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王氏起源及歷史

小王姓圖騰_小王氏圖騰

小王姓圖騰(小王氏圖騰)

  小王姓是中華複姓之一,讀音作xiǎo wáng(ㄒㄧㄠˇㄨㄤˊ)。源於羋姓,出自西漢時期常山憲王劉舜幼子劉商,屬於以官爵封號為氏。該支小王氏、以及分衍改稱的王氏與劉漢子孫同宗同源。

【得姓始祖】

  劉商:漢景帝劉啟之孫,常山憲王劉舜的小兒子。漢武帝劉徹詔封劉商為泗水王(今江蘇泗陽),史稱其為“小王”。在劉商的後裔子孫中,有在新莽時期(公元9~23年)以其先祖稱號為姓氏者,稱小王氏。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羋姓,出自西漢時期常山憲王劉舜幼子劉商,屬於以官爵封號為氏。

  西漢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漢武帝劉徹詔封常山憲王劉舜的小兒子劉商為泗水王(今江蘇泗陽),史稱其為“小王”。

  在劉商的後裔子孫中,有在新莽時期(公元9~23年)以其先祖稱號為姓氏者,稱小王氏,後在東漢時期大多恢復為劉氏,亦有省文簡改為單姓王氏者,皆世代相傳至今。

  該支小王氏、以及分衍改稱的王氏與劉漢子孫同宗同源。

  按:

  漢王朝,是標誌中國進入封建社會的第一個興盛期,其時的政治、經濟和文化都發展到了一個高峰期。

  西漢初年,漢高祖劉邦為了加強中央政權的對外康正能力,分封了韓信等七個功臣戰將為異姓諸侯王。後來,這七個異姓王對於中央政府的穩定和鞏固造成了很大的障礙和威脅。

  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即從劉邦稱帝的那年開始,到漢高祖十一年(公元千196年)止,劉邦先後翦滅了六國異姓王,只剩下勢力最弱、對中央政府沒有多大威脅的長沙王。劉邦認為,秦王朝之所以短促,是由於不分封嫡姓子弟的緣故,為此,劉邦與群臣們殺白馬盟誓:“非劉氏而王,無功而侯者,天下共擊之!“

  於是,劉邦一面積極翦滅異姓王,一面大力分封自己的子弟侄兒為各屬國之王。這些王都姓劉,史稱同姓王。這些劉氏同姓王逐漸成了地方上的割據勢力,他們有各自的行政權、司法權,所屬的官吏也由自己任命,基本是一個個獨立的王國。

  在西漢時期,江蘇地區的封國除泗陽一帶的泗水國以外,還有徐州地區的楚國、揚州地區的吳國、江都國和廣陵國等,皆為劉氏同姓王的屬國。

  據史籍《史記》、《漢書》等文獻記載:西漢中期的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漢武帝封常山憲王劉舜的小兒子劉商為泗水王,淩城為王國首邑,轄二萬五千二十五戶、十一萬九千多人。劉商在王位十五年,他死後,其子劉安世繼位,在位僅一年就死了。因劉安世無後,劉商的另一個兒子劉賀繼位,劉賀在位二十年,死後由其子劉綜襲封。劉綜以後,又傳兩代劉駿、劉靖。到了漢成帝劉驁綏和二年(王莽新朝元年,公元9年),大司馬王莽篡位,泗水國最後一代國王劉靖被廢為公,第二年(公元10年)廢泗水國。

  從第一代泗水王劉商到末代劉靖,泗水國王相繼傳五代六王,歷時一百二十三年。

  西漢時期的泗水國,轄境面積相當於今江蘇省宿遷市的泗陽縣及周邊地區。其國界南臨淮水、洪澤湖,東南到今淮安市區,西北接近今宿遷市區,古淩水橫貫其境,東流入淮水(今淮河),匯入大海。

  當時泗水國土地肥沃,人口密集,農業發達,是漢王朝重要的錢、糧、絲、賦稅來源之一。

  民國十三年(公元1924年)編寫的《泗陽縣誌》記載:“城方里許,舊有高阜可辨,嗣經黃水淤漫,農民耕佔,尤復運土築屋,漸次就平,惟迤西一角尚存,高約五六尺,長約五六丈,土內多磚石圓瓦,金碧色,人珍藏之。”

  1962年4月,江蘇省文物工作隊考古專家曾赴淩城遺址實地勘察,經野外考古調查,並參閱文獻得知,泗水國王都遺址位於泗陽縣史集鄉的凌城村,居於南北向的王都、王陵區中軸線上,王都在南,王陵墓區在北,兩者相距約五千~九千米。其在考古報告中這樣寫道:“淩城遺址在泗陽縣西北八公里,北距六塘河一公里,東西長約五百米,南北長約三百米,總面積在十五萬平方米以上。遺址中心部分還突出地面約四米,呈漫坡狀土墩。地表兩米以下為灰土,埋藏著豐富的遺物,有繩紋筒瓦、板瓦、陶缸、陶豆、陶罐等,應為《漢書地理志》所說的泗水國首邑淩城遺址。”

  在泗陽縣三莊鄉東西寬五百米、南北長七千米的長方形範圍內,分佈著漢代的土墩墓四十餘座。它們成四組分佈,均以大墓為中心,大墓的佔地面積在五千平方米以上。據勘測,大墓應為泗水國王的王陵,周圍的土墩墓為貴族和官員的陪葬墓,組成面積大、數量多的王陵區漢墓群。這些漢墓均有規律地分佈在一條南北向的軸線上,其南端連線泗水國首邑遺址--淩城遺址。除王陵區漢墓群、王城遺址外,泗陽縣境內還有大型漢代遺址九處,漢墓群七處。

  隨著淩城遺址遺址和墓葬群的逐步發掘和揭示,將為研究西漢時期泗水國的歷史和整個漢朝文化提供大量珍貴的資料。

  源流二

  《姓氏考略》據《左傳》注云:“晉大夫有小王桃甲,後以為氏。”查《左傳·宣公十四年》“析成鮒、小王桃甲率狄師以襲晉。”杜注:“二子,晉大夫範中行氏之黨。”

  小王桃甲,春秋後期赤狄反晉起義首領。周定王十三至十四年(前594—前593),赤狄潞氏、甲氏、留籲、鐸辰等部先後被晉景公擊滅,部眾大部併入晉,成為農奴或軍卒。因不堪奴役,不斷起兵反抗。周敬王二十四年(晉定公十六年,前496),乘晉國內訌,與赤狄另一首領析成鮒率狄師起義,反抗晉國統治。一度圍攻晉都絳(在今山西侯馬市西),不久兵敗,本人逃入朝歌(今河南淇縣),析成鮒奔周。此後狄人的反抗鬥爭並未終止,至戰國時,還在澮水(今山西澮河)起兵反抗魏國統治。(待考)

【遷徙分佈】

  小王氏複姓是漢朝時期出現的複姓,但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一千位,在臺灣省則沒有,以泗陽為郡望。

【郡望堂號】

  郡望

  泗陽縣:泗陽曆史悠久,變制紛繁,建制始於周而定於秦,從西周建厹猶國開始,至今已三千餘年。秦朝時期置為凌縣,西漢時期改稱厹猶縣。漢武帝元鼎元年(乙丑,公元前116年)建泗陽縣;漢元鼎四年(戊辰,公元前113年)在泗陽、凌縣、於縣等地設定泗水國,國都設在凌城(今江蘇泗陽史集鄉凌城村)。漢朝後期戰亂頻仍,泗陽建置名稱多變,三國時期稱魏陽,晉朝時期置宿豫,唐朝時期改為宿遷,元朝至元十四年(丁丑,公元1277年)改稱桃源縣。至明、清兩朝相沿七百餘年,到民國三年(甲寅,公元1914年),因與湖南省桃源縣名相重,復改稱泗陽縣。民國二十八年(己卯,公元1939年)春,日寇陷泗,縣城被毀。民國二十九年(庚辰,公元1940年),泗陽縣抗日民主政權建立。為適應戰爭形勢,泗陽與鄰縣部分地區分設泗沭、淮泗、泗陽、運河特區四個縣級民主政權。民國三十三年(甲申,公元1944年)運河特區撤,民國三十七年(戊子,公元1948年)裁淮泗入泗陽,民國三十八年(己丑,公元1949年)農曆5月,泗沭與泗陽合,基本恢復原泗陽建置,縣政府設於眾興鎮,隸屬淮陰專區(今江蘇淮安)。1996年,泗陽縣劃歸新設的宿遷市管轄。

  堂號

  泗陽堂:以望立堂。

  字輩

  (暫缺)

【楹聯典故】

  (暫缺)

補充糾錯
上一姓氏: 西王
下一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