綦毋姓圖騰(綦毋氏圖騰)
綦毋姓是中華古老複姓之一,讀音作qí wú(ㄑㄧˊㄨˊ)。其源有二:一是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晉國大夫綦毋張之後,屬於以先祖名號為氏;二是源於匈奴族,出自漢朝末期古匈奴綦毋氏部族,屬於以氏族名稱漢化為氏。綦毋氏複姓今多省文簡改為單姓綦氏、毋氏、張氏等。
【得姓始祖】
綦毋張、綦毋·伊牙斯。
綦毋張:春秋時期晉國大夫,時為晉軍大將。《左傳·成公二年》載:晉郤克將中軍,以救魯衛,師陳於鞍,綦毋張喪車,從韓厥曰:請寓乘,使立於後。綦毋張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形成一支綦毋氏複姓。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晉國大夫綦毋張之後,屬於以先祖名號為氏。
據史籍《姓纂》、《通志·氏族略》、《姓解》等文獻記載,春秋時期,晉國有大夫綦毋張,時為晉軍大將。
周定王姬瑜十八年(齊頃公姜無野十年,晉景公姬獳十一年,公元前589年)農曆6月17日,齊、晉兩國為爭奪霸主之位,雙方軍隊在鞌地(今山東濟南)擺開陣勢。
晉國大夫解張為郤克駕車,鄭丘緩當戎右。
齊頃公急於取勝,說:“我姑且消滅了這些人再吃早飯。”也不給馬披上甲就驅車賓士。
晉軍主將郤克當時在混戰中被箭射傷了,血流到了鞋上,卻沒有中斷擂鼓,只是大叫:“我受重傷了。”
郤克的車右解張在一旁說:“從一開始交戰,箭就射進了我的手和肘,我折斷射中的箭桿繼續駕車,左邊的車輪都被我的血染成了黑紅色,我哪敢說受傷?您就忍著點吧!”
戎右鄭丘緩則說:“從一開始接戰,如果遇到地勢不平,我必定下去推車,您難道知道這些嗎?不過您確實傷勢很重,恐怕難以支援了。”
解張說:“軍隊的耳朵和眼睛,都集中在我們的戰旗和鼓聲,前進後退都要聽從它。這輛車上只要還有一個人鎮守住它,戰事就可以成功。怎麼能由於傷痛而敗壞了國君的大事呢?穿上盔甲,手執兵器,本來就抱定了必死的決心,傷痛還不至於死,您努力指揮戰鬥吧!”
解張將右手所持的轡繩並握於右手,騰出右手接過郤克的鼓槌繼續擂鼓。這時,由於單手持轡無法控制,郤克所乘的戰車駕馬就狂奔起來,晉軍順勢跟隨他們猛衝起來。
齊軍被晉軍突然衝擊而崩潰,齊頃公驚慌而逃,晉軍乘勢追趕著齊軍,繞著華不注山(今濟南“齊煙九點”之一的金輿山)追了三圈。
在戰前,晉軍將領韓厥夢見已去世的父親子輿對自己說:“明天早晨作戰時,要注意避開戰車的左右兩側!”韓厥在戰鬥中,就與大將軍綦毋張並排駕著戰車追趕齊頃公。
齊頃公的衛士邴夏指著後邊追趕的晉軍大將綦毋張的戰車說:“我要射後邊那個駕車的,他是個貴族。”
齊頃公卻依然迂腐地說:“你既然稱他為貴族,又要用箭去射他,這不合於禮。”
於是邴夏就放棄了綦毋張,而射綦毋張左邊的護衛,那人中箭墜落車下;接著又射中他右邊的護衛,也應聲倒在車裡。
晉軍大將軍綦毋張就此失去了駕御戰車的助手,只好跟隨著韓厥。韓厥趕緊說:“請搭我的車吧。”
綦毋張上車後,無論是在左邊或右邊,韓厥都用肘制止他,使他站在自己身後。這是由於韓厥在夢中得到了子輿的警告,所以用這種方式以免綦毋張受到傷害。
這就是在史籍中記載的有關晉國大夫綦毋張的記錄。
在綦毋張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形成一支綦毋氏複姓,後大多省文簡改為單姓綦氏、毋氏、張氏,世代相傳至今,史稱晉中綦氏、晉中毋氏、晉中張氏。
源流二
源於匈奴族,出自漢朝末期古匈奴綦毋氏部族,屬於以氏族名稱漢化為氏。
綦毋氏部族,是秦、漢之際崛起於北方地區的匈奴族部落之一,也是匈奴民族的核心部落,驍勇善戰,農牧間作,其部族首領綦毋·伊牙斯曾擔任匈奴右賢王。
相傳,在匈奴部落中,綦毋氏部落族人除了頭曼單于(公元前?~前209年在位)與本部族人擔任的右賢王之指令,誰的話也不聽。
在西漢武帝劉徹持續大力打擊匈奴之後,匈奴潰分為南、北兩部,綦毋氏部族歸於南匈奴,後投靠呼韓邪單于稽侯珊,與漢王朝和諧相處。後來在漢匈歷史上著名的“昭君出塞”時,綦毋氏部族就是迎親護送的主力衛隊。
到了東漢獻帝劉協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呼廚泉單于被漢丞相曹操扣留在鄴城(今河北邯鄲臨漳),派遣南匈奴的右賢王劉去卑代理南匈奴單于,至此,匈奴一族走向衰弱。劉去卑,就是後來東晉十六國時期胡夏國開國皇帝赫連·勃勃(劉勃勃)的五世先祖,赫連·勃勃稱帝后,還在胡夏龍升二年(公元408年)追封劉去卑為胡夏國正皇帝。
至西晉朝惠帝時期,匈奴族再次復興,晉惠帝司馬衷永安元年(漢趙高祖劉淵元熙元年,公元304年),匈奴左賢王於扶羅之孫劉淵反叛晉王朝,自稱為漢室宗親血統(從王昭君處來),因而建立了後漢國,再後又改為前趙國,統稱漢趙國。
晉成帝司馬衍咸和四年(漢趙末帝劉曜光初十二年,後趙高祖明帝石勒太和二年,公元329年),後趙高祖明帝繼續發動吞滅漢趙國之戰,繼而詔令太尉石虎發動擊破漢趙大司馬劉胤的“義渠之戰”,漢趙政權就此滅亡。其後,又有匈奴族人所建了北涼國和大夏國興於一時,至南朝宋文帝劉義隆嘉元八年(胡夏末帝赫連·定勝光四年,公元431年),吐谷渾部攻滅匈奴族赫連氏(劉氏)所建的胡夏國,從此史書中不見有匈奴族名人入冊。
到了南北朝時期的北魏王朝,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於太和十七~二十年(公元493~496年)將都城從平城(今山西大同)遷往大梁(今河南洛陽)入主中原之後,大力推行漢化改革政策,期間諸多鮮卑族、羌族、匈奴族等姓氏多漢化為漢字單姓,但匈奴綦毋氏部族卻保留了原始複姓。
在其後的歷史長河中,綦毋氏部族隨其他匈奴各部逐漸融合於鮮卑族、蒙古族、女真族、契丹族之中,最終大多融入漢族,後大多省文簡改為單姓綦氏、毋氏等,世代相傳至今,史稱河南綦氏、洛陽毋氏。
源流三
源於姬姓,出自漢高祖劉邦賜姓,漢時漢高祖賜姬霖將軍姓綦毋。
據《帝王世紀》記載,黃帝生於壽丘,長於姬水,故以姬為姓。帝嚳姓姬名俊,是軒轅黃帝的曾孫。姬俊之後,繁衍甚盛,其中一部分聚居於代郡(今山西代縣和河北蔚縣一帶)。帝嚳五十世孫姬榮受封於周武王,封地武功轄岐山(今陝西省)。秦滅韓趙魏後,晉地聚集居住的姬姓族人鑑於內地戰亂頻仍,便集體遷到關外祁連山下定居,遂以山“祁連”為姓氏。姬霖是姬榮的第三十五世孫,有兩個兒子分別叫祁連勳、祁連猷,據說當時只有少數姬姓長者仍保留姬姓,後人大多已演變為祁連氏。秦朝末年,劉邦起兵滅秦並與項羽爭鼎天下,姬霖率祁連勳、祁連猷等人投奔劉邦,隨劉邦東征西戰,立下了汗馬功勞。公元前202年,劉邦平定天下,建立漢朝做了皇帝。姬霖因拿賊寇有功,頗得劉邦賞識便被封為齊郡濟南大夫,封地為當時的家南直郡,即今天山東濟南歷城地區。同時被賜予綦毋的姓氏。從此,流居於河南一帶姬姓族人大都遷來齊北安居,姬姓和祁連氏也統一為綦母氏。其中有一部分沿用祁連氏過於習慣,也改為綦。這段歷史在《文林望世系敘》中有所記載。宋代之前,綦毋也作綦母,這一複姓後來逐漸演變為單姓綦,姬霖便是綦姓人的得姓始祖。
【遷徙分佈】
綦毋氏複姓是一個多民族的古老姓氏,今已不再,多省文簡改為單姓綦氏、毋氏、張氏等,分別融入各姓氏大家庭,多以洛陽、會稽為郡望。
【郡望堂號】
郡望
洛陽府:亦稱洛陽郡。戰國時期,秦國的秦襄王始置洛陽縣,縣城以設在在洛水之陽(北岸)而名,當時屬於三川郡。西漢時期,洛陽開始成為河南郡治。東漢時期建為都城。三國時期的曹魏國及後來的西晉、北魏、五代後唐皆建都於此,南北朝時期東魏置郡,故城轄地在今河南省洛陽市白馬寺東漢水北岸。隋、唐兩朝,洛陽郡的轄境曾一度抵達今韓國漢城市以西九公里處,大唐王朝的大周皇帝武則天曾以洛陽為都城達十四年。由於新莽、唐朝、五代後唐、後粱、後晉、後漢、後周、北宋、金國也都以洛陽為陪都,故而歷史上多稱洛陽為“六朝古都”。
會稽郡:秦始皇二十五年己卯(公元前222年)於原吳、越之地置郡,治所在吳縣(今江蘇蘇州),轄境包括有江南、浙江省大部及皖南一部。西漢武帝元封五年乙亥(公元前106年),會稽郡受督於揚州刺史部,時領二十六縣,在今浙江省境內有十八縣。東漢朝永建四年己巳(公元129年)分吳、會稽為二郡,會稽移治山陰(今浙江紹興),有浙閩之地。西漢時期轄地在今江蘇省長江以南、茅山以東、浙江省大部份(僅天目山、淳安縣西部小部分地區除外)、安徽省水陽江流域以東及新安江、率水流域一帶及福建全省。三國時期孫吳國分設臨海(今浙江台州)等郡後,其轄境縮小。西晉朝太康二年辛丑(公元281年),以會稽地封驃騎將軍孫秀,以郡為國,稱會稽國。隋朝開皇九年己酉(公元589年)平陳,省郡縣,廢會稽郡為越州,後又分山陰縣置會稽縣。清朝順治年間(公元1644~1661年)移治到山陰縣(今浙江紹興)。民國時期合會稽、山陰二縣為紹興縣。今為浙江省紹興市。
堂號
洛陽堂:以望立堂,亦稱大梁堂、白馬堂。
會稽堂:以望立堂。
字輩
(暫缺)
【楹聯典故】
七言通用聯
治左氏而官刺史;
舉進士以擅詩名。
——佚名撰綦毋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說東漢朝時期的上虞人綦毋俊,曾研究左氏《春秋》,漢安帝初年間官至交趾刺史。下聯說唐朝時期的詩人綦毋潛,字孝通,荊南人,唐開元年間進士,歷官校書郎、宜壽尉、右拾遺、著作郎等。其詩多寫方外之情和山林孤寂之境,表現出追慕隱逸的思想。
【典故軼事】
重慶綦江的由來
綦江這一名字的由來源於姬霖之孫綦母復周。漢朝初年,四川出現叛亂,高祖劉邦召叢集臣共商對策,當時,綦母勳任長安巡風,他的兒子綦母復周在濟南隨祖父居住,習文練武,文武韜略皆備。綦母勳就上奏皇帝,希望能讓他的兒子率兵前往四川以報恩國家、建立功勳。得到皇帝準允後,復周先率領子弟家丁十幾個人假裝遊歷由濟南進入四川,等完全探明瞭當地情況後便召集綦姓民眾並得到守將協助,與官兵裡應外合,將叛亂一舉平定。綦江縣誌記載“綦母復周曾任渝汛(武官司名,相當於地方司令官)”。綦母復周在這次平息叛亂中功不可沒,遂被分封在此地,重慶市綦江便因為綦氏的受封而得名;綦江縣則又因綦江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