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顏姓圖騰(完顏氏圖騰)
完顏,是女真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源於女真族,出自長白山完顏部和安出虎水完顏部,上古時代稱谷截,一作汪谷截、速谷截,皆是對古肅慎語wangiya、suwangiyan的不同音譯。世居長白山到松花江中上游地區,屬於以氏族部落名稱為氏,或以居邑名稱為氏。凡姓完顏者,為金朝皇族或賜姓家族。滅國後多改為顏、王、符、汪、完、顧、銀、金等漢姓。
【得姓始祖】
(暫缺)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女真族,出自安出虎水女真完顏部,屬於以氏族部落名稱為氏,或以居邑名稱為氏。
女真,或女貞,亦作“女真族”,源自三千多年前“肅慎”。漢朝至晉朝時期稱“挹婁”,南北朝時期稱“勿吉”,隋朝至唐朝時期稱“靺鞨”,遼國至金國時期稱“女真”,明朝末期至今稱為滿族。
女真民族在明朝初期分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三大部。後又按地域分為建州女真、長白女真、東海女真、扈倫女真四大組成部分。
史籍《金史·世紀》中記載:“金之先,出靺鞨氏。靺鞨本號勿吉。勿吉古肅慎地也。元魏時,勿吉有七部:曰粟末部,曰伯咄部,曰安車骨部,曰拂涅部,曰號室部,曰黑水部,曰白山部。隋稱靺鞨,而七部並同。唐初,有黑水靺鞨,粟末靺鞨,其五部無聞。”
宋朝徽宗趙佶政和五年(金太祖完顏旻收國元年,公元1115年),金太祖完顏·阿骨打(完顏旻)統一女真各部,建立了歷史上著名的金國政權;明朝神宗朱翊鈞萬曆四十四年(後金大汗佟·努爾哈赤天命元年,公元1616年),女真族首領佟·努爾哈赤在今遼寧省撫順市新賓滿族自治縣二道河子畔的赫圖阿拉城稱汗建國,他傳承了祖先完顏·阿骨打的國稱,國號為“金”,史稱“後金”;明朝思宗朱由檢崇禎十七年(清世祖愛新覺羅·福臨順治元年,公元1644年)女真族人(滿族)入主中原,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版圖最大的、也是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
宋、元時期,女真族形成和崛起,從根本上改變廣東北地區的歷史,同時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整個中國的歷史。宋朝人說女真族“本名朱裡真,番語訛為女真”,可見“朱裡真”是漢稱。在被遼國契丹貴族的統治下,為避遼興宗耶律真的諱,改稱“女直”,也寫作“女質”。
“女真”一名,最早出現在公元七世紀。在史籍《金史》中是這樣記述女真族的起源的:女真族的始祖函普,有兄阿古迪弟保活裡。在唐朝貞觀年間,因氏族離散,年逾六十歲的函普從高麗舊居出走。他的哥哥信佛留在了高麗,只有保活裡隨他出來。走到完顏部時,正巧碰上人們互爭財物,械鬥不已,函普出面調停,平息了事態。作為酬謝,完顏部送給了他一頭青牛。為了在當地站穩腳跟,函普又用這頭青牛作為聘禮,和完顏部的一個六十歲老婦人的女兒結了婚,婚後生了二男一女,他和他的子女們理所當然地就成了完顏部人。
完顏部是居住在鴨綠江上游及圖們江流域的一個氏族部落,是古“靺鞨”民族的一個分支,女真民族是由其中的朱裡真人組成的,與大地採集珍珠的居民有關。完顏,即女真族人對今黑龍江哈爾濱阿什河流域的稱謂。
完顏一詞,是從漢語“蜿蜒”音轉的女真語,是依傍綏濱蜿蜒河而居的黑水靺鞨一支,如星散一般沿綏濱蜿蜒河分佈的沿岸各地以後,就以蜿蜒河之名來作為姓氏。“蜿蜒”、“完顏”乃是同音漢字的異寫。所以,完顏部作為黑水靺鞨的一支,是從蜿蜒河畔輾轉游徙、遷移至阿什河之濱的。天長日久,隨著該部首領完顏·阿骨打成為統一女真各部的最高統治者,女真語“完顏”演變為漢語的“王”。
完顏氏,是女真族中的王族。女真族從長白山移居黑龍江中游,而完顏部就定居在完達山。完達山,相傳是完顏部人女真王到過的地方,主峰在黑龍江中游北岸的今俄羅斯國境內。完顏氏是金、元兩朝的著姓,其王族嫡系後裔後來多冠以漢姓為王氏。
據史書記載,完顏部女真完顏·阿骨打(完顏旻)建金國於北宋時期,並據有中國北部地方,時間始於北宋政和五年(金收國元年,公元1115年),終於南宋端平元年(金天興三年,公元1234年),共計歷經九個皇帝,一百一十九年。
著名的清朝姓氏學家張澍經考察後指出:“今完顏氏皆去完為顏,惟曲阜不敢冒兗國之姓,特稱完氏。滿清建國後,有完顏偉屬滿洲鑲黃旗人。”
目前,安徽、福建、臺灣都分佈有金國女真宗室完顏氏的後裔子孫。在金國滅亡以後的許多年之後,皇裔完顏·守祥率族人東歸,其後世子孫得到後金政權(清)的認可,被納入鑲黃旗滿洲。
完顏·守祥是金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和政治家、太師、令三省事、都元帥、越國王完顏·宗弼(金兀朮)的侄子金世宗完顏·烏祿(完顏雍)之後。南宋端平元年(金天興三年,公元1234年)金國滅亡之時,都城汴京降蒙古,城中完顏氏宗族五百餘人皆被蒙古人戮殺,史稱“青城之難”。其中的完顏·守祥倖免於難,僥倖逃回金源故地。當時,蒙古政權對金國皇族後裔看管甚嚴,完顏·守祥一族被迫在今黑龍江省東南部海林市境內的張廣才嶺中耕種自給。到了明朝時期,這一族人的勢力漸大,其首領被委任以都督之職。
滿清皇族愛新覺羅氏世家與金國皇族完顏氏世家都屬於女真人,他們同族、同源,但不同部。明朝末年,佟·努爾哈赤以金國的繼承者自居,起兵反明,稱其所建政權為大金,史稱“後金”,期間竭力籠絡完顏氏族人,共同抗擊明朝。佟·努爾哈赤起事後,完顏·守祥的第十四世後代完顏·魯克素率族投附到其麾下,其第二子甚受重視,被授以高官。隨後扈從清順治皇帝入關,遷居北京,成為滿族貴族,滿語為Wanggiya Hala。在有清一代,滿清政府一直對完顏氏一族優寵有加。在清康熙大帝以後,完顏氏族人開始人丁興旺。至清乾隆年間,完顏氏族人在京品官者多達近百人,後在清乾隆年間修纂《八旗世族譜》時,完顏氏被列為第一。
清朝後期,完顏氏族人仍受尊崇。例如完顏·麟慶在道光年間任河道總督,其子完顏·崇實、完顏·崇厚均任盛京將軍。完顏·崇厚還曾任三口通商大臣,後因與沙皇俄國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裡瓦基亞條約》而被罷官。
完顏氏與滿清皇室關係甚深,清朝滅亡之後,其關聯仍有增無減。例如,愛新覺羅·溥儀之六妹即下嫁完顏·武賢為妻。完顏·武賢又名王愛蘭,喜詩善畫,後來是北京畫院的職業畫家,尤喜畫蘭,其族兄完顏·佐賢則擅長書法篆刻,熟悉北京掌故,有“北京通”之譽,還著有《康乾遺俗軼事飾物考》一書。
如今,完顏氏一族已經大多改為單字漢姓王氏、汪氏、鄢氏、張氏、完氏、顏氏、苑氏、粘氏、趙氏、顧氏、瀛氏、魁氏、雍氏、艾氏等。近年來,又有許多完顏氏後裔族人又紛紛申請改回“完顏”複姓,民族屬性亦改回為“滿族”。
此外,在蒙古族、錫伯族中也有完顏氏族人,乃金國滅亡之後完顏氏人加入元籍者,蒙語為ᠣᠠᠨᠶᠠᠨ,與滿族完顏氏同源同祖。
源流二
出自賜姓而由他姓所改。《續通志·氏族略·總論·賜姓》注云:“(完顏),金國姓,以部為氏,海陵以後,完顏仲元、完顏阿林本姓郭氏,完顏霆、完顏耀珠本姓李氏,完顏佐本姓梁氏,並賜姓完顏氏;蘭州汪三郎內附,賜姓完顏氏;伊喇、鍾嘉努、張進、張甫、王果勒、程琢、蒙古、國用安,皆賜姓完顏氏。”其《別族同氏》又注:“金有同姓完顏氏、異姓完顏氏;又,郭仲元、郭阿林、李霆、李耀珠、梁佐、汪三郎、伊喇、鍾嘉努、張進、張甫、王果勒、程琢、國用安並賜姓完顏氏。”《金史·完顏阿鄰傳》(按:“阿鄰”,或作“阿林”)載:“阿鄰本姓郭氏,以功勞賜姓完顏。近制賜本朝姓者凡以千人……”可見即在當朝,完顏氏已為多民族之多個家族所共有,不止女真有之。至元,或融為蒙古族,世居喀喇沁地方;至清,或融為滿族,散處完顏訥圖等地方,乃滿八旗姓氏之一。《清通志·氏族略》收載。今則融為漢族。又,《金史·國語解》載;完顏,漢姓曰“王”。其後或有諧“王”音而改姓“汪”者;或改為單姓顏氏、完氏。
【遷徙分佈】
金代以來,因戰爭而動、而遷的完顏女真人以家族群聚式定居併成當地望族的地區有:安徽肥東、福建泉州、臺灣彰化、甘肅涇川。從金代起,未東歸的女真人多保留著自己的民族之別。目前,安徽、福建、臺灣的完、苑、粘姓者,經查證都是金代女真宗室的完顏氏後裔。而金朝滅亡以後,完顏守祥東歸,其後世子孫得到後金(清)的認可,納入鑲黃旗滿洲.今日完顏氏多改漢姓為王或汪。
據統計,目前,全國共有完顏女真後裔11594人,其中河南省6601人,佔全國總數的57%,鹿邑縣有5836人,佔全國總數的50.3%。另外,甘肅省涇川縣的完顏村有3000多人,安徽肥東縣的完顏牌坊村有2000多人。
在老子故里鹿邑這塊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聚居著大金國的後裔完顏氏,他們在這塊人傑地靈的沃土上繁衍生息了400多年。如今,5836名完顏氏村民共分佈在該縣的5個鄉鎮11個自然村。而鹿邑完顏氏竟佔全國11594名完顏女真後裔總數的50.3%。
1:河南鹿邑完顏氏
渦北鎮完樓村位於河南省鹿邑縣城東北4公里,在該村西北頭一片鬱鬱蔥蔥的松林內,有一片墓地,鹿邑完顏氏的祖先完顏必重就埋葬在這裡。墓地上的一塊石碑立於明朝萬曆27年,因年久已經風化。1994年,完顏家族對這塊墓碑進行了重修。“我們是完顏宗弼的後裔。”馬鋪鎮完老家村的完顏三坤說,完顏宗弼就是金兀朮。
完顏三坤是鹿邑縣完顏家族中的一個活躍人物,他曾擔任過馬鋪鎮衛生院院長,現在鹿邑縣衛校上班。據他考證,他們的祖先是明朝萬曆年間從安徽肥東遷徙而來的。元末明初,金太祖四太子完顏宗弼的後代完顏佩跟隨朱元璋南征北戰,因戰功卓著被封為“女真將軍”,封地在今天的安徽肥東縣完顏牌坊村。明萬曆年間,完顏佩的10世孫完顏必重由肥東赴京趕考中得探花,為官河南,落戶鹿邑。曾任鹿邑縣建委副主任的完顏進有說,新中國成立前,完樓村有佔地50畝的完顏祠堂。完顏祠堂建築為傳統廟堂式,體現了金代建築風格,又具有滿族特色和皇家文化內涵。祠堂內正面掛著完顏世代祖先畫像,本地人稱“影”。完顏家族把居住的村子均冠以完姓,在鹿邑縣,除渦北鎮完樓村外,還有馬鋪、太清、賈灘、楊湖口4個鄉鎮的10個自然村也聚居著完顏氏村民。
為生存隱族易姓
從元朝到1987年這段時間裡,鹿邑的完顏家族卻是漢族,單姓“完”。 《完顏氏家譜》記載,天興三年,延續了119年的金朝滅亡,那些達官貴族只得四處逃生。為了生存需要,他們隱族易姓,改女真族為漢族,改複姓“完顏”為“王”姓。《金史國語解》中說:“完顏,漢姓曰王。” 鹿邑的這一支女真族保留了“完”姓,在金國100多年的歷史中,完顏姓氏是女真族最尊貴的姓氏,只有天子及宗室才姓完顏。他們冒著極大風險保留“完”姓,是要子孫記住,他們流淌的仍是皇族血脈。
上世紀80年代初,馬鋪鎮完老家村的完顏後勤等人聽說安徽肥東縣政府批准了完顏牌坊村完氏的請求,將單姓“完”改為“完顏”,從漢族恢復成滿族的訊息後,他們也向鹿邑縣政府提出申請。1987年,鹿邑“金兀朮後人”的單姓“完”改為複姓“完顏”,民族類別也從漢族改成滿族。經過400多年的歷史變遷,如今,完顏族人的祖訓有的被改變了,但是一些民間信仰仍深深地烙在他們心中,現在,他們還不吃馬肉和狗肉。
完顏三坤說,女真族是遊牧民族,馬是他們主要的作戰工具,所以,他們對馬懷有深厚的感情。關於不吃狗肉則有這樣一個典故,努爾哈赤幼年時,明朝總兵李成梁要殺他,努爾哈赤匆忙中偷了一匹馬,帶著自己餵養的一條大青狗逃出軍營。在逃跑途中,馬中箭斃命,努爾哈赤只好躲在一個大草甸子裡。李成梁放火燒他,他的大青狗飛快跑到河邊,跳入水中,然後回到努爾哈赤身邊打滾滅火,來往不止。最後,努爾哈赤脫險,而大青狗卻被累死。從此,滿族人敬狗愛狗,不殺狗不吃狗肉。至今,婚喪時,他們仍用紅紙剪成馬狗圖案,張貼在門窗上。 滿族人喜愛喜鵲,視之為神,並把它當做本民族的圖騰。完顏三坤說,鹿邑的完顏姓村民交往中還用“抱拳禮”,年幼的向長輩行禮時,右手抱拳,左手從左邊半抱著右拳,兩個大拇指並列平行。長輩還禮時,手勢正好相反。春節時行跪拜禮,跪姿為半跪式,眼正視,頭端正。
另外,在土葬中,完顏村民沿襲著這樣一個習俗,在棺材上放一把用柳條、麻繩和高粱稈做成的弓箭,箭頭正對著棺材前方。
世代崇文尚武 人才輩出
在大多數人的眼裡,完顏氏的祖先剽悍威武,勇猛桀驁。在採訪中,記者接觸了眾多完顏氏家族的人,他們性格豪爽,質樸實在,勤奮好學,崇文尚武,人才濟濟。據鹿邑縣宗教部門統計,新中國成立後,在鹿邑縣5000多名完顏氏村民中,先後有300多人考取大中專、本科院校,有3人考取博士、4人考取碩士。另有4人5次榮獲河南省勞動模範稱號、1人榮獲全國民族宗教先進工作者稱號。
完顏家族的人性格率直,不服輸,愛打抱不平。在上世紀60年代,完顏家族習武之人眾多。夜幕降臨後,他們在村裡空地上練習武術。現在村裡的年輕人大都外出打工去了,習武的人也少了。 今年70歲的完顏三傑,自幼隨父親練習武術,年輕時會使用刀、槍、劍、棍等多種兵器。如今,年近七旬的他身體硬朗,精神矍鑠。閒暇之時,他還教孫子們練習武術。據《鹿邑縣誌》記載,明清時期,鹿邑完顏就出現了十幾名武舉人和文秀才,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中湧現出了多名烈士。至今,鹿邑烈士陵園的墓碑上就鐫刻著7名完顏姓氏的名字。
改變世俗 允許後代和嶽姓通婚
曾任鹿邑縣教育局副局長的完顏德福說,鹿邑的完顏姓村民有這樣的族規:不聽不看《說岳全傳》,不唱《草坡面禮》、《八大錘》、《反徐州》等有關岳家將的戲曲,不看與岳飛有關的電影。他們認為這些作品裡邊有侮辱先祖的內容。另外,同姓同族不通婚,不與嶽姓通婚。 新中國成立前,有一個劇團在馬鋪鎮完老家村的鄰村演《朱仙鎮》,完顏姓家族知道後,糾集一幫人趕到鄰村把戲臺子給掀翻了,雙方為此險些發生打鬥。 完顏三坤說,他在和甘肅省涇川縣完顏村金兀朮後裔交談中,發現他們也遵奉“男人不能娶嶽姓女子、女子不能嫁嶽姓男子”的祖訓。 由此可以看出,完顏後裔的族規、祖訓是一脈相承的。 但是,鹿邑的這一祖訓卻被馬鋪鎮完老家村的完顏三永改變了。
1992年,完顏三永和本鎮鄰村一位姓岳的姑娘偷偷相愛,正當他們準備結婚時,卻遭到完顏三永父母的堅決反對,村裡的一些族人也堅決反對。但是,完顏三永認為他們是干涉自己的婚姻自由,據理力爭。最後,村黨支部書記完顏三合召集族人進行討論。完顏三合和村裡的一些開明人士認為,現在是新社會,婚姻法也明確規定,婚姻自由,再說不與嶽姓通婚已經沒有現實意義了。最後,他們做通了完顏三永父母的工作,有情人才終成眷屬,這是鹿邑完顏家族第一例和嶽姓通婚的。2006年,本村的完顏立石也和一位姓岳的姑娘結了婚。
參加金源文化節 受到組委會“禮待”
2006年6月18日,完顏三坤應邀隻身一人赴黑龍江省阿城市參加了上京國際第四屆金源文化節,鹿邑完顏由此走進了公眾視野,受到了金源文化節組委會的歡迎。阿城市被稱為“女真肇興地,大金第一都”。公元1115年,完顏阿骨打建立大金帝國,曾定都於此。現在,阿城市已找不到姓完顏的人了。金源文化節組委會對完顏三坤的到來非常重視,在祭祀金太祖時,完顏三坤和溥迪領拜上香,他們這些正統的完顏家族的人行跪拜禮,其他的人則行躬拜禮。在海內外女真後裔禮祭金太祖雕像儀式上,他又和另外兩人領拜上酒。之後,他還為新落成的完顏後裔館剪綵。更讓完顏三坤高興的是,會上他見到了臺灣粘氏宗親會會長、臺灣億豐集團董事長粘銘。閩臺粘氏是金國開國元勳完顏宗翰的後代。他邀請粘銘到鹿邑看看,粘銘對鹿邑很感興趣,並表示有機會一定到鹿邑參觀。
2008年8月13日,完顏三坤接到第五屆金源文化節組委會的邀請,讓其赴阿城市參加第五屆金源文化節。由於身體有病,完顏三坤未能參加。每當提及此事,完顏三坤就感到非常遺憾。他表示,今後再舉辦金源文化節,不管什麼原因,他一定提前趕到,準時參加。
完顏歷史文化得以弘揚
1994年10月,鹿邑完顏氏召開了完顏姓氏歷史淵源研討會,1997年10月,鹿邑完顏氏又舉行了完顏姓氏聯誼會,來自安徽、甘肅、北京、臺灣、香港等地的120多名完顏後裔代表分別參加了這兩次會議。為了弘揚完顏姓氏的歷史文化,完顏三坤與完顏進有、完顏有福等十多名完顏後裔代表四處奔波,共同努力,做了大量工作,2006年10月16日,經周口市姓氏歷史文化研究會批准,周口完顏姓氏歷史文化研究會成立。當年11月,研究會又成立了《大金國皇室後裔鹿邑完顏》編纂委員會,決定編寫《大金國皇室後裔鹿邑完顏》一書。
《大金國皇室後裔鹿邑完顏》一書有16萬多字,經過編委會蒐集大量資料,加班加點擬草,去年年初終於完成初稿,後又三易其稿,終於與今年1月出版發行。該書主要對鹿邑完顏的歷史淵源、民族特點、生活習慣等進行了詳細闡述。採訪結束時,完顏三坤還對記者說,在中華民族多民族融合的歷史程序中,女真人也做出了貢獻。
2:涇川王村完顏氏
靜靜的涇河安靜地淌過涇川縣王村鎮。在涇河北岸、狀如九朵梅花的九頂梅花山山麓,聚居著5000多名女真族完顏部後裔。這些世代以完顏為姓的守陵人後代,恪守著祖輩流下的傳統;現在,已經成為國內最大的完顏氏聚居區。走進完顏村,就如同走進一部女真族的鮮活的歷史畫卷。
完顏人家守陵人
王村鎮有個完顏村。這個管轄著完顏東溝、完顏西溝的村莊,聚居著清一色的完顏人家。這些世代相傳800年的守陵人,如今已經成為了最後的完顏部落。記者在涇川縣政協副主席張懷群的引領下走訪了這個國內最大的完顏後裔的聚居地。完顏村在涇河的北岸,村子緊鄰當地著名的九頂梅花山下。村裡的老人介紹,完顏村人是金兀朮長子完顏亨的守陵人。據史載,完顏亨自幼隨父征戰,才勇過人,屢建戰功。金熙宗時,封芮王,後來被金兀朮長兄之子完顏亮殺害。
1161年,為了防止完顏亮趕盡殺絕,完顏亨的家屬將完顏亨的墳墓遷到當時多為當年舊部留守的今涇川。眼下,在涇川,完顏亨的墳墓被稱為芮王墳,並留下了很多和完顏亨有關的地名,如芮王嘴、芮王坪等。由於完顏亨後來被追封為韓王,因此,當地人也把芮王墳稱為韓王墓。今天的完顏村人,多是當時的守陵人的後裔。在完顏亨改葬到金亡的70餘年裡,這些守陵人以祖墓為定居之本,自然繁衍形成了完顏氏的聚居區。他們學漢語,學漢族農耕技術,並別無選擇地與當地漢族通婚,形成了從軍到民、從守陵人到普通老百姓的轉化。金亡後,他們成為地道的涇川土著。隨著歷史的發展,他們被整村地一次性地登記為漢族。村內完顏邦說:“附近鎮原平泉至新城一帶有完顏馬場;屬完顏村的耕地過去叫軍坪、官地,其中有相當大的面積不納糧,所產供祭祖之用。1942年以前,完顏氏種地均不繳納雜稅。”
見識完顏村的隱秘傳統
放馬、放神鷹、放仙鶴、祭黃繩……完顏村居民們800年來一直恪守著這些傳統習俗。村裡的老人介紹,從正式定居在涇河邊開始,一些本民族的古老習俗便被繼承了下來,一年年的不斷重複,成為了隱居在此的完顏村人對本民族祖先的懷念和寄託。祭黃繩是完顏村最著名的祭祀儀式之一。祭祀開始以前,由村民將一根1000多米長的黃色繩子從山包上連到山下的完顏祠堂附近,然後將紙製的馬、仙鶴和神鷹從山頂沿繩子一放而下。黃繩,是“黃神”的諧音,祭黃繩取的就是祭祀皇神,即祖先之意。這是完顏村人在隱姓埋名的時代形成的獨具特色的祭祖形式,同時也體現了完顏村人薩滿教的內涵。目前,完顏村人依然嚴格恪守著三大族規,守護著完顏民族的文化符號和民間信仰:一是不聽不看《說岳全傳》;二是不唱不看《草坡面禮》《八大錘》等戲曲;三是同姓同族不通婚。外姓人不得進入完顏祠堂,外甥更是萬萬不能進入祠堂祭祖。
完顏村人至今仍時時記掛著自己的祖先。在完顏村裡的完顏祠堂內,懸掛著“宋金兀朮世代遺像”。這一遺像雖然是根據原有遺像的照片複製,但仍然栩栩如生。1936年6月,當時的涇川縣縣長張東野得知“宋金兀朮世代遺像”藏於完顏氏族中之後,親赴閱覽並拍攝照片一張。現今照片存於涇川縣博物館,並有題注:“遺像以布制於金代,明時已朽,又複製,長9尺,色彩鮮豔,筆畫精工。每年除夕,完顏氏族全體懸像密祭,祭後密藏。”
神秘九頂梅花山留給後人不解之謎
完顏村人傍涇河依九頂梅花山而居。置身在九頂梅花山中,並覺察不出與其它普通的黃土包有何差異。而從涇河南岸的山頭上看去,九個秀麗圓潤的山包大小相同,連在一起。故此有了九頂梅花山的稱呼。當地傳言是9座古墓,而王村鎮的“王村”,就是王冢的口誤而來。在九頂梅花山上散著數座王族之墓。在完顏村小溝東坪的東南部,坐落著完顏亨之墓,當地人也稱為“芮王墳”“韓王墓”。就是因為這個金兀朮長子的被害遷墳,才有了今天的完顏部落,也給當地留下了“芮王墳”“芮王嘴”等地名。
在完顏亨墓之後,按祖孫的血親關係坐落著金代最後一位皇帝完顏承麟的墳墓。作為金兀朮的曾孫,他在做了還不到一天皇帝后,就在今天河南的蔡縣被元軍圍攻陣亡。其親屬及兵士抬上靈柩日夜兼行來到涇川,埋葬在太平鄉三星村嶺背後隊的簸箕灣。因為涇河北有已經定居了60多年的完顏部守陵人,護送靈柩的完顏氏,也陸續在涇河北定居了下來。這一秘密保守了800多年。由於路途遙遠不便祭奠,完顏族人於2003年12月,將完顏承麟之墓遷回了完顏村,按祖孫關係藏於芮王墓之後。完顏斌在小時候曾經跟隨父輩來到簸箕灣祭奠,他說:“祖輩口傳下來簸箕灣有完顏承麟的墓。每年除夕去祭祀,村裡都要殺幾口大肥豬。我們小孩子跟著跑20多里地去燒紙,就為了分一口豬肉解饞。”
歷史,總是有著一些頗具戲劇性的巧合。在九頂梅花山,還埋葬著另外一名韓王。在完顏亨死後的200多年裡,明代朱元璋第20子朱松封韓王,其子恭王就藩來平涼,傳20世。韓恭王死後,親屬看中了九頂梅花山的風水,將其葬於其中。兩代韓王戲劇性地葬於一地。由於在清代和民國多次遭到盜掘,明代韓王墓墓室已空並暴露在外,目前只保留有磚箍墓室和外部的多道用大型石條卡死的紅漆石門。正是因為有許多王族墓葬的存在,九頂梅花山即是九座王族墓葬的說法在當地得到了大部分群眾的認同。在九頂梅花山,歷史留下了諸多謎題。
完顏人開始公開祭祖尋根
在隱跡了800多年後,完顏村人這些守陵人後代開始公開祭祖尋根。2004年農曆三月十五日(公曆5月3日),是完顏村人800年延續下來的祭祖的日子。當日,在完顏村舉行了這些守陵人定居涇川以來的首次公開祭祖活動,也是800年來規模最大和規格最高的一次祭祖活動。
2004年6月17日,完顏村完顏小英、完顏成貝、完顏懷緒和完顏傑代表完顏村的父老鄉親,專程趕到黑龍江阿城市,參加了第三屆金源文化節千年尋根祭祖儀式。阿城是金代的開國都城,並且是建立金朝的女真完顏部的故鄉。在祭祖儀式上,幾位完顏村代表的一句:“我們回家了!”深情地表達了他們800多年後重新踏上祖先故土的激動之情。
3:汝州完村完顏氏
位於汝州市東面的紙坊鄉完村,居住著200多戶姓“完顏”的村民,他們戶口簿的民族一欄填寫的是“滿族”。他們稱自己是金代大將完顏宗弼的後裔,自完顏宗弼以來,其先人已在完村繁衍生息了800多年。據稱,完顏家族在此定居的一大目的,是守護老祖宗完顏宗弼的墓葬及其修建的北嶽行宮。完村眾多村民家供奉的神位上,均寫“金始祖完顏宗弼”、“元始祖完顏正叔”等字樣。
他們的老祖先完顏宗弼的墓就位於村東邊的田地裡。在完顏佔亭帶領下,記者來到了一處田地中,並見到了一座立於2007年的墓碑,碑身刻有“金四太子完顏宗弼之墓”等字。該墓地佔地30餘畝,有墓冢、墓碑,神道兩邊還有石象生、翁仲、石獸、石羊、石猴等共計12個。大躍進時候被破壞。
正史的《金史》記載,完顏宗弼薨於1148年。《金史》、《宋史》均未記載完顏宗弼病逝於何處。
說從《金史熙宗本紀》上看,完顏宗弼(兀朮)常在軍中,有事回朝,無事還軍,從不在朝中逗留,所以,班師後應該是仍回開封,未幾病逝,自然應該是逝於開封。
現已知曉的完顏宗弼墓葬共有三處:一說在黑龍江阿城市;二說在北京大房山的金陵;三說即在汝州完村。阿城是完顏宗弼老家,開封距阿城數千裡,就當時的交通條件,屍體未必能儲存完好。而北京金陵的修建要晚於完顏宗弼病逝,此說也不足信。就三者來說,完顏宗弼的墓在汝州的可能性更大。
按照史料記載,金兀朮是病逝於開封,當時的開封留守已是他的兒子孛迭,他把父親葬於父親生前建的行宮(北嶽行宮)、又有親族聚居的汝州是非常合乎情理的。
完村還發現了元代中正大夫完顏正叔的墓碑,而完顏正叔是完顏宗弼的五世孫。
在完村村,村民們除了守護這座古墓之外,還在看護一座“宮殿”,村民們稱其為“北爺廟”,而其正式名稱為“北嶽行宮”,相關史料記載為完顏宗弼所建。目前北嶽行宮破壞嚴重,僅剩下了三間房子。
按照完村一些老人的記憶,北嶽行宮坐北朝南,佔地11餘畝,原有大殿、偏殿、廂房等39間。北嶽行宮原先的房舍都是褐紅色的筒子瓦鋪就,其瓦當上都是龍的圖案。“北嶽行宮裡面原先有很多的石碑,但是在1958年大躍進的時候,都給拉走了,用來鋪石軌道,還有一部分在建學校時作為牆基埋在牆下。”
據介紹,如今當地的一所中學就建在北嶽行宮之上。2000年時,北嶽行宮還剩下五六座房屋,後來因為學校擴建,這些房屋都拆掉了,現在只剩下了三間。
目前,完村村還存有一塊殘碑,為完顏正叔所立,立碑時間為“至元壬午十月(即公元1282年農曆十月)”。碑文稱:“汝州城東20裡有北嶽行宮,原為完顏宗弼所修,由於年代久遠而受損,完顏正叔就予以了重修。”
2007年左右當地為了建學校,將北嶽行宮的大殿拆掉,文物遭到損壞,如今只留下了三間偏殿和一些有價值的金代石碑等文物。由於破壞比較嚴重,目前文物部門已無法為其進行申報文物保護單位,對此他們也表示惋惜。
據稱,對於完村的疑似金國金太祖完顏阿骨打四太子完顏宗弼之墓,平頂山市及汝州市文物部門曾多次對其進行過勘探,但是始終沒有明確答案。
4:安徽肥東完顏牌坊村
元末明初,金太祖四太子完顏宗弼後代完顏佩跟隨朱元璋南征北戰,因戰功被封為“女真將軍”,封地在今天的安徽肥東縣完顏牌坊村。明萬曆年間,完顏佩的10世孫完顏必重由肥東赴京趕考中得探花,為官河南,落戶鹿邑。據《完顏氏》記載:天興三年,延續了119年的金朝滅亡,為了生存需要,他們隱族易姓,改女真族為漢族,大多數人改複姓“完顏”完“王”姓。20世紀80年代初安徽肥東縣人民政府批准了完顏牌坊村完氏的請求,將單姓“完”改為“完顏”、漢族恢復成滿族。
5:安徽毫州完顏氏
安徽毫州完顏氏是從河南省鹿邑縣馬鋪鎮完老家村搬來的。現在,他的曾祖父還埋在完老家,每年清明,他們還要回去上墳。
牛集鎮與河南省鹿邑縣馬鋪鎮接壤。抗日戰爭時期,馬鋪鎮完老家村村民完新法來到離家2公里的牛集鎮葛莊,給這裡的一戶人家當幫工,並最終在這裡落戶。完新法就是完顏學中的祖父。
在落戶葛莊的80年時間裡,完新法家族繁衍了5代,人口從他一個人,發展到30多人,年齡最小完顏瑞家才幾個月大。
1993年經申請獲得政府批准,已經將完姓改為完顏,民族漢族改為滿族。
【郡望堂號】
會寧府:金朝上京路下設的行政建制。初為會寧州,金太宗以建都於此而升為府。府治上京城(今哈爾濱市阿城區市區南2公里白城)。《大金國志》載,“國初無城郭,星散而居,呼曰皇帝寨、國相寨、太子莊。後升皇帝寨曰會寧府,建為上京”。城近“按出虎水”(今阿什河)。會寧府轄區:北抵松花江,西涉拉林河,南達長白山,東至蜚克圖河流域。下轄會寧、曲江、宜春3縣。
【楹聯典故】
(暫缺)
【祠堂古蹟】
金上京會寧府遺址
金上京會寧府遺址,位於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阿城區阿什河街道南城村、白城村和新城村轄區內,是上京城是金朝修建的第一座都城,是滿族的先世女真族所建金朝(1115年—1234年)的早期都城。
金上京會寧府遺址由南北相鄰的兩個長方形城池組成,平面呈曲尺形,全城外城垣周長約11076米,含腰垣城垣全長約12708米。金上京會寧府遺址是儲存較為完好的一處金代都城遺址,對於研究東北地方史,民族史等都具有重要價值。1982年2月23日 ,金上京會寧府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金太祖完顏阿骨打於收國元年(1115年)建國立都,至貞元元年(1153年)海陵王完顏亮遷都至金中都燕京(北京)止,金朝以上京(金上京會寧府遺址)為都城,先後經歷金太祖、太宗、熙宗、海陵王四位皇帝,統治達三十八年之久。2017年5月至10月,黑龍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金上京會寧府遺址TJ1以東區域進行大面積發掘,揭露面積2500餘平方米。
遺址規模
金上京會寧府遺址,總面積約6平方公里,以西城垣為邊,由南北相鄰的兩個長方形城池組成,平面呈曲尺形,南北相隔的城牆俗稱腰城或腰垣。城垣為夯土版築,全城外城垣周長約11076米,含腰垣城垣全長約12708米。金上京城(金上京會寧府遺址)設有馬面、角樓、甕城、護城濠等防禦性建築 。
遺址佈局
金上京會寧府遺址以南北二城的城垣和皇城內的建築址儲存較好,皇城位於南城的偏西部,皇城內以廊廡址將皇城分隔成三個區域,皇城中部為宮殿區,東、西兩側為配殿區。皇城東部區域又由多條廊廡交叉分隔成多個單元,每個單元由一組或多組建築基址組成。皇城東部建築址體量較大,相關遺存分佈密集,大致位於宮殿區第四殿址以東位置。其西北部,與其西側緊密銜接的為一組相對獨立的小型建築址,編號為TJ1。
遺址分佈
金上京會寧府遺址TJ1以東和以南區域的主體建築為一呈十字形的夯土臺基址,臺基址整體由三部分單獨的夯土臺基交匯構成。東西向的西段編號為TJ2、南北走向的臺基編號為TJ3、東西向的東段編號為TJ4。三條臺基交匯組成十字形的臺基址,中心部位為最高處,向四周略呈緩坡狀。每段臺基皆為夯土築,高出周圍的磚鋪地面約0.7米—0.8米。臺基上磉墩排列有序,表面殘存鋪砌的方磚。其中南北向臺基的北部上面分佈著多處取暖設施(灶址),臺基址的邊緣均有一定寬度的包牆磚殘留。TJ2 西段與TJ1的南端相連線。
金上京會寧府遺址TJ2表層距地表深0.1米—0.15米,平面呈東西向長方形,東部略寬於西部。發掘揭露部分東西長24米,南北寬17.8米—11.8米。東部與TJ3相連,東部高出TJ3約0.15米—0.2米。其上排列磉墩13個。磉墩的排列,西部為單列,東部為雙列。TJ2南部牆基外包磚已無存,基槽寬0.6米,牆基痕跡尚在,有白灰殘跡。臺基的東部有一條南北走向的現代溝,貫通TJ2,將TJ2破壞。
金上京會寧府遺址TJ3表層距地表深0.1米—0.2米,南北走向,平面呈長方形。南北揭露長度59.8米,北部約寬13.7米—14米。TJ3上共發現柱礎基礎(即磉墩)54個,灶3個。磉墩平面略呈方形,呈南北向對稱排列,東西兩側各2列。磉墩之間東西間隔0.45米—0.5米,南北間隔2.8米—3米。南北向可見14個開間。TJ3東西兩側各有磚砌護壁牆及散水。磉墩上面有的還存有柱礎石;區域性有磚砌方形遺蹟2處。TJ3西部被TJ2東部夯土疊壓,即TJ3的修建應略早於TJ2。
金上京會寧府遺址TJ4表層距地表深0.1米—0.2米,平面呈長方形,東西走向,其和TJ2在一條線上。發掘揭露部分東西長23.2米,南北寬10.75米。該段臺基南北兩側各有包牆磚和散水,磚牆基寬0.8米,散水寬0.45米。臺基上亦有磉墩,呈東西向3排分佈;西部揭露出南北6列。磉墩的寬度約為1.3米,東西間距2.5米—2.9米、南北間距約2.9米。TJ4的夯土基礎疊壓在TJ3的散水之上,即TJ4的修建應略晚於TJ3。由TJ2、TJ4及TJ3構成的十字形長廊式基址,是皇城東部重要的附屬建築。其將東部區域分隔成若干建築單元,並互有關聯。在廊廡的東北部,分佈有TJ5和TJ6。
金上京會寧府遺址TJ5即5號臺基,表層距地表0.2米—0.3米。平面呈方形,夯土結構。東西長6.8米—7米,南北寬6.7米。該臺基址西部和南部緊貼3號和4號臺基址修築。東側和北側外壁有包磚及散水。包磚多已無存,僅北部西段有存留壁磚,七層平順砌,高0.42米,磚縫間黏合材料為土和白灰混合物;東側牆被破壞,僅有基槽,槽寬0.3米,深0.15米,內有殘存牆磚,基槽內東壁有白灰牆皮。5號臺基上未發現其他的建築遺蹟,臺基高約0.4米—0.6米。推測TJ5是一處平臺式建築。
金上京會寧府遺址TJ6 即6號臺基,表層距地表約0.3米。平面長方形,位於TJ5的東部。夯土結構,臺基四周殘留包磚牆,包磚外有方磚鋪設的散水。東西長6.3米,南北寬1.8米,外側包磚牆寬0.4米—0.6米,散水寬0.45米,殘高0.4米。臺基上東、西各有1個磉墩,間距3.8米。推測TJ6可能為牌樓式建築的基礎。在長廊的東南部,分佈有TJ7和TJ8,兩者以包磚牆相連線。
金上京會寧府遺址TJ7 即7號臺基,表層距地表0.1米—0.15米,夯土結構。其西部和TJ3南部相連。已發掘部分東西長約14米,南北寬1.5米—3.7米,南端延伸到發掘區外側。其上有東西向排列的磉墩3個,間距3米。夯土臺基外側有包磚牆和磚砌散水。
金上京會寧府遺址TJ8,即8號臺基,表層距地表0.15米,夯土結構,已發掘揭露的部分平面近似曲尺形,南部及東側均延伸到發掘區以外。中部南北向分佈3個磉墩,間距3米。臺基上殘存大面積的方磚鋪地面。夯土臺基外側殘留少量包磚,包磚基槽寬0.5米。TJ7和TJ8未予完整揭露,只發掘出一小部分。從磉墩柱網結構上看,也應是大型殿址基礎的一部分。在長廊東段與7號臺基及8號臺基之間,分佈有排水溝和水井等附屬設施。
金上京會寧府遺址排水溝,即SG1,位於TJ4南側(東西向長廊的南側),平面呈長方形,與TJ4大致平行,略有彎曲,斜壁平底,西高東低呈坡狀,坡度高差為0.3米,揭露長度15米,上口寬0.45米—0.6米,底部寬0.56米,兩側溝壁以0.4×0.2×0.06米規格的磚順向錯縫砌築,用白灰勾縫。北側溝壁部分保留較好,溝深為0.7米,南側溝壁僅底部四層殘磚可大致辨識。溝底區域性儲存較完好,為橫向錯縫鋪築,大部分均採用0.38×0.38×0.06米方磚對縫鋪築,西部磚牆基下0.4米深度保留有磚券頂,殘長1.9米,券磚上平至溝底深0.6米,券磚拱度高為0.1米,券磚用長方形磚砌築,磚規格為0.4×0.2×0.06米。從所處位置看,此排水溝位於東部廊道的南側,上部區域性位置有券頂封閉,東西走向,與廊道平行,向東繼續延伸。是一處明渠式的排水設施。
金上京會寧府遺址水井,即SJ1,口部距地表1.2米。井的上口平面呈橢圓形,土壙,口大底小,斜壁。井口東西長徑3.2米,南北短徑3米。井的下部(實際發掘深度4米),東西長徑2.1米,南北短徑1.2米。經鑽探至井底深度約10.3米。井內堆積土質較緻密,土色淺黃褐色,包含有殘磚瓦殘塊、筒瓦、陶獸頭、瓷片、鐵釘、動物骨骼等。井的西壁壁面上發現有磉墩基礎,南北對稱分佈2個,邊長1.2米。井口位置零散分佈有數塊礎石,推測井口周邊原有“亭子”類建築。在井的東側有磚牆與其他建築相隔。在廊廡址與各個建築臺基址之間,分佈有磚砌的甬路相通。
金收國元年(公元1115年),金太祖完顏阿骨打在這裡定都,阿什河古稱按出虎水,按出虎為女真語金的意思。金太祖完顏阿骨打認為金子永不敗壞,故立國號大金。當時的大金國都城——金上京會寧府(金上京會寧府遺址),是當時中國著名的四大古都之一。這座都城,周長11公里,分南北兩城。南城為皇城,北城為居民區。皇城記憶體宮殿遺址五處,城牆、午門、馬面、角樓、翁城輪廓清晰。這裡曾是大金朝最高的決策殿堂。當年的金上京,是集遼、北宋兩國財力建立起來的,作為都城歷經金太祖、金太宗、金熙宗和海陵王四帝,共三十八年,它是當時中國北方的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是當時東北亞的大都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