貟姓圖騰(貟氏圖騰)
貟姓是中華姓氏之一,源於羋姓,出自春秋時期楚國公子伍子胥,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現今人口約一萬人,排第六百五十二位。
【得姓始祖】
伍子胥(伍貟):名員(貟),字子胥,楚國人(今湖北省監利縣黃歇口鎮),春秋末期吳國大夫、軍事家。以封於申,也稱申胥。據許多學者的考證:“貟”和“員”本就是同一個字,寫法不同,異字多音,當作姓氏是由著名的伍子胥即伍貟(員)而來。當年伍子胥被賜死之後,其後人紛紛分散走避四方,但為了紀念這位名垂千古的先祖,也為了逃避株連遺禍,便把他的名字“貟(員)”作為姓氏,貟(員)氏由此世代相傳至今。貟(員)氏族人大多尊奉伍子胥(伍貟)為得姓始祖。
各支始祖
貟德忠:山東泰安東貟家北一世祖。
貟德誠:山東冠縣貟莊(原山東堂邑)一世祖。先世棗強、冀州人,明初洪永年間始遷魯。貟氏伍貟之裔也。一名位姓,迄今與伍氏稱同家。自古有貟半千知名士。始祖當永樂年間由棗強冀州遷來。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羋姓,出自春秋時期楚國公子伍子胥,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據史籍《姓苑》記載,“貟出南洋,與楚同族,顓頊之後。”貟氏以祖輩名字為姓氏,出自伍氏。是春秋時期楚國伍貟(後為吳國的相國)的後代。貟氏的姓源為:舜→堯→帝嚳→顓頊→羋→熊→楚→伍→貟(員)。據許多學者的考證:“貟”和“員”本是同一個字,寫法不同,異字多音,當作姓氏是由伍子胥伍貟(員)而來。“員”字在簡化字之前一直寫作“貟”,貟氏祖輩們也一直使用“貟”字,到了現代,許多貟氏仍然堅持使用“祖傳”的寫法,只不過是也跟著簡化了一下,寫作“貟”。
說起姓氏來源,貟氏和一個歷史人物悲壯的故事聯絡在一起。這位歷史人物就是貟氏的祖先——春秋戰國時期的伍子胥。在他的身邊,聯絡著一連串的歷史事件:子胥過?關、一夜白頭、魚腸刺僚、借吳滅楚、鞭屍三百、臥薪嚐膽等等。
伍子胥(公元前?~前484年),名貟(員),字子胥,春秋時楚國人。伍子胥出生於楚國貴族家庭,從小受到良好教育,史書稱他“少好於文,長習於武”,有“文治邦國,武定天下”之才。公元前522年,伍子胥因父親伍奢、兄伍尚被楚平王追殺,而避難逃奔吳國。伍子胥後結識了吳公子光,並策劃刺死吳王僚,幫助公子光奪得王位,被召為行人(官朝覲聘問的官職),參與國事。薦孫武於吳王闔閭,並助吳王整飭內政,加強武備,使吳國日漸強盛。自吳王闔閭三年(公元前512年)起,多次率吳軍攻楚伐越,屢獲勝利。闔閭六年(公元前509年),指揮吳國軍隊在豫章(今江西、安徽一帶)擊敗楚軍,攻佔居巢。闔閭九年(公元前506年),偕孫武與吳王定破楚之策。吳軍一舉攻破楚國郢都。後吳國又相繼戰敗越國與齊國,成為一方霸主。伍子胥以功封於申,又稱申胥。伍子胥具有雄才大略,又深得吳王闔閭信任。為使吳國能內可守禦,外可應敵,他首先建議吳王闔閭“先立城郭,設守備,實倉稟,治兵革”,並親自受命選擇吳國都城城址。他“相土嘗水”、“象天法地”,最後選定今蘇州古城的地址,合理規劃,建造了闔閭大城(今江蘇蘇州)。吳王闔閭九年(公元前506年),吳王親率伍子胥、孫武攻下楚國都城郢,於是伍子胥掘楚平王墓,鞭屍三百,報得殺父之仇。伍子胥幫助吳王西破強楚,北威齊晉,南服越人,吳國國力達到了鼎盛之勢。伍子胥對吳國事業忠心耿耿,吳王閹閭去世後,他扶助夫差即位,幫助夫差打敗了越國。夫差任用善於逢迎的伯嚭為太宰,逐漸疏遠了伍子胥。吳國打敗越國後,伯嚭受越國賄賂,力主與越媾和。伍子胥諫諍吳王,勸其拒絕越國求和並停止伐齊而伐越。嘮嘮叨叨的忠言逆耳,使當時的吳王夫差惱羞成怒,加上伯喜否讒言,夫差便於公元前484年秋賜佩劍“屬鏤”於子胥,命他自刎。伍員死前對人說,要把其頭顱懸掛於城門之上,看著越王勾踐來打敗吳國。之後,夫差命人將其屍放鴟夷革中投進江裡,把他的眼睛挖出來掛在國都的東門,然後說:“你怎麼會看到越軍侵入吳國?”過了幾年,越王勾踐臥薪嚐膽,強壯國力,乘夫差伐齊之際率軍報復吳國,攻破了吳國的國都,滅絕了吳國的世系,搗毀了吳國的社稷,夷平了吳國的宗廟,夫差本人最後也被活捉。夫差臨死時懊悔地說:“死人如果有知的話,我有什麼臉面在地下見伍子胥呢!”於是以巾蓋臉自殺了。
吳地人民十分懷念伍子胥這位吳國忠臣,並命名胥江、胥口、胥山等地名以示永久紀念,並立了祠廟祭祀,今胥口鎮就有胥王廟和伍子胥墓。
伍子胥被賜死之後,其後人紛紛分散走避他方,但為了紀念這位名垂千古的先祖,也為了逃避株連遺禍,便把他的名字“貟(員)”作為姓氏,貟(員)氏由此延續至今。
源流二
源於姬姓,出自南北朝時期南朝劉宋的著名隱士劉凝之,屬於因故改姓為氏。據史籍《宋書·隱逸列傳》在記載,劉凝之,字志安,小名長年,南郡枝江人(今湖北枝江)。劉凝之的父親叫劉期,曾出任衡陽太守;哥哥叫劉盛,性情高傲,沒有做官。劉凝之,公元389~448年,他十分傾慕老萊子、嚴子陵的為人,因此就把家裡的財產全部贈送給弟弟和侄子,自己卻在荒郊野外蓋房子,不是自己勞動得來的食物不吃,州里的人都很推重他的德行。據史籍《南史》、《姓氏考略》的記載:“南朝宋劉凝之敬慕貟氏忠烈,遂改姓貟。”記載了劉凝之一直十分敬仰古人伍子胥(伍貟),因此後來就改姓氏為貟氏,其後代中有人沿稱貟氏至今。劉凝之生性愛好山水,有一天早晨,他帶妻子兒女們開始遊蕩江湖,最後隱居在衡山之陽(南面),在崇山峻嶺中荒無人跡的地方蓋了間小房子,之後就住在裡面,採藥煉丹,修身養性,他的兒女們也都依從他的志願行事。南朝宋元嘉二十五年(公元448年),劉凝之在衡山去世昇仙,終年五十九歲。
【遷徙分佈】
遷徙
(暫缺)
分佈
貟氏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姓氏。今人口約一萬人,排第六百五十二位,佔全過人口的0.0007%。在臺灣省也有排名。
今黑龍江省的華洋、大土山,山東省的泰安市、冠縣、淄博市,遼寧省的大連市,陝西省的西安市藍田縣、戶縣蔣村鎮,周至縣、商洛市、興平縣、渭南市、涇陽縣、延安市洛川縣、三原縣,山西省的太原市清徐縣、太谷縣、榆次區、平陸縣、大同市,河北省的邢臺市、衡水市、唐山市遷西縣、廊坊市大城縣,河南省的焦作市、三門峽市陝縣、許昌市、洛陽市伊川縣、新鄉市輝縣、開封市通許縣、安陽市、靈寶縣,甘肅省的秦安縣、蘭州市、定西縣、西和縣,內蒙古自治區的赤峰市,天津市,北京市,安徽省的蚌埠市、宿州市,寧夏回族機自治區的固原縣、永寧縣,香港特別行政區,臺灣省,法國,日本等地,均有貟氏族人分佈。
【郡望堂號】
郡望
河南郡:秦朝時期名為三川郡。西漢高宗二年(公元前205年)改為河南郡,治所在雒陽(今河南洛陽),其時轄地在今河南黃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雙洎河、賈魯河上游地區及黃河北部原陽縣一帶地區,轄二十二縣,大致相當於今河南省孟津、偃師、鞏義、滎陽、原陽、中牟、鄭州、新鄭、新密、臨汝、汝陽、伊川、洛陽等縣市。東漢時期既都洛陽,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長吏不稱太守而稱尹。隋朝初年被廢黜,後又復為豫州河南郡。唐朝時期為洛州河南府,其轄境都遠小於漢朝時期的河南郡。元朝時期為河南路,明、清兩朝時期均為河南府。民國時期建為河南省。
江陵郡:原為春秋時期楚國的郢郡,漢朝時期置江陵縣,為南郡治所。南北朝時期齊國改置江陵郡,治所在江陵(今湖北江陵),其時轄地在今湖北省江陵縣及川東一帶地區。五代十國時期南唐(公元937年)以金陵府為江寧府。北宋朝與清朝時期亦為江寧府。江寧又為縣名,或在城區,或在郊區,清朝時期與上元縣同為江蘇省城。民國時期廢府及上元縣,先以江寧縣為江蘇省省會,民國政府建都南京後,又移江寧縣於南京市郊區一帶。
堂號
河南堂:以望立堂。
江陵堂:以望立堂。
字輩
山東泰安貟氏字輩:“希振化亭燦吉欽汝相丙增”。注:目前已經用完最後的“增”字。
河南伊川貟氏字輩:“世子朝文永祥新書生遵道繼先軍”。
【楹聯典故】
(暫缺)
【典故軼事】
獨善其身
在南北朝時期,湖北枝江人劉凝之是當時南朝宋國的一位非常有名的隱逸者。劉凝之字志安,小名長年。他從小就景仰像嚴子陵那樣的隱逸,景慕像伍子胥那樣的忠烈。劉凝之的妻子是梁州刺史郭銓的女兒,他們成親時的陪嫁極為豐厚,劉凝之把她帶來的嫁妝全都分給親屬鄰里,夫婦倆卻住在野外的一個簡陋的草屋,親手耕種,自食其力,過著節儉清苦的日子。有人連續三次聘他為官,劉凝之一概不理。有時候夫婦倆駕著老牛破車,到集市上購買物品,除自己必需之外,所買的東西都隨手送給了窮人。有一次,路人丟了木屐,認為劉凝之腳上穿的那雙就是他的。劉凝之馬上脫下自己的鞋給了路人。後來,路人在麥田裡找到了丟失的木屐,要將新木屐退還給劉凝之,他卻怎麼也不肯收。元嘉初年,南朝宋朝廷任用他做秘書監,他依舊拒絕了。有一年,荊州一帶了發生大饑荒,衡陽王劉義季擔心劉凝之會餓死,就派人送去十萬錢。劉凝之喜出望外,當即拿著錢到集市上,看見面有飢色的老百姓就分錢給他們買糧,片刻之間,分文不剩。劉凝之生性喜愛山水,後來,劉凝之帶著全家進入衡山中隱居,一家人在陡峻的山嶺上造了一所小屋,採集野果和草藥服食。因為劉凝之景仰伍子胥的忠烈,便令自己的後人改姓貟(員)氏。公元449年,劉凝之死於隱居的山中,終年五十九歲。
寬以待人
劉凝之對別人還給他的鞋不肯再要,令人感覺到劉凝之只是獨善其身,而不肯原諒別人的過失。而另外一個人也遇到了類似的情況,這個人是南齊的著名學者沈麟士。沈麟士,字雲禎,吳興武康人(今浙江湖州德清武康鎮)。鄰居有一天說沈麟士穿的鞋子是他的,沈麟士便笑著說:“是你的鞋子嗎?”就把鞋子給了他。過幾天,鄰居找到了自己丟失的鞋子,便來向沈麟士認錯並還鞋子。沈麟士又笑著說:“不是你的鞋子嗎?”便把鞋子收了回去。這雖然是生活中的小節,但為人處世,應當像沈麟士那樣,而不要學劉凝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