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周姓圖騰(王周氏圖騰)
王周姓是中華複姓之一,讀音作wáng zhōu(ㄨㄤˊㄓㄡ)。其源有三:一是出自西周時期王族稱謂,屬於以官爵稱號為氏;二是出自王、週二氏聯姻,屬於合姓為氏;三是出自清朝時期滿族周成氏部落,屬於漢化改姓為氏。王周氏後大多省文簡改為單姓王氏、周氏,亦有承襲原複姓者。
【得姓始祖】
姬發(周武王):姬姓,名發(西周青銅器銘文常稱其為珷[wǔ]),周文王姬昌與太姒的嫡次子,岐周(今陝西岐山)人,西周王朝的開國君主,在位19年。在周王朝中,凡是繼承有官爵王位者之外的貴族子孫,世人尊稱其為“王周”,以顯其王族貴胄的顯赫身份。其後,遂以其稱為姓氏,稱王周氏。王周氏族人大多尊奉周武王為得姓始祖。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姬姓,出自西周時期王族稱謂,屬於以官爵稱號為氏。
商帝辛紂王五十三年(周武王二年,公元前1129年/公元前1029年待考),周武王姬發聯合諸侯伐紂,在(公元前1127年/公元前1027年待考),西周王朝建立,姬姓王族子孫以周為號。
其時,統治集團的政體建制中並無皇稱,最高君主皆稱“王”。在周王朝中,凡是繼承有官爵王位者之外的貴族子孫,世人尊稱其為“王周”,以顯其王族貴胄的顯赫身份。其後,遂以其稱為姓氏,稱王周氏,後大多省文簡改為單姓王氏、周氏,但亦有承襲原複姓者,世代相傳至今。
王周氏族人大多尊奉周武王為得姓始祖。
源流二
源於合姓,出自王、週二氏聯姻,屬於合姓為氏。
王氏家族與周氏家族聯姻,其後裔子孫中有以二氏合姓為姓氏者,稱王周氏,時代相傳至今。其姓源繁複,不可一論。
源流三
源於滿族,出自清朝時期滿族周成氏部落,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滿族周成氏,滿語為Joceng Hala,世居周齊理(扎濟裡城,今吉林葉赫河流域張城東部),後有與原金國時期王族完顏氏聯姻者,遂按漢俗取“王周”為姓氏,世代相傳至今。
【遷徙分佈】
王周氏複姓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體,但由於其已多簡改為單姓王氏、周氏等,因此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五百位,其郡望亦各自依從於王氏、周氏的宗支郡望,諸如太原、京兆、天水、中山、陳留、河東、河南、琅琊、北海、東海、高平、東平、新蔡、新野、山陽、章武、東萊、金城、海漢、長沙、堂邑、汝南、沛郡、潯陽、臨川、廬江、泰山、淮南、永安、河間、臨汝、華陰、河東、清河、江陵、昭州、武功、鎬京、洛陽等郡望。
【郡望堂號】
郡望
鎬 京:鎬京為西周王朝初建之都城,在今陝西長安縣西北,又稱西都、宗周。周武王即位後,由豐遷都鎬京,《詩·大雅·文王有聲》篇有:“考卜維王,宅是鎬京。”鎬京與東都洛邑(今河南洛陽),為西周時期的兩大都城。漢武帝時在此鑿昆明池,遂淪入池內。西周王朝都於豐鎬,始於周文王末年,止於周幽王十一年(庚午,公元前771年),此為史所明載。至於周文王都豐之年代,有多種說法。2000年10月,在夏商周斷代工程專家組公佈的《夏商周斷代工程1996~2000年階段成果報告》中,將公元前1046年定為周武王克商的首選之年。如此一來,據《史記·周本紀》的記載,周武王元年則為公元前1057年,周文王死於公元前1058年,周族人自西岐東徙,於灃河西岸建豐邑的時間就為公元前1059年,此此即為西安地區始都之年代,也是西安地區建城之起始年。若以公元前1059年為西周在西安地區建都之起始年,至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身死國滅,西周在豐鎬建都歷時為二百八十九年。要注意的是,本書不採納《夏商周斷代工程1996~2000年階段成果報告》中的結論,仍然維持將其推前一個世紀之說。
洛 陽:亦稱洛陽郡。戰國時期秦國的秦襄王置洛陽縣,該縣以在洛水之陽而名,屬於三川郡。西漢時期為河南郡治。東漢時期建為都城。三國的曹魏及後來的西晉、北魏、五代後唐皆建都於此,南北朝時期東魏置郡,故城轄地在今河南省洛陽市白馬寺東漢水北岸。隋、唐兩朝,洛陽故城轄地達今韓國漢城市以西九公里處,大周王朝的武則天曾以洛陽為都城達十四年。由於新莽、唐朝、五代後粱、後晉、後漢、後周、北宋、金國也都以洛陽為陪都,故而多稱洛陽為“六朝古都”。
堂號
鎬京堂:以望立堂。
洛陽堂:以望立堂。
字輩
(暫缺)
【楹聯典故】
(暫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