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姓圖騰(宇氏圖騰)
宇姓是中華姓氏之一,來源於春秋申國國君之後,申,周時姜姓國,故城在今河南南陽北20裡。申伯為周宣王母舅,申國之伯,周卿士,其後有宇氏,見《路氏》。亦見《姓苑》。相傳分兩枝 一是天賜族一是僕從族。宇姓均屬皇族後裔。現今人口約五萬,排在第五百零二位。
【得姓始祖】
(暫缺)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自姜姓:《姓氏考略》注引《路史》雲:“周申伯之後有宇氏。”申乃姜姓之國。故此宇當系出姜姓。
源流二
源自宇文氏改姓宇氏者:又云:“系宇文氏所改。”宇文氏出自鮮卑族。後遇戰亂,謂宇姓和文姓均宇文氏所改,但無從考究。
源流三
源自西夏姓氏:或出自古羌族之党項人。《續通志·氏族略》載:“(西)夏宣德郎宇德賢。”未道其詳。
源流四
源自清時嶺南十二地夷人頭目,嘉慶十三年歸附,十六年改流更姓住牧,月落山夷人姓宇。
【遷徙分佈】
遷徙
(暫缺)申國,指西周初年受封的姜姓諸侯國,為申伯國。周宣王時增封,仍留於宗周以西的申國勢力成為申侯之國,一說其地在今陝西省眉縣東北;因位於宗周以西,故別稱為“西申”。後申侯之女成為周平王之母。申國除西申國外,還有南申國、東申國之分,彼此關係及地理位置存在一定爭議。一說由西申國增封而有南申國,南申國為楚所滅後形成東申國作為楚的附庸國;一說西申國增封后形成東申國,並無所謂南申國。
分佈
宇姓現行屬於較罕見姓氏。在宋版《百家姓》中未有排名,現今人口約五萬,排名在五百零二位。約佔全國人口的0.003%。
宇姓分佈較廣,在天津之武清、河北之尚義及涉縣、山東之昌樂、山西之太原,陝西之韓城、福建之上杭、遼寧大連瓦房店、廣東之吳川等地均有分佈。
【郡望堂號】
(暫缺)
【楹聯典故】
(暫缺)
【祠堂古蹟】
煙臺宇氏祠堂
煙臺宇氏祠堂位於煙臺高新區馬山街道辦事處劉家埠村。因舊村改造,房屋經拆遷後已所剩無幾,僅在村北留存了一棟祠堂,這便是宇氏祠堂。
宇氏祠堂坐北朝南,是一座正房,倒座各五間,東西廂房各兩間,帶垂花門的兩進四合院建築。走近祠堂,第一眼看到的,是倒座東山牆的南側鑲嵌有一塊“東來紫氣”的磚雕。大門位於五間倒座的正中央,屋頂的脊獸和鴟吻在‘文革’中被砸掉了,兩扇紅漆金柱大門,上面的四個門簪雕刻圖案也在“文革”中被鏟去。兩個打磨細緻的青石抱鼓石(已丟失)下方上圓,下面方形部分的正面是陽刻篆書“壽”字,內側面是陽刻菱形如意線條,內雕刻綬帶葫蘆。上面圓形石鼓部分光潔素雅,內側中間部分只雕刻一團花牡丹,北面則雕刻陰陽八卦圖案。抱鼓石不但是權力和財富的象徵,也起著平衡門扇及裝飾的作用。兩邊的角 石為倭角起陽線。廊心牆為青磚起豎八邊形框白灰抹芯。六層冰盤簷之上,由外及裡,自左至右的四塊戧簷磚雕分別為陽刻楷書“本,支,百,世”四字。四塊博風磚雕為彩繪“琴,棋,書,畫”。 進入院內,看到四面圍牆上部均為沙鍋套花瓦頂。二道門的垂花門已毀,東廂房也已改造,只有兩間出廈西廂房儲存完整。兩間一為門一為窗,門窗檻框皆為朱漆。正房為五間硬山出廈建築,正脊的鴟吻和四條垂脊的脊獸也已被毀,祠堂東西兩側山牆上端有圓形通風口,上面為白色灰塑如意山花。戧簷磚雕為陽刻雙鉤線篆書“福,祿,壽,禧”。五間正屋裡東西側的兩間偏小,其餘三間較為敞亮。正屋大門兩根簷柱下端的柱礎由兩層青石組成,下面一層為方形,上面為圓形石鼓,象徵天圓地方。正屋內前後各有兩根金柱,東側一間為圓拱形木門,透出 國期間的歐風痕跡。 關於劉家埠宇姓的歷史,由於族譜已在
“文革”中被毀,宇仁鋼先生大致告訴我們,劉家埠宇氏自文登大水泊遷來,先祖共四個兒子,分為四支,民國時,宇氏多在東北的大連等地做生意,經營飯店,綢緞莊等。籌建祠堂時,出外的每人出資一百大洋,沒錢的出工。現居長春的學者李思樂先生是西解甲莊人,年輕時在劉家埠小學教過書。據他回憶,宇氏祠堂曾被作為我黨桂山區區公所使用,當時區大隊有戰士200多名,光機槍就有好幾挺。各村也都有民兵。宗祠網為您提供最新姓氏宗祠新聞,宗祠祭祀文化,祠堂鑑賞圖片,姓氏文化,百家姓起源等資訊內容,並提供全國各姓氏祠堂,姓氏起源搜尋服務,讓您更加全面的瞭解中國姓氏文化,宗族祠堂文化以及祭祖祭祀文化的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