奕氏起源及歷史

奕姓圖騰_奕氏圖騰

奕姓圖騰(奕氏圖騰)

  奕姓是一個罕見姓氏,同時又是一個淵源繁多,有待考證的姓氏。在全國範圍內都有所分佈,但主要集中在江浙滬一帶,且幾乎都起源於紹興王公浦。大部分奕氏族人在光字輩時,由於紹興地區人多地少、南匯倒江等原因往外遷移,遷往寧波、嘉興、上海的居多,可以說江浙滬的奕家人是真正的一家人。奕姓現今人口約四千,排在第九百二十三位。

得姓始祖

(暫缺)

【起源源流】

  源流一

  出自熊姓。

  周靈王的太子熊晉,因直言進諫,被廢為庶民,遷居到琅琊(今山東省膠南一帶),世代繁衍生息。因其本為奕族,世人稱其為“奕家”,延用成姓。還有周文王的第十五子畢公高,其後代子孫因故散居京兆、河間一帶,以本為奕族之故,自稱為奕姓。後世沿襲未改,漸成小姓。還有周平王太孫赤出奔晉國,其子孫為紀念其身份改姓奕。另戰國末年西周桓公揭之後人,為紀念被秦滅後的原居住地王城,分別改姓奕。

  源流二

  出自媯姓,為古帝王虞舜之後。

  居於北海、陳留一帶,因出古君王后裔,世為奕姓。

  源流三

  出自子姓,是成湯的後人。

  殷末,王子比干,為紂王的兄長,因勸諫紂王被殺,葬於汲郡,其子孫居其地以守陵墓。因源出王族之故,改姓奕氏。

  源流四

  出自田姓。

  公元前368年,田和取代姜姓為齊國君主,史稱“田氏代齊”,傳王八,被秦所滅,其子孫被廢為庶民,其中一支自認為齊國王族,遂以奕為姓。

  源流五

  出自春秋時魏獻子之後。

  韓、趙、魏三家分晉,各自為王。後業魏亡於秦,其王族避難於各地。因其中有不少支庶子孫為魏國王族,故改姓王。如信陵君魏無忌,避難於泰山,至西漢入朝,被封為蘭陵君。其後自謂出自王公顯貴之家,易姓奕氏。

  源流六

  由他姓改之。

  據族譜記載,第一世祖兄弟兩人因避禍而移姓改名,至於由哪一個姓氏改之,有幾種不同的說法。第一種:改自黃姓,據說世祖曾是朝中官員,直言進諫受到迫害官位不保,於是在改姓的時候就把“黃”字上面的官帽子拿掉了,就成了“奕”。第二種:改自王姓,家族中也有著前六世祖為王氏且為江西人的說法。第三種:改自皇姓。祖先姓皇,一次吃了一條九斤重的黃鱔之後變得力大無窮,後起義被鎮壓,改成了同為九畫的奕,而且每個奕姓後人很小的時候就會有一根白頭髮。“黃”、“王”、“皇”,在方言當中都發一個音,口耳相傳讓真相成了一個謎。

  源流七

  源於皇帝賜姓。

  始祖姓亦,一次替皇帝辦事,得到賞識,皇帝大喜,說“給你個大官做做!既然是大官,把姓也改成奕好了”子孫遂以奕為姓。

  源流八

  出自愛新覺羅氏。

  清朝咸豐帝名奕詝,光緒帝父叫奕譞,還有恭親王奕訢、奕山、奕劻幾個宗室大臣。這雖然不是滿族的姓,清亡後可能有作為姓者。

【遷徙分佈】

  遷徙

  (暫缺)

  分佈

  奕姓現今人口約四千,排在第九百二十三位。

  全國範圍內主要在浙江、山東、陝西、湖北、廣東等省市。

  具體分佈如下:

  1、浙江省嘉興市南湖區餘新鎮金星村等村(原高鐵站附近人家都已搬遷)

  2、浙江省嘉興市南湖區鳳橋鎮曬橋、新民村建設橋等地(大部分已經搬遷)

  3、浙江省嘉興市海鹽縣通元鎮豐義村利河橋、施家橋、豐山腳下等地

  4、浙江省嘉興市海鹽縣沈蕩鎮新豐村馬家匯

  5、浙江省嘉興市海鹽縣百步鎮橫港村崔家

  6、浙江省杭州市筧橋等地

  7、浙江省紹興市越城區孫端鎮王公浦、鎮塘殿村等曹娥江沿江村落

  8、浙江省紹興市上虞區瀝海鎮華平村、偉明村、新聯村等村(三匯地區)

  9、浙江省餘姚市臨山鎮、泗門鎮湖北村、相公潭村、謝家路村等村

  10、浙江省慈溪市庵東鎮富民村等村

  11、江蘇省蘇州市市區

  12、上海市各區

【郡望堂號】

  郡望

  (暫缺)

  堂號

  奕姓堂號有"三槐"、"槐陰"、”世德“、”致和“,其中"三槐堂"比較有名,上虞一支主要為世德堂,後來由於各種原因其中一支改為致和堂。

  字輩

  上虞奕字輩自第十五世秉字輩起分為東奕家與西奕家:

  西奕字輩:秉有公(西奕祖先)→兆→椿→光→紀→有→長/金→永

  東奕字輩:秉華公(東奕祖先)→兆→春→光→嘉(簡寫成加)→成→錦(金、茂)→福

【楹聯典故】

  (暫缺)

  【祠堂古蹟】

  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祠堂建於曹娥江江邊,由於江水氾濫將其沖毀;另一種說法是祠堂建於王公浦,祠堂內同時供奉著奕和王兩個姓氏的牌位,說明奕、王本一家,且有奕王不通婚的說法,後被改為關帝廟,再後來被拆除,只剩下殘垣斷壁。

補充糾錯
上一姓氏:
下一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