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侯氏起源及歷史

歐侯姓圖騰_歐侯氏圖騰

歐侯姓圖騰(歐侯氏圖騰)

  歐侯姓是中華古老複姓之一,讀音作ōu hóu(ㄡㄏㄡˊ)。其源有二:一是源於官職,出自兩週時期刑官歐人,屬於以官職稱號為氏;二是源於姒姓,出自春秋末期越國君主無疆次子蹄,屬於以封邑及爵稱為氏。《姓氏考略》收載,其據《路史》注云:“出越王無疆之後。”其注“歐”引《路史》雲:“越王無疆之次子,封烏程歐餘山之陽,後有歐氏、歐陽氏、歐侯氏。”歐侯氏今大多省文簡改為單姓歐氏、區氏、侯氏等。

【得姓始祖】

  姒無餘、姒句踐、姒無疆、姒蹄。:夏朝帝王少康的兒子無餘,被封於會稽,建立了越國,為諸侯國。到春秋的時候被吳國給滅掉了。十九年後,越王勾踐又復國。到勾踐第六世孫無疆為越王的時候,越國被楚國所滅,無疆自己也被楚軍殺死。後無疆的次子蹄被楚王封於烏程歐餘山的南部,世以山南為陽,稱歐陽亭侯。無疆的支庶子孫,以封地山名和封爵名為姓氏,形成了歐、歐陽、歐侯三個姓氏。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官職,出自兩週時期刑官歐人,屬於以官職稱號為氏。

  歐人,即刑人,職掌刑殺罪犯。由於周王室的刑人對有重罪的伯爵及其以下爵爺貴胄實施大辟之刑都不手軟,因此被別稱為“歐侯”,隸屬於大司寇統轄。

  西周時期,在周公旦平叛“三監之亂”後,對諸侯以及王族貴胄的終極刑罰即“大辟”,也就是死刑,以其爵位按公、侯、伯、子、男、君、卿、夫、士等等,自下而上多至伯爵而止,侯爵、公爵極少有被執行死刑者,甚至可以說幾乎沒有,就是在各類爭權奪勢的諸侯國之間戰爭中,戰敗國之君或被關押、或被整遷、或轉稱大夫,也很少有被殺者。

  到了春秋晚期,以孔子為核心的儒家為維護統治集團的根本利益,進一步提出“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的典觀,並載入儒家經典《禮記》之中。

  在歐人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稱別號為姓氏者,稱歐侯氏,比之後世戰國時期的越國歐侯氏的得姓歷史還要悠久,後省文簡改為單姓歐氏、侯氏、刑氏、邢氏等,皆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二

  源於姒姓,出自春秋末期越國君主無疆次子蹄,屬於以封邑及爵稱為氏。

  據史籍《姓氏考略》記載:“越王無疆之次子封於烏程歐餘山之陽,後有歐氏、歐陽氏、歐侯氏,望出平陽。”

  夏王朝君王少康即位後,大禹後代香火斷絕,便封其庶子于越邑(會稽,今浙江紹興一帶),號曰“無餘”建立了越國,為諸侯國。賀循在《會稽記》中記載:“少康,其少子號曰于越,越國之稱始此。”

  史書記載:“無餘傳世十餘代,末君微劣,不能自立,轉從眾庶為編戶之民,禹祀已絕。又十餘代,有人自承禹王之後,重修前君祭祀,重複禹墓之祀,為民請福於天,以通鬼神之道。因祀封立,承越君之後,復夏王之祭,號曰無壬。無壬生無擇,無擇專心守國,安心奉祀,不失上天之命。越國久遠,歷夏、商、週三代,亡而復立”。

  越國人身上刺有花紋,剪短頭髮,除去雜草,修築了城邑。二十多代後,越國傳到了姒允常。越王允常在位的時候,與吳王闔閭之間有怨恨,於是互相攻伐。姒允常逝世後,兒子姒句踐(姒菼執)即位,這就是越王。

  周敬王姬丐(姬匄)二十四年(越王句踐元年,吳王闔閭姬光十九年,公元前496年),吳王闔閭聽說越王允常逝世了,就乘機舉兵討伐越國,兩國之間爆發了“檇李之戰”(今浙江嘉興)。越王句踐派遣特殊的敢死勇士向吳軍挑戰,勇士們排成三行,衝入吳軍陣地,大呼著自刎身亡。吳兵們皆看得目瞪口呆,越軍趁機擊敗了吳軍,連吳王闔閭腳上都中了一箭,最後傷發而亡。

  周敬王二十六年(越王三年,吳王二年,公元前494年),句踐聽說新即位的吳王姬夫差日夜操練士兵,要報復越國的一箭之仇,便打算先發制人,在吳未發兵前去攻打吳。大夫范蠡進諫說:“不行,我聽說兵器是兇器,攻戰是背德,爭先打是事情中最下等的。陰謀去做背德的事,喜愛使用兇器,親身參與下等事,定會遭到天帝的反對,這樣做絕對不利。”但越王句踐不聽,還說:“我已經做出了決定。”於是舉兵進軍吳國。

  吳王夫差聽到訊息後,動用全國精銳部隊迎擊越軍,在夫椒一帶(今浙江錢塘江以南)大敗越軍。越王句踐只聚攏起五千名殘兵敗將退守會稽。吳王夫差乘勝追擊包圍了會稽。

  後越王句踐聽從了范蠡的建議,向吳王夫差投降,後臥薪嚐膽,勵志激兵,在周元王姬仁元年(越王二十一年,吳王二十年,公元前475年),越王句踐乘吳王夫差北上爭霸與齊國開戰而國內空虛之際,發動了攻擊吳國的“姑蘇之戰”,擊破吳國都城(今江蘇蘇州),連吳王夫差的兒子都殺了。隨後在周元王三年(越王二十三年,吳王二十二年,公元前473年),越王句踐再次發動了吞滅吳國之戰,併成為末代春秋霸主。

  越國傳至姒句踐的第六世孫姒無疆為越王的時候,越國勢力已經十分衰敗了。周昱王(周顯王)姬扁(周安王姬驕)十四年(楚宣王熊良夫十五年,公元前355年),楚宣王發動擊滅越國之戰,越國最終滅亡,越王姒無疆自己也被楚軍殺死。後姒無疆的次子姒蹄又被楚宣王封於烏程歐餘山的南部(今浙江吳興),以山南為陽,史稱”歐陽亭侯”。

  在姒蹄的支庶子孫中,分別有以封地地名稱和爵號為姓氏者,形成了歐侯氏、歐陽氏、歐氏三個姓氏。後歐陽氏、歐侯氏兩個複姓族人之中也有省文簡改為單姓歐氏者。到了漢朝以後,再有改區氏、侯氏者。

  姒姓歐侯氏、歐陽氏、歐氏、區氏、侯氏五族同宗同源,皆史稱正宗,世代相傳至今。

【遷徙分佈】

  歐侯氏與歐陽氏、歐氏、區氏、侯氏一樣,都是古老的多源流姓氏,今已非常稀少,大多省文簡改為單姓歐氏、區氏、侯氏等,分別融入各氏大家庭。

  據《百姓祖宗圖典》有關“歐”與“歐陽”、“歐侯”三姓之說:“現今浙江吳興縣,古時有山名叫歐餘山。春秋時期,越王無疆將他的二兒子封到歐餘山南邊做首領。山南向陽,所以這位公子受封后被稱為歐陽亭侯。而他的後代有的姓歐,有的姓歐陽,有的姓歐侯。這三種姓原有同一始祖。歐餘山的山名,還形成一支歐冶姓。春秋時,越國的冶煉術非常先進,有個居住於歐餘山的冶鑄名家就被稱為歐冶子。歐冶子的後代,有的姓歐冶,有的姓歐,後來還有的簡化成了‘區’姓。”再據《中國文化大博覽》關於歐、歐陽、歐侯三姓共宗之說:“其始祖無疆,越王勾踐七世孫。無疆次子蹄(古作“蹏”),封烏程歐餘山之陽,為歐陽亭侯,遂以為氏。”並引《唐書·宰相世系表》載:“夏少康之庶子封於會稽,至越王無疆,為楚所滅,無疆子蹄,更封烏程歐餘山之用,為歐陽亭侯,遂以為氏。”《姓氏考略》謂:“越王無疆之次子封於烏程歐餘山之陽,後有歐氏、歐陽氏、歐侯氏。”結論:“由此可見,歐氏、歐陽氏、歐侯氏,同為一族,皆為越王無疆後裔。”但據《路史》說:“歐陽姓系出渤海郡,歐姓系出平陽郡。”有所不同,尚需考證。

【郡望堂號】

  郡望

  平陽郡:西漢初年(公元前202年)置平陽縣,治所在平陽(今山西臨汾)。三國時期曹魏國正始八年丁卯(公元247年),將河東郡分出一部分與平陽縣合併,設定為平陽郡,治所亦在平陽(今山西臨汾),其時轄地在今山西藿縣以南的汾河流域及其以西地區,境內為司州平陽郡,轄十縣。西晉時期仍為平陽郡,轄十二縣。公元309 年初,匈奴人劉淵自蒲子城(隰縣)遷都平陽,稱帝建漢,境內屬之。東晉時先後屬幷州、雍州和冀州;北魏時境內為東雍州,轄七郡二十縣;北魏神鹿元年(公元428年)始築白馬城(今山西臨汾),因魏刑白馬祭祀天地神靈築城而名。孝昌二年改置唐州,治所在平陽故城(劉村);北魏建義元年(公元528年)改稱晉州,移治自馬城,與郡縣同治,沿用至今,即今山西省臨汾市。

  上谷郡:戰國時期,趙國公子嘉自立為代王,駐軍上谷。秦始皇二十五年(己卯,公元前222年)秦國滅趙國後置上谷郡,治所沮陽(今河北懷來),其時轄地在今河北省西北部一帶地區。

  丹陽郡:丹陽又稱潤州、丹楊郡,是我國十分古老的地名,所指的地方迭有變動。先秦時期,共有三處以丹陽為名的地方,但一般主要是指鄣郡(今江西南昌)。漢朝實施郡縣制度以後,先後又有許多以丹陽為名的郡和縣。丹陽郡始建於西漢朝元狩二年(庚申,公元前121年),是由原鄣郡改置,治所在宛陵(今安徽宣城),下轄十七縣,轄境相當於今安徽省長江以南,江蘇大茅山及浙江省天目山脈以西、浙江省新安江支流武強溪以此地區。三國時期孫吳國移治到建康(今江蘇南京),以後轄區縮小。到了南北朝的後魏時,又在河南省項城縣的東北置了一個丹陽郡。隋朝滅後陳後廢曾廢黜,後隋煬帝又置潤州,治所在延陵(今江蘇常州),再以蔣州(今江蘇南京)為丹陽郡。唐朝時期移治到丹徒(今江蘇鎮江)。北宋朝政和年間(公元1111~1118年)升為鎮江府。另外,古代楚國原在丹陽,即今湖北秭歸一帶,楚文王東遷至今湖北枝江,仍名其地為丹陽。還有,秦朝時期的丹陽縣,亦稱丹楊縣,在今安徽省當塗一帶,唐朝時期併入當塗縣。明、清兩朝乃至民國、現今的丹陽只是個縣級建制,位於江蘇溧陽旁邊,緊靠長江。

  堂號

  平陽堂:以望立堂。

  上谷堂:以望立堂。

  丹陽堂:以望立堂。

  救趙堂:戰國的時候,秦國要攻打趙國,趙國於是向信陵君求救。信陵君沒有兵符,不能指揮軍隊,於是帶著金幣就找到侯贏,侯贏是一位七十一歲的隱士,職位是魏國大梁看門人,家裡很窮卻堅決不要信陵君的金幣,他給信陵君出了一計,讓如姬偷來了兵符。侯贏又介紹了自己的屠夫朋友、大力士朱亥參與用兵,信陵君得到了晉國的兵馬,打敗了秦國,救了趙國。

  卻幣堂:同救趙堂。

  勤慎堂:梅州侯氏堂號。

  字輩

  (暫缺)

【楹聯典故】

  (暫缺)

  【典故軼事】

  三姓同宗

  在中華民族的千千萬萬個姓氏當中,很多姓氏是源自同一個祖宗,在漫長的歷史長河裡,由於逃亡、遷徙、避難以及其它原因,同一個祖宗的後人分別擁有不同的姓氏。如區、歐、歐陽都是春秋時代那位“臥薪嚐膽”的越王勾踐的後人。 在區、歐、歐陽三姓當中,歐氏和歐陽氏是老大,很早就出現這兩個姓氏,區氏是在漢朝才出現的,因此,區氏族人謙稱是小區,稱“歐”氏為大歐。 根據《姓氏考略》記載:“越王無疆之次子封於烏程歐餘山之陽,後有歐氏、歐陽氏、歐侯氏,望出平陽。” 由此可見歐氏和歐陽氏都是越王無疆的第二房子孫,而越王無疆則是2400多年前越王勾踐的七世孫。如果追溯上去,歐氏和歐陽氏的歷史不只2400多年,還可以追溯到夏朝。越王勾踐的祖先出自姬姓,公元前(距今4072年)即位的夏少康的庶子封於會稽,到了越王無疆,被楚所滅,封於烏程歐餘山之陽,為歐陽亭侯,他的子孫因而姓“歐”或“歐陽”。 至於“區”姓始於何時,源自哪一位祖先?根據廣東新會《區渭泉祖家譜》記載,夏少康封少子無餘於會稽,伺奉大禹的宗祠,因為夏禹埋葬在這裡,食粟於歐山,因而以“歐”為姓。 到了漢朝,歐氏族人歐安是一位富商,他樂善好施,深得人們尊敬,漢景帝很賞識他的為人。有一天,漢景帝對他說:“卿才德兼備,何欠之有,應去欠為區。” 在封建時代,皇帝賜姓給臣民或叫臣民改姓,是一種榮譽,表示皇帝關心他的臣民,只有乖乖接受。這一來,歐安便改姓為“區”,成為區安。從此,他的子孫便成為“區”氏族人了。《區渭泉祖家譜》提到區、歐、歐陽同一衍派,一概不通婚。 《區渭泉祖家譜》又說,他們的始祖竹溪公於宋度宗鹹淳年間(公元1265—1274年)從粵北南雄珠磯巷遷徙到廣東新會來。在這之前他們的祖先居住在福建莆田。其實,不論是區氏、歐氏或歐陽氏,他們的祖先都是從中原,經過莆田,南下福建、廣東各地。 不論在中國或海外華人當中,區、歐、歐陽三姓都是少數族群,相比之下,這三個姓氏的名人也就不如其它大姓的名人那麼眾多。不過,他們的始祖越王勾踐在歷史上卻是一個了不起的人物。 勾踐是春秋末年(公元前497—前465年)越國的國君,他是越王允常的兒子,曾被吳國戰敗,勾踐向吳王夫差稱臣求和,親自到吳國伺候夫差,他臥薪嚐膽,忍辱負重,得到夫差的信任。另一方面,任用范蠡、文種等整頓國政,十年生聚、十年教訓,使國勢轉弱為強。 與此同時,范蠡派越國美女西施到吳國去,迷惑夫差,使夫差迷戀女色而對國事鬆弛下來,吳國由強轉弱,最後勾踐把吳國滅掉。接著,他又在徐州(今山東滕縣南)大會諸侯,成為霸主。 在中國文學史上,歐陽修是一個非常傑出的人物,北宋時代的歐陽修集文學家與史學家於一身,他是宋仁宗天聖年間的進士,曾任樞密副使,參知政事。早年他支援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良;王安石推行新法時,他曾上疏指陳青苗法的弊害。 歐陽修主張文章必須“明道”、“致用”,對宋初以來追求靡麗形式的文風表示不滿,並積極培養後進,是北宋古文運動的領袖。他所寫的散文說理暢達,抒情委婉,被譽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詩風與散文近似、語言流暢自然;他的詞婉麗,承襲南唐遺風。 歐陽修與宋祁合修《新唐書》,單獨撰寫《新五代史》,並著有《歐陽文忠集》。 歐陽予倩(1889—1962)是中國戲劇史上的一位著名戲劇家兼演員。他是湖南瀏陽人,1907年在日本參加春柳社。回國後倡導新劇運動,擔任電影編導兼演京劇10多年。30年代,他主持廣東戲劇研究所,40年代擔任廣西藝術館館長。1949年後出任中央戲劇學院院長,並被選為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副主席,是中國話劇的開拓者和戲劇運動倡導人之一。他著有回憶錄《自我演劇以來》,論文集《一得餘抄》以及話劇劇本《運動力》、《桃花扇》、《黑奴恨》等。 《三字經》是從前流行的啟蒙課本之一,相傳是宋朝區適子的著作,明清學者陸續補充。與《千字文》相得益彰。 由於區、歐、歐陽三姓的族人較少,只有歐陽族人成立宗親會館,那就是坐落在乞納街96號的歐陽家族聯合會,會員有222人。

補充糾錯
上一姓氏:
下一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