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喇姓圖騰(納喇氏圖騰)
納喇姓是中華古代少數民族的姓氏之一,讀音作nà lā(ㄋㄚˋㄌㄚ)。源於古女真族、蒙古族、高麗族納喇氏部落,屬於以部落名稱漢化為氏。納喇氏,亦作那拉氏、納蘭氏、納拉氏,是滿族先世最早的著姓之一,源出女真族最古老的姓氏,即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那懶氏。遼、金時期,稱作拿懶氏、拿氏。金太祖完顏·阿骨打的母親就是拿懶氏。
【得姓始祖】
(暫缺)
【起源源流】
單一源流
源於古女真族、蒙古族、高麗族納喇氏部落,屬於以部落名稱漢化為氏。
據史籍《皇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納喇氏,亦稱那拉氏、納蘭氏、那蘭氏等等,滿語為Nara Hala,蒙語為□□□□,高麗語為나라성,原屬於海西女真世系,是滿族八大著姓之一,其氏族甚繁,分為同姓葉赫和異姓葉赫兩支。
如今在滿族同胞中,比較容易分辨的是那氏。有人說:凡姓那的,無一例外,都是滿族人。而且,多自詡為“葉赫那拉的後代”,這樣不但沒有任何道理,而且具有明顯的攀靠之舉。其實在歷史上,不但“納喇”這一姓氏在女真族-滿族中有,而且在蒙古族、鄂溫克族、朝鮮族、韃靼族、塔吉克族、柯爾克孜族、錫伯族等諸多民族中皆有,即便就是漢化的“那氏”,在如今也並非都是滿族人,且要比女真族-滿族“那氏、納氏”的得姓歷史更為久遠。
例如:
①商王朝時期,君主武丁之後在漢江西岸今沙洋縣馬良鎮西建立了一個小諸侯國權國,公爵爵位,國君為子姓,建國君主號子元,史稱權文丁。約在公元前十一世紀,周公旦秉周成王之命,曾封姬姓王族於長湖邊今沙洋縣拾回橋一帶建立了冉國,亦稱那國,主持權國之拯,後又歸權於子姓家族。到了春秋時期,楚國君主楚武王熊通在爭霸擴境的過程中,把子姓權國一舉滅掉,之後將其境改設成權縣,為中國歷史上的“古代第一縣”,並任命大夫鬥緡為令尹。後來鬥緡聯合權國故民叛楚自立,結果被楚武王派軍圍而殺之。後楚武王乾脆把權國貴族人等皆遷往那處城(今湖北荊門那口城),改任命大夫閻敖為令尹。後來,權國王族後裔以及國人中皆有以其地名為姓氏者,稱那氏,成為最早的那氏一族。
②漢朝時期,漢武帝劉徹在西北地區設定了那縣(今寧夏固原),當地的少數民族中就有指地名為漢化姓氏者,亦稱那氏。
③漢朝末期,西域地區有個大宛國(費爾幹納盆地,今烏茲別克、塔吉克和吉爾吉斯斯坦三國交界地區),國中有破落那氏,其後代後來在曹魏國時期漢化時,也多有取故國名之諧音漢字單姓為那氏者。
④南北朝至唐朝時期,在西北地區的原居那縣(今寧夏固原)的古羌、氐民族中,也有一部份族人在後來的漢化過程中,取諧音漢字單姓為那氏者。
……
而在滿族同胞中,那氏也絕非“葉赫納喇”一族。歷史上的納喇氏家族分有多個支系,各支系的漢化姓氏中,皆有那氏、納氏。
因此,這種將自家姓氏生拉硬套地往顯貴家族上攀靠的做法實不可取,更不要說清咸豐皇帝愛新覺羅·奕詝的孝欽顯皇后葉赫納喇·杏貞(慈禧太后),是絕大多數中華民族千夫所指的千古罪人了。至今,十數億中國人民還在等待她的後人向整個中華民族謝罪呢!
實際上,在滿族的許多氏族部落如那木都魯氏、赫特拉那氏、夸爾那氏、瑪那依爾氏、莽那特氏、那克塔氏、那勒加氏、那木圖氏、納塔氏,蒙古族的納伊氏、納賴氏、那顏吉歹氏、納雅氏,鄂溫克族的納哈塔氏等等族人中,皆有冠漢姓為那氏、或納氏者,不可一論!
納喇氏,從歷史的演繹上考察,可以說是如今滿族先世最早的著姓,源出女真族中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即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中的那懶氏。在宋、遼、金時期,其亦稱作拿懶氏、拿氏等。著名的金太祖完顏·阿骨打(完顏旻)的母親,就是拿懶氏族人中較早的名人。
在古老的通古斯-蒙語中,“Nara”(□□□□)是“五彩陽光”的意思,指的是該原始的漁獵部落所棲息的葉赫河(今吉林野鴨河)在陽光照耀下波光粼粼,折射出絢麗的多彩日光。而二十世紀初期俄國學者史洛克格羅夫(史祿國,S.M.Shirokogoroff)認為女真語“納喇”是“耙子”的意思,顯然是錯誤的。他所考察的老滿語文字,是滿族著名的大學者納喇·額爾德尼(哈達納喇氏)按蒙文語系建立的,其字義仍是“五彩陽光”或“太陽光芒”,與“耙子”無關。因此,我國如今史學界中出現的盲目崇拜所謂外國“漢學家”的現象,是一種非常危險、可怕、甚至是卑鄙無恥的學術行徑。
在明朝末年,葉赫部已經發展為一個龐大的家族體系,包括了四個大的氏族姓氏團體,一度非常強盛,其中的納喇氏分為五個主要的支脈:
⑴.葉赫納喇氏:
葉赫納喇氏,指的是出於葉赫地區的納喇氏,先為明朝末期葉赫國主之族,下轄有十五個部落。其先世本為蒙古族土默特氏,首領就是著名的土默特·星根達爾汗,他吞滅了扈倫納拉部,佔據其地葉赫,自己遂改姓為納喇氏,自號“葉赫納喇氏”,原蒙古族土默特氏的這一支改稱葉赫那拉氏後,被扈倫納拉部族人稱為“異姓葉赫”,而被其吞併的原葉赫部之葉赫納喇氏,則被稱為“同姓葉赫”。
由於該支納喇氏家族主體世居葉赫地區(今吉林梨樹),包括今四平市的廣大地區。當時的葉赫部築有葉赫城(今吉林梨樹葉赫鄉)、張城(今吉林葉赫河流域)、阿氣蘭(今吉林梨樹葉赫鄉)、烏蘇(今吉林伊通)、吉當阿(今吉林伊通)、雅哈(今吉林四平)、黑爾蘇(今吉林伊通西北六十五公里處)、阿敦(今吉林葉赫河、伊通河、伊丹河、東遼河流域)、喀布齊賚(今黑龍江齊齊哈爾東北一百五十公里處)、俄吉岱(今黑龍江齊齊哈爾東一百五十公里處)、扎濟裡城(今吉林葉赫河流域張城東側)、彝巴丹(今吉林伊通河流域)等地區,其族與愛新覺羅氏家族是“歡喜冤家”,既有滅國之仇,又是世代姻親,因此葉赫納喇氏族的名門望族甚為繁多。清朝中葉以後,葉赫納喇氏大多冠漢姓為那氏、何氏、葉氏、白氏、南氏等,而額駙葉赫納喇·蘇納一族之人則冠漢姓為蘇氏。
歷史上的著名人物有:金太祖完顏·阿骨打(完顏旻)的側妃拿懶氏,金太宗完顏·吳乞買(完顏晟)的繼妃拿氏、側妃拿氏,清聖祖康熙大帝愛新覺羅·玄燁的惠妃葉赫納喇·惠兒,清高宗乾隆大帝愛新覺羅·弘曆的庶妃葉赫納喇氏,清文宗咸豐皇帝愛新覺羅·奕詝的孝欽顯皇后葉赫納喇·杏貞(慈禧太后),清穆宗同治皇帝的順嬪葉赫納喇氏,清德宗光緒皇帝愛新覺羅·載湉的孝定景皇后葉赫納喇氏(孝慈昭憲敬順仁徽懿德慶顯承天輔聖高皇后)。
還有:葉赫部酋長楊吉弩、清佳弩、納林布祿、金臺石,清太宗愛新覺羅·皇太極之舅都察院承政葉赫納喇·阿什達爾漢、內大臣武英殿大學士葉赫納喇·明珠、經學大儒葉赫納喇·性德、輔政大臣葉赫納喇·蘇克薩哈,前鋒統領一等男爵葉赫納喇·白爾黑圖,葉赫西城貝勒、三等男爵葉赫納喇·布林杭俄,固倫額駙、顧命八大臣之一的都統葉赫納喇·顧三泰,兵部理事官、一等男爵葉赫納喇·鄂莫克圖,理藩院理事官葉赫納喇·圖魯什,副都統葉赫納喇·艾松古,副都統葉赫納喇·安達立,兵部理事官葉赫納喇·和託,內大臣、一等伯葉赫納喇·冷僧機,都統議政大臣葉赫納喇·額赫納,一等男爵、一雲騎尉葉赫納喇·路什巴圖魯,二等子爵葉赫納喇·喀山,十六大臣之一、三等子爵葉赫納喇·霸奇蘭,兵部禮部尚書葉赫納喇·果斯海,慈禧太后之父葉赫納喇·惠徵,孝定景皇后之父、都統葉赫納喇·桂祥,吏部尚書大學士葉赫納喇·恩承,尚書軍機大臣那桐,尚書、議政大臣葉赫納喇·哈雅爾圖,大學士葉赫納喇·瑞麟,兵部尚書那清安等等,皆為葉赫納喇氏族人。
⑵.烏喇納喇氏:
烏喇納喇氏,指的是出於烏喇地區的納喇氏,是明朝末期海西女真中烏喇部的遺族,與哈達納喇同祖,即納喇·納齊布祿之裔、烏喇部世襲的酋長之後。
由於該支納喇氏家族主體世居烏喇地區(今吉林省永吉烏拉街至輝發河口松花江流域、拉發河流域、以及吉林市至雙陽縣境),因稱烏喇納喇氏,其族還分居於宜罕和林(今吉林市東北十五公里處)、金州(今吉林永吉烏拉街至輝發河口、拉發河流域、雙陽縣境)、孫扎泰(今吉林市南部)、鄂漠(今吉林市東北部)、優哈爾(今吉林市松花江上游)、蜚優城(今吉林琿春三家子鄉高麗城村)等城寨。清太祖在明朝末期統一女真各部的過程中,烏喇部於明神宗朱翊鈞萬曆十一年(公元1613年)被徹底兼併。其後多冠漢姓為趙氏、納氏、那氏、烏氏、吳氏等。
歷史上的著名人物有:金太祖完顏·阿骨打(完顏旻)的大妃烏喇納喇氏,金太宗完顏·吳乞買(完顏晟)的繼妃烏喇納喇氏,清世宗雍正皇帝愛新覺羅·胤禛的孝敬憲皇后烏喇納喇氏(孝敬恭和懿順昭惠莊肅安康佐天翊聖憲皇后),清高宗乾隆大帝愛新覺羅·弘曆的繼皇后烏喇納喇氏。
還有:烏喇部酋長烏喇納喇·滿泰、烏喇納喇·布佔泰,孝敬憲皇后之父、內大臣烏喇納喇·費揚古,巴什克理藩院承政烏喇納喇·尼堪,武備院大臣烏喇納喇·禪布,大學士兼兵部尚書烏喇納喇·查郎阿,乾隆大帝皇后之父烏喇納喇·那爾布,副都統烏喇納喇·孟庫魯等等,皆為烏喇納喇氏族人。
⑶.哈達納喇氏:
哈達納喇氏,指的是出於哈達地區的納喇氏,是明朝末期海西女真族龍虎將軍納喇·王臺(王萬、王完)之後裔。史書記載:“萬曆二年,滿洲王臺擒王杲以獻,受封‘龍虎將軍’”,即明神宗執政時期以武職二品加授之散官。
納喇·王臺是居於哈達地區的納喇氏家族首領,由於該支納喇氏家族主體世居哈達(今遼寧開原一帶),因稱哈達納喇氏。當時該部還擁有哈達城(今遼寧西豐)、綏哈(今吉林市西二十五公里處)、柴河寨、富家兒齊寨(皆在今遼寧西豐小清河流域)等城寨。
歷史上的著名人物有:金太祖完顏·阿骨打(完顏旻)的繼妃哈達納喇氏,哈達國可汗,明朝龍虎將軍王臺,清宣宗道光皇帝的和妃哈達納喇氏等。
還有:哈達部酋長、額駙哈達納喇·武爾古岱,都督哈達納喇·札爾固齊雅虎,都統內大臣哈達納喇·多謨克託,戶部尚書、開國功臣哈達納喇·馬福塔,都統哈達納喇·鄔內,都統刑部尚書哈達納喇·盛安,巴什克創立老滿文者之一的哈達納喇·額爾德尼,都察院參政哈達納喇·素巴海,都統議政大臣哈達納喇·瑪奇,都統、戶部兵部尚書哈達納喇·噶達渾,杭州將軍哈達納喇·塔拜,騎都尉哈達納喇·卓納(後賜姓覺羅氏),尚書、伊犁將軍哈達納喇·玉麟等等。
⑷.輝發納喇氏:
輝發納喇氏,指的是出於輝發地區的納喇氏,本來是黑龍江流域女真尼馬察部的一支,原姓為益克德里氏。
由於該支納喇氏家族主體後遷徙定居於輝發河流域(今吉林輝南),因稱輝發納喇氏。
輝發納喇氏家族的始祖叫輝發納喇·昂古裡,因為他曾得到當地扈倫部納喇氏大酋長納喇·噶揚噶圖墨土的幫助,使所部能夠安身立命,因此特意宰七牛祭天,改全族姓氏為納喇氏,世居今吉林省的輝發河、柳河)、沙河(今吉林柳河、輝發河以及沙河下游,樺甸、輝南一帶)扈倫部納喇氏居地的下游地區,後來還築有輝發城(今吉林輝南)、多璧城等城寨。後多冠漢姓為施氏、那氏、納氏、羅氏等。
歷史上的著名人物有:輝發部酋長輝發納喇·旺吉努,輝發納喇·扎爾固齊三檀,開國十六大臣之一、副都統議政大臣輝發納喇·薩璧翰,議政大臣輝發納喇·費揚武,沽名釣譽被革職的山西巡撫輝發納喇·諾岷,熱河都統才子輝發納喇·麒慶等。
⑸.其他納喇氏:
高麗納喇氏,是清乾隆大帝賜其姓氏為納喇氏的,高麗納喇氏的姓氏前不冠有部落的地區稱謂,只稱納喇氏。
蒙古族納喇氏,乃金國滅亡之後女真族人被裹脅加入元朝蒙古籍者,大多世居阿巴噶(今內蒙古錫林郭勒阿巴噶鎮),科爾沁(今內蒙古東部、吉林西部一帶)等地區,自己分稱阿巴爾噶納喇氏、科爾沁納喇氏。
錫伯族納喇氏,是引用滿族納喇氏形成的姓氏,但要注意的是其中原來早在漢朝末期的三國時期就已就有漢姓那氏、納氏,有學者認為其與東漢末期被遼東鮮卑烏桓部所虜脅的漢族邊民有關,後融入鮮卑族,再後逐漸演化為錫伯族,因此其那氏、納氏的形成比其他一些錫伯族姓氏還要早。關於這一點,本書認為還需要進一步考證。
特別要注意的是,各個納喇氏的支派之間,絕大多數並沒有什麼血緣關係,他們之間大多可以通婚,因此,如今都自詡為“葉赫納喇氏的後代”的做法,明顯是錯誤的。
清朝晚期至民國初期以後,諸多納喇氏族人所冠漢姓大多為那氏、何氏、納氏、南氏、葉氏、白氏、姚氏、張氏、趙氏、蘇氏、安氏、羅氏、陳氏、黃氏、施氏等,皆世代相傳至今,其中的許多族人已經完全融入了漢族、蒙古族等其他民族大家庭。
【遷徙分佈】
納喇氏是一個多源流的的姓氏群體,源出女真族前身古老的靺鞨族那懶氏,今多已分衍漢化稱那氏、何氏、納氏、南氏、葉氏、白氏、姚氏、張氏、趙氏、蘇氏、安氏、羅氏、陳氏、黃氏、施氏等,很少有再稱納喇氏複姓者,多以遼東為郡望,如今人口總數已經逾百萬,佔滿族總人口的十分之一強,在全國各地均有分佈。
【郡望堂號】
郡望
遼東郡:在中國歷史上,“遼東”這個稱謂有四重意思:①郡、國名,戰國時期燕國置郡,洽所在襄平(今遼寧遼陽),其時轄地在今遼寧省大淩河以東一帶地區;西晉時期改為國;十六國時期的後燕末地入東海郡;北燕時期又復置遼東郡於今遼寧省西部一帶地區;北齊時期廢黜;到東漢安帝時分遼東、遼西兩郡地置遼東屬國都尉,治所在昌黎(今義縣),其時轄地在今遼寧省西部大淩河中下游一帶;三國時期的曹魏改為昌黎郡。②都司名,明朝洪武四年辛亥(公元1371年)置定遼都衛,明朝洪武八年乙卯(公元1375年)改為遼東都司,治所在定遼中衛(今遼寧遼陽),其時轄地為今遼寧省大部地區;自明正統後期因兀良哈諸族南移,漸失遼河套(今遼河中游兩岸地);從明朝天啟元年辛酉(公元1621年)至明朝崇禎十五年壬午(公元1642年)期間,全境為後金(清)所並。③軍鎮名,明朝“九邊”之一,相當於遼東都司的轄境,主要是鎮守總兵官駐廣寧(今遼寧北鎮),明朝隆慶元年丁卯(公元1567年)後冬季則移駐遼陽(今遼寧遼陽);明朝末期廢黜。④地區名,泛指遼河以東地區。
堂號
(暫缺)
字輩
(暫缺)
【楹聯典故】
(暫缺)
【典故軼事】
清太祖與古老的葉赫部
葉赫,有姓氏與部落之分,葉赫部落主要指公元十六~十七世紀建立於今東北吉林省西部地區的葉赫部(滿族歷史中稱葉赫國),作為姓氏,則主要指納喇氏家族,是女真族中納喇氏的一個外來分支。
納喇氏是古肅慎族中最古老的氏族部落之一,其分支非常繁多,因主要分佈於葉赫河流域(今吉林梨樹一帶),因此納喇氏得名“葉赫納喇氏”。
葉赫部號稱“葉赫納喇部”,“葉赫”是滿語“Yehe”的漢語音譯,直譯為“野鴨子”,葉赫那拉部因葉赫河而得名;而“納拉”(Nara)出自古女真語,最早的文字是通古斯-蒙語,直譯為“五彩陽光”,“葉赫納喇”(Yehe Nara)的本意,即為野鴨河流域的陽光家族。
納喇氏在宋、金時期以前即已存在,主要分佈於南起長白山、東至濱海的廣大地區。元末明初,原金國貴族遺裔納喇氏的納喇·納齊布祿迎合全國的抗元鬥爭也起兵反元,在今天吉林省中部地區建立了“扈倫國”,成為後來扈倫四部的前身。
在明朝永樂~洪熙年間(公元1403~1426年),扈倫國吞併了分佈在今吉林雙陽河流域的女真錫伯部,將其勢力範圍擴充套件到今天吉林省西部的白城遼原一帶,其時納喇氏族人便有遷居該地者,即以地稱姓葉赫納喇,因此這一部分納喇氏的後人被扈倫國其他納喇家族視為“同姓葉赫”。而後來的葉赫部的統治集團,也就是葉赫納喇·杏貞(慈禧太后)一支納喇氏的祖先,卻並非出自扈倫國的“正統納喇家族”,而是出自原蒙古土默特部的一個分支,原姓土默特氏。對於這個家族的先祖身世究竟是依附於蒙古的女真族人,還是女真化的蒙古族人,目前史學界說法不一。
這支葉赫納喇氏的最早祖先名叫土默特·星根達爾汗,在明朝中期的景泰年間(公元1450~1457年),土默特·星根達爾汗的後人率領其家族入贅於扈倫國的葉赫部,改姓納喇氏,後透過聯姻等政治手段以及軍事實力逐漸繼承了葉赫部的統轄權。因其本由土默特氏改姓而來,扈倫國其他納喇氏家族皆稱其為“異姓葉赫”,視其與葉赫其它納喇氏家族不同。
明朝時期的葉赫部成為海西女真四部(海西四部)之一,開始依附於烏喇部(即扈倫國嫡系納喇氏,後稱烏喇納喇氏),與明朝政府一度保持了密切關係。因其靠近明朝政府在當地所設的馬市鎮北關(北關),故明朝人有時也稱葉赫部為“北關部”。到了明萬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為建州女真首領佟·努爾哈赤所吞併。
明朝時期,女真族主要分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與野人女真這三大部分。明永樂元年(公元1403年),大明王朝在綏芬河流域設定了建州衛,後來又任命佟·努爾哈赤的先祖佟·猛哥帖木兒為建州左衛的都指揮使。後來兩衛輾轉遷徙,都遷到了以今遼寧新賓老城為中心的地區,隨後又分出了建州右衛。這樣,就形成了建州衛、建州左衛和建州右衛,統稱“建州三衛”或“建州衛”。
葉赫,是海西四部(葉赫、扈倫、哈達、輝發)之一。關於葉赫部的先世,一說姓土默特氏,本是蒙古族,後來滅掉扈倫納喇部而改姓納喇氏。“納喇”是“陽光”的意思。明朝時期,葉赫部依險築城,發展勢力,逐漸開始稱雄於海西女真。不過,許多學者在考察金國以前的歷史,即已經有葉赫納喇部,實為同姓葉赫部一族。
當時女真族的眾多部落之間經常互有爭鬥,而明朝政府對付女真族的一般策略,是盡力維持各部落的勢力均衡,防止其中某個部落成為獨霸東北地區的絕對勢力。從明朝中期開始,國內階級矛盾日趨激化,農民起義此起彼伏,加之明朝統治集團的不斷腐敗,逐漸失去了對東北地區的行政控制,後金大汗佟·努爾哈赤便是在這樣的狀況下迅速崛起的。
葉赫納喇氏族與愛新覺羅氏族之間的的矛盾由來已久。據說,早在元末明初,葉赫納喇氏族與愛新覺羅氏族之間就爆發了一場戰爭。當時,愛新覺羅家族的首領為了使葉赫納喇氏臣服,就指著大地說:“我們是大地上最尊貴的金子!”而葉赫納喇的首領聽了昂首大笑,他指著天上的太陽說道:“金子算什麼,我們姓它。”結果,在那場戰爭中,葉赫納喇氏最後打敗了愛新覺羅氏,成為當時女真族中最強大的部落。
隨著歷史的發展,葉赫納喇氏族和愛新覺羅氏族總是在敵友之間徘徊,為敵時難免要打上幾仗,為友時則親密聯姻。是戰是和,都是視當時的歷史現狀和利益而定。事實上,葉赫納喇氏和愛新覺羅氏世代都是血統之親,佟·努爾哈赤本人不但就是葉赫納喇氏所生,自己也娶了葉赫部落的納喇氏女子。而且,佟·努爾哈赤的兒子愛新覺羅·皇太極便是葉赫納喇·孟古所生。
在明朝晚期的葉赫部的歷史上,有一個著名的東哥公主,亦稱葉赫公主,應當說她是政治聯姻的一顆棋子,也是一場巨大的政治漩渦始作俑者,圍繞著這位東哥公主,竟然有許多女真族部落滅亡。東哥公主的全名叫葉赫納喇·布喜婭瑪拉,當時有滿蒙第一美女之稱。東哥公主出生時,葉赫部的薩滿(巫師)曾評論說:“此女可興天下,可亡天下。”這個小女孩長成後果然成為一代絕色美女,引得無數女真英雄競折腰。
明萬曆十一年(公元1583年),建州右衛的納喇·王杲和兒子納喇·阿臺反叛明朝,明朝的遼東總兵李成梁圍剿了其根據地古勒寨。在一場混戰中,誤殺了佟·努爾哈赤的祖父、建州左衛都指揮使佟·覺昌安和父親佟·塔克世。佟·努爾哈赤對此異常憤怒。雖然明神宗在後來給了他三十匹馬,三十道敕書,並讓他承襲建州左衛都指揮使一職,但這些都不可能平復佟·努爾哈赤心中的怒火。不久,佟·努爾哈赤利用祖父佟·猛哥帖木兒留下的十三副兵甲,拉起了一支隊伍,正式在赫圖阿拉(今遼寧新賓永陵鎮)扯起大旗,起兵反明。
有一天,佟·努爾哈赤率軍經過葉赫部,葉赫部的酋長葉赫納喇·揚吉努見佟·努爾哈赤年輕有為,料他將來必成大器,便提出要把自己的小女兒葉赫納喇·孟古嫁給他,佟·努爾哈赤當即高興地答應了。不料事隔不久,葉赫納喇·揚吉努兄弟因事觸怒了明王朝,被明朝廷設計誘殺,葉赫納喇·揚吉努兄弟的兒子葉赫納喇·布塞和葉赫納喇·納林布祿分別繼位為貝勒。明萬曆十六年(公元1588年),葉赫納喇·揚吉努的兒子葉赫納喇·納林布祿履行其父生前許下的婚約,將十四歲的妹妹葉赫納喇·孟古送至建州,予已經成為後金大汗的佟·努爾哈赤為妻。葉赫納喇·孟古後來極得佟·努爾哈赤的寵愛,不久生下了愛新覺羅·皇太極。一直到此時,兩家的關係還是比較融洽的。
明萬曆十九年(公元1591年),哈達部的貝勒哈達納喇·歹商愛慕葉赫部東哥公主的美貌,最先向葉赫部求婚。正在尋隙與哈達部仇殺的葉赫部貝勒葉赫納喇·布塞和葉赫納喇·納林布祿二人便合計謀殺哈達納喇·歹商,於是讓哈達納喇·歹商親自來迎娶。可憐哈達納喇·歹商不知是計,在高高興興迎娶東哥公主的途中,被葉赫部的伏兵無情擊殺。
佟·努爾哈赤既不是哈達部人,也不是葉赫部人,但他迅速崛起後卻得到了大明王朝的承認,被授為都指揮使,成為建州女真的著名首領,實力大增。因此,佟·努爾哈赤與其他女真部落的關係也開始迅速惡化。葉赫部當時是女真最大的部落,感到自己的政治地位受到了嚴重威脅,於是葉赫部的首領葉赫納喇·納林布祿向佟·努爾哈赤提出了領土的要求,卻被佟·努爾哈赤當然地拒絕了。於是,葉赫納喇·納林布祿便以此為由,率領哈達部、輝發部,並聯合了其他滿、蒙九大部落攻打建州。
為了聯盟對付建州,當時烏喇部的貝勒烏喇納喇·滿泰為弟弟烏喇納喇·布佔泰聘娶了東哥公主。東哥公主的父親、葉赫部的葉赫納喇·布塞出於結盟的需要,同意了這樁婚事,並接受了烏喇納喇·滿泰的聘禮。於是,烏喇納喇·布佔泰以葉赫部額駙(女婿)的身份,率三千烏喇部精兵加入了九部聯軍。
但是,戰爭的結果卻出人意料,接觸的軍事家佟·努爾哈赤以少勝多,連續擊敗了九部聯軍。東哥公主的父親葉赫納喇·布塞在這一戰中戰死,額駙烏喇納喇·布佔泰也被俘虜。
當葉赫部首領葉赫納喇·納林布祿見其兄被殺時,嚇得跌下馬來,被手下救了回去。據說,後來葉赫納喇·納林布祿向佟·努爾哈赤索要兄長葉赫納喇·布塞的屍體。佟·努爾哈赤竟然親自將葉赫納喇·布塞的屍體剖半(劈開一半)送還給了葉赫納喇·納林布祿。葉赫納喇·納林布祿受了如此驚嚇和侮辱,又哀傷兄長的慘死,日夜啼哭,不久也抑鬱而死。從此,葉赫部與愛新覺羅氏家族結下了不共戴天的仇恨。
葉赫納喇·納林布祿逝世後,其侄子、葉赫納喇·布塞的兒子葉赫納喇·布揚古、葉赫納喇·納林布祿的弟弟葉赫納喇·金臺石繼為貝勒。當時佟·努爾哈赤親率大軍圍逼葉赫部,而葉赫納喇·布揚古貝勒面對強大的佟·努爾哈赤無計可施,作為議和的條件,提出改將妹妹東哥公主嫁給佟·努爾哈赤為妻,葉赫納喇·金臺石也表示願意將自己的女兒嫁給佟·努爾哈赤的兒子代善為妻。佟·努爾哈赤久聞東哥公主的豔名,大喜過望,不但就此退兵,還下了聘禮,並向上天滴血盟誓,放過葉赫部。
但是,東哥公主的反應卻是強硬的:她發誓死也不嫁給殺父仇人佟·努爾哈赤,並公開放言說:“誰殺了努爾哈赤,就嫁給誰為妻。”於是,東哥公主的兄長葉赫納喇·布揚古貝勒當眾毀約,並向海西女真各部通告徵婚,條件是殺死佟·努爾哈赤。
明萬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哈達部發生了內訌,葉赫部的貝勒葉赫納喇·金臺石趁機率兵將哈達部劫掠一空。哈達部首領哈達納喇·猛骨孛羅只好回頭向佟·努爾哈赤求援,表示願意將三個兒子送到建州作為人質,以換取佟·求努爾哈赤出兵。但這個訊息很快就傳到了葉赫部。大敵當前,葉赫部驚恐之下,給哈達部貝勒哈達納喇·猛骨孛羅寫了一封信,說願意將東哥公主嫁給他,重修和好,但是條件是抓住建州統兵的將領,殺死建州士兵,不向建州送人質。東哥公主這個誘餌非常有效,哈達納喇·猛骨孛羅立即同意了,並約葉赫部貝勒到安圖和羅英額(今遼寧開原)共議計劃。
哈達納喇·猛骨孛羅的背信棄義當然激怒了佟·努爾哈赤。佟·努爾哈赤當即乘兩部未合之際果斷髮兵討伐哈達部,最終擊破哈達城,哈達納喇·猛骨孛羅被俘虜,哈達部就此滅亡。
明萬曆三十一年(公元1603年)農林9月,汗妃葉赫納喇·孟古病危,臨死前想見見自己的母親,佟·努爾哈赤為了心愛的妻子,趕緊派遣使者到葉赫部去迎接岳母。然而兩家仇恨已經如此之深,葉赫納喇·金臺石難以解開心中的仇恨,只派了葉赫納喇·孟古乳母的丈夫南太前往探視,佟·努爾哈赤就此氣憤異常。不久,汗妃葉赫納喇·孟古去世,佟·努爾哈赤極度悲傷,停屍三年之後才下葬,之後尊葬於尼雅滿山崗(今喬山,或稱啟運山)之陽。從此,建州女真與海西女真的葉赫部之間的仇恨又增深了一層。
明萬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輝發部的貝勒輝發納喇·王機努逝世,他的孫子輝發納喇·拜音達禮設計謀殺了他七個叔叔,自立為貝勒,但是部眾很多都不服他,紛紛叛離了他,逃到葉赫部去了。輝發納喇·拜音達禮不敢對依然強大的葉赫部提出要求要回部眾,只好向佟·努爾哈赤尋求幫助。佟·努爾哈赤藉機率軍幫他收復了叛離他的輝發村寨。
葉赫部見此情景,遂故伎重演,又提出將東哥公主嫁給輝發部的輝發納喇·拜音達禮貝勒。輝發納喇·拜音達禮果然立即與佟·努爾哈赤斷了交情,但是,葉赫部卻沒有履行諾言,輝發納喇·拜音達禮只好再次求助於佟·努爾哈赤。老謀深算的佟·努爾哈赤並沒有因為佟·拜音達禮的違約而責怪他,而是很爽快地答應再次出兵幫助,並且還將自己的女兒許配給他。這時,葉赫部又把東哥公主推了出來,允諾將她許配給輝發納喇·拜音達禮,以換取他與佟·努爾哈赤斷交。愚蠢的輝發納喇·拜音達禮竟真地願意如此,又背棄了與佟·努爾哈赤的盟約。這次佟·努爾哈赤認為時機到了,理由充足,於是在明萬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冠冕堂皇地率軍攻佔了輝發,輝發納喇·拜音達禮父子倆皆戰死,輝發部也就此滅亡。
海西女真中烏喇部與建州女真的多次聯姻,引起葉赫部的極大不安。於是,他們又打出東哥公主這張“王牌”。烏喇部貝烏喇納喇·勒布佔泰作為人質,曾在建州被關了三年,並娶佟·努爾哈赤的弟弟佟·舒爾哈赤之女為妻,此時卻為東哥公主的美貌所迷,拜倒在其石榴裙下,一心想要娶東哥公主。佟·努爾哈赤於因此明萬曆四十二年(公元1615年)親率大軍徵烏喇部。烏喇納喇·布佔泰此時感到懼怕,希望得到葉赫部的支援,遂將自己的女兒、兒子以及十七寨寨主的兒子都送到葉赫部作為人質,但是葉赫部的首領們權衡利弊後,竟然沒有派兵相救。在烏喇城被佟·努爾哈赤攻破,烏喇納喇·布佔泰投奔葉赫部。可惜,葉赫部並沒有履行承諾將東哥公主嫁給烏喇納喇·布佔泰的諾言。烏喇納喇·布佔泰因此鬱悶而死。
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五月,葉赫部葉赫納喇·布揚古貝勒見妹妹年紀已太大了,決定趕緊將東哥公主許配給東蒙古喀爾喀五部之一的暖兔部首領暖兔貝勒的兒子暖兔·吉賽,但東哥公主根本就看不上吉賽,堅決不同意。暖兔·吉賽為此很是不高興,甚至威脅說要進攻葉赫部。葉赫納喇·布揚古貝勒投機不成,開始擔心,而且這時候東哥已經年過三十,早已經是老女人了,婚事實在不能再拖了。權衡之下,葉赫納喇·布揚古貝勒最終將東哥公主許配給了喀爾喀部達爾汗貝勒的兒子蒙兀·莽古爾岱。這一次,東哥公主終於同意了。
滿族史書上記載:“建州得到這個訊息之後,貝勒們都非常氣憤,認為這個女人許給佟·努爾哈赤已經二十年了,現在又把她許給蒙兀·莽古爾岱,真是奇恥大辱啊!紛紛要求發兵把她奪回來。佟·努爾哈赤卻說:‘為了我們共同的利益可以攻打葉赫部,可為了一個女人打他不好。這個女人許配給我,我都沒有那麼生氣,你們那麼生氣幹什麼?’結果,三十三歲的葉赫老女就順利地嫁給了蒙兀·莽古爾岱。這件事情反映了佟·努爾哈赤能夠以大局為重,以和為貴,妥善處理各種關係。”
實際上,當佟·努爾哈赤聽到東哥出嫁訊息後,十分氣憤,當即就要出兵攻打葉赫部,以半路搶回新娘。但明朝政府擔心佟·努爾哈赤勢力太大,已經開始與葉赫部結盟,因此在這件婚事中派重兵護送東哥公主。佟·努爾哈赤因此有所顧忌,最終沒有出兵。但佟·努爾哈赤忿忿地詛咒東哥公主說:“無論此女聘與何人,壽命不會長久!毀國已盡,構釁已盡,死期將至矣!”
東哥公主出嫁時,已經三十三歲了。一年多後,果應佟·努爾哈赤的詛咒而病死他鄉,只在歷史文獻中留下了“葉赫老女”的稱呼。東哥公主的命運結束了,但以她的名義而起的戰爭並沒有隨她而離去,依然瀰漫在海西女真葉赫部與建州女真和明王朝的上空。
明萬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佟·努爾哈赤隨著勢力的不斷強盛,開始正式割據遼東,稱大汗,國號金,歷史上稱為後金。
明萬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在明王朝的支援下,葉赫部貝勒葉赫納喇·金臺石的兒子率軍進攻了後金大汗佟·努爾哈赤統治下的後金政權。第二年(公元1619年)農林1月,佟·努爾哈赤便給予了狠狠的報復。同年,明王朝鑑於後金大汗佟·努爾哈赤太過於勢大,東北各地幾乎都被他征服了,於是派遼東經略楊鎬率四路大軍前往剿滅。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薩爾滸大戰”。葉赫部也作為明軍的一部分參戰了,打算助遼東經略一臂之力。結果明軍大敗,葉赫部見到明軍慘敗,慌忙撤退。
這次大戰之後,腐敗不堪的明朝政府喪師失地。為挽回遼東局勢,明朝再次派熊廷弼經略遼東。在熊廷弼整頓遼東的空隙,明軍收縮防禦,後金大汗佟·努爾哈赤乘機調轉兵鋒,集中力量進攻葉赫部。當年的農林8月,佟·努爾哈赤對天發下誓言:“不克葉赫,誓不回師!”親率大軍征討葉赫部。
葉赫部出戰不利,於是葉赫納喇·金臺石、葉赫納喇·布揚古二人分別固守東、西二城,結果實力反而因此分散。佟·努爾哈赤命後金軍掘地為穴,城牆倒塌,後金軍順利攻入城中。葉赫納喇·金臺石拒不投降,自焚而死。葉赫納喇·布揚古見東城已破,孤城無援,在得到降後不殺的保證後,盟畢出降。佟·努爾哈赤為防止葉赫部東山再起,這次沒有履行諾言,當即殺了葉赫納喇·布揚古,葉赫部遂告滅亡。之後,佟·努爾哈赤將葉赫部的族民遷到建州,分散入籍編旗,變成了自己的臣民。
據說,葉赫部首領葉赫納喇·布揚古在臨死前對天發誓:“我葉赫納喇就算只剩下一個女人,也要滅建州女真。”
因此,民間一直流傳著因為葉赫納喇氏與愛新覺羅氏世代為仇,清廷宮中后妃不選葉赫氏的祖制。其實,這是荒誕的無稽之談,在整個滿清的歷史上,歷代皇帝大多都有葉赫納喇氏的嬪妃,清朝初期的第一才子納蘭·性德,即是葉赫納喇氏之後。而且,葉赫部的後裔子孫中,有不少在滿清朝廷中位居要職,例如:
葉赫納喇·金臺石的兒子葉赫納喇·德爾格勒,授佐領,予三等男爵;
葉赫納喇·德爾格勒的弟弟葉赫納喇·尼雅哈,授佐領,予騎都尉世職;
葉赫納喇·金臺石的孫子葉赫納喇·南楚,任護軍統領,襲三等男爵。
葉赫納喇·尼雅哈的兒子葉赫納喇·明珠是清康熙一朝有名的權臣,由侍衛授鑾儀衛治儀正,遷內務府郎中,後擢升為內務府總管,再授弘文院學士,又歷任刑部尚書、都察院左都御使、兵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後贈太子太傅,晉太子太師,可謂是權傾一時。
而葉赫納喇·南楚的兒子葉赫納喇·穆佔則率兵徵湖南、平雲南,後因功授正黃旗都統,列議政大臣。
……
不過,滿清王朝最終卻是真的亡於葉赫納喇·杏貞即慈禧太后以及後代之手,由於她的愚昧、保守和固執,加速了滿清王朝的腐敗和滅亡。
而最終簽署清帝遜位條約的,仍然是葉赫納喇氏族人——慈禧太后的侄女、清德宗光緒皇帝愛新覺羅·載湉的皇后、清遜帝宣統皇帝愛新覺羅·溥儀時的隆裕皇太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