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父姓圖騰(王父氏圖騰)
王父姓是中華複姓之一,讀音作wángfù(ㄨㄤˊㄈㄨˋ)。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周靈王之裔孫王子宗敬(姬宗敬),屬於以先祖帝位稱號為氏。王父姓今已不再,皆演化為單姓王氏。
【得姓始祖】
王父宗(姬宗敬、王子宗敬、王榮):亦稱王子宗敬、王榮,琅琊人(今山東濰坊臨淄區),是春秋時期著名的東周大夫,即宋朝大文豪歐陽修所記載的太子姬晉的嗣子姬宗敬。王父宗敬恭卑為人,不再以王族之姬姓為姓氏,因而改取“王父”為姓氏,稱王父氏,其後裔子孫在後來大多省文簡改為單姓王氏。
【起源源流】
單一源流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周靈王之裔孫王子宗敬(姬宗敬),屬於以先祖帝位稱號為氏。
據民國五年(公元1916年)纂修的湖南湘鄉《上湘城南王氏族譜·敘》中記載:“湘鄉城南王氏系出黃帝子居姬水者,自後稷至週中葉大姓為姬。後靈王之子晉,晉之子宗敬,不敢與天子同姓,以王父氏為氏。”
王父宗敬,亦稱王子宗敬、王榮,琅琊人(今山東濰坊臨淄區),是春秋時期著名的東周大夫,即宋朝大文豪歐陽修所記載的太子姬晉的嗣子姬宗敬。
王父宗敬恭卑為人,不再以王族之姬姓為姓氏,因而改取“王父”為姓氏,稱王父氏,其後裔子孫在後來大多省文簡改為單姓王氏,但仍有傳襲“王父”之氏者,世代相傳至今。
在史籍《龍門史記》中記載:“周景王(公元前544~前520年),使榮為司徒,封食緱邑(今河南偃師緱氏)。”
後因姬周王室衰微,諸侯國紛起爭霸,王父宗敬為避亂舉家遷居在平陽郡(今山西臨汾一帶)。
按:
太原王氏所稱謂的“太原王”,與王父宗敬為避亂舉家遷晉有密切關係,即其所稱的“食邑太原”。這與史書中記載的“王父宗敬為避亂隱居平陽”一致。
要注意的是,春秋時期的“太原”不同於西周時期所稱的“太原”,西周時期的“太原”地望,是指今甘肅平涼、鎮原一帶,而東周時期的太原主要在山西境內今太原、晉陽地區,境域包括今臨汾地區。
【遷徙分佈】
王父氏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姓氏群體,但今已不再,皆演化為單姓王氏,融入了王氏大家族。
王父氏之演化的王氏一族下傳數十代,在唐朝末期由蜀川之地遷往江右。其第九世孫有二:長孫叫王俊,次孫叫王吉。
王俊的後裔王萬祿在元朝時期致仕赴湘地,卜居於湘鄉城南三眼井之地,因地命名曰“品泉王氏”。
王吉的後裔王千隆、王千武、王託湖三兄弟,在明朝時期接踵遷赴湘鄉,分居富公車、尹家灣、託裹子三處地方,皆王氏管業,因名曰“王管王氏”。
王俊、王吉的後裔子孫世代相傳至今,繁衍得族興家旺,分播在全國各地。
【郡望堂號】
郡望
平陽郡:亦稱臨汾郡。歷史上的平陽郡有二:①即今山西省臨汾市。西漢初年(己亥,公元前202年)置平陽縣,治所在平陽(今山西臨汾)。三國時期曹魏國正始八年(丁卯,公元247年),將河東郡分出一部分與平陽縣合併,設定為平陽郡,治所亦在平陽(今山西臨汾),其時轄地在今山西藿縣以南的汾河流域及其以西地區,境內為司州平陽郡,轄十縣。西晉時期仍為平陽郡,轄十二縣。西晉永嘉三年(己巳,公元309年)初,匈奴人劉淵自蒲子城(隰縣)遷都平陽,稱帝建漢,境內屬之。東晉時先後屬幷州、雍州和冀州;北魏時境內為東雍州,轄七郡二十縣;北魏神鹿元年(戊辰,公元428年)始築白馬城(今山西臨汾),因魏刑白馬祭祀天地神靈築城而名。北魏孝昌二年(丙午,公元526年)改置唐州,治所在平陽故城(劉村);北魏建義元年(戊申,公元528年)改稱晉州,移治自馬城,與郡縣同治,沿用至今。②即今山東省鄒城市。鄒城在春秋戰國時期古稱平陽,是“鄒魯聖地”,為中國儒學發源地。夏王朝時期屬九州徐州之域,秦朝時期開始設定“騶縣”,歷漢、晉、南北朝,及唐朝初期改“騶”為“鄒”,稱“鄒縣”,沿襲至1992年10月,撤縣設市,稱鄒城市。大狐氏的郡望為①即今山西臨汾。
太原府:亦稱太原郡。戰國時期秦國莊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晉陽(今山西太原),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五臺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帶、霍山北部一帶地區。北魏時期轄地在今山西省陽曲縣、交城市、平遙市、和順縣之間的晉中一帶地區。隋朝時期改晉陽為太原,又另設晉陽,與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興國中期(庚辰,公元980年)改幷州為太原府,移治陽曲(今山西太原)。以後宋朝、金國的河東路、河東北路,明、清兩朝以來皆為府。民國時期改為市,成為山西省會所在,一直沿用至今。
琅琊郡:亦稱琅琊國、琅岈郡、琅玡郡。春秋時期的齊國有琅琊邑,在今山東膠南縣琅琊臺西北,有越王勾踐遷都至此之說。秦朝統一六國後,在境內設琅琊郡,並附置琅琊縣,治所均在琅琊(今夏河),郡境為山東半島東南部。西漢時期治東武(今山東諸城),並增琅琊國、櫃縣和祝茲侯國治於境內,下轄五十一縣,包括今山東半島東南部的海陽、即墨、嶗山、膠縣、膠南、沂水、營南、日照、五蓮、贛榆(今江蘇贛榆)及青島等地。東漢朝時期琅琊國改治到開陽(今山東臨沂)。晉朝時期改置為琅琊省。北魏時期治即丘(今山東臨沂)。隋朝時期又復置琅琊縣。唐朝時期又裁廢,境地歸膠州、諸城,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東南部諸城、臨沂、膠南一帶,唐朝乾元初年(戊戌,公元758年)曾廢黜,後又有沂州琅琊郡。從魏、晉朝時期起,琅琊臺及秦朝琅琊郡治均不屬琅琊郡(國)。另一處琅琊郡在今江蘇南京一帶,此後在唐朝時期也被廢除不再。
堂號
平陽堂:以望立堂,亦稱臨汾郡。
太原堂:以望立堂。
琅琊堂:以望立堂,亦稱琅岈堂、琅玡堂。
三槐堂:出自北宋王祐的故事。王祐,字景叔,大名莘人(今山東莘縣),為宋太祖趙匡胤的近臣,以才、德聞名,曾遭忌恨受黜。宋太宗趙匡義即位後,他被重新起用,拜兵部侍郎。後來王祐感年邁體弱,不堪重任,寄希望於子孫,在庭院中植槐樹三株,按《周禮》喻“面三槐,三公位焉”。後其第二子旦果然在宋真宗景德三年(公元1006年)任宰相,居“三公”之首長達十二年。“三槐堂”由此而來,後分衍出植槐堂、槐蔭堂。
植槐堂:“三槐堂”的分衍堂。
槐蔭堂:“三槐堂”的分衍堂。
此外還有安樂堂、崇本堂、敦倫堂、孝友堂、忠文堂、金鈞堂。
字輩
湖南湘鄉上湘王父氏(王氏)字輩:“慶紹家學文開朝世代遠冠冕昭德孝紀綱守先典時逢雍睦化運際承平顯仁讓篤宗親貽謀宏其善”。
【楹聯典故】
四言通用聯
三槐世澤;
兩晉家聲。
——上聯典指王祐,下聯典指王羲之。
世斷青箱;
家傳烏蒼。
——全聯典指王彪之。
七言通用聯
對聯喜帖右軍墨;
春意樂賦摩詰詩。
——上聯典指王羲之,下聯典指王維。
秋水落霞驚四座;
桐花棲鳳報群賢。
——上聯典指王勃,下聯典指王士禎。
八言通用聯
手植庭槐,佇應三公佳兆;
才稱珠樹,雄居四傑先班。
——上聯典指王祐,下聯典指王勃。
珠樹家珍,古今侈聖主賢臣之頌;
槐堂世相,記載傳忠臣孝子之名。。
——上聯典指王勃、王褒,下聯典指王旦、王吉尊。
【典故軼事】
王羲之愛鵝
說到對鵝的喜愛,比較突出的,要算晉朝大書法家王羲之了。這裡就有一段故事:
據說,品性高潔的王羲之對做官沒有多大興趣,就離開嘈雜煩悶的京城,來到了風景宜人的江南,他在紹興一帶居住時,經常漫步在水鄉澤國,觀察群鵝。一隻又一隻的鵝啊,羽毛整潔美麗,體態雍容華貴。它們有的浮游,有的高歌,有的嬉戲……他入迷地看啊、看啊,有時竟忘了回家吃飯。
有一天,他驚喜地發現,有隻鵝長得不同尋常,它的羽毛象雪一樣白,頂冠象寶石一樣紅,尤其是叫聲分外悅耳動聽,他非常喜愛,立即派人到附近去打聽,想把這隻鵝買下來,就是多出一倍的錢,也在所不惜。一瞭解,原來鵝的主人是一位白髮蒼蒼的老婦人,老人家身邊沒有什麼親人,只有這隻白鵝做伴。她雖然家裡很窮,這隻鵝卻怎麼也捨不得。王羲之知道了這些情況後,完全體諒老人的心情,表示不買這隻寶貴的鵝了。為了進一觀察,他決定登門拜訪。再說這位老婦人,當她聽說是書法家王羲之要到她家來參觀時,高興極了,可是拿什麼來招待貴客呢?老人家正在犯愁,忽然院子裡響起了“哦——啊——”的叫聲。噢,有了,為了招待客人,老人就把心愛的白鵝殺了,做了一道美味的菜餚,等待王羲之的到來。不一會兒,王羲之邁著匆匆的步伐走進這簡陋的茅屋。當他了解到熱情慷慨的主人把僅有的一隻心愛之物拿來待客時,眼睛溼潤了:他為這隻鵝的死感到可惜,更為主人的盛情所感動……於是,他要人找來墨筆,在隨手帶來的六角竹扇上揮毫寫字,遞與老婦人,囑咐說:“老人家,我沒什麼感謝您的,請把這個扇子拿到市上,賣上一百錢,用來貼補生計吧。”老人推辭不要,羲之深情地說:這是我孝敬你老人家的一點心意啊!
王羲之以字換鵝
王羲之是我國東晉時的大書法家。他出身士族,加上他的才華出眾,朝廷中公卿大臣都推薦他做官。他做過刺史,當過右軍將軍(人們也稱他王右軍)。王羲之從小喜愛寫字。據說平時走路的時候,也隨時用手指比劃著練字,日子一久,連衣服都劃破了。經過勤學苦練,王羲之的書法越來越有名。當時的人都把他寫的字當寶貝看待。據說有一次,王羲之到一個村子去。有個老婆婆拎了一籃子六角形的竹扇在集上叫賣。那種竹扇很簡陋,沒有什麼裝飾,引不起過路人的興趣,看樣子賣不出去了,老婆婆十分著急。王羲之看到這情形,很同情那老婆婆,就上前跟她說:“你這竹扇上沒畫沒字,當然賣不出去。我給你題上字,怎麼樣?”老婆婆不認識王羲之,見他這樣熱心,也就把竹扇交給他寫了。王羲之提起筆來,在每把扇面上龍飛鳳舞地寫了五個字,就還給老婆婆。老婆婆不識字,覺得他寫得很潦草,很不高興。王羲之安慰她說:“別急。你告訴買扇的人,說上面是王右軍寫的字”王羲之一離開,老婆婆就照他的話做了。集上的人一看真是王右軍的書法,都搶著買。一籮竹扇馬上就賣完了。許多藝術家都有各自的愛好,有的愛種花,有的愛養鳥。但是王羲之卻有他特殊的癖好。不管哪裡有好鵝,他都有興趣去看,或者把它買回來玩賞。山陰地方有一個道士,他想要王羲之給他寫一卷《道德經》。可是他知道王羲之是不肯輕易替人抄寫經書的。後來,他打聽到王羲之喜歡白鵝,就特地養了一批品種好的鵝。王羲之聽說道士家有好鵝,真的跑去看了。當他走近那道士屋旁,正見到河裡有一群鵝在水面上悠閒地浮游著,一身雪白的羽毛,映襯著高高的紅頂,實在逗人喜愛。王羲之在河邊看著看看,簡直捨不得離開,就派人去找道士,要求把這群鵝賣給他。那道士笑著說:“既然王公這樣喜愛,就用不到破費,我把這群鵝全部送您好了。不過我有一個要求,就是請您替我寫一卷經。”王羲之毫不猶豫地給道士抄寫了一卷經,那群鵝就被王羲之帶回去了。
王羲之教子習書
王獻之是王羲之的第七個兒子,自幼聰明好學,在書法上專工草書隸書,也善畫畫兒。他七八歲時始學書法,師承父親。有一次,王羲之看獻之正聚精會神地練習書法,便悄悄走到背後,突然伸手去抽獻之手中的毛筆,獻之握筆很牢,沒被抽掉。父親很高興,誇讚道:“此兒後當復有大名。”小獻之聽後心中沾沾自喜。還有一次,羲之的一位朋友讓獻之在扇子上寫字,獻之揮筆便寫,突然筆落扇上,把字汙染了,小獻之靈機一動,一隻小牛栩栩如生於扇面上。再加上眾人對獻之書法繪畫讚不絕口,小獻之滋長了驕傲情緒。獻之的父母看此情景,若有所思……一天,小獻之問母親郗氏:“我只要再寫上三年就行了吧?”媽媽搖搖頭。“五年總行了吧?”媽媽又搖搖頭。獻之急了,衝著媽媽說:“那您說究竟要多長時間?”“你要記住,寫完院裡這十八缸水,你的字才會有筋有骨,有血有肉,才會站得直立得穩。”獻之一回頭,原來父親站在了他的背後。王獻之心中不服,啥都沒說,一咬牙又練了五年,把一大堆寫好的字給父親看,希望聽到幾句表揚的話。誰知,王羲之一張張掀過,一個勁地搖頭。掀到一個“大”字,父親現出了較滿意的表情,隨手在“大”字下填了一個點,然後把字稿全部退還給獻之。小獻之心中仍然不服,又將全部習字抱給母親看,並說:“我又練了五年,並且是完全按照父親的字樣練的。您仔細看看,我和父親的字還有什麼不同?”母親果然認真地看了三天,最後指著王羲之在“大”字下加的那個點兒,嘆了口氣說:“吾兒磨盡三缸水,惟有一點似羲之。”獻之聽後洩氣了,有氣無力地說:“難啊!這樣下去,啥時候才能有好結果呢?”母親見他的驕氣已經消盡了,就鼓勵他說:“孩子,只要功夫深,就沒有過不去的河、翻不過的山。你只要像這幾年一樣堅持不懈地練下去,就一定會達到目的的!”獻之聽完後深受感動,又鍥而不捨地練下去。功夫不負有心人,獻之練字用盡了十八大缸水,在書法上突飛猛進。後來,王獻之的字也到了力透紙背、爐火純青的程度,他的字和王羲之的字並列,被人們稱為“二王”。
王羲之天台山拜師
王羲之在蘭亭修禊之前來到天台山,被神奇秀麗的天台山風景吸引住了,便在華頂住了下來。他盡情欣賞日出奇觀和雲濤霧海,這些山光勝景使他的書法也得到潤色。他不停地練字,不停地洗筆洗硯,竟把一個澄澈清碧的水池都染黑了墨池就是這樣得名的。有一天夜裡,王羲之在燈下練字,練呀練呀,白紙寫了一張又一張,鋪得滿地都是。夜深了他還逐個字逐個字細看著,思考著。對自己所寫的字,他還不滿足,又看又練,實在練得太疲倦了,握著筆伏在案上。忽然,一陣清風過處,一朵白雲飄然而至,雲朵上有位鶴髮銀髯的老人,笑呵呵地看著他說:“你的字寫得不錯呀!”“哪裡,哪裡!”王羲之一邊讓坐,一邊謙虛地回答。他見這位老人仔仔細細地觀看自己寫得字,便請教說:“老丈啊,請您多多指正。”老人見王羲之一片誠心,說道:“你伸過手來。”王羲之心裡納悶,老人要做什麼呢?他見老人一本正經,不像開玩笑,便慢慢地伸了過去。老人接過筆,笑容可掬地說:“我看你誠心誠意學寫字,讓你領悟一個筆訣,日後自有作用。”老人說完,在王羲之的手心上寫了一個字,然後點點頭說:“你會更快進步起來的。”說罷去了。王羲之急忙喊道:“先生家居何處?”只聽空中隱隱約約地傳來一聲:“天台白雲……”王羲之一看手心是個“永”字,他比呀劃呀,寫呀練呀,終於領悟了:橫豎勾,點撇捺,方塊字的筆劃和架子結構的訣竅,都體現在“永”字上。白雲先生授的真是好筆訣!此後,王羲之練得更勤奮了,他的書法也更加灑脫了,奇妙了。以後,王羲之回到紹興,與文友在蘭亭歡聚時,揮筆寫下了千古流傳的書法珍寶《蘭亭集序》。王羲之念念不忘天台山白雲先生的“永”字筆訣,誠心誠意地寫了一部《黃經洞》,放在山頂一個突兀峭險的巖洞裡,後人就叫它“黃經洞”。今天,有些膽大的旅遊者,還要爬上黃經洞看一看,是不是洞裡還藏著王羲之的《黃庭經》呢!
東床擇婿
當時,東晉王朝有一位大官,名叫郗鑑,他是個很愛才的人,為了給女兒選擇一個合適的物件,郗老大人動了不少腦筋。後來,他打聽到王家子弟一個個相貌堂堂,才華出眾,就想縮小範圍,在這幾個青年人當中選擇一個做他的女婿。訊息傳來,王家子弟一個個興奮而又緊張,他們早聽說郗小姐人品好,有才學,誰不想娶她作妻子呢?於是,一個個精心修飾一番,規規矩矩地坐在學堂裡,表面上是看書,心兒早就飛了。可是東邊書案上,有一個人卻與眾不同。只見他還象平常一樣隨便,好像壓根兒沒有這回事似的,仍在聚精會的地揮筆寫字。這天,天氣並不熱,可是這個青年人卻熱得解開了上衣,露出了肚皮,也許是早上沒來得及吃飯吧,他一邊寫字,一邊抓起冷饅頭咬一口,無拘無束地咀嚼著,眼睛還一個勁地盯著面前的毛筆字,那緊握毛筆的右手,一時一刻也沒有鬆開,有時還懸空比劃著寫字,那一副認真的神態,使人禁不住發笑。郗鑑派來了自己的代表在學堂進行了一番觀察瞭解後,就回去了。在他看來,王家子弟一個個都不錯,彬彬有禮,年青英俊,才華洋溢,簡直沒法說哪個最好,哪個較差。不過,要說表現不那麼使人滿意的,倒有一個。他坦胸露腹,邊寫字還邊啃饅頭,樣子太隨便了,好像對於老大人選擇女婿這麼一件大事,一點兒也沒放在心上……這郗大人聽了回報,恰恰對那位舉止“隨便”的青年有興趣。他詳細問了情況,高興地將兩個手掌一合,說:“這就是我要找的女婿。”這是怎麼回事呢?郗老大人認為,這個青年不把個人的事兒放在心上,而是集中精力於書法事業,這正是有出息的表現,有這樣的鑽勁、迷勁,是不愁不成才的。你猜這位青年是誰?不是別人,正是王羲之,後來他真的成了傑出的書法家。這說明,郗老大人是有眼力的。這裡還順帶說一句,王羲之的夫人、郗鑑的女兒,她也是個書法家,對王羲之的幫助可大了。她的兒子王獻之,後來也成了有名的書法家,這裡面也有她的一份功勞呢。
王羲之吃餃子
一天,王羲之路過集市,見一家餃子鋪門口,人聲喧嚷,熱鬧非常。尤其是門旁的那兩副對聯,分外惹人注目,上面寫著“經此過不去,知味且常來”十個字,橫匾上寫的是“鴨兒餃子鋪”。但是字卻寫得呆板無力,缺少功夫。王羲之看罷,心中暗想:這樣的賴字,也配寫匾?又一琢磨:“經此過不去,知味且常來”。——好傢伙!這裡到底是什麼人的買賣,竟能如此誇口?走近一瞧,見鋪內有口開水大鍋,設在一道矮牆旁邊。包好的白麵餃子,好似一隻只白色的小鳥,一個接一個地越牆飛來,不偏不倚正好落入滾沸的大鍋。一鍋下滿,不用招呼,“小鳥”就停飛了。等到這鍋餃子煮好,撈完,“小鳥”又排隊一樣飛來,準確無誤。王羲之十分驚奇,就順手掏出一些散碎銀兩,要了一大碗餃子,然後坐下。這時他才發現,餃子個個玲瓏精巧,好像浮水嬉戲的鴨兒,真是巧奪天工的奇貨!他用筷子將餃子夾起,慢慢地送到嘴邊,輕輕地咬了一口。頓時,清香撲鼻,鮮美滿口。不知不覺間,把那一大碗餃子,全吞到了肚裡。一頓飽餐之後,王羲之對自己說:這鴨兒餃子果然不錯!只是門口那副對聯的字寫得太差,與這美味餃子實在不能相配,我王羲之何不乘此機會為他們另寫一副對聯,也不辜負我來此一場——想到這裡,他便問店夥計:“請問店主人在哪裡?”店夥計用手指著矮牆說:“回相公,店主人就在牆後。”王羲之繞過矮牆,見一白髮老太婆坐在面板之前,一個人擀餃子皮,又包餃子餡,轉眼即成,動作麻利極了。更令人驚奇的是,包完之後,白髮老太婆便隨手將餃子向矮牆那邊拋去,鴨兒餃子便一個一個依次越牆而過。老人的高超技藝,使王羲之驚歎不止。他趕忙上前問道:“老人家,象您這深的功夫,多長時間才能練成?”老人答道:“不瞞你說,熟練需五十年,深熟需一生。”聽了這話,王羲之沉默了一會,好像在品嚐這句話的滋味。然後又問:“您的手藝這樣高超,為什麼門口的對子,不請人寫得好一點呢?”老人氣鼓鼓地說;“相公有所不知,並非老身不願意請,只是不好請啊!有的人寫字剛有了點名氣,就眼睛向上,哪裡肯為我們老百姓寫字。其實,照我看,他們寫字的功夫,還不如我這扔餃子的功夫深呢!”老人的活不一定是指王羲之,可是王羲之聽了,覺得臉上火辣辣的,羞愧難當。於是,他特意寫了一副對聯,恭恭敬敬地送給了這位老人。
王羲之賣當
東晉時期的大書法家王羲之很愛遊山玩水,走進自然景物之中。那年春天,他去杭州探訪好友,走到蘇州地面,步上一座石橋,舉目四望,見前邊有一座小村莊,飄揚的酒旗在落日的餘輝中閃光,嫋嫋的炊煙從茅屋頂上緩緩升起,三三兩兩的農人向村莊走去,這是一幅多麼美麗的圖畫呀,他有些流連忘返,在橋邊停下,月亮升起的時候,村莊一片朦朧,更是一番景緻,沽來一壺清酒,買了幾盤小菜,自斟自飲起來,夜半時分,帶著幾分醉意,漸漸睡去。第二天醒來,忽覺頭上沉重,回到館舍躺下就病了,書童請來了蘇州的名醫為王羲之診治,王羲之整整病了一個月。出門時身上所帶的盤費也已用光,要到杭州看朋友也不能了。這怎麼辦?他想了想,忽然記起,在他住的旅館對面有一個當鋪,他記得那個“當”字已經破舊不堪了,我何不寫個當字去當了?這是個好主意,於是就叫書童鋪紙磨墨。他寫好一個當字,叫書童拿去當了,價格是三十兩銀子,少一個子兒也不當。書童來到當鋪,展開王羲之的字,老闆一看,果然是個好字,就問當多少錢,書童說三十兩銀子,少一個子兒也不行。老闆端詳著,說:“好字是好字,只是帶著病容,不值不值。”書童回來把老闆的話說給王羲之,王羲之說:“嘿,我看得起你你倒牛起來了,好!我就再寫一個。”王羲之又寫了一個字,讓書童拿去,老闆一看,說道:“這個當字比那個有力多了,只是帶著孤氣和怒氣。就這吧,我要了。”交給書童30兩銀子。王羲之有了錢,又可以上路了。他來到杭州,見了朋友,朋友設了一桌好酒招待王羲之,在座的有一位朋友的親戚,開著一個當鋪,想求王羲之寫個當字,當做招牌,王羲之說:“我已經寫好了一個當字,你去取回來就是了。”王羲之把當票掏出來,交給那人。那人帶著銀兩就望蘇州而去。到了蘇州,見了當鋪老闆,就要回當。老闆聽他不是本地人,跑這麼遠要回當,以為他是個瘋子。一看當票是真的,老闆想坑他一傢伙,算盤子一撥拉,連本帶利開口要他四十兩,那人掏出四十兩給了老闆。老闆有點納悶,明顯是坑他,他卻喜滋滋地掏出四十兩銀子贖當。就問他:“請問,這個字有什麼珍貴的?”那人說:“這是當代大書法家王羲之的真跡。你老先生有眼不識金鑲玉,哼!再會!”老闆急了。喊道:“你回來,我拿五十兩銀子要了你的當字,要不一百兩,一百兩!”那人聽都沒有聽,回到杭州,見了王羲之,交出了那個當字。王羲之接過來看都沒看,“嚓嚓”兩下把那個字撕了個粉碎。那人可惜得不得了,一步晚了,沒能救出那個當字。王羲之笑笑說:“生意人最重要的是一個‘和’字,和氣生財麼,這個字是我病好後心情不好的時候、在發脾氣的時候寫的,帶著幾分怒氣,不好,我現在再給你寫一個,包準你掛出去能發財。”於是,杭州的朋友展紙磨墨,王羲之運氣著力,揮筆寫下一個很大的‘當’字。在場的朋友們無不稱奇,人人都誇這個當字極好極好。這個當字經高階工匠刻制,掛在杭州城的通衢大道處,非常顯眼,生意也非常熱鬧。從此以後,杭州城的當鋪成了全國最出名的當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