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 zì rán | 注音 | ㄗˋ ㄖㄢˊ |
首字母 | zr | 詞性 | 名詞 |
近義詞 | 自然界、大自然、自然環境、自然物、天然、自然界的 | ||
反義詞 | 人造、人工、人為、非自然的 | ||
基本解釋 | ①即自然界”。廣義指具有無窮多樣性的一切存在物,與宇宙、物質、存在、客觀實在等範疇同義,包括人類社會。狹義指與人類社會相區別的物質世界。通常分為非生命系統和生命系統。被人類活動改變了的自然界,通常稱為第二自然或人化自然。②天然而非人工的自然銅|自然力|自然風光|自然資源。③自然而然;按事物內部規律發展變化自然免疫|順其自然|自然消亡|他自然能想出辦法來。④自若,不拘束,不呆板動作自然|表情自然|他表演得很自然。⑤副詞。當然你是他父親,他自然聽你的|你去請他,他自然會來。⑥連詞。表示轉折我們不能過分強調條件,自然,也不能不講條件|寫文章要注意表達形式,自然,更重要的還是內容。 |
自然,道家術語。東漢至六朝的佛教深受道教自然影響。至南北朝時期左右本土化佛教逐漸完成,由佛教所挑起的關於自然、因緣的爭論。《楞嚴經》:“非因緣生,非自然性”,《道德真經廣聖義》:“以無為體,以無為用,自然為體,因緣為用。此皆無也。”
與道家/教重視自然原則不同, 早期佛教認為世界萬法都是因緣而成,均無其獨立自性,因而是不真實的。這種透過分析主義的思維途徑來論證事物虛幻不實的作法為其後大乘佛教所繼承。大乘佛教進一步提出緣起論以對世界做性空的價值判斷。這種透過層層分析達至的空相對中國傳統重視陰陽和合的思想傳統, 實在缺乏強制性。道理很簡單, 因為中國人根本就不認為陰陽和合的事物不真實, 反而認為事物只有透過陰陽和合才能達至更高的善與美。這應當與中國古代重視綜合性、 整體性思維方式密切相關。像劉宋高僧慧琳在 《白黑論》 中就對佛教的緣起性空理論予以駁斥:
今析毫空樹, 無傷垂蔭之茂;離材虛空, 不損輪奐之美。明無常增其渴蔭之情, 陳苦偽篤其競辰之慮。 (《宋書》 卷九七 《天竺迦毗黎傳》 )
貝錦以繁採發揮, 和羹以鹽梅致旨, 齊侯追爽鳩之樂, 燕王無延年之術。恐和合之辨, 危脆之教, 正足戀其嗜慾之私, 無以傾其愛競之惑也。 (《宋書》 卷九七 《天竺迦毗黎傳》 )這顯然是用中土的和合論來對抗佛教的緣起論。
自然,漢語詞彙。
注音:zì rán
釋義:1、自然界;2、自由發展;3、理所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