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官氏起源及歷史

王官姓圖騰_王官氏圖騰

王官姓圖騰(王官氏圖騰)

  王官姓是中華複姓之一,讀音作wáng guān(ㄨㄤˊㄍㄨㄢ)。其源有三:一是出自春秋時期晉國大夫,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二是出自戰國時期虢國上陽城王官邑,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三是出自魏、晉至南北朝時期的王官、職人,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王官姓後多省文簡化為單姓王氏。

【得姓始祖】

  (暫缺)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晉國大夫,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春秋時期,直接以“官”為氏者有三氏最為有名,皆為複姓,即:晉王官氏,魯亓官氏,楚上官氏。

  上官,出羋姓,是楚國以邑為氏者。而王官氏、亓官氏則出姬姓,是以職為氏,即以官職稱謂為姓氏。

  亓官,是魯國掌管“笄禮”的官職。在古代,笄禮是少年年至十五歲時,在頭髮上插笄的儀式,作為由少年正式傳為成年的象徵。因此,古人十分看重這個儀式和官職。在春秋戰國時期,各個諸侯國都設有這個官職。

  王官,是晉國掌管君主生活起居的官職,後演變為專職負責管理“王主”生活起居的官職,而負責君主生活起居的職能轉由“內侍”、“宦官”承擔。秦國也有同稱官職。在古代,諸侯國君主之女被稱作“王主”,又稱“翁主”。在史籍《漢書·成帝紀》中記載:“周王賜諸侯王、丞相、將軍、王太后、公主、王主、吏兩千石黃金……”張晏注:“王主,王之女也。”顏師古注:“王主,則翁主也;王自主婚,故曰王主。”

  晉國的王官的子孫後裔中,有以其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王官氏,後有省文簡化為單姓王氏、官氏者,皆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二

  源於地名,出自戰國時期虢國上陽城王官邑,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

  虢國,是西周時期重要的姬姓封國之一。根據古代文獻記載,西周春秋時期的虢國從陝西寶雞遷都到上陽城(今河南三門峽),直到周惠王二十二年(晉獻公二十一年,公元前655年),被晉國君主晉獻公姬佹諸“假虞滅虢”,留下了“唇亡齒寒”的千古遺訓。

  虢國對西周歷史與文化的影響廣泛而深刻。民國十年(公元1921年),人們首先發現了澠池縣仰韶村而命名的仰韶文化,是遠古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分佈在黃河中、下游地區,展示了中國母系氏族社會由盛到衰的時期,表面繪製有圖案的彩陶是其重要特徵之一。1961年3月4日,仰韶村遺址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上陽城,就是古虢國的都城,即今三門峽市上嶺村附近的李家窯遺址,北依黃河,南望崤山。傳說四千年前,華夏祖先大禹為疏黃河之水用神斧劈開山岩,形成人、鬼、神三門,三門峽因此得名。

  王官邑,即今三門峽湖濱區王官溝流域,在春秋時期晉獻公滅了虢國之後,成為晉國大夫的封邑。其住民有以居邑名稱為姓氏者,稱王官氏,後多省文簡化為單姓王氏,但仍有傳襲者,世代相傳至今。

  附:

  唇亡齒寒

  據史籍《左傳·僖公五年》記載:

  春秋時候,晉獻公想要擴充自己的實力和地盤,就找藉口說鄰近的虢國經常侵犯晉國的邊境,要派兵滅了虢國。可是在晉國和虢國之間隔著一個虞國,討伐虢國必須經過虞地。

  “怎樣才能順利透過虞國呢?”晉獻公問手下的大臣。大夫荀息說:“虞國國君是個目光短淺、貪圖小利的人,只要我們送他價值連城的美玉和寶馬,他不會不答應借道的。”

  晉獻公一聽有點捨不得,荀息看出了晉獻公的心思,就說:“虞虢兩國是唇齒相依的近鄰,虢國滅了,虞國也不能獨存,您的美玉寶馬不過是暫時存放在虞公那裡罷了。”

  晉獻公採納了荀息的計策。

  虞國國君見到這兩件珍貴的禮物,果然頓時心花怒放,聽到荀息說要借道虞國之事時,當時就滿口答應了下來。

  虞國大夫宮之奇聽說後,趕快阻止道:“不行,不行,虞國和虢國是唇齒相依的近鄰,我們兩個小國相互依存,有事可以自彼幫助,萬一虢國滅了,我們虞國也就難保了。俗話說:‘唇亡齒寒’,沒有嘴唇,牙齒也保不住啊!借道給晉國萬萬使不得。”

  虞公卻說:“人家晉國是大國,現在特意送來美玉寶馬和咱們交朋友,難道咱們借條道路讓他們走走都不行嗎?”

  宮之奇連聲嘆氣,知道虞國離滅亡的日子不遠了,於是就帶著一家老小離開了虞國。

  果然,晉國軍隊借道虞國,消滅了虢國,隨後又把親自迎接晉軍的虞公抓住,滅了虞國。

  成語“唇亡齒寒”,比喻雙方關係密切,相互依存,失亡任何一方,另一方必然遭殃。

  源流三

  源於官職,出自魏、晉至南北朝時期的王官、職人,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漢末曹魏國時期至晉朝初期,朝廷的官吏隊伍中有一批被稱為“王官”者,其身份到南北朝時期,北魏、北齊政權中則稱之為“職人”。

  “王官”與“職人”的存在,顯示了當時在政府官員隊伍中,存在著候選者與現任者兩大部分結構體系。在北魏和北齊的史料之中,都可以看到被稱為“職人”的人。

  對於“王官”與“職人”的身份,有的學者認為是流外官,並將之比擬於唐朝時期的“職掌人”。有關“王官”與“職人”的史料並不太多,並且都較為隱悔。不過從已有材料看來,有學者認為所謂“王官”與“職人”很可能就是指有散階、散官而無實官的人,這些人和職事百官一起,構成了朝廷官員隊伍的兩大類別。

  對“王官”與“職人”的確認,有助於瞭解那段歷史時期文官制度的某些重要側面。

  從魏、晉至南北朝時期,到北魏末年孝莊帝和前廢帝時,由於戰事頻繁,王朝不止一次地下詔招募從徵者,並在官階上給予相應酬報。在當時,一些詔書中就涉及了“職人”。在史籍《魏書·孝莊帝紀》建義元年(公元528年)中記載,北魏政權為征討葛榮、邢杲:“詔直寢紀業持節募新免牧戶,有投名效力者授九品官。己酉,詔諸有私馬仗從戎者,職人優兩大階,亦授實官;白民出身外優兩階,亦授實官。若武藝超倫者,雖無私馬,亦依前條;雖不超倫,但射槊翹關一藝而膽略有施者,依第出身外,特優一大階,授實官。若無姓第者,從八品出身,階依前加,特授實官。”詔書中的招募物件,包括新免牧戶、白民,此外就有“職人”在內。朝廷對從徵者酬報的官階,是依其是否有私馬及是否“武藝超倫”而異的。又據史籍《魏書·孝莊帝紀》建義二年(公元529年)農曆5月記載:“辛酉,詔私馬仗從戎優階授官。壬戌,又詔募士一依徵葛榮。甲子,又詔職人及民出馬優階各有差。”

  在史籍《魏書·孝莊帝紀》中所記載的詔書只是節錄,語焉不詳,所以有許多居間的層次祗能透過份析來判定。例如根據孝莊帝建義元年詔,白民有私馬仗從戎者“出身外優兩階,亦授實官”,那麼可以推測沒有私馬仗的從戎者,王朝就祗給予“出身”並“授實官”,而沒有“優兩階”的待遇。同理,職人有私馬仗從戎者“優兩大階,亦授實官”,那麼沒有私馬仗的職人,也可以推測他們祗“授實官”,同時就沒有“優兩大階”的待遇了。對此可注意到:對職人以外的其他各種情況,都有給予“出身”的優惠,唯獨對職人就沒有這樣一條;對職人王朝僅僅是“優階”和“授實官”而已。這反映了職人是已有出身但尚無實官者。在《魏書·食貨志》中記載:“莊帝初,承喪亂之後,倉廩虛罄,遂班入粟之制……職人輸七百石,賞一大階,授以實官;白民輸五百石,聽依第出身,一千石加一大階;無第者輸五百石,聽正九品出身,一千石加一大階。”

  在入粟酬報上,對職人仍未提及“出身”的給予,這說明“出身”對職人並不構成問題,他們已有出身。而對白民入粟者,朝廷僅僅是給予出身,入粟多者再加一大階而已,但並不授予實官;但對職人就不同了:由於他們已有出身,所以“賞一大階”外還要“授以實官”,才能構成與白民相稱的酬報。又《魏書·刑罰志》中記載:神龜中……尚書三公郎中崔纂執曰:“伏見旨募若獲劉輝者,職人賞二階,白民聽出身、進一階;廝役免役,奴婢為良。”這條記錄表示,職人是已有出身者,所以懸賞時對職人捕獲逃犯者賞以二階;而白民尚無出身,故給予出身(從九品)後再進一階,與職人的“賞二階”是相當的。職人雖擁有出身卻閒居待調、並無職事,這一點近於白民,所以朝廷號召他們為捕獲逃犯盡力;百官則各有所司,就不能旁置了官守去承擔捕獲義務了。

  大致可以這樣推測:

  第一,職人本身就是已有出身的人,所以朝廷就沒有再給予出身的必要了;

  第二,職人尚無實官,所以朝廷要以“授實官”作為優惠(對以私馬仗從戎者,還要在優兩大階的基礎上授予實官)。

  職人的出身構成了選舉資格,是閒居候選者;朝廷允許他們透過從徵、入粟或捕獲逃犯等貢獻,來提高原有的階級和優先獲得實官。出身首先是一個品階,是獨立於實官即職事官之外的,它也構成了一個候選實官的資格。但從制度上說,當時決不會有祗有品階而無銜號之事。

  職人應該是擁有散官名號的,他的出身品階體現於散官、散號。由上面的引述還可看到,職人的原有出身或階級應該在九品之內。白民、甚至新免牧戶、伎作戶和雜戶獲得的出身都在九品以上,職人當然不會比他們品階更低。而且,牧戶、伎作戶和雜戶如果獲得了九品出身,此後也就成了流內職人了。

  按照北魏孝文帝創制的流內九品及流外七品之制,“九流之內,人鹹君子”,這是清流士大夫階級;流外七品則為“小人之官”,可以說就是胥吏的層次。

  “職人”不但與“白民”有別,而且與“實官正職”也有區別。其有異“白民”是因為他們擁有王朝的名號官階,但因為其所擁有的祗是散號、散階,在沒有官守一點上近於白民。至於“實官正職者”,則“亦列名貫,別錄歷階”,其“奏按”別為一類另作處理。

  “職人”這個稱謂很容易造成誤解,使人誤以為他們是職事官員或職掌人。其實不是如此,這個“職”字,祗表明他們業已出仕受命於朝廷、擁有了名位,從而不同於平民了,如此而已。從廣義上說,受命於朝廷者都是“職人”,但因職事官自為一類,職事之外的那些僅有散號者遂漫以“職人”稱謂之。

  北齊政權中有幾份汎階詔書,同樣可以顯示百官與職人的兩分。如在《文館詞林·北齊武成帝大赦詔》中記載:“九州職人並進二級,內外文武百官並進一級。”《北齊書·幼主紀》中記載:“天統三年(公元567年)二月帝加元服,大赦,九州職人各進四級,內外百官普進二級。”

  “王官”與“職人”者,有終生不得實官實職者,其後裔子孫中有以其官職稱謂為傳家榮譽者,引以姓氏,稱王官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王氏,世代相傳至今。

【遷徙分佈】

  王官氏複姓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姓氏群體,但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五百位,在臺灣省則沒有,王子氏複姓保留的人數非常少,今已大多演化為單姓王氏,融入王氏大家族,以陝州為郡望。今大多分佈在重慶市,貴州省的貴陽市,四川省的成都市、富順縣等西南地區。

【郡望堂號】

  郡望

  陝縣:古稱陝州,早在新石器時代,境內即出現村落。西周時期,周武王封神農之後於焦,是為焦國;又封虢仲於陝。是為虢國。西周時期重要姬姓封國之一虢國對西周歷史與文化的影響廣泛而深刻。東周時期著名思想家老子晚年在函谷關(三門峽靈寶)著就的《道德經》奠定了中國道家、道教的基礎,其影響滲透到了中國社會意識形態的各個方面,成為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和文化遺產。《道德經》內容涉及哲學、經濟、軍事、養生、倫理、藝術等方面。繼老子後學者,戰國初期,莊子繼承和發展了老子思想。隨著社會前進,老子思想被後來學者不斷豐富、完善,至漢初形成道家學派。東漢後隨著道教的形成,老子被奉為道教的教祖,《道德經》被奉為道教的主要經典之一。道家哲學成為道教的思想淵源之一。《道德經》自問世後,研究者甚多。八十年代後,國內外又興起一股“老子熱”,外國人稱老子的《道德經》是“東方智慧的結晶”。在西方除《聖經》之外,《道德經》譯本最多,影響最大。戰國時期的周惠王二十二年(晉獻公二十一年,公元前655年),被晉國君主晉獻公姬佹諸假虞滅虢,留下了“唇亡齒寒”的千古遺訓。後歸魏過,部分又為韓國屬地。秦孝公十年(公元前390年)置陝縣,秦孝文帝太和十一年(公元487年)置陝州。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清諸朝均屬陝州。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改升直隸州,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廢州置縣。民國十年(公元1921年),首先發現於澠池縣仰韶村而命名的仰韶文化是遠古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分佈在黃河中、下游地區,展示了中國母系氏族社會由盛到衰的時期,表面繪製有圖案的彩陶是其重要特徵之一。民國十七年(公元1928年)屬河南省第三行政區管轄;民國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屬河南省第十一行政區管轄。其間陝縣均為行政公署駐地。1949年5月,陝縣解放,歸屬河南省陝州專員公署管轄。1952年4月,陝州、洛陽兩專區合併,歸洛陽專屬領導。1959年,黃河水利樞紐工程——三門峽大壩動工興建。陝縣與三門峽市合併。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中央黃河水庫考古工作隊在三門峽市上村嶺考古發現虢國墓地,並首次對其進行大規模發掘。1961年10月與三門峽市分開辦公。1961年3月4日,仰韶村遺址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62年3月恢復陝縣建置,縣委、縣政府設於三門峽市。1986年4月,洛陽專區撤銷。三門峽市升格為直轄市,陝縣歸三門峽市管轄。1994年5月,陝縣縣委、縣政府遷址三門峽西溫塘。九十年代,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三門峽市考古隊聯合對虢國墓地進行第二次大規模發掘。其中,1990年發掘的M2001虢季墓、1991年發掘的M2009虢仲墓分別被評為當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1996年,虢國墓地被國務院公佈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先後兩次發掘出土的大量文物是三門峽地區數千年文化的積累和結晶,為虢國曆史與文化研究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國內歷史學界和考古學界掀起了研究虢國文化的熱潮。2000年,李家窯遺址被證實為虢國都邑上陽城的所在地,不僅將三門峽的城市歷史上溯到三千年前,而且給虢國文化研究增添了新的史料,使虢國文化研究達到了高潮。

  堂號

  陝州堂:以望立堂,亦稱虢邑堂。

  字輩

  (暫缺)

【楹聯典故】

  (暫缺)

補充糾錯
上一姓氏: 王父
下一姓氏: 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