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氏起源及歷史

岐姓圖騰_岐氏圖騰

岐姓圖騰(岐氏圖騰)

  岐姓是中華姓氏之一,讀音作qí(ㄑㄧˊ)。其源有二:一是源於姬姓,出自黃帝時期負責醫務的臣子岐伯,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姓氏考略》注引《陳留風俗傳》雲:“岐氏,黃帝師岐伯之後。”二是源於姬姓,出自西周故都歧邑,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鄭樵注云:“(岐)周故都也。今鳳翔岐山是也。太王居之。至文王,始遷於豐,其支庶留岐,故為岐氏。”岐姓現今人口約千人,排在一千二百七十一位,在臺灣則沒有。

【得姓始祖】

  岐伯、姬昌(周文王)。

  岐伯:中國上古時期著名的醫學家,道家名人,精於醫術脈理,名震一時,後世尊稱為“華夏中醫始祖”“醫聖”。由於年代過於久遠,關於他的籍貫說法不一。今傳《素問》基本上是黃帝詢問,岐伯作答,以闡述醫學理論,顯示了岐伯高深的醫學造詣。中國傳統醫學素稱“岐黃”,或謂“岐黃之術”,岐伯當屬首要地位。在岐伯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的名字為姓氏者,稱岐氏,世代相傳至今,史稱岐氏正宗。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姬姓,出自黃帝時期負責醫務的臣子岐伯,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岐伯,兩晉時的皇甫謐在《帝王世紀》記述中說:“岐伯,黃帝臣也,帝使岐伯嘗味草木,典著醫藥、經方。本草、素問之書鹹出焉。”

  在史籍《前漢書·藝文志》中記載:“方技者皆生生之具,王官之一守也。太古有岐伯、俞拊,中世有扁鵲、秦和,蓋論病以及國,原診以知政。漢興有倉公,今其技術日奄昧,故論其書以序。”

  在史籍《晉書·皇甫謐傳》中記載了皇甫謐一句話,他說:“黃帝創制於九經,岐伯剖腹以蠲腸,扁鵲造虢而屍起,文摯徇命於齊王,醫和顯術於秦晉,倉公發秘於漢皇,華佗存精於獨識,仲景垂妙於定方,徒恨生不逢乎。”

  司馬遷在《資治通鑑》也記載:“黃帝命岐伯作鐲鐃、鼓角、靈髀、神鉦以揚德而建武。”

  根據這些史載判斷:上古時期確有岐伯其人。岐伯與黃帝是同時代人,為黃帝的大臣,他是一位著名的醫學家,他嘗味百草,主管醫藥,掌握經方,擅長外科,能做剖腹手術,在他主管醫學期間,出了《本草》、《素問》等書籍。岐伯還博學多才,又通曉音律,創造了鐲、鐃、鼓、角、靈髀、神鉦等樂器,用以弘揚黃帝的武德。

  相傳,岐伯曾幫助黃帝打敗了炎帝、消滅了蚩尤,使黃帝一族定居中原,成為華夏族的主體。

  如今,世人皆稱中醫學為“岐黃之術”——岐者,岐伯;黃者,黃帝,中醫取二者名字的首字,一直為中醫學的代名詞。

  黃帝是帝王,岐伯不過是個主管醫學的大臣,那麼,人們又怎麼會把他們連在一起,並且用他們二人的聯名以代稱中醫學呢?這是因為,黃帝與歧伯等人以問答的形式,著作了醫書《黃帝內經》,開創了中國醫書之先河。

  在《黃帝內經》這部古老的醫學著作中,對脈理、經絡、人體解剖、針灸、中藥方劑等進行了較為詳細的論述,奠基了中醫學的基礎,其流傳後世,被後世學醫的人奉為經典,千百年來使百姓受益。

  皇甫謐在《黃帝三部針灸甲乙經序》中稱:“黃帝諮訪岐伯、伯高、少俞之徒,內考五臟六腑,外綜經絡、血氣、色候,參之天地,驗之人物,本之性命,窮神極度,而針道生焉。”

  高士宗在典籍《黃帝素問直解》中談到:“黃帝素問九卷,計八十一篇,上凡七十四篇,皆訪諸岐伯闡明醫道;此下七篇(著至教論、不從容、疏五過、徵四失、陰陽類、方盛衰、解精微),則召雷公而證明其道也。”

  在北宋時期,高保衡、林億、孫奇等奉詔校醫書,他們在典籍《黃帝內經序》中說:“黃帝與岐伯,上窮天紀,下極地理,遠取諸物,近取諸身,更相問難,垂法以福萬世,於是雷公之論,受業傳之,而<內經>作矣。”

  褚徵在《褚氏遺書》中說得更為明白:“素問者,黃帝與歧伯、鬼臾區、伯高、少師、雷公六臣平素問答之書,即<本紀>所謂諮於岐伯而作<內經>是也。此書出於岐伯者多,玫本紀不及諸臣耳。”

  不僅如此,在史籍《前漢書·藝文志》中還記載了《黃帝歧伯按摩》十卷。這都說明,黃帝與歧伯二人在醫學方面的合作是十分密切的,範圍是廣泛的。

  在岐伯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的名字為姓氏者,稱岐氏,世代相傳至今,史稱岐氏正宗。

  源流二

  源於姬姓,出自西周故都歧邑,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

  商朝末期,諸侯國周的故都在周原西岐北部(今陝西寶雞岐山鳳鳴鎮),鳳凰山(岐山)以南的區域內,被典籍《詩經》稱為“周原嫵嫵”,至今還流傳著“鳳鳴岐山”的傳說,是周王朝的發源地。

  周武王姬發出兵征伐商紂王后,周文王姬昌有子孫留居於西岐,其中有以原居地名稱為姓氏者,稱岐氏,是為周族子孫。

【遷徙分佈】

  遷徙

  (暫缺)

  分佈

  岐氏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姓氏群體,現今人口約千人,排在一千二百七十一位,在臺灣則沒有,多以北地、慶城為郡望。

  今山西省的運城市臨猗縣嵋陽鎮西祁村、曹家營一帶,大約有一半的村民皆為岐氏。

【郡望堂號】

  郡望

  北地郡:戰國時期秦國置北地郡,治所在義渠(今甘肅寧縣),統領甘肅舊寧夏、慶陽、平涼、固原、涇州諸府州地。西漢時期移治到馬陵(今甘肅慶陽),統領甘肅舊寧夏、慶陽二府之地。東漢時期又移治到富平(今寧夏吳忠);東漢末期其地曾被劃入羌胡轄境。三國時期曹魏國沿置,治所在泥陽(今陝西耀縣)。隋朝時期的北地郡,治所在今甘肅省寧縣。

  慶城縣:歷史悠久,是華夏民族的搖籃。早在二十萬年前,華夏的祖先就在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約公元前二十一世紀至十六世紀,夏太康政衰,棄稷不務,周祖不窋失官,率族奔赴戎狄(即慶陽),拓荒墾田,教民稼穡,開華夏農耕文化之先河,奠民族農耕文化之盛基。慶城縣在殷代末年為彭國古地,春秋戰國時期為義渠國轄地,是三代時甘肅建國最早的國家,也是西戎八國中最強大、轄地最廣的戎國。慶城縣古為禹貢雍州之地,系周祖發祥之處。縣址慶城為周先祖不窋率民構築,其形似鳳,又名鳳城;秦朝時期設北地郡,宋、元、明、清均置慶陽府。慈雲寺博物館、普照寺大殿、周舊邦牌坊、鵝池洞等文化遺存豐富,古蹟品位頗高,1994年,被列為全省歷史文化名城。慶城縣還是中華民族農耕文化的發祥地。早在夏太康年間,周先祖不窋就率族人徙居於此,拓荒墾田,教民稼穡,肇創華夏民族農耕文化,奠定了周王朝發祥的基礎。周先祖既歿,葬於慶城東山,歷代顯要和當地群眾謁陵立碑,憑弔祭祀。慶城縣亦是孕育國醫初祖岐伯的熱土。慶城縣屬華夏民族人文始祖黃帝的主要活動範圍之一,上古之時,這裡的先民在與自然和疾病的鬥爭中,不斷探索醫療經驗,到黃帝時已經形成了一定的醫學理論,生長於此的岐伯無疑是當時醫療經驗最多和醫學理論最為淵博的人,於是便有了岐伯與黃帝論醫,創“岐黃之術”的史實。《黃帝內經》彙集了古代勞動人民長期與疾病做鬥爭的經驗和理論,奠定了中國醫學的理論基礎,是東方文化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慶陽”一名,取之宋朝政和年間。宋太祖建隆元年置慶州團練,宋乾德初又升為慶州,到宋英宗治平年間改設環慶路,乃合環州和慶州首字而得名。宋政和七年(公元1117年),在慶州設“慶陽軍”節度,“慶陽”這一名稱方見於史冊。因慶州州治城址位處馬蓮河上游環江(二河中位居西又稱西河)與柔遠河(又名東河)匯流以北的三角臺地內,古人以水之北為陽,故名“慶陽”。北宋時期的政治家、文學家范仲淹曾任“環慶路經略安撫緣邊招討使”,和其子範純仁兩代駐防慶陽,築城練兵,保境安民。元、明時期仍為慶陽府。清康熙四年慶陽劃歸甘肅布政司,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廢府制,為慶陽縣,屬隴東道。慶陽也是陝甘寧革命根據地的主要部分,俗稱“隴東老區”。民國十八年(公元1929年)劉志丹、謝子長先後進入華池南梁一帶開展革命活動,建立了紅二十六軍第四十二師,開闢了陝甘邊區革命根據地,民國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11月在南梁成立了陝甘邊區蘇維埃政府,使革命根據地擴充套件到陝、甘、寧三省數萬平方公里的廣大地域,為二萬五千里長徵的中央紅軍提供了立足點。1949年7月8日西峰解放,成立慶陽專員公署。

  堂號

  北地堂:以望立堂。

  慶城堂:以望立堂,亦稱慶陽堂。

  字輩

  (暫缺)

【楹聯典故】

  (暫缺)

  【祠堂古蹟】

  岐伯宮

  處川北鹽亭茶亭古鎮西街口回龍山、距鹽亭縣城49公里。山足與蓮花湖相通,水陸碼頭相連、坐車或乘船都能到達。在鹽亭縣西北,有許多岐伯文化遺蹟,如岐伯廟、岐伯堂、岐伯宮、岐伯村、岐伯壩、岐柏樹等。在鹽亭西北的柏梓鎮一帶(含11個鄉鎮),中草藥繁多,是古代的藥谷。與岐伯、中藥有關的民間集會有藥王廟會、藥王節、菊花節等,還有許多關於岐伯的民間傳說。

  【典故軼事】

  天師岐伯降生

  在上古時代,慶陽北部山區一帶,是個氣候溫和,水草豐美,很適宜放牧牛羊的地方。特別是慶陽縣城東河灣處,陽光充足,河水甜香,山灣河水合為一體,更是適宜養人畜之處,這裡住著一戶姓岐的兩口人家。兩口子相親相愛,白天忙著在野外放牧牛群羊只,夜間回來後,男的忙著照料小牛小羊羔,女的忙著擠奶、做飯、做衣裳,小日子過得倒也舒心。

  可是,兩口子年近40歲,膝下仍然沒生養下一個孩子,女人也被繁重的活兒累了一身病,但是她總是帶病幫著男人一起到山間放牧牛羊。有一天男人硬留她在家裡休息,可是男人剛趕上牛羊上了山,女人就揹著男人,偷偷到山裡採集果食。她看到花叢間蝴蝶雙雙飛舞,看到林子中間母山雞引著小山雞娃在地上覓食,不由心裡暗暗難過,流著眼淚。她乾脆跪在地上,祈求蒼天賜一男或一女。

  這一天,南方天空突然來了一股黑雲,頓時雷電暴雨交加,山間獨自一人採食的她,一時害怕,藏在附近一個不太大的山洞裡避雨。這時她想,我若有一孩子做伴,孩子也會替我壯壯膽,那該多好啊!不由大喊:“天賜我一子吧!”話音沒落,她覺得頓時眼前一片漆黑,一團火向她藏身的洞口撲來,火團不住地向她懷裡鑽,這時她覺得渾身上下一陣麻木,霎時失去理智,好像進入了一個更快樂的世界。她甦醒過來時,天氣已是晴朗無雲。她覺得今天精神格外爽快。

  當天晚上,她將這一稀奇古怪事告訴男人,男人不住地發出笑聲。過了幾天,女人總是嘔吐,並且吃飯不香。幾個月過去了,女人的肚子越來越大,還常說肚子裡的東西動彈。十月後有一天,果然女人生下一個男孩,孩子大大的鳳眼,濃濃的黑眉毛,特別是那大而又長的耳朵,可以拖到肩膀上,飽滿的天庭,紅彤彤的臉膛,更使人喜愛。兩口子給孩子起了個名字叫“天賜”。

  天賜自幼聰慧,非常孝敬父母,15歲那年,他看見50多歲的老父老母,還帶著衰老多病的身子,為全家生活奔忙著,就堅決要代替父親在外面放牧牛羊。他在外面放牧牛羊時,一邊在山林放牧牛羊,一邊請教老者,尋找給老人治病的藥方,辨識許多草藥的效能。他採集回來的草藥,都要自己嚐嚐,然後按藥方,在山裡偷偷地熬好,自己先嚐著喝,再為父母治病,他父親的病真的就好了。

  年長日久,天賜記載了許許多多治病的藥方。他給老人治病的訊息傳開後,找他看病求醫的人也越來越多,果然是藥到病除。不到20歲,天賜成了當地出名的醫師。當地人們非常尊敬他,尊他為“師父”“醫伯”。

  後來黃帝軒轅來慶陽巡視,發現了天賜這位醫師,就拜他為師,賜他為“天師岐伯”。

  後來慶陽人為了紀念這位醫學祖師爺,在他出生地藥王洞處,修築一座藥王廟,還在縣城的南城外甕城,修建一座岐伯廟,廟門上懸掛著軒轅黃帝賜的大匾:“天師岐伯”。廟裡牆壁還畫了《天師岐伯給人治病》《軒轅黃帝拜岐伯為師》《岐伯助軒轅滅蚩尤》《岐伯與軒轅黃帝寫醫書》等生動的壁畫。每逢農曆三月五日,天神岐伯聖誕之日,當地官員百姓都舉行隆重的祭祀活動,這一習俗一直延續到清代同治年間。

補充糾錯
上一姓氏:
下一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