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彌特氏起源及歷史

伍彌特姓圖騰_伍彌特氏圖騰

伍彌特姓圖騰(伍彌特氏圖騰)

  伍彌特姓是一個蒙古族姓氏,伍彌特(烏米、烏彌)讀音作wū mí te(ㄨㄇㄧˊㄊㄜ),蒙語讀音為Oumayt。出自巴爾虎蒙古鄂溫克部伍彌特氏族,屬於以部族宗教偶像名稱為氏。在清朝中葉以後,蒙古族、鄂溫克族伍彌特氏多冠漢姓為伍氏、吳氏等。

【得姓始祖】

  (暫缺)

【起源源流】

  單一源流

  源於蒙古族,出自巴爾虎蒙古鄂溫克部伍彌特氏族,屬於以部族宗教偶像名稱為氏。

  伍彌特氏族的名稱,其源頭可以追溯到古匈奴族分支中的突厥、回鶻時代對薩滿教女神“烏彌女神”(Oumay)的原始宗教崇拜。

  “烏彌”即古突厥語的音譯,是古代突厥族、回鶻族、女真族、蒙古族、維吾爾族等民族原信仰之薩滿教中的保護神和生育之神,其地位僅次於男性化的保護神“騰格里”(Tangri),而凌居其他眾神之上,並在古匈奴族各個分支民族中均享有很高的權威。

  烏彌女神(Oumay),在古代的突厥汗、回鶻汗、蒙古汗、維吾爾汗、女真汗等酋首、公族中,都把她比擬為自己的母親,烏彌的崇拜一直儲存在古代薩滿教中,而突厥族人、回鶻族人、蒙古族人、維吾爾族人、女真族人(滿族人)多是薩滿教信徒。

  後蒙古族古老的鄂溫克部中一支因以“烏彌神”的名稱為部落名稱(後有分支為滿州巴爾虎旗,蒙古正黃旗,居呼倫貝爾草原),繼為姓氏,漢譯稱伍彌特氏、或烏彌氏、烏米氏、伍米氏、烏買氏、伍彌氏等。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Oumayt Hala。

  清朝中葉以後,蒙古族、鄂溫克族伍彌特氏多冠漢姓為伍氏、吳氏等,世代相傳至今。

【遷徙分佈】

  (暫缺)

【郡望堂號】

  (暫缺)

【楹聯典故】

  (暫缺)

  【典故軼事】

  1.烏彌女神

  在古代,北方少數民族往往受薩滿教“性神秘觀”的影響,於是生殖崇拜的現象在他們中間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中國少數民族中較常見的生殖崇拜現象,往往和薩滿教的性神秘觀有關。在薩滿教神話儀式以及薩滿教巫術操作過程中,都有一些與性崇拜有關的內容。

  在薩滿教的觀念中,性不僅僅是一種生理現象,而性器更不僅僅是簡單的肉體器官,而是一個富有巫術力量的神秘器官。薩滿教給性器賦予了神秘的巫術靈力,認為所有的生長和繁殖現象都和性的神秘力量有關。

  這樣宗教現象在世界上也很普遍。著名人類學家弗雷澤在談到原始思維問題時指出:“原始人往往將復活植物的戲劇性表演,同真正的或戲劇性的兩性交配結合在一起進行,用意就在於藉助這一做法同時繁殖果實、牲畜和人。在他們看來,無論動物或植物的生命與繁殖,原理都是一個,並且是可分開的。”

  人體器官被納入薩滿教的生殖器崇拜體系中的,一是男女性器,一是女性乳房,它們都作為崇拜的物件而在民俗中保留。這種生理上的差別被納入人類性崇拜觀念中。如原始巖畫中的各種誇大了的乳房形狀,所表現出來的都跟生殖崇拜意識密切相關,把動物特別是對家畜乳房的崇拜,在狩獵-遊牧民族中是一種古老的習俗。

  據魯布魯克在公元十三世紀到蒙古旅行時撰寫的遊記中記載,在公元十三世紀的時候,蒙古族人所居住的帳幕中,“在男主人的頭上,總是掛著一個像洋娃娃一樣的用氈做成的偶像,他們稱之為男主人的兄弟。另一個同樣的偶像掛在女人的頭上邊,他們稱之為女主人的兄弟。這兩個像偶是掛在牆上的。這兩個偶像之間的上方,掛著一個瘦小的偶像,這是整個帳幕的保護者。女主人在她的右邊,在她的床腳一個顯眼的地方,放一個塞滿羊毛或其他的東西的山羊皮,在它旁邊,放一個很小的偶像,面向她的僕役們和婦女們。在婦女這一邊的入口處,還掛著另一個偶像,偶像身上有一個母牛的乳房,這是為擠牛奶的婦女們做的,因為這是婦女們的工作。在帳內男人的這一邊,掛著另一個偶像,偶像身上有一個馬的乳房,是為擠馬奶的男人們做的。當他們聚在一起會飲時,他們首先把飲料灑在男主人頭上邊的偶像身上,然後依次灑在所有其他偶像身上。”

  在古代,蒙古族人擠馬奶是男人們的工作,不像現在都是女人擠馬奶,這種對動物乳房的崇拜習俗,如今在部分蒙古族地區的民俗活動中仍有遺存。

  近年有人在黑龍江省杜爾伯特蒙古族地區發現了兩座額莫斯因·敖包,即女性敖包。敖包如今在內蒙古草原也比較普遍,就是用一個石頭堆起來,然後插有一個木樁,綁縛有一些哈達,是牧民們崇拜的地方,也是牧民在放牧、遷徙中的地理方位標識;有時還是男女青年談情說愛的地方,當一對男女在敖包時,其他人是不得靠近的。

  而兩座額莫斯因·敖包,一座在杜爾伯特旗後新屯貝子府南一公里蓮花池畔,一座在東巴彥塔拉屯後崗,參加祭祀婦女敖包的必須是女性,男的不能參加。這個情況在蒙古族中比較特殊,像內蒙古很多地方,往往祭敖包的時候,女性是不能參加的。

  參加祭祀婦女敖包儀式的,都是用動物乳房做祭品,由女薩滿領祭,參祭者頭向敖包,,女人們排成圓形,仰臥於敖包周圍,片刻後全體坐起,一陣歡笑後,在女薩滿的率領下圍繞敖包跳起古老的祭祀舞。

  這個風俗比較特殊,很顯然,是一種在母權制文化背景下產生的古老信仰習俗,它不僅和薩滿教密切相關,而且是一種以女薩滿為首的女性王國之縮影。這類習俗在其他民族中也有。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滿族學者富育光在黑龍江省琿春縣徵集到一個鷹頭女性裸體神偶,高五十厘米,雙乳下垂如帶,隆起的腹部及女陰清晰可辨。這個神偶的懷中還抱個女嬰,正在哺乳。

  根據富育光的研究,該神偶原是滿族何氏先民保留下來的生育女神“鷹神格格”,平時它不公開,密藏於神匣之中,一般人不準拿出來。唯有女薩滿為本族婦女求子、求乳時,才可請出來進行拜祭。黑龍江省滿族的薩哈連部也祭祀乳房神,叫做“奇莫尼媽媽”。

  在民間,這些拜祭習俗、神靈偶像都是密藏在專門的地方,而不是公開擺在家裡的。

  求拜“烏彌神”,是北方少數民族中比較普遍的生殖崇拜現象,有著悠久的傳統。北方民族薩滿教中比較普遍的生殖崇拜習俗,就是求拜“烏彌神”,這一習俗在新疆的哈薩克、內蒙古的鄂溫克、鄂倫春、達斡爾以及其他蒙古族中都有遺存,歷史上突厥、回紇等北方民族先民們,也都曾求拜過“烏彌神”的習俗。

  這一神秘習俗的起源很早,據考證,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阿爾金湖的《黠戛斯碑銘》中就曾經出現了“Oumay”一詞,在歷史上,蒙古民主主義共和國首都烏蘭巴托地區也出現過這樣的詞。

  根據一些早期的解釋,如根據《突厥語辭典》中的解釋,“Oumay”(烏彌),就是兒童在母胎時的保護神,《突厥語辭典》中還引用了一句非常古老的格言:“誰敬信烏彌,誰就得子!”

  有學者認為,古突厥人、回鶻人都曾信奉過“烏彌神”,她是保護兒童的女神,這在早期突厥的《鄂爾渾葉尼塞碑》銘文裡面也有記載。

  烏彌,在後世被看作是專司生育的女神和兒童的保護神,許多研究者認為,烏彌女神來自人們對胎盤的崇拜和信仰;亦有人說烏彌女神來自古印度。這種信仰至今在中亞地區、中國東北地區等仍是很普遍的信仰,所以很難確定它的起源時間。

  烏彌女神在哈薩克族、蒙古族、滿族民間的影響,一直延續到相當晚近的時候,而且她的職能似乎在不斷地擴大。根據學者鄂·蘇日臺在《狩獵民族原始藝術》中所述,居住在今內蒙古呼倫貝盟陳巴爾虎旗鄂溫克民族鄉的鄂溫克人,早年有以布或皮子縫製成蛇圖騰加以崇拜的舊俗,狩獵鄂溫克族人的瑪魯神群體中就有“烏彌神”,求拜“烏彌神”也是狩獵鄂溫克族人在薩滿教中的一個儀式。

  根據狩獵鄂溫克族人的觀念,“烏彌神”被視為是兒童靈魂的圖騰神,如果兒童患了病,就被認為是兒童靈魂受驚嚇飛離而去的結果,必須請薩滿求“烏彌神”把兒童的靈魂找回來。請薩滿者,要事先在其住所準備黑、白馴鹿各一隻,或除了馴鹿以外還用犴塔做犧牲,宰殺以後獻給“烏彌神”,這個儀式一般在夜間“撮羅子”(一圈篝火)裡舉行。

  古舊時代,很多北方民族治病的儀式,包括祭天、祭神靈、議事等,都在夜晚比較黑的環境中舉行,先殺一隻黑色鹿,謂之給薩滿去另一個世界請“烏彌神”時乘騎。然後,由薩滿擊鼓跳一陣請神後,把“撮羅子”內的篝火全部熄滅,然後來回跑,意為抓“烏彌神”,後把火又重新點燃,叫大家看薩滿鼓的鼓面。如上面有生病孩子的幾根頭髮,意為“烏彌神”已被請回了。

  很多薩滿宗教儀式都是這樣的,每種表徵代表著一個意思,熄滅了燈火以後,就是象徵著薩滿已經到了另一個世界,而到了另一個世界就是說找到“烏彌神”了,證據就是找到了被勾走靈魂的小孩子的幾根頭髮。

  關於人的頭髮的解釋有很多,許多民族,包括漢族的民間,也有很多這樣的習俗,頭髮有時候就代表了人的生命、靈魂。

  2.陳巴爾虎蒙古

  蒙古,唐朝始見於史,史籍《舊唐書》中稱作“蒙兀室韋”,是大室韋的一個成員,居住在呼倫湖以南的山林地帶。所以,現在人們將以呼倫湖為中心的呼倫貝爾草原稱為蒙古族人的搖籃。遼金時期的原蒙古族人包括扎刺亦兒人、塔塔兒人、蔑兒乞人、八兒忽人(即今巴爾虎人)、外刺人,但當時稱為蒙古的只有尼魯溫蒙古和迭列列斤蒙古。

  公元九~十二世紀,居住在蒙古高原和貝加爾湖地區的原蒙古族人經歷了深淺不同的突厥化過程。巴爾虎人自從《隋書>記載其活動以來,長期受突厥、薛延陀、回紇、嘎吉斯等突厥語族的影響,並曾作為丁零、高車、鐵勒部落中的一部分。與其他原蒙古族人相比其突厥化程度是較深的。巴爾虎人在蒙古部興起之前,受到較深的突厥化影響,並有可能通曉突厥語,但這並不能改變古巴爾虎人作為原蒙古族人的一支的重要地位。

  原蒙古族人最初均是以遊獵為生的,後來才逐漸經營畜牧業。“可以不無根據地說,許多蒙古語族部落是從漁獵民轉成牧人的。毫無疑義地屬於蒙古語族的各個部落原來大都生活在額爾古納流域和巴兒忽真森林地區。他們愈是向茫茫無邊的蒙古草原推進,就愈學會畜牧業。在蒙古語的畜牧業術語中突厥語藉詞特別多,原蒙古族人正是從突厥和鐵勒人那裡學會了養羊,所以詞彙中才會有這種反映。“原蒙古族人最初並不懂得養羊,對捕魚遠比養羊熟悉。”學會畜牧業的過程也就是佔有畜群的過程,而原來的畜群所有者和生產者有很大一部分是留在蒙古高原的突厥語族居民。他們同畜群一起落在原蒙古族人手裡之後,便逐漸融合在原蒙古族人的氏族部落之中。

  蒙古族人從山林地帶進入蒙古高原的過程,不但是一個從狩獵轉向畜牧的過程,而且也是一個同當地突厥人和鐵勒人融合,後者同化於前者的過程。換句話講,蒙古部興起的過程,就是遍佈突厥語族的蒙古高原蒙古化的過程。我們很難想象,曾經主要是突厥語族駐牧的蒙古高原,到蒙古部興起遷來的時候已空無一人。蒙古語中的大量突厥語藉詞,蒙古族人中濃厚的突厥化影響,草原上突厥語地名的保留等等,都說明有為數不少的突厥人和鐵勒人滲入了蒙古族人之中。其後,在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國之前,蒙古各部就透過部落戰爭走上了部落聯合的道路。在蒙古汗國建立後,又透過用新的千戶制體系來分封人口,即將戰敗的部落瓜分到各千戶,將原有的部落界限進一步打亂,這正是蒙古民族形成的開始。

  蒙古民族的形成,其實就是蒙古高原上各部落蒙古化和遊牧化的過程。蒙古化主要表現在語言上,即蒙古語成為草原上廣泛使用的語言;遊牧化則表現在經濟形態上,即一批又一批的蒙古族人離開森林轉化為遊牧人。要生存,要發展,要時刻步入新的天地,這是每一個充滿活力的民族都渴望的境界,巴爾虎當然也不例外。要生存,就須萬眾一心;要發展,就須團結一致;要時刻步入新的天地,就須眾志成城,蒙古各部落的統一正是適應了這種需求。

  一代天驕成吉恩汗曾說:“出生在巴兒忽真——脫古木、斡難、怯綠連河的男孩,每一個都很勇敢,未經教導就懂道理,很聰明。那裡出生的每一個女孩未經裝飾、梳理就很美麗,面色泛紅,而且無比靈巧、伶俐、品德好”這句話既含有一定的民族偏見,也含有發自內心的民族自豪感和成吉思汗對“巴兒忽真——脫古木”地區的高度重視。事實上,這三塊區域正是蒙古族人的搖籃和“興龍故地”。如果說生活在草原上的尼魯溫蒙古和迭列列斤蒙古是原蒙古族人的兩個源頭的話,應將生活在“巴兒忽真脫古木”地帶的巴爾虎等“林木中的百姓”,視為原蒙古族人的第三源。

  經過許多世紀的漫長歲月而發展起來的畜牧業證明:許多蒙古語部族都是從漁獵民轉成牧人的。由狩獵向畜牧過渡,正像從採集向農耕過渡一樣,是一個巨大的進步。與狩獵經濟相比較,畜牧業需要更高的生產技能,它使財富的積累和比較穩定的增長成為可能。在單純的狩獵經濟中很難有什麼積累可言,把獸肉禽羽大量堆集起來,這是不可想象的事情。牲畜則不同,它可以不斷繁殖,形成日益增長的財富。

  很多歷史學家都發現了一個現象,從山林狩獵部落演化為草原遊牧部落的人,在其生產和生活中留下了許多山林生活的痕跡。如蒙古族的祖先,不管來自哪一支,其先人都是從森林走向草原的。換句話說,“氈帳中百姓”也是過去的“林木中百姓”。蒙古族的許多生產、生活用品,如套馬杆、裝水的木桶、勒勒車、用木條製成的蒙古包架等等,都和過去的山林生活有著密切的關係。因此,有人說用皮囊裝水,而不用木桶裝水;用套馬索套馬,而不用套馬杆的遊牧民族,其祖先就是從事畜牧業的。縱觀現在世界各地的遊牧民族,使用套馬杆的恐怕也為數不多,因而才形成了蒙古族以套馬杆為代表的畜牧文明。

  世代生活在貝加爾湖畔的巴爾虎人,歷史上曾幾次走出過貝加爾湖畔的林間草地,來到過水草豐美的呼倫貝爾草原及更遠的唐境。早在蒙古部興起之前,這兩個相距不算太遠的部落就曾有過長期交往的歷史。成書於公元十三世紀的《蒙古秘史》,留下了珍貴的成吉思汗世家的歷史,其中有兩位成吉思汗的先人與巴爾虎人有著極深的淵源關係。

  阿闌豁阿是成吉思汗的第十一世祖母,也是蒙古史上一個非常著名的人物。關於阿闌豁阿,《蒙古秘史>這樣記載道:有一天,都蛙鎖豁兒和他弟弟朵奔蔑兒幹一起登上不兒罕山。善望遠的都蛙鎖豁兒,在山下望見順著茂密的森林小溪走來一群人馬,其中的一輛車前,坐著一個漂亮的女郎。都蛙鎖豁兒對他弟弟說:“那一起來的百姓中,有一個女子生得非常漂亮。如果沒有嫁人,說給弟弟朵奔蔑兒幹為妻。”

  朵奔蔑兒幹來到這群百姓中看,那女子果然漂亮,也沒有許配給別人。這群百姓原來是巴兒忽真河谷的主人。巴兒忽歹蔑兒乾的女兒,名叫巴兒忽真豁阿,嫁給豁裡禿馬惕的酋長豁裡刺兒臺蔑兒幹為妻。豁裡刺兒臺蔑兒乾和巴兒忽真豁阿,在禿馬惕的名叫阿里兀黑的地方,生下名叫阿闌豁阿的女孩,就是這個人。“豁阿”即“美女”,阿闌豁阿即美女阿闌。朵奔蔑兒干與阿闌豁阿結婚後生有兩個兒子,朵奔蔑兒幹去世後,阿闌豁阿又感光而生了三個兒子。因為後三個兒子是神人的後代,他們組成了尼魯溫蒙古(純潔出身的蒙古族人),其中第五子孛端察兒的後代稱為孛兒只斤氏,這就是成吉思汗出生的氏族。而兩個大兒子的子孫組成了迭列列斤蒙古,也就是一般出身的蒙古族人。阿闌豁阿為了使五個兒子團結在一起,曾有一個著名的“五箭訓子”的典故。阿闌豁阿說;“你五個兒子,都是我一個肚皮生的。恰如五支箭一般,各自一棵,任誰容易折斷。你兄弟但同心呵,便如這五支箭竿,束在一處,他人如何容易折得斷。”從那時到現在,每當蒙古族人講團結的重要性及不團結的危害性時,舉的例子無疑都要首選阿闌豁阿“五箭訓子”的故事。阿闌豁阿——這位具有巴爾虎血統的偉大母親的崇高形象,已成為全體蒙古族人的精神財富,千百年來一直閃耀著其不滅的光輝。

  海都是成吉思汗的第六世祖,海都的祖父是土教蔑年。土敦蔑年的妻子名叫莫孥倫(《蒙古秘史》中稱“那莫倫”),她生有七個兒子。莫孥倫的第七子納真,當時被巴爾虎召為女婿,生活在巴爾虎人當中。當時札刺亦兒人在怯祿連(今克魯倫河)北面遊牧,他們人數眾多,環車為營。後來他們遭到遼軍的追殺,一部分札刺亦兒人帶著妻子兒女遷徙到莫孥倫的牧地。由於他們飢餓已極,只好挖一些草根野菜來充飢,不小心掘亂了莫孥倫的兒子們馴馬的地方。莫孥倫乘車外出見此情景,勃然大怒,一邊罵著,一邊驅趕著馬車飛快地衝了過去。許多札刺亦兒幼童被輾傷了,還有幾個小孩當場斃命。札刺亦兒人忍無可忍,搶走了莫孥倫的馬群。莫孥倫的兒子們聽說馬群被搶走了,顧不上許多,立刻騎馬去追趕。札刺亦兒人一不做二不休,索性殺死了莫孥倫的六個兒子,並乘勝反攻,又殺了莫孥倫和她的一家老小。只有一個長孫海都被乳母藏在亂木堆中,這樣才死裡逃生,倖免於難。

  莫孥倫一家遭此毀滅性的打擊,七個兒子只剩下生活在巴爾虎人中的納真了。納真為了復仇偽裝成牧馬人,去探聽札刺亦兒人的動向。他首先殺死了。臂鷹而獵”的札刺亦兒父子兩人,然後又走到一座山下,看見了自己家被搶走的馬群。當時看護馬群的只有幾個小孩,納真“於是登山四顧,悄無來人,盡殺童子,驅馬臂鷹而還,取海都並病嫗,歸八刺忽之地止焉。“八刺忽之地”即貝加爾湖東岸巴兒忽真河谷,就這樣納真與那十幾個女奴一起帶著海都,逃到了貝加爾湖附近的巴刺忽部。

  海都長大以後,納真率領巴刺忽、怯谷一帶的百姓,擁立海都為首領。海都率軍進攻札刺亦兒部,札刺亦兒人戰敗,。臣屬之”,被迫充當了海都的部落奴隸。在這歷史的轉折時期,巴爾虎人的女婿納真及擁戴海都的巴爾虎人無疑是海都的救星。

  從阿闌豁阿和海都這兩個例子中,我們可以得知在蒙古部興起之前,巴爾虎人曾與蒙古部有著較為密切的姻親關係。阿闌豁阿出生於巴爾虎人的近親禿馬惕部,她的母親則是純正的巴爾虎人;海都的叔父納真是巴爾虎人的女婿,海都死裡逃生後又同巴爾虎人生活在一起,長大後巴爾虎人擁他為首領,並幫他報了世仇。

  另外值得一提的還有:成吉思汗的祖父把兒壇把阿禿兒的長妻也是巴爾忽惕部人。巴爾忽惕部與乞顏部“互相嫁娶姑娘”。

  從阿闌豁阿的出身及海都的經歷來看,其實在所謂正宗的蒙古族人即孛兒只斤氏中,早就融人了巴爾虎人的血統。所有這些,也為蒙古部興起後,形成統一的蒙古民族共同體奠定了基礎。

  “巴爾虎”一詞,實際上是一個以遊牧地區名稱而得名的部族名稱。巴爾虎蒙古部是蒙古族中最古老的一支,他們最早在貝加爾湖東北部的巴爾虎真河一帶(今俄羅斯境內巴爾古津河)從事遊牧和漁獵生產。按蒙古人以山河湖泉及遊牧駐地名稱命族名的習慣,他們便被稱為“巴爾虎”了。後來,巴爾虎蒙古人隨著不斷遷徙,分散到貝加爾湖東部和南部。清康熙年間,有一部分巴爾虎蒙古人被編入八旗,駐牧在大興安嶺以東布特哈廣大地區,還有一部分成為喀爾喀蒙古(今蒙古)諸部的屬部。

  清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清政府為了加強呼倫貝爾地區的防守,將包括索倫(今鄂溫克)、達斡爾、鄂倫春族和巴爾虎蒙古族士兵及家屬三千七百九十六人遷駐呼倫貝爾牧區,以防俄國人侵擾。其中二百七十五名巴爾虎蒙古人便駐牧在今陳巴爾虎旗境內。

  清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清政府又將在喀爾喀蒙古車臣汗部志願加入八旗的兩千四百多名巴爾虎蒙古人遷駐克魯倫河下游和呼倫湖周邊,即今新巴爾虎左、右兩旗境內。為區別這兩部分巴爾虎蒙古人,便稱清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從布特哈地區遷來的為“陳巴爾虎”,即“先來的巴爾虎蒙古人”之意;清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從喀爾喀蒙古車臣汗部遷來的則相對被稱為“新巴爾虎”,即“新來的巴爾虎蒙古人”之意。

  巴爾虎蒙古人的傳統住房是氈房,俗稱蒙古包。白色,圓形,內用網狀木牆(哈那)支撐,正中是火爐。巴爾虎蒙古人一直沿用具有本民族特點、適合本民族生產條件與生活環境的服飾。蒙古袍是他們最喜歡的民族服裝。夏穿單袍,冬穿皮袍或棉袍。蒙古袍袖長、肥大、鑲邊,束腰帶穿用,冬季宜於抵禦高寒和多風天氣。放牧時騎馬可護膝擋風。夏委防蚊蟲、遮暴曬。蒙古袍用料因各家經濟情況而異,一般多用綢、緞、絹、帛、棉布。單袍用綢、緞、棉布者較多,皮袍多以棉布為面,內襯羊皮,有羔皮袍和大羊皮袍之分。蒙古袍顏色,男袍多為深藍、淺藍、赭紅色;女袍以鮮豔多彩為佳。男女皆不穿黃色蒙古袍。腰帶是巴爾虎蒙古人服飾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一般長三~五米,寬一米左右,腰帶的顏色多為黃、藍、綠、紫色。

  扎腰帶有保護腰部骨骼的作用,有些物品可由腰帶包上系在在後腰上,安全且牢靠。巴爾虎蒙古人夏季主要穿長靴,用皮革製成,多為黑色。不騎馬在家時,也穿一般布鞋、膠鞋等。冬季主要穿氈靴,俗稱氈疙瘩,男女老幼皆穿。巴爾虎蒙古人頭飾別具特色,婦女把頭髮左右分開,結成兩個頭辮,冬夏多以綢、緞類長巾纏頭,長巾二~三米,多為白色或淺藍色。男子夏天有纏長巾者,也有戴呢、布單帽者,冬天多戴皮帽。

  長期以來,巴爾虎蒙古人的食品結構為肉食、糧食、奶食三類並用。過去肉類是主要食品,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後糧食佔相當比重。綿羊肉是他們最喜食的肉食。手把羊肉為常用的食肉方法。做法是將按關節卸成的帶骨羊肉塊放入不加任何調味品的白水鍋中煮,水滾後不久便取出置盤中,用刀剔食之。這種肉鮮嫩,富有營養,易消化吸收。牛、馬肉也可如法煮食。巴爾虎蒙古人喜食的麵食有掛麵、麵條、面片等。炒米就奶茶一起食用。巴爾虎蒙古人飼養奶牛,奶食品種類繁多,食用歷史悠久。巴爾虎蒙古人酷愛喝奶茶,有“寧可一日無食,不可一日無茶”之說,原料為牛奶和茶磚。製法是先從茶磚上用刀刮下茶葉搗碎,放入熱水鍋中煮沸,然後用布袋將茶葉濾出,茶水置於桶內。將米在鍋內炒至散發出香味,復將桶內茶水和鮮牛奶倒入鍋內煮沸,並用勺反覆揚晾,待茶乳交融後即可飲用。巴爾虎蒙古人沒有做馬奶酒的習慣,主要以飲用糧食酒和各種水果酒為主。啤酒也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進入牧民家庭,成為他們喜愛的飲料。

  巴爾虎蒙古人重禮儀,見面不論認識與否,必致問候。平輩熟人一般問“□□□□□□□□□□”(你好),如遇長者或初次見面者則要下馬問候“□□□□□□□□□□□”(你好),接著問全家好、草場好、牲畜好,並常問“□□□□□□□□□□”(有什麼新聞),分別時互道“□□□□□□□”(再見)。來客不管是否相識,語言是否相通,一律熱情款待。敬茶屬傳統禮節,先敬一碗奶茶,以示敬重,隨即拿出糖塊、點心、果子、奶幹、奶皮子等,請來客食用。來客若系長輩或親友,主人必以酒飯相待;如需住宿,主人親為鋪好被褥。平時見長輩正在井邊打水飲牲畜則要主動幫忙,不能袖手旁觀。操辦喜事必請親朋參加,親朋也只派一兩個代表人物,不邀則不來。那達慕是新巴爾虎蒙古人一年一度的盛大集會,“那達慕”是“娛樂”的意思,一般在每年的7、8月舉行。有葉以旗為單位,有時以蘇木為單位。大會主要以賽馬、摔跤和射箭為主。同時也是經商的好時機。

  新巴爾虎人的婚姻實行一夫一妻制,已由過去的父母包辦到現在的自由戀愛。結婚儀式仍保留著古老的男到女家娶親的習慣。巴爾虎民族的婚俗情趣盎然,在求婚、定婚和互贈禮品之後,是舉行隆重的婚禮。在舉行婚禮的前一天傍晚,新郎、伴郎等一行在男方同輩中一德高望眾的首席客人的帶領下來到女方家的門口,首席客人、媒人、新郎等依次入包,向坐在正北面的人敬菸、問安,然後依次敬菸、問安。來人從右向左依次入座。新郎坐在神像前,飲酒後新郎向女方父母敬酒。新郎拜過女方家的火神後,女方父母要給女婿穿上早就準備好的蒙古袍。取長命百歲之意,併為其圍上長腰帶。女婿要向新娘的母親敬獻禮物,感謝對新娘的哺育之恩。女方要向男方的首席客人、伴娘贈送哈達和禮物,並與男方一行通宵飲酒對歌,年輕的小夥子們還進行摔跤活動。天亮後新郎一行先返回。新娘的孃家人和鄰里親朋喝過送親酒後,用馬載著嫁妝,唱著送親曲,送新娘出嫁。男方家的蒙古包一字排開,送親者來到後圍著包順時針、逆時針各繞三圈,來到拴馬樁旁,婚禮的主持人和男方的親友出門迎接,按輩份將送親者請入蒙古包中,主包內擺放新郎、新婚的日常用品,在副包裡,雙方親家、貴客、親戚中有身份的人和陪伴新郎的姑娘們入座後,婚禮開始,接著新郎、新娘要拜火神,長輩要祝福新娘,大家共同努力把婚禮辦得紅紅火火、熱熱鬧鬧。婚宴上手把肉是不能缺少的,先把羊的頭和後腰敬給最尊貴的客人。一般情況下酒杯不能空著。婚禮一直在悠揚、高吭的巴爾虎長調和優美的馬頭琴旋律中進行,姑娘們的舞姿更是格外的美。婚宴結束時,新郎下廚熬好奶茶,並將這出嫁後第一次煮的奶茶敬給大家品嚐。送親的人返回時,男方還要在門口向新娘的家人敬酒送別。這時送親者中強健敏捷的小夥子伸手搶過敬酒的銀碗,策馬揚鞭而去。而男方事先準備好的小夥子們更不示弱,策馬奪回銀碗,然後揮動銀碗道別。

  祭敖包是最普遍的祭祀活動,牧民們一般在高的地方堆石頭,蒙古人稱之為“敖包”,視之為神。祭祀的時間一般在5~7月舉行。牧民們一般是自願發起並參加。屆時有喇嘛唸經,群眾圍敖包環行。

  巴爾虎蒙古人的一些禁忌一直儲存在至今,例如:

  ①進蒙古包不要將馬棒和馬絆帶入,而要掛在馬鞍上或立放於門外。

  ②進包要從火爐左側走,坐在蒙古包的西側和北側,東側是主人起居處,儘量不坐。如主人家有老人。不能從其前面走過,未經允許不要與老人並排而坐。

  ③入坐時不要擋住北面哈那上掛著的佛像。進包後可席地而坐,不必脫鞋。不要坐在門檻上。

  ④青壯年與老人相見時,不許衣帽不整,敞懷綰袖,不許醉酒。進蒙古包拜見老人要屈膝問安。不許失態或伸懶腰、打哈欠、打飽隔等。

  ⑤在野外騎馬或乘車遇見老人要下車、下馬請安問好,得到允許後再走開。

  ⑥與老人騎馬同行時必要老人行右側,馬頭不許超前。如途中分路,須先行請示,准許後下馬等老人走後方能乘馬上路。

  ⑦若與老人同到人家,先接老人的馬,拴好,並先去開門。老人進包未坐以前,須先鋪好褥墊,雙手捧碗端茶敬酒。如老人回賞酒時,要用雙手接過酒杯,用中指沾酒抹在腦門再將酒杯奉還。不能同老人一起用酒,也不能在旁平坐。

  ⑧老人互相談話時,不要接話,稱呼老人要稱“您”,不許以“你”相稱或直呼其名。

  ⑨不許用刀撥火。不宰殺狗,客人不許打主人的狗。

  ⑩吃飯時一般要吃乾淨不剩飯,割手把肉時,刀要向內,遞肉和接肉要用右手。

……等等。

補充糾錯
上一姓氏: 完顏
下一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