儂氏起源及歷史

儂姓圖騰_儂氏圖騰

儂姓圖騰(儂氏圖騰)

  儂姓是中華姓氏之一,漢族、壯族、布依族等族均有此姓,雲南、廣西、貴州等地均有分佈。儂姓現今人口約六千,排在第八百五十五位。

【得姓始祖】

  (暫缺)

【起源源流】

  源流一

  唐時西原州(故治在今廣西扶綏西南)蠻首領有儂氏。(《唐書·南蠻傳》)一說南人自稱儂,因以為氏。(《姓氏考略》)

  源流二

  唐時儂峒以森林為原始圖騰,壯語森林音近儂,部落遂以儂為姓,今廣西西南壯族多此姓。

  源流三

  壯族以多毛狗為原始圖騰的氏族,亦以儂為姓。

  源流四

  布依族有此姓。

【遷徙分佈】

  遷徙

  (暫缺)

  分佈

  儂姓是一個多源流多民族的姓氏,唐時西原州(故治在今廣西扶南西南)“蠻”首領有儂氏,見《唐書·南蠻傳》。一說,南人自稱為儂,因以為氏。今布依、壯等民族均有此姓。儂姓現今人口約六千,排在第八百五十五位。

  今大多分佈在雲南、廣西、貴州等地。

【郡望堂號】

  (暫缺)

【楹聯典故】

  (暫缺)

  【祠堂古蹟】

  儂氏土司衙署

  儂氏土司衙署位於雲南廣南縣縣城北街一小校園內。建於元初,曾設有大小衙門,佔地面積11000m2。自元朝至民國的近七百年間,土司制度世襲27代,掌管廣南政治、軍事、民刑、錢糧等大權。

  廣南儂氏土司衙署,佔地面積11000平方米,位於廣南縣城北街,座東向西,地勢高敞,深門重院,曾有古建築群100餘間。從門前沿四道石階拾級而上,分層設大門、中門、三門,大門上豎一塊“廣南世襲清軍府”直匾,署前砌一道青磚照壁,大門口置石獅一對,左側有供告狀人擊鼓申訴的鼓棚。進大門第一臺設監獄、代辦房、籤房等兩間;第二臺是東西書院、議事廳、大堂等,後院有氣勢恢宏的五鳳樓,左上側有儂氏宗祠、白馬廟等。署內桑柏錯落,桂花飄香,珍禽棲息,深感歷史的厚重與悠久。現土司衙署內尚有三門、公堂(議事廳)、祭祀廳、五鳳樓、書樓等尚為完好,大部分建築被拆除或改作它用。建國後一直作為縣城第一小學校址。是中國壯族土司世襲時間最長、規模最大、儲存最完好的古建築群。院內曾設有大衙門、小衙門、花果衙門,在土司制度中較為罕見。

  據《儂氏家譜》載:廣南土官儂郎恐,自元代設宣撫司,其裔在此世代傳襲。衙署沿四道臺階而上,分設大門、中門、三門。大門上原豎有\"廣南世襲清軍府\"直匾,築一青磚照壁,寬6米,高5米。大堂口置青石獅一對,左側有鼓棚,旁設監獄兩間;衫院內有代辦房,簽押房;東、西為書房、議事廳;後院有五鳳樓等,規模龐大。現存小衙門殿堂,儲存尚好,七開間,歇山頂,抬梁式木構架,高9米,通面闊14.30米,進深21米,木柱42棵,用材粗大,屋宇宏偉。

  在清王朝時期,地方土司衙署的議事廳只能建五開間,廣南土司衙署卻建為七開間,在當時是少有的。

  廣南儂氏土衙署是中國壯族土司中建築規模最大、權力較為集中、管轄範圍較寬、世襲時間最長的土司府。如今已成為廣南著名旅遊景點之一。2003年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典籍記載

  雲南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地處西南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廣南是壯族雜居和聚居的壯鄉。有關廣南土司的歷史,《壯鄉廣南》一書中介紹:土司是元明清封建王朝在少數民族地區設定的統治當地人民的機構,世襲繼承。雲南通志土司考述,“滇之土官,肇於元而盛於明,清代固之。”《明史》亦有“廣南土司”錄。從有關歷史考證,廣南土司始於元初,儂氏家族世襲繼承,在清中期前是廣南地區的最高統治者,掌握著政治、軍事、民刑、錢糧大權。廣南儂土司歷來臣服於元明清封建王朝,向中央政權繳納貢賦和服從中央王朝政府的調徵。

  雲南地方誌書載:“土官儂郎恐,儂智高之裔也,元至元間,立廣南西道宣撫司j,郎恐以軍功受宣撫,卒,傳子不(布)花”,前述元江那氏之布召劇與儂智高有淵源關係,其後人改以刀、方、羅、白和召(趙)為姓,那麼,勐龍的“布勐”及其後人叭護猛,乃至猛勇的召齋、召漢喃,也極可能與不(布)花、布召劇一樣,緣自同一祖宗。

補充糾錯
上一姓氏:
下一姓氏: 女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