爵)。史稱原伯貫, 受封於原國。原,伯是他的氏。 官職初始是卿大夫。西周初期,平民百姓是沒有"氏"的。春秋時原國被晉國滅。其後人以姬為姓,以原為氏。諸侯國之間不斷戰爭,兼併到天下只有100多個諸侯的時候,原國還存在。由於原國很小,打敗一次就舉國遷徙一次。遷徙三次之後,原氏後人從此流散各地。

  源流二

  春秋時原國被晉國所滅,原伯之後轉封於先軫,號為原軫,官為晉國上卿,其采邑在原邑。《水經注》說:“遼山縣西南黃崖山,先軫所出也”。原軫其後世子孫以國(邑)名“原”為姓,稱為原氏,遂形成原姓。先軫生先且居,先且居生先克,先克生先榖,先榖在邲之戰失利後,擔心將來國君會找他算賬,為防不測,竟於前596年率領鮮虞、戎狄等外族部落偷襲晉國,後陰謀失敗,晉景公大怒,殺先榖,族滅其家,顯赫一時的先氏凋零了。

  源流三

  出自趙姓。晉文公將原地分給趙衰,趙衰有兒子原同。趙同,嬴姓,趙氏,名同,因被封在原,以邑為氏,別為原氏,又被稱為原同、原叔,是趙衰與趙姬的兒子,趙盾的弟弟,趙括、趙嬰齊的哥哥。

  《左傳·僖公二十四年》:文公妻趙衰,生原同、屏括、樓嬰。趙姬請逆盾與其母,子餘辭。姬曰:“得寵而忘舊,何以使人?必逆之!”固請,許之,來,以盾為才,固請於公以為嫡子,而使其三子下之,以叔隗為內子而己下之。

  源流四

  出自媯姓,為舜的後裔。莊公二十七年,有陳國原仲。

  源流五

  源於蒙古族,在元朝忽必烈征討雲南(一說豫南,河南安徽交界)時,部分蒙古軍人由於厭倦戰爭等原因,定居於此,並在短時間內遷至四川,朱元璋開創大明朝後,在全國徹查元朝蒙古後裔,為躲避追查,遂改姓原,一為紀念元朝(諧音元),二為紀念來自草原。洪武十三年,從四川省峨眉縣杏花村遷居至山東掖縣(今萊州市),在四世期間,原德潤、原德玉兄弟分家,原德潤遷往沙河一帶定居,原德玉則向萊北遷移,定居於單山一帶。

【遷徙分佈】

  遷徙

  周武王滅商朝,建立西周。封周文王第十六子為原伯(伯爵),史稱原伯貫,受封於原國(古稱軹邑,今為河南濟源市)。原伯是他的氏。官職先是卿大夫。春秋時原國被晉國滅,其後人以原為氏。古城濟源南臨黃河與古都洛陽相望,北依太行與晉國毗鄰。是愚公的故鄉。《水經注》曰:“濟水有二源,東源出原城東北。”楊守敬《水經注疏》曰:“在今縣西北四里,俗呼為原村,遺蹟猶存。”現濟源市西北2公里的廟街有原城故址。20世紀40年代尚存城垣,其文化內涵以龍山文化為主,也有周代遺存。

  史傳夏帝寧都於原,周初的原國可能就建在夏都原城的故墟上。《左傳·僖公二十五年》載,晉文公於前635年圍攻原國。原國人跟愚公一樣堅韌不屈,說:“晉(山西)人想霸佔我們,咱不幹”。晉文公只好屯兵攻打,跟士兵約定三天為期。過了三天還沒打下來,晉文公就命令撤退。軍官們請求等一下,說:“原國就要投降了”。晉文公說:“信用是國家的珍寶。得到原國失掉珍寶,我不這樣做”。終於離開了。沒走多遠,原國人聽到訊息,文公守信,主動撤軍,哪兒找這麼好的守信用的國君啊。原人感動得趕緊下城,把晉文公接進城裡。原國亡國後,晉文公將原伯貫遷往冀(山西省河津市)。

  原氏後裔主要居住於太行,王屋山中以及紛河,漳河兩岸,在別的地區及世界各大地區也有他們的身影。無論在那裡,他們都在象愚公移山一樣刻苦耐勞,奮鬥不息。河南省濟源市,在溫縣西北60公里處,有原社、原莊等遺址村名。據《濟源志》雲,為春秋是原國所在地。《溫縣誌》雲,周襄王十七年(公元前635年),晉文公率師勤王,夏四月在溫敗太叔帶,襄王將溫、州、原、向等四邑賜給晉國,說明此時原國被晉文公所滅。“溫”邑即今溫縣西部、孟州市東部,“州”即今溫縣的趙堡鎮、武德鎮、武陟縣的西陶鎮、大虹橋鄉,“原”即濟源市北部,“向”即濟源市南部。

  據《濟源志》載,西周武王封弟原叔為原國,為蘇忿生蘇國之邑。周宣王元年(公元前827年),宣王封仲山甫為樊侯即樊國。周幽王五年(公元前777年),皇父孔聖作都於向為向國。這說明今河南濟源市,周初武王時此地封弟原叔稱原國,宣王時賜此地給仲山甫為樊國,幽王時又把此地給皇父孔聖為向國。所以,濟源周時有原、樊、向之稱。

  春秋時晉文公滅原邑時,在王屋山封門口(古稱軹關),晉軍與原軍打了幾天幾夜,後圍邑城原國降晉。此時,原國人大批逃往各地,一支逃到溫地的邢丘處(今北平皋村),他們不忘祖先和國家以原為氏,落戶於邢丘古地(邢丘到西漢初改名平皋)。

  由此可知,原國人雖以國(邑)為氏,但卻是在溫地開始姓原的。溫縣邢丘(今北平皋)可為原氏祖地,今住著原氏族人數千人,原姓望居濟源懸(今河南省西北部焦作市濟源縣)

  分佈

  發源於黃河北岸的原姓,一直活動在河南地區,後向東遷移進山東,向南進入河南南部。漢、晉時期,原姓西挺甘肅。明朝時期,原姓大約有1萬4千人,原姓第一大省是山西。約佔全國原姓總人口的一半以上,其次分佈於浙江、河南、河北等地。

  當代原姓的人口大約有29萬,排在姓氏中第二百七十二位,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02%。在全國的分佈目前主要集中於山西、河南、山東三省,山西為原姓第一大省,大約佔原姓總人口的35%。其次分佈於陝西、遼寧、福建、青海、甘肅、河北等地。

  原姓在人群中分佈表明:在晉陝、冀京津大部、魯豫鄂、江蘇北部、安徽大部、贛湘北端、廣西南端、重慶大部、四川東北、甘寧東部、內蒙古中部、遼寧南端,原姓佔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15%以上,中心地區達到0.4%以上,以上覆蓋面積約佔國土總面積的17.7%,居住了大約74%的原姓人群。

【郡望堂號】

  郡望

  東平:漢東平國地,治無鹽,故城在今山東東平東。晉治須昌,故城在今山東東平西北。南朝宋置東平郡,轄境相當於今山東濟寧、汶上、東平等地。

  濟源縣:周朝原地、軹地,漢於此置軹、波、沁水三縣,均屬河內郡。軹在今濟源治所甫,波在軹東,沁水在波北,一個不規則的三角形。後三縣先後廢,隋開皇間析軹縣置濟源縣,屬懷州。而軹縣亦省人河內縣,唐初復置軹縣,旋省入濟源,昔三縣分立之局卒形成一統。後濟源之隸屬關係多有變動,於元初曾一度改置原州,尋複稱濟源,至今不變。

  堂號

  東平堂:以望立堂。

  字輩

  原氏一字輩:“大學之道宜所永宗善兆令德世嚴餘慶”。

【楹聯典故】

  四言通用聯

  冀州賢吏;

  泗水聖徒。

  ——佚名撰原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代人原復,開元年間官冀州刺史,政令嚴明,境內太平。下聯典指春秋時魯國人原憲,字子思,孔子的弟子,生活貧困而潔身自好。戴帽子時帶子斷了,穿上衣時胳膊肘露在外面,穿鞋時腳後跟出來了。子貢見了問他:“你病了嗎?”他答道:“無財叫做貧,學道而不能實行叫作病。像我,只是貧,而不是病。”子貢大為慚愧。

  八言通用聯

  泗水聖徒,雖貧非病;

  冀州賢吏,有政皆興。

  ——佚名撰原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春秋時魯國人原憲,孔子弟子,為魯國泗水人。下聯典指唐代人原復,為冀州刺史,政興令舉,境內肅然。

  【祠堂古蹟】

  北平皋原氏祠堂

  北平皋原氏祠堂位於河南省焦作市溫縣趙堡鎮北平皋村西部。建立於清光緒年間,坐北朝南,三進院落,全部混磚牆壁。中軸線上自南而北依次為:山門、正殿、上房、後院、兩側有耳房,後院兩側有廂房各三間,佈局嚴謹。北平皋原氏祠堂為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

  河南濟源原城遺址

  原城遺址位於河南省濟源市北海街道辦事處廟街居委會西,為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至漢代文化遺存。遺址規模宏大,總面積約63萬平方米。1959年河南省文物工作隊在遺址調查時,揀到鹿角、石刀、骨鑿等遺物。

  1959年4月,河南省文物考古工作隊與濟源縣文化館聯合對廟街遺址進行試掘,發現該遺址是具有龍山、商代和戰國等幾個時期特徵的文化遺存。

  1963年,原城遺址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第一批全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9年夏,河南省文研所對遺址進行鑽探,認為原城遺址就是夏代“帝杼居原”的夏都原城。

補充糾錯
上一姓氏:
下一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