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顏姓圖騰(乞顏氏圖騰)
乞顏姓是中國古代北方少數民族的一個姓氏,讀音作qǐ yán(ㄑㄧˇ ㄧㄢˊ),蒙文為□□□□,滿文為Kiyat或Ciyat。源於古東胡族,出自古代蒙古族先民東胡族乞顏部,屬於以歷史事件仿生為氏。乞顏氏,也作奇顏氏、怯特氏、奇渥溫氏、乞雅惕氏、其莫額德氏、其木德氏等,都是由乞顏氏部族分衍的氏族名稱。到了金、元時期,多有党項族、女真族、鄂溫克族引為姓氏者,稱乞顏氏,或稱恰特氏、怯特氏,即乞顏氏的異讀,世居錫喇塔拉(今甘肅張掖永固鎮、武威一帶和鄂爾多斯),後多冠漢姓為奇氏。
【得姓始祖】
伯升豁兒·多黑申:成吉思汗的六世祖海都之長子伯升豁兒多黑申也被稱為拜姓忽兒。“伯升豁兒”意為白色的猛禽,即白海青;“多黑申”具有暴躁、不可馴服之意。
【起源源流】
單一淵源:源於古東胡族,出自古代蒙古族先民東胡族乞顏部,屬於以歷史事件仿生為氏。
乞顏氏,古稱乞雅惕氏、或乞牙惕氏,亦稱奇顏氏、怯特氏、奇渥溫氏、乞雅惕氏、其莫額德氏、其木德氏、乞袁氏等,都是由乞顏氏部族分衍的氏族名稱,是蒙古姓氏中最古老姓氏,蒙語為,至今已有二千餘年的漫長曆史了。
乞顏部族,是蒙古族最古老的部落之一,源出古東胡民族,屬於蒙古民族的始祖之一。隨著氏族人口的不斷增加,乞顏部逐漸分衍出多個分支氏族。新增加的氏族名稱又成為其氏族成員的血緣標記,只有很少的一部分核心族人仍保持以“乞顏”為姓氏。
近有著名的蒙古族學者蘇日·巴達拉哈經過認真史考,認為蒙古族源出“北狄”。
在史籍《多桑蒙古史》中記載:“成吉思汗誕生之二千年前(成吉思汗誕生於公元1162年,上推二千年),蒙古與他族戰,族滅(被周穆王軍隊所滅,八個狄人部落全部被浮。)”僅遺特古斯、乞顏兩對夫婦,遁走一山,四面險峰,山名阿兒格乃袞(“格乃袞”山嶽之嶽:“阿兒”即阿爾泰山之嶽。),其地肥沃,有平壤茂草。乞顏後裔繁盛,山谷窄隘,不足以容,乃謀出山。先是,其民常採鐵礦於其中之一山,遂積多木,篝火穴中,以七十襄煽火,鐵礦盡溶,遂闢一道。成吉思汗後裔為君主者,為了紀念此事,每於除夕召鐵工至內延錘鐵,隆禮以謝天恩。蒙古民族起源於此。
多桑根據這個傳說,把蒙古民族的起源,上推至公元前十世紀以前。至於被滅族以前的蒙古,起源於何時?滅於何地?阿兒格乃袞座落何方?這是蒙古民族起源的關鍵性問題。文中之“七十襄”是用七十張牛皮做的鼓風襄。這是蒙古人祖先的一大創造。阿兒格乃袞乃金山之嶽,證以《唐書·突厥傳》,金山確有避難之處。傳雲:“車鼻避薛延陀,率部竄金山之北,三垂斗絕,唯一面可通車騎。”乞顏避難之處,是為阿爾泰山,阿兒格乃袞是阿爾泰山的異書。
至於史書中寫作“額兒格涅坤”、“額爾古納昆”,字雖異,音不變,皆指阿爾泰山。有謂為“額爾古納河之山者,或謂額爾古納人者”,皆是牽強附會,欲強納蒙古族源於額爾古納河者也。多桑引拉施特丁之言曰:“耳聞目睹額兒格涅坤山蒙古人之言:謂此山不甚險峻。”是山不是河。在文獻《蒙古族簡史》中,開篇第一章便說:“大約公元七世紀,在唐朝望建河,今天中國版圖的額爾古納河南岸幽深的密林裡,蒙古族先民,便留下了活動的蹤跡。史籍《舊唐書》中稱其為‘蒙兀室韋’,是大唐王朝所屬室韋諸部之一。”拉施特丁在《史集》中提到:“當時蒙古人普遍傳說,他們的祖先來自‘額爾古捏昆’。也就是額爾古納河”,這與《舊唐書》中的記載基本相符。
根據史籍《蒙古秘史》的記載,就在七世紀,成吉上汗的始祖孛兒貼赤那,帶領著蒙古部離開額爾古納河的密林西遷,渡騰汲思海(原注為呼倫湖)到了鄂嫩河上游的不兒罕山駐牧。
學者蘇日·巴達拉哈指出,額爾古納河不是《蒙古族簡史》中所述的望建河,騰吉思水也不能以呼倫湖當之,額爾古納河更不是額兒古涅坤。至於孛兒貼赤那率部西遷的動機、路線、以及當時的歷史背景等,在《蒙古族簡史》中都沒有交待。
“狄”是蒙古民族最古老的稱謂,來源於北方民族“狄歷”,漢譯為“天”,簡稱為“狄”。因其居於北方,故曰北狄。北狄部落的獯鬻先於黃帝來到黃河中游。“北狄”始見於史籍《五帝本紀》中的唐虞時代。
在史籍《蒙古秘史》的開篇第一章便說:“天命所生的蒼色狼與慘白色鹿同渡騰吉思水來到斡難河源的不兒罕山前,產生了巴塔赤罕”,這是很明顯的圖騰崇拜,是兩個以狼鹿為圖騰的姻族。蒙古民族的圖騰崇拜,就是形成於圖騰崇拜的社會階段的有力證據。
在典籍《國語·周語》中記載著:“穆天子西狩犬戎,獲其五王,得四白狼四白鹿以歸”。史學家翦伯贊考證:“白狼白鹿是當時的氏族”。
在史籍《多桑蒙古史》中記載:“成吉思汗誕生之二千年前,蒙古被他族滅”。這個“他族”正是周穆王的勁旅。兩書遙相呼應,證實此狼鹿氏族正是蒙古部落。
在文獻《蒙古人民共和國通史》中記載:“蒙古民族祖先的歷史,可以追溯到遠古年代,即原始公社制度時代。”俄國學者俾丘林也說:“蒙古民族的起源約在公元前二千五百年左右”,“遠在紀元前二千五百年,這個民族遊牧於中國的北部沙漠。”這個地方在中國稱做“北狄之地”。
根據以上的資料,足以證實蒙古民族是形成於圖騰崇拜社會階段的北狄之地,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土著民族。
“乞顏”的古稱為“乞雅惕”,在蒙語中,“惕”是詞尾複數附加成分,表示眾多的意思,在蒙古語詞彙中,“惕”、“特”、“德”等字,均表示為複數。
有的乞顏部族人還自稱為其莫額德氏,緣由一段動人故事的傳頌:在古代,被匈奴族人追擊的一部分東胡族人,催馬賓士到一個湖邊,一群天鵝聽到馬蹄聲便鳴叫不止。由於夜幕已降,故而天鵝們鳴而不飛。當匈奴追兵趕到湖邊,天鵝又鳴出一片雜亂聲,匈奴追兵以為進入了對方的埋伏圈,立刻撥轉馬頭而回,就這樣,這一支東胡族人因此得以生存。
這些東胡人後來就定居在額兒古捏坤(昆後,今額爾古納河以南山林地帶),由於地勢險要,匈奴族人根本找不到他們,從此,他們就在該地區生息繁衍。這些東胡人無比崇敬天鵝,視天鵝的叫聲為救命之聲。他們,就是後世所稱的蒙古族。
在蒙古語中,“其莫額”是聲音或資訊之意,後專門被這些東胡族人指作天鵝的鳴叫聲。因此,有的人在承認自己是“乞雅惕”的同時,又自稱為“其莫額德”,以示天鵝之聲拯救了自己。“其莫額德”一稱,久而又演化成“其莫德”或“其木德”,皆為蒙古族姓氏。
乞顏部族,是蒙古族中最原始的部族之一,其後產生了號稱“黃金家族”的孛兒只斤氏。歷史上的蒙古乞顏部有許多分支家族,而實際上真正屬於“黃金家族”的只有三個姓氏,即孛兒只斤氏、主兒乞氏、泰赤烏氏。
自成吉思汗第十世祖孛端察兒·蒙合黑單建立了氏族部落之後,始稱孛兒只斤氏,這個姓氏是由“孛端察兒”這個尊號演化而來,在史籍《蒙古秘史》中有一段記載:“孛端察兒為孛兒只斤氏矣。”在成吉思汗第四世祖合布勒汗時期,“乞顏”又被放在“孛兒只斤”之前,表述為“乞顏·孛兒只斤”。一直到了成吉思汗時代,才開始單用孛兒只斤為姓氏。
孛兒只斤氏,明、清時期亦稱為博爾濟吉特氏,如今多冠漢姓為鮑氏、寶氏、包氏、孛氏、鐵氏、餘氏、博氏、奇氏、羅氏、波氏等。
主兒乞氏,如今多冠漢姓為朱氏、周氏、康氏、齊氏、祁氏、陳氏、秦氏等。
泰赤烏氏,如今多冠漢姓為戴氏、泰氏、赤氏、池氏、烏氏等。
而更加古老的乞顏氏,其族人的漢姓多是以諧音漢字所改的單字漢姓,主要有顏氏、齊氏、祁氏、陳氏、秦氏、吳氏、烏氏、鄔氏等。
到了金、元時期,多有党項族、女真族、鄂溫克族引為姓氏者,稱乞顏氏,或稱恰特氏、怯特氏,滿語為Kiyat Hala或Ciyat Hala,即乞顏氏的異讀,世居錫喇塔拉(今甘肅張掖永固鎮、武威一帶),後多冠漢姓為奇氏。
【遷徙分佈】
遼國及北宋時期,在蒙古高原上分佈著幾個強大的遊牧部落,如蒙古、塔塔兒、篾兒乞等,其中最強盛的、社會發展程度最高的部落集團,是漠北中部的克烈部和西部的乃蠻部。蒙古各部貴族為了搶奪草原、財產和奴隸,相互間展開了長期的、激烈的部落戰爭。
在金國及南宋初期,在蒙古諸部戰爭中,蒙古乞顏氏貴族組成了貴族聯盟。據《蒙古秘史》記載:乞顏氏貴族第五世祖、第四世叔祖曾為遼國屬部官令穩、詳穩,曾祖合不勒汗及其弟鹹補海汗、伯祖父忽圖刺汗都做過蒙古部主。合不勒汗被乞顏氏貴族推舉為第一位汗,“統轄丁全部蒙古”。合不勒汗及其繼任者俺巴孩汗、忽圖剌汗,都曾與東面的塔塔兒部、北面的篾兒乞部以及金朝進行過多年的戰爭。
忽圖剌汗死後,蒙古部落聯盟分裂為泰亦赤兀惕部和乞顏部兩大部族。當時蒙古乞顏部的孛兒只斤氏族貴族首領是也速該。也速該,有巴阿禿兒的稱號(蒙語意為大首領),是一個有實力的蒙古貴族。
宋乾道五年(金大定十年,公元1170年),也速該·把阿禿兒帶著九歲的孛兒只斤·鐵木真到弘吉刺部求婚。弘吉刺貴族特薛禪把女兒孛兒帖許給了孛兒只斤鐵木真。當也速該·把阿禿兒返回時,在途中被塔塔兒部族人用毒酒害死。之後,其子孛兒只斤·鐵木真在克烈部首領王罕·脫裡和札只剌惕部(扎答蘭氏)首領札木合的援助下,打敗了前來襲擊的篾兒乞人,奪回了眾多部眾,力量逐漸壯大。
宋淳熙十六年(公元1189年),孛兒只斤·鐵木真二十八歲,被乞顏氏貴族推舉為可汗,成為蒙古乞顏部的首領(即著名的蒙兀室韋部落)。孛兒只斤·鐵木真從部落屬民及奴僕中選拔出自己的親信,組成“那可兒”(蒙語意為護衛軍),這支以“那可兒”為核心的隊伍,成為鐵木真統一蒙古高原軍事力量的核心基礎。
孛兒只斤·鐵木真部族的逐漸強大,危及到了扎答蘭·札木合的霸主地位,於是他聯合泰赤烏等部,合兵三萬人,以扎答蘭·札木合部族人劫掠孛兒只斤·鐵木真馬群時被射死為導火線,向孛兒只斤·鐵木真發起了進攻。孛兒只斤·鐵木真將自己的部眾三萬人組成十三翼(蒙語意為部落或營地),應戰於答蘭版朱思(巴泐渚納,今克魯倫河上游支流臣赫爾河附近)之野。結果,由於力量懸殊,孛兒只斤·鐵木真戰敗,為儲存實力退至斡難河的哲列捏山峽(今蒙古鄂嫩河上游一帶),扼險而守。此戰史稱“十三翼之戰”。
扎答蘭·札木合雖然取得勝利,但其所屬部落首領益惡札木合橫暴,而孛兒只斤·鐵木真對部眾多施仁義,關懷籠絡,故歸心於孛兒只斤·鐵木真。於是朮赤臺、畏答兒、晃豁壇、速勒都思(赤老溫)等族人紛紛來附。此後,孛兒只斤·鐵木真力量進一步壯大。
宋慶元二年(金承安元年,公元1196年),從屬於金國的塔塔兒部叛金,金國遣丞相完顏襄率軍征討。孛兒只斤·鐵木真藉機聯合克烈部王汗(王罕),以“為父親報仇”的名義,率軍在斡裡匝河(亦稱斡裡扎河、浯勒札河,今蒙古烏勒吉河)上游擊潰了塔塔兒部,使塔塔兒部從此一蹶不振。
此戰之後,金國政權授孛兒只斤·鐵木真糾軍統領之職,使他可以用金王朝屬官名義號令蒙古部眾。宋慶元六年(金承安五年,公元1200年),孛兒只斤·鐵木真與王汗會合,於薩里川(今蒙古克魯倫河上游之西)大敗泰赤烏與蔑兒乞聯軍,首領塔兒忽臺等被殺,沆忽阿忽等遁入巴兒忽真隘。
宋嘉泰元年(公元1201年),孛兒只斤·鐵木真又在呼倫貝爾海剌爾河支流帖尼河之野(亦稱帖尼火魯罕,今海拉爾河支流莫爾根勒河),擊敗以扎答蘭·札木合為首的塔塔兒、弘吉剌、合答斤等十一部聯軍,史稱“帖尼河之戰”。
宋嘉泰二年(公元1202年),孛兒只斤·鐵木真與王汗聯軍又在闊亦田(亦稱闕奕壇,今呼倫貝爾哈拉哈河上源一帶)最終擊敗了扎答蘭·札木合同乃蠻、泰赤烏、塔塔兒、蔑兒乞等聯軍,取得了闊亦田之戰的勝利。接著招降了呼倫貝爾一帶的弘吉剌惕等部。至此,西起斡難河上流,東至大興安嶺以西的蒙古高原,都被鐵木真控制了。從此,孛兒只斤·鐵木真在爭奪汗權之戰中,他的領袖地位已成定局,少數不服從他的人如扎答蘭·札木合,根本就不能立足,只好帶著少數部屬,離開駐牧地,往依王汗。
在第一階段中,扎答蘭·札木合勢力的衰敗,孛兒只斤·鐵木真汗權地位的鞏固,在蒙古草原上形成了蒙古乞顏部孛兒只斤·鐵木真、克烈部王汗、乃蠻部太陽汗三足鼎立的局面。後來克烈部首領王汗在扎答蘭·札木合的挑撥下,與孛兒只斤·鐵木真的矛盾日益加深。
宋嘉泰三年(公元1203年),王汗率大軍與鐵木真戰於合蘭真(今流入貝爾池之哈駐哈河),孛兒只斤·鐵木真因寡不敵眾而敗,但敗而不餒,不久,又重整軍馬,乘敵不備突襲包圍了王汗的窩魯朵城(今蒙古鄂爾渾河上游,哈爾和林之北)營地。經過三天三夜的激戰,終於攻滅了強大的克烈部。接著,孛兒只斤·鐵木真消滅了四部塔塔兒,佔領了呼倫貝爾高原。次年,大會於帖蔑延客額兒(今土拉河上游,肯特山之西)商議伐乃蠻部。
王汗的覆滅,使太陽汗大為震恐,他急忙糾集被孛兒只斤·鐵木真擊潰的札木合殘部及泰赤烏、蔑兒乞等部殘餘勢力,共同進攻孛兒只斤·鐵木真。
宋嘉泰四年(公元1204年)春季,孛兒只斤·鐵木真親率大軍西進,太陽汗亦領兵東進,兩軍決戰於蒙古中部的杭海嶺(今杭愛山)察乞兒馬兀惕,戰爭的結果是太陽罕受傷被擒,不久死去,乃蠻聯軍大敗。
孛兒只斤·鐵木真攻滅乃蠻南部太陽罕部後,乘勝追擊太陽罕之子屈出律、札木合、蔑兒乞惕。殘餘的蒙古部貴族的勢力和蔑兒乞三部之餘眾相繼被征服,一直與孛兒只斤·鐵木真為敵的扎答蘭·札木合亦被俘,隨從縛送其至孛兒只斤·鐵木真面前,被賜以自盡;很快,漠南汪古部首領遣使獻降,斡亦剌部首領忽都合別乞也向孛兒只斤·鐵木真投降。
此後,孛兒只斤·鐵木真統一蒙古各部之戰進入第二階段。其主要戰役有:宋嘉泰三年(公元1203年)的合蘭真沙陀、折折運都山之戰,宋嘉泰四年(公元1204年)的納忽山、不黑都兒麻之戰等。
宋開禧二年(公元1206年)春,孛兒只斤·鐵木真又率蒙古鐵騎越過阿勒台山(今阿爾泰山),進入乃蠻北部的兀魯黑塔黑地區(今蒙古科布多、巴彥烏列益等省)。其部不欲魯汗正獵於豁黑兀孫河(即索果克河)上,不意孛兒只斤·鐵木真率大軍突至,被擒,乃蠻北部亦亡。屈出律無所依,與脫黑脫阿西逃入額爾的失河(今額爾齊斯河)。
至此,孛兒只斤·鐵木真完成了蒙古草原的統一。之後,孛兒只斤·鐵木真在斡難河源召開蒙古貴族官長大會,蒙古四十八部、七十二姓全部統一在大蒙古汗國的旗下,孛兒只斤·鐵木真被蒙古各部推舉為成吉思汗(蒙語意為最強盛偉大的君主)。
源於蒙古乞顏部族第十三代首領的成吉思汗在宋淳熙六年~宋嘉泰二年(金大定十九年~金泰和二年,公元1179~1202年)所發動的統一蒙古各部之戰,在中國戰爭史乃至世界戰爭史上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戰爭中充分顯示了成吉思汗的雄才大略和高超的軍事指揮藝術。
成吉思汗在戰略上藐視一切敵人,注重分清敵友,近交遠攻,力避樹敵過多;並重視掌握敵情,以作到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同時強調集中優勢兵力,分割包圍敵人,達到各個殲滅;在戰術上機動靈活,慣於實施遠端奇襲,速戰速決,或者佯退誘殲,在運動戰中殲滅敵軍;這一時期所建立的“魚鱗戰術”,成為戰爭指揮藝術的優秀遺產。成吉思汗的卓越軍事才能,還表現在超凡的軍事組織能力,統御天才,知人善任,恩威並濟等諸方面。
最終建立了疆界遼闊的大元帝國的孛兒只斤·忽必烈,尊孛兒只斤·鐵木真為元太祖。
【郡望堂號】
(暫缺)
【楹聯典故】
(暫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