騫姓圖騰(騫氏圖騰)
騫姓是中華姓氏之一,讀音作qiān(ㄑㄧㄢ)。其源有二:一是源於官位,出自西周時期官吏騫人,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二是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魯國人閔損,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鄭樵注引《風俗通》雲:“仲尼弟子閔子騫之後,以王父字為氏。”騫姓現今人口約三千,排在一千零一十位,在臺灣名列第一千三百零九位。
【得姓始祖】
閔子騫(閔損):名損,字子騫。春秋時期魯國人,孔丘(孔子)弟子,孔門七十二賢之一,孔門十哲之一。閔子以孝聞名,為二十四孝之一,孔子稱讚說:“孝哉,閔子騫!人不間於其父母昆弟之言”。後來,世人奉閔損為“騫王”,其孫子就以祖父的賢孝為榮,以其字為姓氏,稱騫氏。騫氏族人大多尊奉閔子騫為得姓始祖。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官位,出自西周時期官吏騫人,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騫,本義是指馬的腹部,後專指馬匹的疾病;騫人,則是給君王貴胄們的乘騎治療疾病的大夫,如同後世的專職獸醫。
在兩週乃至兩漢時期,馬匹是十分珍貴的,號稱“龍”,因此騫人的待遇都比較高,尊為“豢龍氏”。
在騫人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騫人氏、豢龍氏,後省文簡改為單姓騫氏、龍氏,世代相傳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源流二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魯國人閔損,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閔損,字子騫,通稱閔子騫。他是春秋末期孔子的弟子之一,比孔子小十五歲,據說其很有德行。
在閔損年少時,其後母對他很不好。到了冬天,後母讓他穿著蘆花填的“棉衣”,而讓兩個親生兒子穿用棉花填做的棉衣。閔損被凍得直哆嗦。閔損的父親看見長子穿著“棉衣”還哆嗦,追問下知道了實情,十分生氣,要趕走後妻。閔損便對父親說:“求父親不要這樣做。母在,只我一人受寒;母不在了,三個孩子都得受冷。”後母得知後,非常受感動,悔改了自己的行為,從此以後對三個兒子一樣看待。
由於閔損德行很高,魯國宰相季康子便派人請閔子騫去做費邑的長官,由於閔子騫認為季康子是個不講仁義、喜歡濫殺百姓的人,便對季氏派來來請他的人說:“請你好好替我推辭吧!如果他再來召我,那我一定要跑到汶水那邊去了。”
後來,世人奉閔損為“騫王”,其孫子就以祖父的賢孝為榮,以其字為姓氏,稱騫氏,世代相傳至今。後有字訛為“蹇”、“鶱”者。
騫氏族人大多尊奉閔子騫為得姓始祖。
按:
宋朝時期,大儒朱熹對閔子騫的行為舉止極表讚賞,他說:“處亂世,遇惡人當政,剛則必取禍,柔則必取辱。”即硬碰或者屈從都要受害,又剛又柔,剛柔相濟,才能應付自如,儲存實力。這種態度才能處亂世而不驚,遇惡人而不辱,是極富智慧的處世哲學。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1954年的文字簡化改革過程中,有一些騫氏族人在戶籍登記時被工作人員極不負責地簡化訛改為“千”氏,至今其族有許多人皆用“千”為姓氏,且其祖居地今陝西戶縣騫王村也被易名為千家村,但老一輩人則仍是堅持用“騫”作為姓氏。
【遷徙分佈】
遷徙
(暫缺)
分佈
騫氏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姓氏,現今人口約三千,排在一千零一十位,在臺灣名列第一千三百零九位,多以魯郡、建康、戶縣為郡望。
今河北省滄州市滄縣崔爾莊鎮魯安莊村,陝西省的西安市戶縣騫王村、渭南市華縣柳枝鄉騫家窯村,山西省的晉中市左權縣、運城市芮城縣,河南省的南陽市、信陽市,江蘇省的南京市騫家巷,甘肅省的張掖市,貴州省的遵義市,湖南省的長沙市,臺灣省的臺北市、高雄市、南投縣等地,均有騫氏族人分佈。
1.戶縣騫王村,據村志記載,明朝萬曆年間金陵一騫姓士人宦遊至此地,覺得風景秀麗,便落戶於此,繁衍成村,現有人口1300多人,半數人是騫姓後代。
2.陝西咸陽市永壽縣騫家村,據村碑記載,祖上來自南京,現有人口1400多人。村中原有磚城一座,傳為唐時所建,不知真偽,現已毀。村碑記為騫家村但戶口本都已改為千,村中只有老人堅持使用騫字,年輕人為求學工作均已改為千。
3.內蒙古赤峰市寧城縣騫家窩鋪、萬茂恆現居住著一些騫氏族人。在2016—2018年之間,組織了現居住在河北、陝西等地的百位騫氏族人,舉辦了騫氏家族認祖大會,並印製了《騫氏家族族譜》。
【郡望堂號】
郡望
魯 郡:亦稱魯國、魯國郡、東魯郡。西漢朝初期,漢高祖劉邦將秦朝原來的薛郡改為魯國,治所在魯縣(今山東曲阜)。三國時期的曹魏政權以及晉朝時期改為魯郡,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曲阜、泗水、滋陽一帶地區。南北朝時期的北齊政權又改其為任城郡。另外,隋朝時期也有個魯州魯郡,改魯縣為汶陽縣,繼而恢復曲阜原名,治所在兗州。唐朝時期有個兗州魯郡,雖然轄有曲阜,治所亦在兗州,而將原魯國郡治遷至今山東省的滋縣(今山東德州陵縣滋鎮)。
建康郡:歷史上的建康郡有二:①十六國時期前涼國置郡,治所在今甘肅省張掖市高臺縣西南部。南北朝時期北朝魏廢黜。唐朝武則天執政時期,王孝傑曾於今高臺縣東南部置建康軍,因稱建康郡。後其地歸入吐蕃(今新疆)。②即今江蘇南京。南京是一個古老而文明的城市。早在三十五萬年以前,就有了“南京猿人”的足跡。六千年前,現代人已在這裡耕作生息。周元王四年(己巳,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踐滅吳後,在今中華門西南角長幹裡築以“越城”,為南京建城之始。周顯王三十六年(戊子,公元前333年),楚威王滅越,在石頭山置“金陵邑”,為南京行政建置之始,金陵之稱亦因此而得名。三國孫吳黃龍元年(己酉,公元229年),孫權在武昌稱帝,於農歷9月遷都於此,稱作建業,為南京建都之始。東晉建武元年(丁丑,公元317年),晉朝琅琊王司馬睿以東吳舊都為中心,建立東晉政權,稱作建康。此後,宋、齊、梁、陳相繼定都建康,史稱南朝,南京由此而有“六朝古都”的美稱。後晉天福二年(丁酉,公元937年),南京成為南唐的首都,稱為江寧府。明洪武元年(戊申,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此稱帝,建都稱作南京,是南京建稱之始。這是南京第一次成為全國的首都。清咸豐三年(癸丑,公元1853年),太平天國定都於此,改名天京。民國元年(壬子,公元1912年)元旦,中華民國成立,孫中山先生在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至同年4月1日。民國十六年(丁卯,公元1927年),國民政府定南京為首都。至此,共有十個朝代在南京建都,故稱“十朝都城”。南京名稱之多,不僅在我國,而且在世界各國古都中也屬罕見。據史載,僅歷代縣以上建置的名稱就有金陵、秣陵、江乘、湖熟、建鄴、建康、江寧、白下、上元、集慶、應天、天京等四十多個。1949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百萬雄獅過大江”,解放了南京,南京成為中央人民政府特別市。1953年1月1日,南京市與蘇南、蘇北行政區合併成立江蘇省,南京為省會。1990年開始,國務院決定南京在國家計劃中實行單列,並賦予相當於省一級的經濟管理許可權。1993年中央決定撤銷省會城市的計劃單列,南京計劃單列因此被取消。1994年2月,經中央、國務院同意,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明確南京的行政級別為副省級。
戶 縣:公元前二十一~前十六世紀,戶縣為夏王朝的有扈氏國,這是戶縣地區建置最早的方國,也是“戶縣”地名的由來。商朝時期為崇國,周朝時期作豐京,春秋時期為扈國,秦朝時期改“扈”為“鄠”。西漢時期開始設定“縣”,歷代延續,距今已有兩千二百多年的歷史。1964年9月,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將“鄠縣”改為“戶縣”,今屬西安市郊縣。戶縣地處關中平原中部,是周、秦、漢、唐等十二皇家之上林苑。南部山區森林茂盛,自然風光旖旎,素有“西安後花園”和“銀戶縣”之稱,有一百零六處國家、省、市及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堂號
魯郡堂:以望立堂,亦稱東魯堂。
建康堂:以望立堂,亦稱南京堂。
戶縣堂:以望立堂,亦稱鄠國堂。
字輩
重慶豐都縣三元蹇家溝蹇氏字輩:“為元時金華;萬順玉相秀;千春育巨懷;齊永茂來英”。
世系
陝西戶縣騫氏世系
始祖:騫周成,字奉糈。自明萬曆年間,金陵(南京)來戶,遂家於縣東騫第五橋。自奉糈祖以上約有三輩門第無考。騫周成生一子:騫世雄。
第二世:騫世雄。明朝時期策封員外郎,德望載於《戶縣縣誌》,墳建於化羊峪牛首山上。其子孫入國學教人,具有功名。騫世雄生二子:長子騫益,明朝時期生員,後入國學。次子騫衝,明朝時期太學。
第三世:騫益。騫益生二子:長子騫高第,次子騫登第。騫高第為明朝時期生員,後入國學。
第四世:騫高。騫高第生五子:長子騫鳳飛,清朝時期生員;次子騫振飛,清順治十四年(公元1657年)舉人,後任浙江樂清縣知縣;三子騫迅飛,廩貢生;四子騫穩飛,清順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舉人;五子騫鷺飛,庠生。以二、三、四德望俱載於《戶縣縣誌》。
第五世:騫鳳飛(騫奮飛)。騫鳳飛生二子:長子騫鬥,生員;次子騫炯鬥,生員。
第六世:騫鬥。騫鬥生二子:長子騫明倫,生員。
第七世:騫明倫。騫明倫生四子:長子騫嗣員,次子騫嗣桂,三子騫嗣柳,四子騫嗣杜。
第八世:騫嗣桂。生二子:長子騫大觀,次子騫大樂。
第九世:騫大樂。生三子:長子騫珍,次子騫產,三子騫成。
第十世:騫珍。騫嗣芳生一子:騫夏順。
第十一世:騫夏順,字炯鬥,生員。騫夏順生四子:長子騫超倫,次自騫邁倫,三子騫濟倫,俱處士;四子騫彝倫,增廣生員。
第十二世:騫彝倫。騫彝倫生四子:長子騫嗣芳,策受登仕郎。
第十三世:騫嗣芳。騫嗣芳生一子:騫乃猷,生員。
第十四世:騫乃猷。騫乃猷生二子:長子騫璽,次子騫讓。
第十五世:騫讓。騫讓生一子:騫復興。
第十六世:騫復興。騫復興生一子:騫漸珠。
第十七世:騫漸珠。騫漸珠生一子:騫乃績,生員。
第十八世:騫乃績。騫乃績生二子:長子騫登清,次子騫澄清。
第十九世:騫澄清。生一子:騫復禮。
第二十世:騫復禮。在清同治年間(公元1862~1867年)太平天國軍起時,陝甘一帶回漢名祖之間發生激烈衝突,戰亂迭起,騫氏家道由此中衰,《騫氏家譜》終止記載,後無再續者。
【楹聯典故】
(暫缺)
【祠堂古蹟】
閔子騫墓
閔子騫墓被公認並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地方有兩處,一處位於濟南百花公園西鄰的濟南孝文化博物館;另一處閔子騫墓,位於範縣東南22公里閔子墓村。安徽宿州也有閔子騫祠及墓,坐落在宿州市曹村鎮閔祠村,屬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地點1:閔子騫墓
位於濟南百花公園西鄰的濟南孝文化博物館。進大門,迎面是一處新建的仿古廟堂,牆上有一個寫有“濟南孝文化博物館”的牌子,北側立著一塊刻有“閔子騫墓”字樣的石碑,上面還有第一批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說明。上世紀60年代前,閔子騫墓規模還很大,當時墓區南北長約300米,東西寬200米,墓堆封土直徑有七八米,高約十幾米,周圍還有合抱粗的古樹30餘棵,歷代碑刻十餘尊。但後來“文革”時,整個墓區遭到嚴重破壞,祠堂被拆掉,碑刻被毀,古樹被砍,僅剩兩棵,封土被挖去燒磚瓦。近年來,隨著許多市民要求恢復保護閔子騫墓地的呼籲,和文物部門的努力,在市政府的支援下,他們先後投資180多萬元,對墓園進行了修膳。墓園西側的南北向道路命名為閔子騫路。歐陽中石題字。再沿著廟堂往北走,20多米處就是一座突起的墳墓。只見該墳墓高約3米,封土直徑約5米,呈圓形,四周有多尊石羊、石馬、石獅、石龜等石像,還有兩棵古樹。
地點2:閔子騫墓
坐落在宿州市曹村鎮閔祠村,屬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時又是省級五柳風景名勝區的一個遊覽區。其地靠206國道西側,交通便利。閔子墓座北朝南,高6米,直徑40米。近旁有2座中型墓葬,傳說為閔子騫的兩個弟弟之墓,墓高2米,直徑24米,總佔地約6400平方米。墓地松柏茂密,“閔墓松風”,素為宿州八景之一。閔祠始建於宋,現有殿宇14間,祠記憶體有古柏和千年銀杏,祠外有兩座碑亭。祠東公路旁有牌坊一座,上書“先賢閔子故里”;祠東南有孝泉和閔子故里。閔祠近旁還有騫山、曬書檯、洗硯池、荷花池、蘆花坡、洗漱溝等景點。這裡不僅有迷人的自然風光,還有動人的傳說故事。“孝”為中國的傳統美德,建設閔子騫祠及墓旅遊景點,可讓今天人們追尋先賢,傳承和發揚中國傳統“孝”文化。
【典故軼事】
二十四孝故事——蘆衣順母
春秋時期魯國有個大孝子,姓閔,名損,字子騫,是孔子的得意門徒,七十二賢人之一。
閔子騫年少時便死了母親,父親娶了後孃,又生了兩個弟弟。後孃偏心眼,對自己親生的孩子百般疼愛,對閔子騫卻另眼相待。可是,在丈夫面前,她卻裝出一副慈母的模樣,表示照顧閔子騫比親兒子還好。有一年冬天。後孃給閔子騫做棉襖,裡面絮的全是不值錢的蘆葦花絨,看起來挺厚,其實一點都不暖和。她給自己的兩個親兒棉襖裡絮的是絲綿,看上去薄,其實非常暖和。閔子騫從不計較這些。一千多年前的某年農曆臘月廿四日,父親坐車帶他們兄弟三個外出,讓閔子騫在前邊掌鞭趕車。閔子騫在寒風中凍得發抖,失手把韁繩掉到地上,馬車失去了控制。父親見到這種情形很生氣,說:“你這個孩子真沒出息,穿得這麼厚還打哆嗦!看你弟弟,棉襖比你的薄,也沒像你凍得那個樣子。”越說越上火,奪過馬鞭子便向閔子騫身上抽去。這一鞭子一下把棉襖抽破了,裡面飛出來的盡是蘆花。再捏捏另兩個兒子的棉衣,心裡明白了。父親知道自己冤枉了閔子騫,大罵妻子不賢惠,決定休了她。閔子騫含著眼淚跪在父親面前,哀求父親不要休了後孃。說:“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意思是休了後孃,自己和兩個弟弟有可能落到另一個後孃手裡,兩個弟弟將來會像自己一樣受苦。閔子騫的話感動了父母,夫妻和好如初。從此,後孃對三個孩子也一樣看待了。
有詩讚道:閔氏有賢郎,何曾怨晚娘?車前留母在,三子免風霜。”在中國傳統戲曲中有晉劇《蘆花》以此為背景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