蟻姓圖騰(蟻氏圖騰)
蟻姓是中華姓氏之一,蟻姓袓居中原,發祥於晉陽。據考證,蟻是由古人對圖騰或動物的崇拜逐步演變為姓氏的,和蟻姓來源類似的,還有龍、馬、牛、羊、熊、駱、鹿、鮑、鷗等姓。蟻姓現今人口約三千,排在第一千零五十一位。
【得姓始祖】
(暫缺)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自李姓,因避禍而改姓“蟻”。
源流二
源自“蟻”“蛾”同源,郡望為河東。
源流三
源自閩越土著遺裔,福建古閩族土著有雷、藍、車、蟻四個族姓。
注:這三種說法各有依據,但都不夠充分。因“文革”期間,蟻姓的發源地莆田市涵江區塘頭鄉和市內城廂區這兩處蟻姓聚居地保留的族譜均遭焚燬,故無法進一步考證。
【遷徙分佈】
遷徙
蟻姓袓居中原,發祥於晉陽。在《辭海》中,蛾蟻本同根。歷盡滄桑,蛾蟻袓先逐漸擴延至福建、廣東、後定居廣東澄海。澄海溪南鎮的外蟻村和內厝,為蟻姓人聚居地,當地還建有蟻氏大宗祠。蟻氏移居海外的歷史也很早,主要僑居泰國和越南。
分佈
蟻姓是中華稀有姓氏之一,現今人口約3千,排列在一千零五十一位。多分佈於閩、粵、臺及泰國,人口稀少。
廣東省汕頭市澄海區溪南鎮和東里鎮,南畔洲村,外蟻村,內厝村和上岱美村是蟻姓傳統聚居地。
在潮汕地區,只有澄海有蟻姓人聚族而居的村落,兩村人口約6千多人,還有若干零星居住點,全潮汕估計上1萬人。它的來源也十分迷離撲朔,象明代人凌迪編撰的《萬姓通譜》這種蒐羅頗廣的古代姓氏書也無載蟻氏,可見這個姓不單稀罕,而且年輕。
在潮汕蟻氏的發祥地福建莆田,蟻姓的基本情況就是這些。
澄海是蟻氏人潮之後主要甚至也可以說是唯一的聚居地,入潮始祖蟻興田,主要居住於溪南和東里兩鎮。蟻氏移居海外的歷史也很早,主要僑居泰國和越南。關於蟻姓的來龍去脈,我們可以學學國民黨元老老吳稚輝和於佑任先生兩人的達觀態度。愛國僑領、原泰圈中華總商會主席蟻光炎遇刺後,國民黨元老吳稚輝和於佑任先生兩人為蟻光炎合寫墓表,吳稚輝撰文,於佑任書丹。該墓現立於西碑林,文、書、事俱佳,堪稱“現代三絕碑”。表雲:“蟻之先,有高節君子,恥事二姓,乃隱遁而託姓微物,籍以自晦。如西漢功臣曲成侯蟲達,魏平東將軍蛾青,為春秋晉大夫蛾析之後,意者亦皆生當亂世,託微物為姓,藉以自晦乎!蟻有明德,其後必有達人……”
寫墓表當然要按一定模式和格式,先從主人公的裡籍開始,一代代敘述下去,這是墓表墓誌銘的傳統寫法,兩位老先生深諳此道,先說主人公先祖本姓蛾,後改姓蟻。吳、於兩人高明之處就是在蟻姓是否氏於蛾氏上不作微枝細節考究,而是從大處著眼,從弘揚民族精神著眼,大筆一揮,用蛾青、蟲達來比況蟻氏和蟻光炎,故用了個別有深意的“如”字。在兩位老先生看來,其先人姓蟻姓蛾螻還是姓李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中國人,你是炎黃子孫。老先生先引古證今,最後落筆在“蟻有明德,其後必有達人!”從歷史回到現實,盛讚蟻光炎的民族氣節。
【郡望堂號】
郡望
河東:河東在古代指山西西南部,位於秦晉大峽谷中黃河段乾坤灣,壺口瀑布及禹門口(古龍門)至鸛雀樓以東的地區,是華夏文明的搖籃。黃河由北向南流經山西省的西南境,因在黃河以東,故這塊地方古稱河東。《尚書》載“堯都平陽”,有“唐堯故地”之稱。周朝時晉國的都城也在這一地區。秦漢時指河東郡地,在今山西運城、臨汾一帶。唐代以後泛指山西。顧炎武《日知錄》第三十一卷稱:“河東,山西一地也,唐之京師在關中,而其東則河,故謂之河東;元之京師在薊門,而其西則山,故謂之山西,各自其畿甸之所近而言之也。”
堂號
(暫缺)
字輩
(暫缺)
【楹聯典故】
(暫缺)
【祠堂古蹟】
蟻氏大宗祠
蟻氏大宗祠始建於明朝末年。座落於廣東澄海上岱美村,坐西北,向東南。原佔地面積約3000平方米。宗祠正座寬18.5米,長24.5米,遮陽建築面積約500平方米,外埕約230平方米。宗祠後面原有一高地,佔地約350平方米。正座左右各有3米寬巷厝,東北面巷外還有一片竹林,為宗祠之風水屏障;宗祠前面照壁外還有一大池(現為鄉小學)。初建之時,在祠堂大門前可直觀南澳筆架山;解放後,大部分時間宗祠都被用作小學教室。曾在此教書的烈士映雪題條幅贊宗祠曰:前朝筆架,賢才濟濟,面向硯田,富貴綿綿。宗祠正座屋脊蓋以金星垛,並依地形取壬葵水出甲乙木,水道採用二龍(即太極八卦,為六種水道之一種)象徵興旺發達、富貴長綿。無論從選址、佈局、施工等方面,初建之時的地理先生是很有研究的。一九二七年,由於歷史突變原因,宗祠後座被焚(同時被焚的還有杜大宗、章大宗)。一九三零年,族人蟻光炎偕同族眾捐資重修。重修的地師為饒平大澳鄉紳楊石船,木工為東里族人蟻大堅,灰工南面為下岱美鳥風,北面為大新裕源。工程質量達到基本要求。可是由於設計未能注意防風,故一九四三年初八大風災時,正座屋脊後面瓦片稍為移位,造成漏水,加上其他原因,此次修建時,原有屋頂只有三根杉木完好。
公元2004年春,由裔孫蟻昭文發起,並得到海內外族親的大力支援,特別是得力於海外蟻光炎家族的帶頭鼎力支援,使工程能順利開展。承建方為潮州鐵鋪鎮庵腳村謝鏡秋師傅,工程共購新杉木66立方米,琉璃瓦3.8萬片,土瓦3.2萬片,工程總共耗資人民幣59.5萬元,蟻氏大宗祠工程於重陽圓滿竣工。整座宗祠,除儲存大部分牆體及石柱外,其餘全部翻新。工程設計,效法皇都園林,屋頂鋪蓋琉璃瓦,富麗堂皇。
今日宗祠之重修,是海內外全體族人的共同願望。乃燕翼貽謀,蘭桂必然騰芳。今修宗祠,祭奠祖先,振興蟻族,此為蟻族之大幸。
【典故軼事】
“李”改“蟻”傳說
傳說往時,白塘有個姓李的遷往涵江,成為財主。李財主只生一獨子,娶塘頭張氏女為妻,不久,李張氏就有孕在身。正當李家日子過得紅紅火火之時,一場瘟疫奪去了李財主夫婦及獨生兒子的生命,只遺下懷孕的李張氏。李張氏呼天喚地,哭的死去活來,想起若大的家產,一個婦道人家怎樣維持,更是悲痛欲絕。為了腹中李家的血脈,為了李家的產業有人繼承,她咬緊牙根,決心頑強地活下去。然而,李族叔為貪得她家的家業,經常無事生非,刁難李張氏,李張氏哀求看在腹中李家血脈的分上
,高抬貴手。李族叔知道了李張氏有孕在身,更是得寸進尺迫害她,迫其改嫁。李張氏誓死不從。除了不改嫁,其他小事她都逆來順受,忍辱負重。李族叔見李張氏如此剛烈,毫無屈服之意,就強行把她趕出李家之門。走投無路,身懷六甲的李張氏,只好含淚回到了塘頭孃家。,向父母哭訴了李族叔的暴行。勢孤力單,老實本分的父母能有什麼辦法?只能安慰女兒,暫住孃家。常言道:一日二日為客,三月四月逐客。李張氏在孃家住了數個月,增加了原來就清貧的孃家的負擔,開始兄嫂冷言冷語,進而諷刺挖苦。李張氏為了即將出生的孩子,只好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咬緊牙關,讓眼淚往肚裡咽,不久,孩子出生了,是個男孩,李
張氏高興的熱淚盈眶,眼見懷中的孩子,往日的艱辛,屈辱都拋卻九霄雲外。孩子剛滿月,兄嫂又把李張氏母子趕出了張家。無奈李張氏只好在離孃家不遠的坡地上,特地選擇面向白塘的地方,央人搭蓋了一間茅屋棲身,就近墾荒度日,精心養育李家血脈。這樣,含辛茹苦度日如年地過了幾年,用省吃儉用的錢送兒子入學,塾師問其“貴姓?”李張氏自豪地說:“姓李!”。這事不知怎麼被李族叔知道了,他帶人前往脅逼李張氏,不准她說兒子是李家的骨肉,還口口聲聲罵她“麻瘋蟲認親”,揚言要除掉她的兒子。為了孩子,李張氏氣憤至極地說:“好,你不認我兒子是李家的骨肉,我認!你不讓我兒子姓李,我就改姓。”李張氏就向塾師哭訴了事情的經過,塾師聽了既同情又氣憤,就勸李張氏以屈求伸,暫時改姓,待孩子長大了再複姓歸宗也是可以的。他說:“常言道:坐不改名,行不改姓。李族叔他不仁,李張氏你有義,他罵你’麻瘋蟲認親,蟲、義合一便是蟻,蟻、李方言又同音,改其它姓無意思,獨改奇姓,寓意忍辱,同音同源,子孫易記。你看如何?”李張氏聽了,覺得言之有理。從此塘頭就有了這個奇特的“蟻”姓了。李張氏辛苦流汗,寡居牽仔,兒子長大了,成家了,並且生孫了。她笑的合不攏嘴,由於一生積勞成疾,臨終之際,要子孫牢記他們是李家的後代。後來,兵荒馬亂,百姓遭殃,攜家帶小,紛紛外逃避亂到廣東一個叫“海陽縣”的地方定居。還有的人複姓歸宗姓了“李”。還有的仍沿用“蟻”姓,至今新坡村就還有蟻姓八百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