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孫姓圖騰(王孫氏圖騰)
王孫姓是中華複姓之一,讀音作wáng sūn(ㄨㄤˊ ㄙㄨㄣ)。源於世系,出自古代王朝君主之裔孫,屬於以世系別稱為氏。《通志·氏族略》的記載:“周定王大夫滿為頃王之孫,因稱王孫滿,其後以此為氏。”
【得姓始祖】
王孫滿(姬滿)、王孫賈、王孫揮(姜揮)、王孫由(熊由)。
王孫滿(姬滿):是春秋時期第十九代王朝君王周頃王姬壬臣(公元前618~前607年在位)的孫子。在周定王姬瑜執政時期(公元前606~前586年在位),姬滿為周王室的大夫,之後他以自家的血緣世系稱謂為姓氏,稱“王孫”,史稱王孫滿,從此有了“王孫氏”。
【起源源流】
單一源流
源於世系,出自古代王朝君主之裔孫,屬於以世系別稱為氏。
據史籍《通志·氏族略》的記載:“周定王大夫滿為頃王之孫,因稱王孫滿,其後以此為氏。”
姬滿,是春秋時期第十九代王朝君王周頃王姬壬臣(公元前618~前607年在位)的孫子。在周定王姬瑜執政時期(公元前606~前586年在位),姬滿為周王室的大夫,之後他以自家的血緣世系稱謂為姓氏,稱“王孫”,史稱王孫滿,從此有了“王孫氏”。
實際上,宋朝學者鄭樵所撰《通志》在“王孫氏”之考論上頗為匆簡,而王孫氏的來源多多,遠不止姬滿一支,甚至還更早誕生於西周時期。
春秋至戰國時期,許多諸侯大國,凡稱“王”者,如羋姓楚國、媯姓齊國、嬴姓秦國、姬姓蜀國、姬姓吳國、姒姓越國等,其王族的庶支後裔中皆有以“王孫氏”為稱者,如衛國有王孫賈、齊國有王孫揮、楚國有王孫由……等等。此後,從秦始皇首建封建制中央集權國家體制開始,從公元前221~公元1912年長達兩千一百三十餘年的封建歷史上,更是產生了無數的王孫氏家族,其中多有以“王孫”為姓氏稱謂者,一直到滿清王朝覆滅,仍然有新的滿族、蒙族、回族、苗族、彝族、侗族、瑤族、藏族、維族、傣族等少數民族的漢化王孫氏產生。
據東漢政治家、思想家、史學家王符在其所撰著的《潛夫論·姓氏篇》中記載:“王孫氏、公孫氏,國自有之。孫氏者,或王孫之班,或公孫之班也。”
周王朝時期,周王之孫在諸侯國做官的,別稱皆為“王孫”,其後裔子孫中有以祖上別稱為姓氏者,稱為王孫氏。如周定王御下大夫姬滿為周頃王之孫,所以被稱為王孫滿,其後人即以此為氏。其實,類似王孫滿後代為王孫氏的情況很多,凡各姬姓諸侯國及周王之子孫仕諸侯者均可使用王孫氏,所以王孫氏源頭紛繁,如衛國有王孫賈、齊過有王孫揮、楚過有王孫由……等等。歷史上,還有以“王孫”為名字者,以紀念祖上在歷史中的顯赫地位,甚至有將當年貴重而稀少的中藥材黃芪稱之為“王孫”的現象,因其稀少而珍貴,皆為宮廷專藥。
在古代商、周時期,階級社會取代了原始氏族社會關係後,有政治地位的人多以官爵為氏。氏,為王族貴胄的身份象徵,有別於姓,成為統治集團的獨特象徵。因此自那時起,姓,指明瞭血脈傳承的親緣關係;而氏,則表明了政治制度的顯赫地位。
據典籍《禮記·王制》中記載:“王者之制祿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以官位爵號為氏,有皇氏、王氏、公氏、霸氏、侯氏、庶長氏、不更氏、公乘氏、公士氏等九氏,有爵位的後裔皆可獲得氏,因此其後又分衍出了王叔氏、王子氏、王孫氏、公子氏、公孫氏、士孫氏、賈孫氏、古孫氏這八氏。其中賈孫氏、古孫氏就是從王孫氏中直接分衍出來的,這在史籍《世本》中有記載:“賈孫,為春秋衛國大夫王孫賈之後”;而《姓苑》則認為:“其孫自以去周王室遠,改為賈孫氏,之後訛為古孫氏,音已隨變,便出古孫氏。”在史籍《元和姓篡》中更明確指出:“古孫,本姬姓,王孫賈之後,隨音改為古孫氏。”
王孫氏,原為王者之孫,是典型的血緣關係稱謂,後逐漸演變成為姓氏稱謂,但為氏不稱姓。王孫氏多為歷代奴隸制、封建制君主王族的庶支後代,其姓源繁複,不可一論。
王孫氏族人在後世、特別是在明朝初年,明太祖朱元璋禁用胡姓,而當時胡姓多為二字、三字、四字複姓,因此夯不莨菪地將庶長氏、不更氏、公乘氏、公士氏、王孫氏、公孫氏、叔孫氏、長孫氏、土孫氏、賈孫氏、古孫氏之類的傳統複姓也都禁止,因此大多改複姓為單姓王氏、孫氏、庶氏、更氏、公氏、乘氏、賈氏、古氏、土氏、或其他姓氏等等,這些姓氏家族最終成為王氏、孫氏等等大姓宗族的龐大來源。
不過,但仍有傳襲者堅持稱王孫氏,世代相傳至今。
【遷徙分佈】
王孫氏複姓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體,但由於其已多簡改為單姓王氏、孫氏等,因此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五百位,其郡望亦各自依從於王氏、孫氏的宗支郡望,諸如太原、京兆、天水、中山、陳留、河東、河南、琅琊、北海、東海、高平、東平、新蔡、新野、山陽、章武、東萊、金城、海漢、長沙、堂邑、汲郡、陳留、樂安、東莞、吳郡、富春等郡望。
【郡望堂號】
(暫缺)
【楹聯典故】
七言通用聯
專對輕白珩之寶;
數言寢問鼎之謀。
——佚名撰王孫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春秋時楚國大夫王孫圉,曾作為使臣出訪晉國,晉卿趙簡子問楚國白珩(一種弧形的佩玉)之寶,王孫圉答:“白珩,是先王的玩物,不足為寶。我聽說可作為國寶的有六種:玉足以庇廕五穀,龜足以顯示好壞得失,珠足以抗火災,金足以御兵亂,山林藪澤足以備財用——這些都是寶。”下聯典指東周定王時大夫王孫滿。楚莊王發兵攻打陸渾之戎(即姜戎,由西北遷至今河南省伊川一帶),到達洛水,在周都雒邑(今河南省洛陽)南郊檢閱軍隊以示威。周定王派王孫滿去慰勞楚軍時,楚莊王向他詢問九鼎(傳說夏禹鑄九鼎,象徵九州,夏、商、周奉為傳國之寶,是王權的象徵)的大小、輕重。王孫滿看出其居心,想取代周而佔有天下,便委婉地回答:三代相傳,在德不在鼎。“周德雖衰,但天命未改。”這就是“問鼎中原”一語的來歷。
【典故軼事】
問鼎中原
問:詢問,鼎:古代煮東西的器物,三足兩耳。中原:黃河中下游一帶,指疆域領土。比喻企圖奪取天下。
鼎是我國青銅文化的代表,在古代被視為立國重器,是國家和權力的象徵。直到現在,中國人仍然有一種鼎崇拜的意識,“鼎”字也被賦予“顯赫”、“尊貴”、“盛大”等引申意義,如:一言九鼎、大名鼎鼎、鼎盛時期、鼎力相助,等等。鼎又是旌功記績的禮器。周代的國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慶典或接受賞賜時都要鑄鼎,以旌表功績,記載盛況。
“問鼎”的典故語出《左傳·宣公三年》,大意是:楚莊王為討伐外族入侵者來到洛陽,在周天子境內檢閱軍隊。
周定王派大夫王孫滿去慰勞,楚莊王藉機詢問周鼎的大小輕重。王孫滿說:政德清明,鼎小也重,國君無道,鼎大也輕。周王朝定鼎中原,權力天賜。鼎的輕重不當詢問。楚莊王問鼎,大有欲取周王朝天下而代之的意思,結果遭到定王使者王孫滿的嚴詞斥責。
後來就把圖謀篡奪王位叫做“問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