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氏起源及歷史

香姓圖騰_香氏圖騰

香姓圖騰(香氏圖騰)

  香姓是中華姓氏之一。出自神農氏炎帝—姜子牙後人,齊傾公姜無野之一子食採於楂邑為爵,其後子孫以封地為姓,是為査姓(古楂、査同音)。香姓乃査氏之後裔,據考證香氏始祖為查銓録。香氏農曆三月初一到茶山增埗祭祖由來已久,是香氏後人數百年來對先祖的緬懷和追思,也是對故鄉查園的魂牽夢繞,更是對一段跌宕家族史的最好紀念。香姓當今人口約為一萬,排名在第六百六十四位。

【得姓始祖】

  查銓録:諱世祿,字錫玄,官拜皇室光祿大夫,南宋末年元兵入侵,攜眷遠逃南雄(今天的廣東省韶關市)珠璣巷,遂卒。銓録長子查開祥,舉孝廉,號鈐轄,位及百臣,與文天祥、陸秀夫、張世傑護主南下,扶端宗帝復宋於福州,不料端宗早崩,故又立趙昺為帝。元寇鐵騎長驅直入,福州陷落,查開祥即隨主入粵,無奈天不護宋,文天祥被捕就義、張世傑兵潰崖門(今廣東省江門市新會區)、陸秀夫抱帝投海。剩下負傷的查開祥,自知大宋320年江山毀於一旦而無可挽回,遂解甲散兵隱居茶山(今廣東省東莞市),改查為香姓。

【起源源流】

  源流一

  出自神農氏炎帝—姜子牙後人,齊傾公姜無野之一子食採於楂邑為爵,其後子孫以封地為姓,是為査姓(古楂、査同音)。香姓乃査氏之後裔。

  源流二

  出自戰國時齊宣王臣香居(一作車)之後。

  源流三

  出自西域香國之人,他們以國為氏。

【遷徙分佈】

  遷徙

  香氏南遷路線圖

  浙江省杭州市(?—1262)

  廣東南雄珠璣巷(1262—1265)東莞市茶山鎮(1265—1279)

  東莞市橫瀝鎮村頭村[古稱洋平](1279至今)

  分佈

  香姓當今人口約為一萬,排名第六百六十四位,佔全國總人口數的0.0007%

  香氏自1289年一世祖查開祥改“香”姓以來,現已傳26代,但人口不足2萬人。香氏的源頭在東莞,後人主要分佈在廣東、廣西,其他地區和海外也有分佈。

  如今主要分佈地為:廣東、廣西、湖北、四川、安徽、山西、甘肅民勤、內蒙古河套、新疆奇台、吉木薩爾、香港、寮國等地。

  其中各地人數分佈為:東莞市橫瀝鎮有5000餘人,其中村頭村2300餘人,長巷村1600餘人,新圍村1100餘人;廣東省內(橫瀝鎮外)有1100餘人;廣西合埔縣沙棘坪村2300餘人;內蒙古河套1000餘人;甘肅民勤1000餘人;香港3000餘人;海外600餘人;其餘地區有少數人。

【郡望堂號】

  郡望

  許昌郡:魏天平元年(535)分潁川郡置,治許昌(今河南省建安區張潘故城),領許昌、扶溝、鄢陵、新汲四縣。北周領許昌、扶溝、新級三縣。隋開皇三年(583)廢。

  齊郡:舊名齊國,中國古代郡名。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滅齊國,於其故地分置齊郡、琅邪郡。齊郡是秦統一六國施行郡縣制後設定的一個郡。郡是秦朝郡縣制度的一個建制,顧名思義,齊郡就是原來齊國所在地區的建制之一(包括齊郡和琅邪郡),後來隨著歷史的發展而不斷變遷沿革。齊郡以其而聞名於世,如今也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

  堂號

  (暫缺)

  字輩

  (暫缺)

【楹聯典故】

  (暫缺)

  【典故軼事】

  隱居南粵

  東部文化

  查開祥拖著負傷的身軀嘆息地離開了戰場,雖處南粵,他的部隊終究敵不過從千里之外追擊而來的元軍鐵騎。這是公元1278年,南宋景炎三年,這一年,成吉思汗的子孫佔領了臨安城的宮殿,南宋的倒數第二個皇帝端宗在倉皇逃亡中遇到颶風,沉溺得病而亡,年僅11歲。也就在這一年,查氏一脈開啟綿延七百餘年的香氏一族。

  護帝忠臣避難南粵

  官拜太子太保的查開祥守護著宋室宗親,從福州一直逃到廣東香山,並在香山十字門與元軍進行了激烈的戰鬥。在這場昏天暗地的戰爭中查開祥身受重傷。隨後,他帶著殘餘的人馬回到已生活多年的東莞查山,以期東山再起。

  然而天不?宋室。一年後,宋軍在崖山做出了最後一次抵抗,致死不肯變節的陸秀夫揹負幼主趙豹投海自盡,南宋亡。

  為儲存查氏血脈,查開祥弟弟建議兄長保護家小登岸潛浦,自孤身駕船引開元兵東上惠州,已成宋室遺老的查開祥開始他的逃亡之旅。

  查開祥最終逃到了古時洋平的一個村落,這便是如今的橫瀝村頭村,養鴨戶王氏收留了查家。從此,查氏便在此處定居。為免遺禍鄉鄰,查開祥忍痛隱匿這個名人輩出的姓氏,他將“查”字底下一橫置於頂部,改為“香”姓,取了後來居上之意。查氏的一支血脈從此開始由香氏延續。

  舊時庭院今時廟

  查姓乃香姓之祖,而查氏的源頭則須上溯至春秋時期。據《姓苑》記載,春秋時齊頃公的兒子食採於查邑,他的後代子孫以邑為姓,稱為查氏。查氏久居山東,南唐時遷往江蘇海陵,後世多出達官貴人,繁衍成當時的名門望族。

  相傳南宋時期,查開祥的父親查錫遠已遷到臨安城入朝為官,拜光祿大夫,因與奸相賈似道不和,查錫遠最終辭官歸隱田園。1262年,查家南下遷至南雄珠璣巷。在這個南遷氏族的發祥地居住了三年之後,查錫遠去世。為避兵禍,查開祥帶著家人一路向南遷徙,來到東莞查山。

  查山這座村子原本沒有名字,因為名門之後查開祥來到了這裡,建了一座叫“查園”的庭院,大家便以“查山”命名附近的丘陵和田地。然而這個名字並沒有得到延續,在查開祥被元軍追捕之時,為了掩護這位忠臣的潛逃,查山的宋室遺民藉著諧音,將查山稱為“茶山”,這便是後世的茶山鎮。

  1276年,臨安城破,宋帝被捉。同年五月,端宗趙罡倉促即位,已在查山閒居11年的查開祥決定北上。這一年,查開祥保護端宗一路南逃,輾轉經過了福州、泉州、汕頭、潮陽、陸豐、香港、虎門。1277年,準備建新都於廣州的端宗幸臨查山,查園的主屋成為了皇帝的行宮。如今,查園的雕欄玉砌早已不在,唯獨剩下行宮朱顏未改,蛻變成今世的“東嶽廟”。

  隱居農耕

  風雨飄零的小王朝並未能建起新都。蒙古鐵騎風捲殘雲般掃蕩著宋軍的部隊,查開祥隨著端宗從陸地逃到了海上。此時,孤立無援的文天祥已在廣東五步嶺被元軍抓往北地,留下一片丹心指向南國,南宋最堅強的一根支柱轟然倒塌。十字門一戰,宋軍完敗,查開祥在這裡完成了他為宋室王朝的最後一場戰役。

  到了洋平,查開祥的時代已經過去,香開祥成了香氏的一世祖。南粵大地顯然是一片清淨之地,遠離了刀光劍影,少了山河破碎的凋零,香開祥從此“以孝弟忠信為家法,讀書耕織為本業。”

  然而,為子死孝,為臣死忠。雖然自適於嶺南的“高山流水之情”,這位未能“死忠”的舊朝遺臣,內心或許並不平靜。“死為宋國魂,不作元寇鬼。”香開祥為後人留下的家訓是,累世不得為官。從此往後七百年,世代香氏皆以農耕為生,隱居南粵,默默無聞。

  果真是“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綿延千年,終始顯赫的名門望族,遷出一脈,在嶺南開始延續一段平淡樸實的千年歲月。

  香氏後世名人

  香氏定居南粵以來,以農耕為業,默默無聞七百年,直至民國後期,出了一位粵系儒將香翰屏。

  香翰屏,生於1889年,23歲時入讀廣州法政學校,30歲入廣東護國軍第五軍軍官講武堂學習。39歲成為成為國民黨“鐵四軍”十二師師長,並逐漸成為掌有粵軍實權的粵系二號人物。後曾任廣州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國民黨第九集團軍總司令,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1946年正式退役。香翰屏還曾兼任廣東民眾抗日自衛團統率委員會主任委員,領導人民群眾抗日自衛、保家衛國。

  香翰屏是有名的儒將,他素愛讀書練字,一生究心筆硯,故有“半個書生”之稱。治軍餘暇,常與胡適、林語堂、郭沫若、梁實秋等文人來往,其毛筆字以大草書聞名,曾出版《香翰屏將軍草書初集》。

補充糾錯
上一姓氏:
下一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