甯氏起源及歷史

甯姓圖騰_甯氏圖騰

甯姓圖騰(甯氏圖騰)

  甯氏是中華姓氏之一,根系中原,源自姬周。春秋時衛武公將其子季亹分封於甯邑(今河南獲嘉),其後裔以邑為氏,繁衍甯氏一脈。《左傳全譯》載:"甯氏出自衛武公,至甯喜為九世,並做衛卿,故言九世之卿族"。甯氏已歷經兩千八百餘年,遍佈閩、粵、贛、桂、湘、魯、豫、浙、皖諸省及海內外。甯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在二百四十一位,現今人口約六千,排在八百三十七位。

【得姓始祖】

  季亹:甯氏的得姓始祖。據古書記載,季亹是春秋時諸侯衛武公的幼子,分封於甯邑(今河南獲嘉、修武一帶),後世以邑為氏,繁衍甯氏一脈。衛武公生活在前 853 年至前 758 年,距今已有2800 多年,衛武公(姬和)是衛國第十代國君。衛國的第一代國君康叔(姬封),為周武王同母弟,也是甯氏遠祖。

【起源源流】

  源流一

  甯,商代古國(故地在今河南獲嘉東北),見《路史·國名紀》。甯,為商王重要田獵地,商代甯國即西周初姬姓甯國,為晉邑,後人以國名為姓。

  源流二

  系自姬姓。遠祖康叔(姬封)為周武王同母弟,為衛國始君。傳至十世衛武公,將其子季亹分封於甯邑(今河南獲嘉),後世以邑為氏,繁衍甯氏一脈。春秋時,甯氏有“九世卿族”之稱;甯戚為齊大夫、大司田,與管仲共輔齊桓公成就五霸之首。此支甯氏已歷經兩千八百餘年,其堂號為“齊郡堂”。史稱甯氏正宗。

  源流三

  出自党項,西夏党項人有甯姓。見《宋史》。

  源流四

  唐時西原(故地在今河南靈寶西南)蠻豪有甯姓。

  源流五

  隋時欽州刺史甯猛力(甯猛力),似為俚族。

  源流六

  出自滿族,滿族甯氏,世居遼寧海城西牛莊,見《欽定八旗通志》。

  源流七

  出自其他少數民族,彝族、土家族、朝鮮族、傣族等民族均有甯姓。

【遷徙分佈】

  遷徙

  (暫缺)

  分佈

  甯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在二百四十一位,現今人口約六千,排在八百三十七位。

  甯姓是現行罕見姓氏。今河北、河南、廣西、四川雲貴等地均有此姓。

【郡望堂號】

  郡望

  齊郡: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滅齊國,於其故地分置齊郡、琅邪郡。齊郡是秦統一六國施行郡縣制後設定的一個郡。西漢後期,齊郡僅轄十二縣,大致相當於今淄博市區東部及青州、臨朐、廣饒一帶,隋煬帝改齊州為齊郡,治歷城(在今濟南市城區),臨淄改屬北海郡。唐初改郡為州,廢齊郡,復置齊州。宋曰齊州濟南郡,升為濟南府,即今山東臨淄。

  堂號

  齊郡堂:以望立堂。

  字輩

  湖北大悟孝邑

  (1)始祖受三於明洪武時,從江西南昌十字街三眼井遷湖北大悟北鄉(楚北里高車畈)。至五世思安生九子(釗璝瓉斌碧琪浩泰榮)改名“九門衝”,有房支移白果樹灣。

  (2)明弘治年間,九門浩之子道三,由悟邑白果樹徙孝邑花園鎮甯家河,是為孝邑始祖。歷五百餘年傳22代,衍7500人,散佈於湖北、江蘇、安徽、河南、江西、西安、成都、浙江、新疆,以及臺灣或僑居海外。

  (3)大悟縣廈店鎮甯家河始祖墓,今為本村加工廠。孝昌譜自道三上溯皆源自大悟。

  (4)棗陽甯氏為江西南城湖山後裔,世系:湖山→履堂→質齊→用晦→百二(號睦堂)→福→壽四→有昂→啟十六→昂十九→宏二→平怡→寕十一→文一→鑾→

  房分支:湖山→充堂→約齊→ 充堂後裔甯旦(字海門),遷棗陽經商。

  湖北孝昌

  (1)孝昌花園鎮甯家河、孝昌白沙鎮甯村,1990年三修族譜百字輩:“祖自衛侯起,宗從惠子傳,一朝名輔佐,萬古永象賢,積德宜敦本,存仁在守先,聖君尊親友,世家貴忠廉,陽春映華宇,開創新紀元,治國順民昌,崇政律法嚴,建業由勤儉,固基有硯田,學文尚經武,裕厚繼向前,誠正齊修養,格物明教化,綱常恆維達,恭恂克禮寬。”陂邑(大悟)與孝邑(孝昌)同宗甯殖(惠子),相同百字派。

  孝邑32字輩後16字:“尊儒重本,守義行仁,敦篤傳家,福自天申。”(星鋒帖)

  (2)甯家河曾有一牧場,因慮為外姓佔據,即從甯家河遷入幽龍、幽虎兄弟,其後裔中有甯重發、甯本巍、甯守相(星鋒)三代。原村名楊甯湖,至清末民初遷入大量宋氏,改名宋家灣。孝昌原老譜字派:“孔正萬世,學業永昌,克紹先賢,□□□□,尊儒重本,守義行仁,敦篤傳家,福自天申。”

  湖北鍾祥

  (1)先祖甯霖,從山西洪洞遷河南淅川,1966年建丹江口水庫移民湖北鍾祥大柴湖。二代甯義,三代嘉模、嘉嚴、嘉祿。後續32字輩:“鴻文兆作,佰世永昌,仁義忠正,邦家之光;宗族振興,英豪賢良,紀元開泰,勝景慶長。”傳18代。(世林帖)

  (2)鍾祥石牌鎮字派:叢絲先國曰,士逢必守正,進關本家忠,自歷虎朝庭。興龍帖

  (3)另一支字輩:“正、進、官、本、家、宗”。

  湖北荊楚

  智愚堂始祖甯武,居河南信陽雞公山,元末戰難,其子清、顯、秀、銓逃亡江西監利,後在江陵縣白馬鎮建立甯家淵,歷600年人口三千,分居於監利、洪湖、江陵、公安及湖南嶽陽等地。清乾隆年創修家譜,同治11年二修,1987年三修,累計48字輩:“朝光其本,榮先必達,善承祖德,詩書永發;文人興啟,顯昭賢良,家聲克振,繼緒有章;敦重才學,立志衛邦,惟守宗功,世代盛昌。”

  湖北荊門

  本支聚居於東寶區牌樓鎮周圍,散居於馮廟、榮星、革集及白廟街江山村、團林甯廟村等地。其中江山、馮廟一帶尚存族譜碑記。碑記字派:“國正民安太,經心繼揚忠,遠必兆祖德,成開萬世通。”族譜輩序:國同—正相—民良(四兄弟)—安仁(住馮廟周灣)、安華(住江山)、安信(住迎春)、安生(住甯大橋南龍井村)—太興、太華、太富—經武—。

  湖北荊門

  (1)字輩與長沙相同:富必永繼文,運世正本上,舉國元成義,家宗德澤譜,雲開萬代盛,傳廣照三才。

  (2)有一支,原籍荊門十里鋪,現分佈於荊州、沙市、荊門,字輩:作德永賢良,萬事福壽長。

  (3)另一支,荊門字輩:鴻文兆作,佰世永昌,仁義忠正,邦家之光。

  湖北麻城

  (1)麻城市白果鎮甯家灣,始祖世傑系嶺南派甯逵後裔,明洪武年間由江西吉安府吉水縣遷此。字輩“承宗開永大,立德紹其經”。另有散支字輩“金玉照作”。

  (2)調湖廣填四川,麻城甯氏徙川定居達州、南充、旺蒼等地,雍正年有分支入川定居犍為縣。

  湖北隨州

  (1)隨州環潭雲陽甯氏,來自湖北棗陽甯家大灣,字輩“宗世傳家”。環潭另一支字輩“大家開天世澤”。.

  (2)隨州安居加廟字輩“光明正大”。廣水市應山字輩“文章可以,華國道德”(華勇帖)。洪山區字輩“立成啟江遠,萬代高書樓”。

  湖北恩施

  百年前自湖南常德遷入湖北恩施州(今恩施市),2004年與湖南祖籍續上家譜。字輩:蒙佛言世系,龍必儒學永,昌之光宗庭,敦誠輝道德,宏茂振文明,厚澤傳家遠,良才啟運新。

  湖北鄖西

  鄖西縣上津鎮槐樹鄉甯氏,曾祖“義”字,祖父“忠”字,父親“立”字。疑屬大槐樹系,與陝西山陽縣同宗,字輩:“立成啟江遠,萬代高書樓”。

  湖北宜都

  江西遷湖北,字輩:天福學漸高,祥必德忠朝,思國世家昌,開啟大明光,清龍傳代遠,興發永慶長。

  湖北天門

  父遼寧海城人,當兵南下天門市,字輩:維述宗緒長,國兆永吉昌,洪福恩廣大,百世立朝祥。

  湖北武漢

  武漢市漢南區甯氏,來自漢陽縣奓山,現已六世同堂(有大合照)。一支字輩:…定、遠、長…

  黃石武穴

  黃石市鐵山區和武穴市甯氏,均來自安徽青陽縣陵陽鎮,武穴的來自陵陽鎮華陽村。

  湖北利川

  祖籍湖南衡陽牛廊村西廂街,明洪武時遷湖北利川,字輩:定俊豪資宗順。

  湖北五峰

  五峰縣甯氏來自湖南,字輩:大開弘士元,文武定安邦,本志紹先緒,光榮萬代昌。

  湖北襄樊

  襄樊市甯氏字輩:國政明安太,景信吉祥忠,光天耀祖德,雲開萬世同。

  湖北潛江

  潛江市總口農場,祖父從河南南陽遷潛江,字輩:國、保、獻。

  浙江江山

  (1)江山市虎山街祝家塢始祖本良,系建寧念三公長子興祚後代,清初(約1660年)從江西南城遷江山,百年前建祠堂。自二世起40字輩“興啟重繼應,明益叔文伯,普原仲廣希,大本立時中,綏安培德懋,建武發源芳,詞章昭祖訓,仁讓毓賢良。”已傳“發”字輩念三29世。

  (2)輩序:甯逵-猛力-長真-璩-原悌-以良-後年-太四-四公(仲蓉)-小四公-七公(勳)-十公(開)-廿九公(啟)-十四公(明)-五公(宗堯)-十八(迪公)-用之(建寧安吉支祖)-三七(博卿)-念三(建寧始祖)-興祚-啟賢-重祥-繼善-三七郎-回郎-茲郎-祥卿-叔良-文安-伯廣-永旺-原倫-福豹-廣萬子-希高-大啟-本良(江山始祖)-立靼公-時惟-中華-綏紹-安全-培喜-朝龍-茂陽-建松-水軍-虞辰。

  浙江常山安吉

  (1)常山縣族譜,始修於清康熙58年(1719),道光14年(1834)修一卷木刻本,咸豐11年(1861)季作舟修二卷,光緒20年(1894)吳聚文重修,五里鄉大弄村木刻板。

  (2)安吉縣甯氏族譜,清光緒3年(1877)木刻板,常山縣大橋頭鄉青石塢村出版。

  溫州龍游

  溫州甯氏來自福建,字輩…茂、建、武、法…另,浙江衢州龍游也有甯姓人

  浙江湖州

  湖州市南潯鎮馬腰有個寧家壩,祖籍雲南宣威。

  河北承德寬城

  寬城縣甯氏祖籍山東章丘,清前遷居河北遷安,清初再遷寬城。一世玘穩,二世文、村、秀、美、榮、華,三世”德“字輩(共12人),四世“珍、雲、生、和、順、平、瑞、來、成、全、鐸、明、鋒、祥、富、貴、來、林、僧、順、岐”,五世起“文武雙全”,已傳8世。

  另,四世甯平,原六機部七研院705研究所工程師,1978年聽同鄉甯延校說,本支“德”字輩以下排序:興玉延笵舍記書鴻昌,是為近祖,正在尋根中。

  河北邯鄲

  (1)邯鄲市館陶、廣平、成安、魏縣、大名等地的甯姓村,大多來自山西洪洞。邯鄲字輩“有學愛金”。

  (2)館陶始祖甯安妣趙氏,來自山西洪洞,自二世起字輩“思加懷自,化成國宗,文法興金,廣維(為)志鵬”。傳17世,分居房寨鎮南拐渠村、壽山寺前甯堡村、後甯堡村、壽南村。

  (3)曲周縣河南疃鎮甯屯,祖籍山西洪洞,高祖甯海—二世風馳—三世有才,已傳21世。

  河北樂亭

  先祖兄弟五人,明朝來自山西洪洞,長兄大支居城裡,其次四支住甯莊。後人分居城南、湯家河、毛莊及灤縣雷莊等地。第二支蘭森,清嘉慶已卯科舉人,由郎中任甘州(蘭州)知府。蘭森長子曾倫,道光庚子科進士,授山西道監察御史,升浙江按察使,代布政使,封其家世襲雲騎尉。蘭森次子曾笏,任浙江慈溪知縣。

  河北涿州

  (1)來自山西洪洞大槐樹,落戶天津雙港鎮。有一支轉遷涿州碼頭鎮小塢村、東仙坡鎮東鹿頭村,另一支遷北京房山區興禮村。

  (2)明初“隨龍移民”,從山西遷涿州、房山、密雲、寧河等地。

  (3)一支字輩:“廣、兆、世、葆、克、慶”,二支字輩:“…德、春、士、振”。

  河北香河

  元末明初隨軍來自河南,遷入大都北京,戰亂時分支:老大居香河縣梁家務村,老二到北京密雲,老三遠徙吉林四平。另一說,始遷祖甯國棟,原籍山西永濟,明初“隨龍”移民,落戶香河梁家務,自稱大槐樹系;長門留守香河,次門後裔於清初到密雲創業,後成望族載入縣誌。

  河北河間

  明初,先祖來自洪洞大槐樹,一門四兄弟“江河湖海”,海門落戶河間府留古寺甯莊兒,已傳二十幾代。老族譜毀於“文革”,族人分居於留古寺村、艾村等周邊村,後有分支外遷山東、遼寧等地。

  河北遷安

  遷安市甯氏分居:挪河村、闞莊村、萬軍村、前丁官營、省莊村、管莊子、扣莊村、公平村、尚莊子、南代營、西密塢等村。其中闞莊始祖甯秀,已傳12代。

  河北寧晉

  先祖於明末清初期間,乘船自滏陽河至寧晉亥村上岸,定居黃兒營村,本村現有甯姓數千人。但不知是從南方由大運河至此,還是從天津方向而來。

  易縣望都石家莊

  易縣三地甯氏都來自山西洪洞大槐樹,望都字輩“…順榮開士…”有兩支缺敘。

  石家莊字輩同館陶,有人在“上山下鄉”時,又從任丘遷山東。

  河北灤縣

  灤縣有四個甯姓村,其中雷莊鎮徐莊200戶,輩分:“雲百世(昌)玉紹”,當屬樂亭分支。

  河北曲周

  曲周縣始祖甯海、王氏,來自山西洪洞,已歷23世,從14世起字輩:有中來景,好天章增。

  河北青龍

  來自青島大水坡,落戶大巫嵐木家溝,傳五代,字輩“文魁德志廣,光遠世澤長。”

  河北永年

  永年縣甯屯村,元末明初從山西洪桐大槐樹移民至此。

  河北景縣

  景縣連鎮小甯莊,明朝洪武年間由山西洪洞遷來。

  河北東光

  東光縣秦村鎮大甯村,輩分:長、福、書、玉、保、廣、吉……

  河北隆化

  隆化舊屯滿族寧氏,家譜毀於文革,據說是漢人隨龍掃北因功而賜姓。

  河北滿族寧氏

  滿族正白旗寧氏,清順治元年隨王公莊園管事入關,從瀋陽到承德,嘉慶皇帝賜其寧姓,後遷豐寧縣跑馬佔圈,落戶王營鄉胡太溝門村。輩序:安-鳳-河-廣(繼) -寬(始遷豐宜)-德-芳。其後字輩“國恩家慶延,宗本祖紹聯,樹德蔭積貴,希裔永守傳。”後有分支遷隆化縣。滿族寧氏有別於漢族甯氏,但現已混淆不清。

  山西稷山

  (1)始祖嗣忠,祖籍山東章丘甯家莊,生子信遠(缺敘)、次遠;次遠生子秉讓、秉直。元末避禍外逃,秉直定居山西稷山縣瞿店鎮西位村,生八子(習椿希肥伍巨柒欽),迄今630多年,傳23世,立30字輩:“秉希質子尚,守三天之有,育其兆慎乃,儉德惟懷永,圖浚哲文明,元溫恭允塞。”秉讓落戶陝西合陽縣新池鄉西王莊,後有分支遷河南盧氏縣,1680年立字輩:“斌綱德世,耀家大典”

  (2)東蒲村甯氏有“宰相裔”之說,於唐朝遷稷,始祖騰,高祖韶,曾祖釗。現三千人,分為東中西三支。東支始祖甯衡,傳16代。字輩:衡淮絨邦,自國文習,全帝大士,萬元希鳳(潔)。

  山西絳州

  明洪武至永樂組織大規模移民,在洪洞縣廣濟寺設徵辦點,強制遷徙十多省市,後稱“大槐樹系”。現分佈於河南三門峽、洛陽、洛寧、偃師、郾城、扶溝、沁陽、南陽,河北涿州、香河、石家莊及邯鄲一帶,陝西臨潼、潼關、武功,山東鉅野、平原,江蘇徐州、豐縣、沛縣,以及北京、天津、新疆、黑龍江、甘肅武威等。

  山西萬榮

  萬榮縣裡望鄉南陽村甯氏,四世祖來自稷山縣瞿店鎮西位村。此始輩序:從輕(處士)—貴(處士)—鑑(明邑庠生)—釗—尚仁—晉善、晉芳(明萬曆辛卯科舉人,山東高密知縣)—獻可—鼎—篤—世德—世輝—若梅—邦彥—廣—乙丑—文?—全山—敬、才—。已傳21世。

  山西清徐

  始祖甯斌,江西臨川縣人,明初隨軍到太原,世襲“屯田理事”至明亡。明成化初移居清徐徐溝鎮,建立甯家營,已540年,傳21代。家譜輩序:斌-宣-澄-保-文魁-子知-抱藎-紹武-瑾-桂芳-之鳳-時中-永泰-來喜-仕衛-方燉-禎福-雨田-永兒-曉龍-

  山西聞喜

  始祖甯景先,元代自稷山鐘樓巷遷聞喜裴村。明清時成為晉南名門望族,時稱“河東豪門”。家譜“孝悌忠信”四集,明萬曆32年創修,後又經清朝三次續修。據考,山西聞喜、稷山及陝西合陽同出一脈,源自山東章丘,同履“遇西而落”之約。

  山西朔州運城

  (1)朔州市先祖甯世昶,明洪武年間來自洪洞大槐樹,落籍朔州市神頭鎮沙疃村,字輩…大、萬、如、純、日,有的分居三家店村。

  (2)運城市甯氏也有的來自洪洞大槐樹。

  山西河津

  河津市甯氏來自稷山瞿店鎮,現約2000人,分佈於城區百底村、黃村,樊村鎮西衛村、幹澗村,僧樓鎮南午芹村等地。當地名人有甯太奎民營企業家,甯英傑曾任河津縣領導。

  山西洪洞

  洪洞縣甯巨龍有四子:真、常、燕、飛,後裔聚居晉中榆社和平村甯家溝。

  運城新絳

  運城市新絳縣陽王鎮劉峪村甯氏,家譜毀於文革,只知“萬、鴻”字輩。

  山西臨汾

  臨汾市襄汾縣襄陵鎮甯氏,缺敘。

  河南南陽

  (1)清嘉慶年間由山西洪桐遷河南,居南陽市宛城區金華鄉甯楊莊,字輩:“大克成學,全新佔玉。” 2007年續字:“安東振慶萬永興,德榮志澤繼傳宗。”唐河縣桐寨鋪甯氏同此一脈。

  (2)先祖從湖北孝邑遷河南,現居南陽與信陽交界處。孝邑老譜32字輩,只知後16字“尊儒重本,守義行仁,敦篤傳家,福自天申。”爺“傳”字輩,父“家”字輩。

  (3)南陽唐河縣源潭鎮始祖萬春,字輩“德義興發”,爺“明”輩,父“金”輩,至清末析分四門。另,南陽市桐柏縣有一村莊,約有甯姓800人。

  (4)南陽桐柏縣毛集鎮李樓村甯老莊,祖籍湖北孝邑花園甯家河,從山西洪洞移民河南南陽,知太爺以下三代輩分“榮、傳、家”。

  河南孟津

  (1)明永樂時始祖遷自山西洪洞,落戶孟津東部水口村(今安寧村),二世單傳,三世兄弟5人,長、次移居西部寧嘴村。從六世起字輩:“全金百王,守魁安儒,明月世宗。”清末續添:“太移孟河岸,永傳萬年春。”五百年傳20多代,共1500餘人。

  (2)洛陽孟津安寧村字輩:漢宗衛國起,戰勝文明英,德才傳運廣,永久福世興。“漢”字107代,已傳至123代“福”字輩。1998年續譜時,有安寧村、寧半路、寧嘴村、裴坡村、扣馬村、王良村等參與。

  河南長垣

  (1)始祖爭魁從獲嘉遷長垣,居常村鎮甯莊村(甯堽),傳18代。字輩“爭宗世忠瑀,慎大殿培際,廣瑞丙(東)甲允。”春秋時長桓為衛國蒲邑,是衛大夫甯殖采邑。

  (2)長垣甯莊村始祖立朝,家譜毀於文革,有一部流落山西,字輩 :“…甲丙瑞廣雲”,歷300年傳15世。

  河南獲嘉

  獲嘉古甯邑為甯氏發源地,現已無土著甯裔。目前居於獲嘉的甯氏有兩家,分別來自湖南和洛陽。位於史莊鎮李村,尚有遺存甯家墳古墓,為獲嘉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05年被確認為“甯氏始祖季亹墓”。2008年清明,“中華甯氏宗親聯誼會”組團到獲嘉,舉行首屆“尋根祭祖大典”,引起轟動效應。

  河南沁陽

  (1)沁陽河內族譜,明萬曆15年甯笏纂修。始祖甯宏經攜四子,由山西洪洞劉右村徙泌陽縣西關,現分居西關、牛莊、範崗、丁莊等地。字輩:子步鬥輝,彥之天新,福錄榮春;千秋基業,錦繡前程,繼往開來,大展宏圖,書耕誠信,康樂永存。(2)沁陽新店甯氏,字輩…大、俊、國、紀、學…

  河南鎮平

  鎮平縣西郊甯莊村,始祖守良為明處士,隱居而有名望。七世系:守良—尚志—三才—永福—輝先—元勳—天培,已傳14世。現存墳園石碑,為六世元亮立於清乾隆。

  家譜字輩:“守尚才永輝,元天憲心子,成春開繼思,孝祖安康福,保鹹宣龍政,昭洪澤祥尊,勝順統乾崇,瑞靖熙壽延。”

  河南淅川

  淅川縣2003年續譜,兄弟5人分遷各地:始祖甯霖(淅川縣李官橋臺子山寧家村)、森(鄧州寧營)、紹(桐柏寧家灣)、賢(湖北南漳)、毅(河南泌陽)。世系輩序:甯霖—甯義—嘉祿—彌震—師沛—先俞—國才(先俞二子)—希聖(國才二子)—成才—從林(成才二子)—玉海—鴻明(遷陝西蒲城另詳)。

  河南濟源

  祖籍山西平陽,明洪武二十年(1387)遷自洪洞大槐樹,初居河南滎陽河邑趙補村,繼遷懷慶府沁陽。清康熙年間,12世祖甯昇,分遷濟源五龍口東逯寨。本支字輩:“昇志可學天朝昌,元全基肇洪洞方,來汝孝仁紹先德,端本善則世永芳。”至16世繁衍近千人口。族屬太原清徐宗支。

  河南沈丘

  沈丘縣蓮池鄉甯莊村,系安徽阜陽分支,已有三百年曆史。始遷祖甯魁武,是阜陽甯氏三門九世裔孫,潁譜五修時已收入。沈丘字輩略同阜陽:若大繼文南,光國克承傳,尚寶毓爾家,學道永其年。

  三門峽

  始遷祖劍武、釗武,從山西洪洞徙陝州淆裡村,後釗武另創甯家窩。老譜字輩“五良西建,法作登廣,全好志德”,至“德”已傳23代。現有1.5萬多人,居於湖濱區、陝縣、靈寶、盧氏、魯山等地。

  河南孟縣

  舊孟縣即孟州市,古為孟州河陽,是元代甯玉將軍的故鄉。甯玉累官浙西道都元帥兼沿海上萬戶,後裔分佈於江、浙、陝、粵等省,他任蘇州長橋鎮守時,留下的一支情況不明。

  河南扶溝

  明初由山西洪洞縣大槐樹遷入扶溝縣曹裡鄉,已傳21代。近年續譜字輩:“祖、道、傳、述、廣。”先祖有二子,為避充軍,次子改姓張,扶溝縣韭圓村之張姓,實為甯氏,考《甯張氏族譜》。

  河南新安

  新安縣石寺鎮下燈村後甯溝,屬大槐樹系。永德堂17世(失諱)—18世璉(珩、瑤)—19世志德(崇德、修德、尚德)—20世天福(福堂、福全、福雲)—21世有—22世佔—23世忠—

  河南洛陽

  始遷祖宏基,明初來自山西洪洞,落戶洛陽市郊大營村。老譜字輩:“念祖修德,孝思維則,本立道生,同彥千百”。新譜後續80字輩(略)。

  伊川、宜陽家譜

  先祖兄弟仨,明正德年間來自山西洪桐,長祖宏基落戶洛陽大營村,已傳21代;次祖宏信落戶宜陽高山村,已傳23代;三祖宏善下落不明。

  博愛鄲城

  博愛縣許良鎮陳範村甯氏,來自山西洪洞,輩序:良、靖、長、振、志。

  鄲城甯氏,字輩…超、祥、德…

  河南封丘

  新鄉市封丘縣甯氏,我村兩千多人,家譜不太相同。我家字輩“俊家遠祖玉”,我爸“家”字輩,我“遠”字輩。

  河南汝州

  明正德年間先祖來自山西洪洞大槐樹,落業汝州陵頭村,家譜字輩:“汝…廷、西、學、文(振)、萬、全、天。”

  河南偃師

  明初來自山西洪洞,傳24代,分佈於大口鄉甯村,邙嶺鄉丁門口村、劉坡村,及顧縣鎮、緱氏鎮等地。

  河南郾城

  郾城馬店村、掛刀營村、甯莊村三支同宗,明初由山西洪洞縣遷入,與洛陽甯氏同屬大槐樹系。

  河南民權

  民權字輩:文博永宏懷,慶太新長友,福一照中來,積德後平安,風世樂茂林,天書啟光燦。

  鄧州社旗

  鄧州市甯氏字輩:開、國、成、相、瑞。社旗字輩(從曾祖起)…萬、國、長、(更、明)、景…

  固始郟縣

  固始縣觀堂鎮祁樓村甯莊,來自安徽阜陽,字輩:鳳、友、玉… 郟縣甯莊輩序:宗、坤、國…

  河南信陽

  信陽市平橋區邢集鎮甯老莊,祖籍湖北麻城。本村人甯淮,曾任空軍副軍長。

  河南商丘

  商丘甯氏1942年遷自山西,爺“宏”字輩,父“懷”字輩,我“慶”字輩。

  滑縣確山

  滑縣白馬城,有一支也以甯從道為始遷祖。另,確山縣普會寺張營村有一甯家灣。

  安徽霍山

  霍山大化坪汪良鋪始祖甯本大,二百年前遷自青陽陵陽;另一支始祖甯懋松,自青陽遷潛山洗腳河,繼遷霍山磨子潭金家衝,後因水庫移民再遷霍邑單龍寺、樊衝。老譜字輩:“木以三成士,志世法先德,懋勤迪衍優,彝倫攸敘庶。”

  2011年兩支合修,齊郡智愚堂《陵陽甯氏家譜》,原66-99世字輩“孝思維則,顧予烝賞,彝倫攸敘,庶曰式臧,自求伊祜,鹹懷忠良,昭格列祖,福祿爾康。”後又續增字輩:“敬學賢才,崇功偉業,敦行榮瑞,奉道祚興,佑啟宗耀,繼澤顯揚,宏浩永盛,家慶延昌。”

  安徽廣德

  (1)始祖為陵陽茂玉公,系青陽城西十字墩慶餘堂鼻公後代。北宋至和時遷桐川大北鄉陽仙塘,後遷趙家村(今廣德新杭鎮甯村)。總譜記至71世系,後添24字輩:“學思自銘,其慧方昌,祥先安大,真紀明良;延祖晨光,原遠晴長。”

  (2)祖籍江蘇宜興,清嘉靖年間因瘟疫外遷。後有學福之子玉堂,於清光緒11年(1885),從湖北鍾祥安樂府甯家灣徙安徽廣德縣風橋鄉沈村稻堆山。字輩:正本尚啟國,元丞一家宗,德澤普開榮,萬代堅傳光,大兆三才必,□永廷文應。

  安徽青陽

  東漢時從山東遷皖南陵陽,清乾隆時為望族,分居青陽、石臺、東至、肥東、廣德。霞公祠始祖茂玉,漢桓帝和平元年(150) 任刺史,巡古黟歙等地,次子廷用卜居陵陽。家譜字輩:孝思維則,顧予蒸賞,彝倫攸敘,庶曰式臧,自求伊祜,鹹懷忠良,昭格烈祖,福祿爾康。祖地許橋有三支,另有分支多家,字輩大同小異(都帶“攸”)。陵陽曾有祠堂數座,現僅存新屋裡霞公祠。另一散支,從青陽遷杭州。

  安徽阜陽

  始祖從善,北直隸通州人,於彭城前衛所從事。二世甯寬,明永樂元年官羽林前衛指揮同知,誥封懷遠將軍。三世甯端,世襲“指揮同知”,明宣德時調任河南都司潁川衛,始定居潁州,後成阜陽“八大家”之一。清康熙時,甯世簪進士創修族譜,字輩“若大繼文南,光國克承傳,尚寶毓爾家,學道永其年”,今已六修。大悟95版族譜,載“安徽潁州支裔,世簪曾到孝感尋親”之說,純屬訛誤。

  安徽合肥肥東

  (1)齊陽郡智愚堂,系甯戚裔脈,始祖開福、開東,由山東遷安徽陵陽,有祖傳楹聯“齊郡家聲遠/陵陽世澤長”。至明末,移居合肥東北鄉,析分甯家廟、甯家崗兩支。原18世老譜失落,奉開福、開東為一世,已傳22代。

  清光緒25年(1899)創修宗譜時,從17世統一字輩:“世傳仁德遠,善慶福源隆”。1999年,由甯士耕續修,新立20字輩:“敬學賢才有,崇功偉業彰,敦行榮瑞久,奉道祚興昌。”族人六千,分佈於肥東、肥西、當塗、蕪湖、南京、徐州等地。

  (2)合肥寧崗支譜,清光緒年(1897)甯家模編纂。先有發祥遷安徽合肥,後有心明移居青陽陵陽,繼遷合肥東北鄉。老譜編號“金木水火土”,文革後唯留“火”卷。1997年由正明手繪《寧崗中份甯氏支譜圖》,並作影印件。字輩:“兆家元升正,世傳仁德遠,善慶福源隆。”族人聚居於肥東縣甯廟、甯崗等村莊。

  安徽巢湖字輩

  (1)祖脈河南獲嘉,秦代遷巢湖,世居西方巢城北門內,族門旺盛,西北郊曾有祖塋,祖田甯家圩。1938年抗日戰爭逃難,移居西鄉巢湖北濱寧家墩(今巢湖市中垾鎮濱湖寧村)。字輩:“紹思邦道永,守業定艮昌,積德賢芳遲,存心有天知。”

  (2)居巢區夏閣鎮,祖籍山東,字輩:“紹思邦道永,守業定榮昌,積德前方啟,有仁責字長。”

  安徽滁州甯氏

  明末遷自青陽陵陽,字輩:“世傳仁德遠,善慶福源隆”。爺爺甯世華(已故),無兄弟有姐妹,生四子三女。大伯甯傳海,生子仁義、女仁豔;二伯甯傳柱,生子仁偉、仁祥;父親甯傳山,生子仁樂;大姑傳玲、二姑傳美;老爺甯傳留,生子仁聰;老姑甯傳靜。

  安徽寧國市

  祖籍山東蓬萊大甯村,遷安徽九江寧國府,明永樂時海安膨脹而西南空乏,遂起移民之章。本族“伯仲叔季”四支並盛,伯氏守墓,仲氏泣登,叔、季二氏加入直隸籍。家譜輩序“元學春宣兆,仁福曰煥祥,連宗丕恆本,同萬振榮昌。”

  宿州亳州滁州

  宿州市蕭縣大屯鎮甯氏,200年前從皖中遷此。

  祖籍亳州,輩分“漢明景長太,德昌夫慶龍 ”。

  滁州甯氏字輩“世傳仁德遠,善慶福源隆。”

  靈璧宿縣字輩

  (1)靈璧縣九頂鎮、朝陽鎮、裴集村甯氏,同宗字輩:“天九術學體,懷德廣宗傳,道成新克安,清明元正大,府宅北常寬。”宿州、泗縣與之相似。

  (2)靈璧馮廟鎮甯氏,遷自徐州睢寧縣嵐山鎮草沃李村,字輩“廣宗傳道”

  (3)邳州甯氏始祖“照”輩,遷自安徽宿縣寧山口(靈璧朝陽鎮裴集村)。

  安徽舒城

  舒城縣舒茶鎮三拐村甯莊,爺爺“德”輩,爸爸“龍”輩,我“飛”輩。

  另一支安徽甯氏,字輩:“漢明井長太,德昌夫慶龍。”

  安徽濉溪

  濉溪智愚堂甯氏,從宿州東時村遷西南孫疃集,輩分“朝良廣宗傳,□成新可安。”

  蕭縣嶽西

  蕭縣蔡窪甯氏源於兩廣,父“天”、子“華”。嶽西縣和平鄉甯氏,輩分和青陽相似。

  安徽懷寧

  懷寧敦睦堂南樵重修家譜,清光緒32年活字本,字輩“…能攸敘恕志”。

  安徽泗縣

  由宿州遷泗縣,居瓦韓甯莊,字輩“崇景懷良,廣宗傳… ”泗縣草溝鎮甯莊上千人。

  安徽渦陽

  渦陽縣西郊寧莊村、寧園村,老字輩:“永、心、懷、山、文、明…”;新立字輩:“文明其運泰,道德言士勇,詩書傳家本,乾坤震興隆。”

  安徽金寨

  由青陽陵陽遷金寨縣,1950年代從響洪甸水庫麻埠鎮移民梅山鎮,字輩…遠守耀玉。

  安徽潁上

  潁上縣城關鎮新河村字輩:…學、守、西、炳,附近還有師、書等字輩。

  安徽蕪湖

  蕪湖甯氏,先祖從肥東逃荒到蕪湖,只知輩分“瑞樹錢....”

  山東蓬萊

  (1)明正德至嘉靖間,由山西洪洞遷蓬萊,以鍋燒鹽為業,居小皂村。四兄弟分為東南西北四支。

  (2)“小云南”源自中原,因戰亂南遷雲南祥雲縣,三百年後返遷山東半島。清順治時甯九德自蓬萊闖關東,落籍海城,成為遼南名門望族。

  (3)甯從道祖籍山東蓬萊,明永樂時從安徽寧國府遷天津衛,成津門豪族,留有後裔在蓬萊大小甯家村。

  (4)清康熙時從雲南遷蓬萊小皂村,又遷於家莊小甯村,字輩“雲吉朝天師,德世培兆運,維仁志可樂,日子到前程。”於家莊大甯家村與城東小甯家村同字輩:“…貴、福、祿、壽、安、康…” (愛敏帖)

  (5)蓬萊馬戈莊甯村字輩:“首文朝中其,庭國永廣學,允金德先作,志大可勝利。”

  (6)祖籍蓬萊東玉甲雨家社(小地名下酒地),輩序:朝龍-學順-國友-璽先。

  山東鉅野微山

  元末戰亂,甯武子69世念恩遷山西洪洞,至72世甯乾返回山東,定居鉅野流溝,建立大小甯莊。後人分居姚店、王官屯等地,有的外遷微山及江蘇沛縣。大甯莊老字輩:“其朝嶽存建,知本欽如道,樂元冠麟臺,瑞兆承先德,中華慶豐登。”前輩世系:啟夏(武子64世)— 鴻德—志遠—聯省—超—念恩—武靖—紀祖—隆、乾。

  1994年續譜。鉅野後世系:隆—應申—藏珍—完璧—彰明—振語—大功—世璽—其祥—朝治—月光—存裕—建全—知緒—本榮—欽雲—如進(88世)—新澤。微山後世系:乾—文莊—慶珍—連璧—黎明—獻爵—鎮峨—書案—功善—彌玉—折桂—佔魁—光宗—知學—本洪—欽山—如賢—道華—

  山東章丘

  章丘市甯家埠有三個甯村,先祖來自山西洪洞,老字輩:“希言公彥承,宏聞貞尚衍,興毓傳繼廣, 昭憲慶繁祥,令德維垂佑 ,欽紹念顯揚,建道敦安定, 懋修肇彝常,裕文煥景瑞 ,永錫世緒昌。”

  另一說,甯家埠分甯一、甯二、甯三村,其中“佔、兆、順、傳”同為20世,現用字輩“興玉(廣)延凡,繼述鴻(宏)昌 ”。後續16字輩:“明哲祚祺,祖宗顯揚,景仲憲君,愛基由泰,仕呈家遠,相緒廣開。”

  章丘市刁鎮甯氏,元朝遷自河北棗強縣,字輩:廷玉傳繼廣,昭憲慶凡祥,“昭”為23世。

  山東沂南

  (1)沂南縣雙堠鎮老子峪始祖甯增,明初遷自山西,傳20多代。自11世統一字輩:“永淑宗振興,登紀良培德,延世慶啟昌,遵法傳家遠,守憲長福祥,治國尚存厚,洪華瑞兆揚。”已傳至“德”輩,分居臨沂青莊子,青駝鎮北村、董家店、南店、馮家湖、沈家莊等。

  (2)青駝鎮沈家莊“振”字輩有四男遷東北,老二落戶遼寧西豐縣釣魚鄉,生二子興字輩。興字輩長房生四子春字輩,現年60多歲。“宗”字分支徙黑龍江黑河,在鐵路工作。另一支遷天津。

  山東寧陽(古甯邑)

  寧陽甯氏始於唐初,北宋中期又有從泗集遷入者,元延祐年間甯仙為行軍都,明弘治年甯旻隱居於鳳凰山寧家寨(今葛石鎮甯家莊),傳17世成“邑之甲族”。鞏家堂字輩“守學允之永,景毓世傳繼,天衍宏廷方,尚昭樹嘉貽,建遠繁其緒。” 1949年續“詩書承先澤,文章榮科第,積德思培養,顯宗維立志。”1991年續“端月慶新春,同協萬代根,銘懷遵前訓,秉孝敬譜本,偉業光耀現,安祥久惠存。”甯之鳳清順治進士,陝西按察使司。鞏家堂自八世始,析分各地開枝散葉。

  莘縣/鄆城/範縣/安陽

  (1)莘縣櫻桃園甯村系武子裔,先輩來自山西洪洞,後由曹州遷此。與鄆城縣張營鄉曹莊及河南安陽、範縣臺前、黑龍江蘭西縣同宗。1906年從武子第87代續20字輩:“守忠毓吉祥,家道衍澤長,維令昭可慶,聿善載其光。”1981年續20字輩:“漢宗衛國起,戰勝文明英,德才傳運廣,永久福世興。”

  (2)莘縣十八里鋪鎮甯堂村,武子裔老字輩同上。本分支從77—88世輩序:東、加、延、克、學、士、光、澤、超、守、培、錫、保、吉。(吉朝帖)

  山東費縣

  始祖伯文,明末由寧陽遷費縣,始居朱田鎮甯家溝,後以桑蠶發家改為桑行村。已傳19代,人口三千,分居四縣20多村。1935年族譜字輩:“伯建繼永學,玉知鳴希殿,湧德清士東,忠厚傳家遠,和善振澤長。”2008年續添:“宏廣華祥瑞,興宗慶有良。”10世後分支略異,大窪村甯家溝為:“淑桂懷士東,忠厚傳家遠”。

  其他散支還有:“克如寶玉運”、“福萬開運興”。芍藥山尚莊甯氏起源於唐代。

  山東諸城

  始祖拜住,原籍青州府樂安,明初青州衛總旗。二世祖,甯忠洪武元年任諸城所百戶,世襲至九世甯嘉善明亡。清順治二年入籍諸城邑,居東北鄉埠頭莊,堂號“甯家祠堂”,自15世始以“金水木火土”為輩序。17世瑞臣為清奉直大夫,欽加五品銜,選布政司。後裔主居諸城、高密、日照,散居濰坊、安丘、青島、膠東一帶,及東北各省市。現已繁衍致26代。

  山東新泰

  新泰甯氏來自山西洪洞,75字輩:“守學允之永,景毓世傳繼,天衍宏廷方,尚昭樹嘉貽,建遠繁其緒,詩書承先澤,文章榮科第,積德思培養,顯宗維立志,端月慶新春,同協萬代根,銘懷遵前訓,秉孝敬譜本,偉業光耀現,安祥久惠存。”與沾化縣泊頭鄉甯家村同宗,1985年新添20字。(方星帖)

  另一支,百多年前從山東章丘遷新泰,字輩“玉延凡繼,求詳細資訊”。

  山東紅島

  明永樂初由雲南平浪遷山東濟南,創甯家大村,後有甯恭遷陰島另立甯家村,迄今六百年。清光緒18年統一14世以後字輩“茂昭維允,大業丕啟,相傳立功,建基錫齡。”2007續:“正德良寶,方瑞錦繡,新欽明澤,江浩鵬豐。”分佈紅島甯家村、小莊村、東大洋村、殷家村、肖家村及煙臺、威海等地,有的外遷東北及海外。

  山東煙臺

  諸城第20世鴻瑤 (恆耀)、鴻夏(恆夏),1960年從五蓮縣潮河鎮崔家溝遷煙臺劉家夼。輩序從17世起漸同諸城“金水木火土”。世系:15世志祥—文信—槐—福奎—錫友—鴻耀、鴻夏—鳳鈞、鳳棣、鳳桐—傑、炎、豪…

  煙臺另一散支,字輩為:鹹安學寶衛。

  濱州沾化

  濱州市有惠民、陽信、沾化三支。由寧陽遷沾化居泊頭鄉甯家村和小王莊,老字輩:“守學允之永,景毓世傳繼,天衍宏廷方,尚昭樹嘉貽,建遠繁其緒”;1949年續“詩書承先澤,文章榮科第,積德思培養,顯宗維立志”;1991年續“端月慶新春,同協萬代根,銘懷遵前訓,秉孝敬譜本,偉業光耀現,安祥久惠存”。

  山東莒南

  祖籍山東沂水縣,已知輩序:1.友才—2.寬—3.從—4.寶—5.化(文林郎、鴻臚寺)—6.學—7.洪—8.春(來鳳遷寧陽)—9.廣—10.之—11.國(大)—12.世(士)—13.延祿—14.立德—15.祥吉(沂水縣首任縣長)、祥延(遷莒南縣東辛莊)、祥餘(遷東北,缺敘)—16.中順、學安—17.洪成、緒全—18.德寶—19.高超—

  山東平度

  (1)甯戚冢位於馬戈莊鳴角阜,清代置甯公鄉,現周邊自然村均無甯姓。

  (2)平度市新河鎮甯家村,明洪武時先祖三人來自四川,分別落籍平度、蓬萊、萊州。

  平度馬格莊甯村,20字輩:“吉昭宏治,榮昌萬世良,家興本士福,尚玉啟明元。”有分支徙熊嶽城外郭家屯,黑龍江哈爾濱阿什河等地。

  山東淄博臨淄

  (1)周武王封姜太公建齊,都治營丘(今臨淄),漢高祖併為青州郡,現為淄博市臨淄區。先祖甯戚為齊大夫,臨淄即甯氏郡望。南朝宋明帝時(469),齊地被北魏吞併,族裔南遷廣西等地。

  (2)淄博市周村區甯莊,明洪武初始祖由冀州棗強遷此。字輩:朝廷允治,成斯大業。

  山東高密

  諸城拜柱18世維城,清光緒時遷高密劉家村,1953年再遷仁和鎮愛國村,世系:維城—錫玉—汝珠、汝寶—樹仁、樹義、樹禮(澤富)、樹知、樹信—炎平、炎福、炎波、炎新、宇、炎珍、靜、娜—森。輩序“土金水木火”。1941年錫玉堅持民族氣節被日寇殺害。

  山東日照五蓮

  (1)諸城拜柱15世志禎、志祥,清乾隆時逃荒到日照,經二百多年傳24代,約800多人。主居日照兩城鎮蕭家村、殷家廟村;五蓮縣潮河鎮崔家溝、大嶺莊;散居煙臺、泰安及東北等地。

  (2)文革時,從五蓮縣潮河鎮崔家溝遷煙臺牟平劉家夼,輩序:恆耀-豐-傑、豪-

  山東微山、棗莊

  (1)微山甯氏於清道光年間(1840年),從山東鉅野遷微山(後有部分轉徙東北);其他來自毗鄰江蘇沛縣。

  (2)甯本法,祖籍山東鉅野,後居山東微山。其子欽保、欽國、欽衛移居黑龍江,只知字輩:“知本欽儒道,樂元冠麟臺。”不知族屬,發帖尋根。

  (3)棗莊市甯氏來自泗水縣,輩分:……景、儉、玉、彥… 也有的從寧陽遷來棗莊。

  山東墾利

  元代從鉅野遷山西洪洞,明初移民回遷寧陽,定居墾利勝坨鎮甯家村,字輩:熙崇邦金瀾,極文恪汝其,世元守樹維。世系:熙—崇輝—邦化—金甌—瀾—相極—文進—汝鬥—格—其渡—世秀—元—守—樹—維—振—

  山東青島

  諸城拜柱20世汝渭、汝河、汝誠、汝川,民國38年遷往青島,21世樹勳、磊、和平、欣、方,22世祥宇、寧、子珺、誠、靜。

  山東鄄城

  鄄城縣葛莊始祖,明永樂時由山西洪洞遷直隸(河北省),落戶任邱縣城東北石塢基、騾馬張莊,後遷山東鄄城縣葛莊,有分支遷北京東,帶走老族譜,失去聯絡。

  山東濟南字輩

  (1) 本支於上世紀30年代從天津遷濟南,字輩:“潛、培、書、普(甫)、土”。

  (2) 另一支字輩:“福慧長傳清”;還有一支字輩與此相近:“傳、清、玉、世”。

  山東臨清字輩

  臨清市康莊鎮甯店村,甯坎、甯阮、甯顯三兄弟,於明末由高唐縣清平城南於莊村遷入。清末統一字輩:“金立紀慶光(廣),秀士傳家寶,英明建國良。”

  蒼山茌平冠縣

  蒼山、茌平兩支來自山西洪桐大槐樹:蒼山字輩“…興文玉忠洪寶”,已傳16代。

  茌平字輩:“萬武發國朝,長好思大德,福嘉鴻振作。”已傳16世。

  冠縣東古城鎮甯草村,來自山西洪洞大槐樹,現有四個分支。

  山東陽穀

  陽穀縣四棚村始祖銳,來自山西洪洞,傳19世。輩分:“廣學雲瑞,兆福慶恩。”

  另一支陽穀甯氏,先祖兄弟4人來自山西洪洞大槐樹,細弟留在本地。

  山東平原

  平原縣甯莊,明末遷自山西洪桐,字輩:“清.宏.開.世.光.興.玉.延.凡.繼.紅.”

  山東臨朐

  臨朐縣五井小辛莊,始祖玉振遷自新泰縣澇坡村,近三代字輩“永洪廷”。(小偉帖)

  德州魚臺

  德州甯氏湖南→貴州→山東,字輩:國瑞家祥 世代榮昌。魚臺縣王廟鎮東陳堂字輩:廣.德.連.本.立…

  山東高青

  高青縣田鎮甯家村,逃荒而徙祖籍不明,從河北棗莊遷高青。輩序:世-維-長-志-雲-守-才。

  山東萊蕪

  萊蕪市甯氏,解放前由甯巨川之父甯振文編纂,20字輩:“振川曰清雲,欲善端方安… ”(建剛帖)

  山東榮成

  榮成市嶗山街道甯氏社群,大多於清初遷自蓬萊小皂村。有一支字輩:“芝蘭同生思,時先兆瑞…”

  商河掖縣

  商河縣甯氏輩序:福、慧、長、傳、清。

  掖縣神堂甯家字輩:…世、文、修…

  菏澤單縣

  菏澤單縣甯氏,爺爺“福”字輩,字輩:“玉成連本立,德振登天倫…”

  重慶墊江梁平

  (1)清“調湖廣填四川”,湖南邵陽、衡陽有六支入川,現近五千人口。重慶市墊江、梁平、巴蜀三縣、大足鐵山及四川大竹三縣,已先後成立宗親聯誼會,並在墊江沙坪鎮馬蘭壩籌備《三陽甯氏·四川宗譜》,擬首發式暨首屆聯誼大會。

  (2)康熙四年從邵陽徙川,落業墊江縣沙萍鎮甯家埡,字輩“道原昌澤天,師盛茂亭邵,維良春邦德,公伯遊仁孝,國正中順佐,家上有光明,振興存一元,全開進太平。”同彭水、武隆。

  (3)另有兄弟倆來自江西,兄落戶墊江大順鄉甯家拱橋,弟落戶彭水。字輩“忠順佐家”。

  重慶大足

  大足縣鐵山鎮三陽派邵東世系:道可—克譁—功任—公熙。第24世佩公房,與毗鄰安嶽合義同宗。字輩:道原昌則添,系堅夢廷紹,伯朝惟良功,德顯由仁孝,國望效順佐,家尚友恭慈,誠允修齊平,祥啟盛繁祉,鼎頤需謙益,漸晉恆泰履,鹹觀萃豐豫,河洛同臨濟,剛勇衛社稷,廉耿自安綏,博審慎明篤,經綸肇鴻基。

  重慶黔江

  祖籍江西南昌,原籍湖南永定(大庸),屬濟郡堂。公元1750年,多倫、多秀、多松三兄弟,因逃連年洪災,從永定遷湘西永順。值“湖廣填四川”,多松又從永順徙重慶黔江,併發家旺族。永定、永順、黔江統一字輩:“鍾昌產大生,多士卜開成,發育興超世,家達國永明。”

  重慶涪陵

  涪陵甯氏來自湖南桂陽甯家坊,老譜20字派:“華伯文思啟,永正朝廷安,明功德天世,紹萬慶榮先。”12世甯庠功,於清雍正二年(1724)入蜀,另定20字輩:“盛代洪濟美…”。與貴州安順、遵義字輩相近。

  重慶渝中

  祖籍安徽合肥,抗戰隨軍遷渝,世系:榮洲-世銘-曉東-散居安徽、雲南、南京等地。

  重慶南川

  先祖源於“湖廣填川”,字輩:玉洪學世,尚克顯成,永啟昌大,為國正人。

  重慶秀山

  秀山縣溶江鄉字輩,與貴州松桃、德仁、銅仁相近。另一散支,字輩為:…少、錦、昱…

  重慶散支

  重慶人字輩:“豪、資、中、順”;萬縣沙河絲長三隊甯國祥,有女茂蘭、德蘭、紹珍。

  四川渠縣、三臺

  (1)族屬齊郡系,清康熙40年(1701),始遷祖俊伯由湖南邵陽入川,落業渠縣城南元寶鄉(今有慶鎮)跳蹬村,傳“朝”輩二子,再傳“惟”輩各五子,長房稱“上五房”,次房稱“下五房”。鴉片戰爭後分居,“功”輩北上創甯家山,“仁”輩遷嘉禾建甯家灣,至五世建甯家祠堂,現聚居石堰塘。老譜60字輩“道原昌則添,斯賢茂(夢)廷紹,伯朝惟良功,德顯猷(由)仁孝,國仰(望)忠順佐,家尚佑(友)恭嗣,正心承一元,祥開盛大紫,鼎升儒(需)謙益,儉晉(普)恆泰履,鹹光(觀)華豐豫,乾坤同臨濟。” 三臺縣與渠縣同宗。

  (2)老譜60字輩:“俊壯方良道,原昌則添系,堅茂廷克紹,德顯由(猷)仁孝,國望(仰)忠順佐,家尚友(佑)恭嗣,正心永一元,詳開盛大祉,鼎升需(儒)謙益,漸(儉)晉恆太(泰)履,鹹光華豐豫,乾坤同臨濟。”

  (3)三臺縣景福鎮金星鄉甯氏,父親抗美援朝轉業江西,大爺國民黨官員,在金星建甯家大院,50年代毀於火災,現有族人一百多。嘉禾鄉距廣安白馬很近,都有寗氏。

  另有兄弟倆,分遷綿陽、資中,三世祖為翰林院檢討,字輩同上,“佐”為11代孫。

  涼山西昌

  (1)先祖由山東徙陝西鳳翔縣,落戶東鄉沈平裡四頭村六甲組。百年後,先祖兆虞、健新及崑玉,歸家禮行春秋二祭,至明末兵焚。後奉留守田業的長房運泰為始祖,運福、運祿去粵貴經商。二世甯昌遷成都府金堂縣淮口鎮;三世世盛遷寧遠府西昌縣(支祖)。續譜字輩:“普國惟忠,承先以孝,厚德常存,丕基永紹,克守鴻猷,同曾正道,長遠家傳,祖宗光耀。”家祠對聯:“戚為齊相/俞衛大夫”。世系:運泰-甯昌-世盛-甯仁-普泰-國炳-惟光-忠文-甯承。

  (2)先從山東遷鳳翔齊頭村,再遷四川金堂準口鎮,最後定居西昌。字輩:“普國惟忠,承先以孝,厚德常存,丕基永紹,克守鴻猷,同曾正道,長遠家傳,祖宗光耀。”

  (3)涼山州西昌市雷波縣箐口鄉黑桃坪,祖籍湖北麻城孝感鄉,清朝入川居重慶大足。20字輩:“章士久運洪,永仕德雲安,仲富春庭玉,光明萬啟天。”

  四川廣安

  (1)廣安甯氏族屬三陽派邵陽支系南門,先祖秀山肇基於永州府零陵縣福田鄉毛家灣,宅居界福裡劉白公天王祠下。至純武長子九如避亂鴉鶴山,祖屋族譜毀於兵焚,後以血祖希高為始祖。

  (2)清康熙年,純武次子福如離湘徙川,至川北道順慶府廣安州,定居望溪鄉白馬裡魯江沱(今廣安區白馬鄉碑粱村)。現族人分居於廣安市區及白馬鄉碑梁村、石筍鎮、大安鎮、恆升鎮、白市鎮、肖溪鎮、大良城、小井鄉優良村、代市鎮孔壩村、新橋鄉、蘇臺新安、廣門鄉甯家村等地。有一支早期遷合川,失去聯絡。

  (3)廣安28字輩:希武如敦正大光,紹文志興伯代明,國有賢良存忠孝,永顯德學相君庭。前十世系:秀山—希高—繩(純)武—九如、福如(入川)—敦頧、敦惠、敦成、敦秀—正榜、正朝—大斌—光昇、光晶—紹崑、紹崙—文厚—

  成都、雙流、華陽、彭州、都江堰

  (1)湘三陽老譜60字輩,同渠縣、三臺、滬州、內江、綿竹、簡陽、宣漢、南充、廣漢、資中。

  (2)成都新都區清流鎮甯家祠,族屬三陽隆回派,字輩“國望效順佐,家尚佑恭嗣”;新繁鎮(原清流鎮)隆回派,老譜字輩:“祖宗志魁升,萬世存忠孝”。

  (3)都江堰和彭州甯氏與此同宗,清代“湖廣填川”時,由湖南隆回遷徙四川。

  (4)新都縣新繁鎮,爺爺升武,歿於1951年,曾有甯家祠堂。父親交賢,1932年生,川大博導教授。二伯交明在臺灣過世,有二子一女。

  (5)從湖北孝感入川,落戶華陽甯家灣,爺爺國安修建華陽"永泰雅居"(“孝”輩字號)成名。字輩:“俊壯方良道,原昌則添系,堅茂廷克紹,德顯由仁孝,國望忠順佐,家尚友恭嗣,正心永一元,詳開盛大祉,鼎升需謙益,漸晉恆太履,鹹光華豐豫,坤同臨濟。”

  四川儀隴

  (1)從祖籍西安乾州遷漢中西鄉縣,後又由陝入川,清時參與天台山造反,險遭滅族之災。現後裔分居儀隴縣三河鎮甯家灣、馬鞍鎮甯家梁等地。40字輩:懷思世朝國,洪興永紹先; 文明崇正學,光大澤長延;祥和家道盛,忠良秉自天;克昌承宗緒,顯榮萬代傳。

  (2)儀隴地區甯氏,清代“調湖廣填四川”時從湖北麻城孝感遷來,口傳20字輩:“懷恩世朝國,洪興永紹先,文明從政學,光大澤長源。”(甯銳帖)

  (3)儀隴縣三河鎮甯氏輩分:“洪興永紹先,文明崇政學”。

  (4)儀隴另一支,40字輩同(1)

  四川蒲江

  (1)明末庠生甯珀珊,來自湖北孝感,落業蒲邑白雲鄉看燈山,已傳16世。二世高、桓、興、旺,三世周、鬱、獻。鬱系明武孝廉,張獻忠專權子孫避禍失散;周嗣居斷頭山;獻嗣居南門鼓匠街。四世賢建立甘溪鎮甯家山,生子奇、世,此後悉載族譜,24字輩:“珊崇文在,元需如思,光守德正,安顯揚廷,永朝國順,家興大成。”五世世元生於康熙丙寅年(1687),卒於乾隆乙酉年(1765)。曾有分支遷大興鎮甯家碥。

  (2)先祖仕秀來自西安府咸陽縣大槐樹,赴四川天全州為茶商。康熙61年(1722),析分蒲邑北關外鶴山清水溪中溝、南關外崩山石溝。字派“先永文豋金,榮俸壽洪春”,傳14代近百人。

  四川瀘州

  (1)先祖世章生子功篤、功策、功簡,康熙61年(1722)從湖南邵陽殷家屋徙瀘州。老譜輩序:廷幾—克俊—朝滴—伯贊—興勤—世章。入川后輩序:功篤—德富—顯遠—由弟—仁立—孝秀—國廷—仰正—忠強—老譜丟失,乾隆56年(1792) 由顯明重修,訂60字輩,同渠縣與三臺。

  (2)另一支,清“湖廣填川”時,由湖北孝感徙瀘州,可能與蓬安兩路鄉同宗。

  四川綿竹

  (1)清“湖廣填川”時,始遷祖甯萬元(員)三兄弟,由“湘三陽”隆回入川綿竹,字輩“萬世崇忠孝,國禮治乾坤。德陽字輩同宗。”另一支字輩“萬事崇忠孝,國旺(望)賢(紹/效)良(順)佐,家尚佑(有)公慈。”隔壁的什邡也有甯姓。

  (2)綿陽另一支,字輩“學、順、佐、萬”。

  四川宜賓

  (1)清“湖廣填四川”時,由湖南長沙、寧鄉入川,只知字輩…龍…姬。

  (2)宜賓市有甯氏萬人,兩百多年前調湖廣填四川,始遷祖是舉人,甯氏出自姬姓,輩分:“龍民恭德顯,泰定俊豪資,忠順堅橙閩....”

  阿壩甘孜

  (1)阿壩州字輩:“蛟順佐家”。

  (2)甘孜甯氏祖籍湖南邵陽,族譜班歌:“道原昌則添,系堅夢廷紹,伯朝維良功,德顯由仁孝,國望效順佐,家尚友恭慈。”

  (3)甘孜州康定縣,來自湖北,爺“姣”輩,爸“順”輩,我“佐”輩。

  四川南充

  (1)一支字輩:伯朝惟良功,德仁紹正心,成意元祥開,盛大子顯由。與瀘州相似。

  (2)二支字輩:伯朝惟良功,德顯由仁紹,正心成意元,祥開盛大子。與瀘州相似。

  (3)三支字輩:伯朝惟良功,德仁紹正心,成意元祥開,盛大子顯由。”

  (4)另一支,由湖北孝感遷四川南充。

  四川內江

  康熙41年由湘入川,屬“三陽”隆回派。60字輩略同渠縣:“道原昌則添,永子君思用,祖宗士魁升,萬世存忠孝,國望賢良佐,家尚友恭嗣,正心承一元,祥啟盛大祉,鼎順儒謙益,漸晉恆泰履,鹹觀萃興豫,乾坤同臨濟。”白合鎮甯家衝字輩相同,後有分支遷自貢市三多寨。

  四川邛崍

  (1)明末清初,由陝西三原遷邛崍,傳十幾代。字輩:“永守登文元,天啟懷鴻承。”

  (2)清初農民起義,張獻忠建川渝大西政權,鎮壓異姓異己,造成許多假張姓,其中就有甯氏。

  四川射洪

  (1)先祖甯大鳳,由湖南湘鄉縣徙四川射洪縣。

  (2)先祖從湖北入川,初居射洪,至爺爺移居綿陽,字輩…德顯由仁孝…

  (3)清代“調湖廣填四川”,徙射洪縣太和鎮,字輩同上。

  四川簡陽

  湧泉寺青龍甯家溝,清初從湖南隆回入川簡陽,已知輩序:仰六—孝邦—順洪—佐—家—尚。老譜60字輩同渠縣,後續四句出自《易經》20卦:“鼎升儒謙益,漸晉恆泰履,鹹觀萃豐豫,乾坤同臨濟。”

  四川彭山

  先祖來自湖北麻城縣孝感鄉,20字派:“朝以國侯世,學可永洪文,忠誠賢德達,良事耀天庭。”與眉山東坡區多悅鎮中興村、葉林村及秦家鎮甯廟同宗,共數千人。

  四川蓬安

  先祖伯倫由湖北孝感麻城入川,居蓬安兩路鄉,字輩:“正心成義(玉)元”, 。龍蠶世系:良傑-克曉-伯倫-朝彩-福先-良鼐-功成-德璉-顯華-由朝-仁富-紹文-正邦-心林-成文-意民—

  四川洪雅

  洪雅縣甯氏,祖籍湖廣麻陽縣孝感鄉,調湖廣填四川時,遷居雅州府木坪街水塘上,現為洪雅地區。後有國龍、啟龍、懷德、甯洪再遷貴州福泉。

  四川宣漢

  先祖從渠縣遷宣漢,字輩:“道遠蒼則天、斯賢孟廷紹、伯朝元良功、德顯由仁孝、國仰忠順佐、正心成益源、乾開盛大子、家尚有公祠。”與雙流華陽同宗。

  四川劍閣

  明末清初入川,先祖甯崇貴為官,墓葬江油,劍閣輩序:“懷、仁、守、義、永”,青川有分支。劍閣縣姚家鄉銀溪村甯氏,與青川縣金山鄉大桑村應為同支。

  會東、崇州

  四川會東縣甯氏上千人,來自雲南宣威。其中一支,字輩:“高登智元衛,周朝武維學,尚伯功德顯,友益則汝師。存孝興子道,昆仲同懷之。”

  安嶽眉山

  安嶽縣合義甯氏,系道可公後裔,道可—克譁—功任—公熙等是同支,與相鄰的重慶大足鐵山鎮同宗。眉山一支,祖籍山西。

  四川旺蒼

  清初“湖廣填四川”,從湖北孝感麻城入川,定居旺蒼縣。字輩為“天德中興遠,英明毓秀長”。

  四川犍為

  犍為清溪《犍陽甯氏宗譜》,始祖甯學銓,遷自湖北麻城,今查兩地世派字輩同脈。

  四川資中

  (1)湖南“三陽”隆回派,清康熙41年徙居資中玉皇觀,輩分同內江。

  (2)資中雙龍鎮字輩:“家尚有心仁”,爺“左”,爸“家”,我“尚”。尚闊帖

  廣漢、廣元

  來自湖南隆回,光緒廿五年(1899)甯宗愚撰四支聯譜,另詳“族譜點注篇”。

  廣元甯氏,只知字輩 “山長必友自”。

  四川江油

  江油始祖,清初由陝入川,字輩:起文顯自如,萬國登久遠,中發永時代…

  另一支,爺爺為避壯丁來江油,父親順字輩,我佐字輩,現在成都華陽。

  四川德陽

  德陽甯氏從成都鳳凰山遷來,爺爺“順”字,父親“和”字,我“正”字。

  德陽甯氏另一支字輩:“仕臣忠孝,家國興仁,萬代昌榮”。

  四川巴中

  巴中甯大多從湖北孝感麻石入川,有一支輩:“宗德中心遠,英明師範長”帥軍帖

  巴中另一支字輩:“…遠英明徐…”

  隆回入川

  湖南隆回入川甯氏,分佈成都新繁鎮、彭州縣、簡陽縣、重慶市等地。

  班輩“國望效順佐,家尙友恭馳。”

  四川邛崍

  明末由陝西三原縣遷入邛崍,原字輩:“永守登文元,天啟懷鴻承。"鴻原為"洪",承原為"山"

  四川達州

  祖籍湖北麻城高街陰,湖廣填川遷達州,字輩:“仁孝國望忠順佐”。

  四川冕寧

  冕寧縣甯氏,百多年前從樂山遷來,排行:“安照崇興,萬里城…”。

  福建寧化

  (1)念三公13世文龍,明朝軍人,清順治為建寧、寧化農民起義首領;14世永忠,清朝官員,從建寧遷寧化;17世芳衍(太學生),於1750年左右,在寧化水茜鄉沿溪村修建“九井十三廳”祖屋;18世遠珊,清乾隆進士。字輩:秀、良、千、年(元)、逢、時、榮、爵、位...與建寧、三明同宗。

  (2)其他支系:輩序1:四十郎、四一郎、五二郎、五八郎。輩序2:四五郎、四八郎、五一郎、五郎、五三郎、三八郎。輩序3:庚郎、志郎、聰郎、木郎(芰坑、半寮、洋坑)。輩序4:德興、德觀、德生、義公。輩序5:三九、四九(遷江西、潮州)、林興(興國)、林貞、林茂。輩序6:尚志安金泰,孝宣久歲連。

  福建建寧

  (1)本支始祖念三,嶺南始祖甯逵第19代孫,南宋時由贛入閩,自盱江出守建寧武尉,卜居建邑臺田建立甯家源。其後立40字輩:“興啟重繼應,明益叔文伯,普原仲廣希,大本立時中,綏安培德懋,建武發源芳,詞章昭祖訓,仁讓毓賢良。”已傳20多代,族人遍及閩、贛、浙、粵、桂、湘及海外。

  (2)明天啟初(1621)閩亂,建寧甯氏紛紛外遷。一支遷毗鄰南城,字輩“象賢開緒,家聲振紹。”另一支徙嶺南,字派:“元子承先德,時光日正中,感朝翊景運,忠顕奕維隆。新增:克振恢宏緒,功高建業興。”

  (3)再一支字輩“麟鳳傳芳遠,英才俊秀良,千年應爵位,萬載佐朝堂。”

  建寧念三支系

  (1)建寧始祖念三公,生於北宋大觀己丑年(1109),已至29世。字派:“綏安培德懋,建武發元芳。”遷徙路線:福建-江西-浙江。

  (2)念三長房五大支系:福卿支,祥卿支,祖卿支,聰卿支,仁卿支。其中聰卿,乃念三公第八裔孫,明代雲南副使充南京應班匠。

  福建永定

  (1)祖籍山東,八世德傳於明末遷福建永定,高曾祖東山。已傳26世“發”字,有分支遷江西。

  (2)永定(土樓)甯氏先祖發祥,原居撫州南城,宋室南渡時,為避兵亂徙福建邵武,子孫分衍寧化水茜沿溪等地,後裔廣佈寧化、建寧、崇安,江西廣昌、寧都、興國及江蘇蘇州等地。

  福建南平武夷山

  (1)南平市西芹鎮甯氏,明末清初來自江西,字輩:德茂建武發元(源)芳…與建寧、寧化有關。

  (2)武夷山洋莊大安村,字輩“洪時便作”。漿溪村與此同宗,疑為江西籍。小輝帖

  福建浦城

  浦城縣高坊甯氏,始祖文恭於清末來自邵武,派歌:“文宗鍞祐世,德英明子天,波廷南方維,昇榮華允振,應瑞祥禎盛,時長肇翰林。”

  福建三明

  父親“兆”字輩,1958年從山東墾利縣支邊福建三明,我“振”字輩。(振武帖)

  福建永春

  明成化末遷自福建龍巖,字輩:尚志安金泰,孝宣久歲連。傳15代,疑屬維朝支系。

  廣西靈山

  (1)福海煙墩支系字輩:“福宥仲,元喜仕巨吉,純舉佳可汝,啟華寧開基,世代萬其昌。”

  (2)福海平山木頭塘字輩:“福宥仲元月,武之岸廷遠、,寧奕思揚國,章昌理朝正。”世系:福海—宥勝—仲厚—元釗—月科—耀武—之朝—獎岸—廷璵—溥遠—謙—奕信—思善—瑞揚—國添—從章—

  (3)福海臺灣世系:福海—宥勝—仲厚—元銃—宏化—繼武—光元—偉岸—廷旭—裔遠—寧球—日濟—志亨—國南—啟湘、啟鴻—詩煥—明階—德輝—漢高—敬文—

  鹿角坡村:福海-宥勝-仲豪-元會-喜芳-仕-巨穩-吉升-臣忠-上舉-佳有-可贊-汝錦-啟深-香華-崇-開國-超基、越基- 平山插花村:福海-宥勝-仲厚-元銃-宏基-希隆-揚岸-廷彥-盛遠-幹-曰瓊-德孚-家-啟-維-道-紹-開-宗-

  廣西靈山承恩二支

  (1)龍躍—天瑞—善邦—九德—甯承—汝道—學全—勝考—喜祥—高華—廣友—言省—君政—琛宇—甯梅—步綢—必翰—懷伸—兆田—

  (2)龍躍—天瑞—善邦—九德—甯恩—…—可雄—…—佳廷—文千—利章—世江—另有三海(白水塘)新字輩:寸.作.創.德.英.雄.傑.宇.宙;舊州鎮曲馬村字輩:兆.開.太.昌.其.世.代.萬。

  另有一支,靈山字輩:喜以朝德,大天喬忠和,文章世澤超。

  甯庸支系

  橫縣河塘、賓陽那業

  (1)始祖甯庸,元至元16年(1279)南下宦遊湖廣。後嗣宗斌出任南寧知府,斌子芳敏為橫州學正。

  (2)河塘村始祖佛養/佛佑。佛養字輩:“佛文承久,善必忠三,裕為儒魁,能全至德,自可達天庭。”佛佑字輩:“佛惠錦金,善齋僧世聖,學克昌成,士然垂鈞方樹。”河塘村世系:甯庸-宗斌-芳敏,儒-奕-佛-文-承-久,善-必-忠-三,裕-為-儒-魁(一),能-全-至-德,自-可-達-天-庭,奇-才-欣-濟-世,偉-業-著-春-秋。

  (3)賓陽那業輩序“奕源-雲顯-道卯”:行盛-貴寶-時新-太新;行榮-貴章-時亮-太逢;瑞城-貴善-時明-太常。

  廣西貴港甯庸支系

  (1)貴港市東龍鎮阮寺古達屯甯氏,從橫縣遷入,字輩“奉仕善祥,有順德子”,順為21代,清建祠堂。有程抗戰時重慶國民政府高階法院書記,有基黃埔軍校畢業,以少校參謀去臺灣。

  (2)另一支世系:甯庸-宗斌-芳敏-儒-奕弘-佛佑-惠贊-錦莊-金厚-善潤-齋義-僧豪-世藩-聖招-學仲-克美-昌元-玉成-士謙-甲然-垂訓-甯鋒-

  (3) 貴港市東津鎮甯村字輩:“開承少偉”;“廷進爵慶志(春)”。

  廣西南寧、欽州

  (1)南寧市金陵鎮甯村,先祖來自靈山,初居檑桑巷。字輩:福喜文朝,世大發成,永高鈺邦,國官道盛,孫華正茂,春暉萬里,日月同光。世系:福臨—喜聯—文賢—朝科—世彬—大鸞—發和—成穩—永寧—高冀—琯鈺—緒邦—國茂—官闌—仲道—群盛—超孫。現祭11世琯鈺公生於乾隆卒於同治,已至17世“孫”。

  (2)另一支,從北京遷南寧,字輩為“保家為國顯忠良,克紹志澤發慈祥”,“家”字輩第18代。

  (3)欽州市大翻坡鎮卜子龍村,甯氏新字輩:寧、成、國、家、子、弟。

  廣西維朝

  維朝(明洪武福建漳平知縣)-光宗-進璉(正德八年合浦正堂)-相品(字明聰,生於正德元年)-元貴(居博白)-臨宥(昇顯)-海滄-善義-以陞-一元-子乙-成業-昌後-裕田-贊榮-輔軒-世福-履中-興高-家臣-鍾日(居博白那林)-國斌(27世,居南寧)。維朝字輩:維光進相,元昇(臨)海義,以一子成,昌裕贊輔,世中興家,鍾國寶為。

  廣西玉林

  (1)始祖敬儒(1221-1302),庠生,南宋淳佑末年(1252)從合浦遷玉林北門州佩村,迄今760年,已傳36世。族譜輩序:敬儒-朝端-思國-帝敘-甯成-京禮-懷滿-撫偽-秉禮-受兒-用為-愛宇-效選-(14世缺)-相第-士金-延揮-漢江-德禎-詎銘-璋源-仲賢-朝倫-志-文-福-昌-榮-遠-家-業-宏-開-耀-祖-宗-

  (2)始祖仕偉,清初從北京順天府(今鼓樓東大街教育學院) 遷閩、浙,後遷廣東再遷廣西玉林,每年清明重陽在茂林鎮大水村祭祀。本支字輩:“佐世儲朝德,承家裕國才,文章開甲第,昌運紹元魁”。

  (3)先祖承宗 (子旺),從福建汀州府長汀縣西化街遷廣西玉林市成均古城村、北流縣振興街廣見軒,後裔散居兩廣。玉林有一支字輩…汝、業、耀、甑…本村有閩系、魯系、贛系三間祠堂。

  廣西浦北維朝支系

  (1)明萬曆14年(1586)譜序:先祖維朝公,福建漳州府人士,任漳平縣正堂。傳至三世遷廣西廉州合浦,進璉公任合浦縣正堂,子嗣定居浦北小江。四世相品後,繁衍九大房,留有“九公墳”祭祀。

  (2)浦北小江鎮字輩:維朝-光宗-進璉-相品-元龍-升-錢-祖-月-耀-仕-應-顯-紹-承-邦-廷-家-國-文-明-啟-英-才-晉-業-興-

  (3)另一支字輩為:立敏顯兆,開永業耀,家進升。(4)浦北散支字輩:加豪生桂子,元明達世芳。另一支字輩:庭德家昌國。(星鋒帖)

  廣西南丹、天峨

  始祖天寶,江西南昌府新建縣人,明洪武13年(1380),奉旨開闢南丹那地土州。六世祖甯有威,對朝廷有功,清乾隆賜金傘黃旗、頒匾額楹聯。南丹甯氏聚居於大廠鎮揚州上村、那隆屯、銅林屯、翁樂村、仙塘村、吾隘鄉凡裡、八賴、五村、獨田村,及天峨縣都隆村等地,人口五千。本支字輩:“永榮昌顯,福壽安莊,奎宗庶寶,道德成康,儒生賢聖,蔚爵傳芳,開啟蘭桂,英俊源長。”

  廣西鹿寨

  (1)鹿寨縣中渡芝蘭村甯氏,來自廣東信宜元吉支系,老譜字輩:“元國敏盛殿,士子卓象賢,開緒家聲振,紹先世澤綿。”2007年續訂字輩:“奮發雄才展,德智文武傳,英豪建偉業,興邦永向前。”

  (2)始祖元吉,自福建遷廣東,落戶信宜懷鄉,九世象高,由信宜甘棠遷廣西鹿寨,已傳16世“振”。

  陸川、興業

  (1)陸川沙坡始遷祖綿遠、鳳山兄弟,明朝遷自吉安府珠璣巷,傳20代。聚居沙坡、沙湖、博白、玉林及容縣、北流、貴港,散居於廣東、吉林、西藏及臺灣等地。沙坡白馬良積支系字輩:燦、德、建、鈞。

  (2)興業縣龍安鎮揚前村甯氏,輩序:遠、振、起、祖、宗。

  廣西北流

  北流市六麻鎮端寨、旺坡、六合六東村甯氏,屬端寨雨亭支系,族人五千多,正在籌建雨亭甯公祠,字輩:“邦傳國基世…”已知世系:雨亭-忠-效武-郭詳-庭智-居英-周隆-文燮-安邦-受華-傳仁-國彬-謂基-世瑞-文波。另有上合村散支。

  廣西河塘秒鈞帖

  明初,河塘始祖甯佛養,文精武略,功德卓絕。長子文聰系千夫長居浦北,次子文惠居河塘,三子文珍居玉林。曾有佛養甯公祠,10年前重建,2015年“十年祭”。

  廣西博白

  (1)博白九公堂天瑞支系,字輩…立秀旭為…甯立統大將軍系本族那林鎮梁開村人。

  (2)九公堂五房元貴公後裔,遷那林近500年,長房已傳至28代。

  廣西象州、百色

  始祖甯富由廣東翁源遷廣西象州北顗圩,字輩:富鼎運朝志,顯立作觀以,家興禎祥發,世德永其昌。百色字輩:學海明鼎霆.國民善尚厚.世毓忠良子.家興有道才

  廣西桂平

  桂平市江口鎮江口村,字輩“運朝彰耀,謙新祖輝,世錦炳蘭,文財…”甯成均清進士,任皇帝老師。

  廣西平南

  從廣東翁源遷廣西象州,再遷桂平、平南,字輩:顯立作觀以,家興禎祥發。象州毗鄰鹿寨字輩諧音。

  廣西武鳴

  武鳴縣太平鎮葛陽村,爺“興”字輩,爸“祥”字輩,哥“照”字輩

  廣東化州

  甯龍躍(元進士、知縣),其後分為天琦、天瑞兩大支:

  (1)天琦(舉人、教授),生子帥夫、宜夫、貢夫、韶夫。帥夫長子遷陸川、次子遷北流、三子遷浦北小江;貢夫分支遷吳川。

  (2)天瑞(拔貢、學正),生子善邦、善可、善登。善邦之後有九子,分家散居。

  廣東臺山

  始祖帝福,原籍陝西合陽,元進士,梧州府岑溪縣令。二世國學士可成兄弟仨遷居新會縣陽樂村,至六世分遷新寧縣後門浪村、化州官塘村、廣州城。康熙六年(1667)有甯林出任台山首長,後有一支遷臺山廣海鎮龍塘村(大秧坎),傳20餘世,1989年新立字輩“兆仕德宗聖,經照萬世榮,普開朝國裔,祥瑞耀文明。”

  廣東化州

  (1)化州甯氏,祖籍福建漳州,字輩:光宗耀祖,榮家甫國,詩香繼世,文武超卓。

  (2)笪橋鎮背湧村始於16世,從17代起世系:振川-君福-極朝-傳忠-信華-明進-鳳其-文元-學芬-志欽-力廣。

  廣東廉江

  廉江車板支祖有鑄,龍躍系明玉之後,屬藹吉下派,由吳川包子袋遷廉江(石城)車板鎮沙仔路村。從五世起世系:明玉—玄憲—容—驛宰—藹吉—俊溪—文吾—可參—有鑄—達—世升。後世字輩:培正金振子愈…

  另有合浦縣山口村甯屋村與此同宗。

  廣東深圳

  先祖世系:龍躍—天琦—貢夫—甯英— 此後析分多支,其中深圳有來自化州、吳川二支:

  (1) 化州:明玉—玄慶—甯炅—如璋—隱德—南莊—戴山—省心—宗甫—效潁—元慶—國泰—振輔—興義—甯壽—建雲—錫盛—陸文—志強—晨俊—

  (2) 吳川:弘玉—玄遜—惠—居士—昂軒—清隱—雲峰—我亨—以表—宏建—紹仁—倫恭—就成—法賢—立本—普恩—耀彩—福明—建彪—俊元—

  廣東河源龍川佗城

  (1)河源市龍川縣,建於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首任縣令趙佗,治所佗城。

  (2)2013年,在龍川縣佗城鎮發現姓氏宗祠39座,姓氏179個,其中佗城村140個,可謂中華姓氏第一村,亦客家人祖地。(3)這些宗祠遺址,是秦軍民間化標誌,可以追尋當初50萬南下秦軍的下落。佗城廟中記有“甯姓”,但查無下落。

  廣東連州

  祖籍湖南寶慶府邵陽,族屬三陽系,為綸公派下揮公裔孫,字輩:“道遠昌則天開揮公第三子真公為官寶慶府,明嘉靖年調廣東高州任崔官,升連州知府。此後無聯絡。

  另一散支,連州市呈子鎮甯氏30多人

  廣東廣寧

  廣寧縣江屯鎮有三個甯姓村,字輩:“達德存仁,昌盛斯文,富貴福壽,永世攸均”。傳有舞師及甯氏108點功夫。廣寧縣與四會市毗鄰,同屬肇慶市。

  廣東清遠

  清遠市甯氏,祖籍湖北丹江口十堰市,輩序…德、明、興…

  襄陽宜城市小河鎮甯婕一家,與清遠甯氏同輩序,同為1966年丹江口移民,尋親中。

  廣東四會

  祖籍廣東四會市,只知近三代字輩“友、大、明”。

  天津甯氏

  始祖從道,祖籍山東登州府蓬萊,明初鎮國將軍、光祿寺大夫。明永樂二年,由安徽寧國府遷直隸省天津河間府靜海縣雙港寨。奉燕王命開荒戍邊海河,後成名門望族歷六百年。清咸豐11年重修家譜字輩:“松齡標壽兆,繼武振東藩,履泰嘉祥著,懷仁大寶存,潛培書圃潤,長裕汝南金,秉志惟忠孝,蘭桂翼人君。”

  天津寧河、靜海

  (1)寧河字輩“劍兆世寶,克延思志,永樂其成”;另一支“廣兆世葆克慶”。

  (2)靜海巨家莊始祖中美來自山東,已傳9代。

  (3)士英、士傑、士君從天津徙東北,分遷吉林(舒蘭市)、黑龍江黑、內蒙古。

  天津雙港

  始祖從道有四子:老大、老二居山東蓬萊,老三、老四居天津(東門、西門)。老三明威將軍生五子(星泉熹富武),現有熹後代;老四宣武將軍生六子(鎮錡雲雨壇霖),現有鎮、錡之後代。

  海南三支

  海南甯氏現有三支,分佈於崖城、陵水、昌江、海口、三亞等地。

  (1)三亞市崖城城東甯,字輩:成君洪學孔,有景定世家,文子青雲志,武士振國邦。

  (2)甯龍躍支系,從廣東吳川遷入海南,聚居於海口港務局及三亞市。

  (3)曾祖華、深兄弟,由廣東湛江遷入海南,已有6代,字輩為…華、天、經、海…

  海南三亞

  崖州古城甯氏乃甯武子後裔,始遷祖開正於清代徙瓊,已居三百年。字輩:“成君洪學孔,有景定世家,文子青雲志,武士振國邦。”

  內蒙古赤峰寧城

  (1)翁牛特旗五分地鎮頭分地村,祖籍山東慶州府諸城縣,字輩:廣顯文殿基,兆凡寶淑連,守掌否振國,德培萬鴻田。(慶祥帖)

  (2)清朝從山東蓬萊遷赤峰寧城,字輩“伯相秀慶廣”。 另一支輩序“寶、成、祥”。

  (3)寧城一肯中鄉(大雙廟)大窩鋪,祖籍山東花縣(今河南孟津),字輩“懷殿佔慶廣”

  (4)其他散居:寧城三座店西窩鋪,大城鎮前瓦村、後瓦村,必斯營鄉西五家村等地。

  內蒙古錫林郭勒盟

  (1)錫林郭勒盟太僕寺旗寶昌鎮,太爺兄弟三人“走西口”,從河北逐鹿縣經張家口來到內蒙,幾代都沒文化,只知爺爺“明”字輩。(寶軍帖)

  (2)內蒙科爾沁草原,祖籍遼寧凌海市右衛鎮張家堡,1932年逃難流落至此。洪斌帖

  內蒙通州

  通遼市奈曼旗甯氏來自河北遷安縣甯家莊,字輩:鴻國維(水火土),祖籍山東諸城。

  吉林松原

  (1)祖籍山東登州府蓬萊縣,始遷祖甯元青逃荒到東北,輾轉定居松原市。

  輩序:元青-茂功-甯通-廷元-甯懷-永和-義太-長祿-文付-良和-守成-善文。

  (2)祖籍河北盧龍縣永平府,三排四甲黃白社秀家莊,闖關東徙吉林長春,後遷白城市前郭縣。口傳字輩:“鴻(洪)鳳廣忠靈,成守啟太平”,我是“成”字輩,似與黑龍江泰來相近。

  吉林公主嶺、懷德

  (1)公主嶺市及周邊有甯氏近三千,本支祖籍山東蓬萊縣蔣家屯邢家店,族譜世系:可中-國富-寧斌-文星-寧智-福-國君-七世。民國時續譜,從六世開始字輩:“方國連玉璽,傳家衛雲田,燕趙永桂樹,奉林守金山。”

  (2)清道光時,紹仙從河北撫寧縣臺營鎮康各莊,徙吉林懷德縣)公主嶺鎮。

  吉林東豐

  (1)始遷祖由山東闖關東到東北,定居東豐縣小四平鎮梅河村。輩序…永、國、秀…或…永、甲、海峰…

  (2)太爺攜四子從遼寧復縣遷吉林東豐,在一面山鄉雙山村開荒終成大地主。遭鬍子綁票後遷大陽鎮建甯家院,至父輩家道中落分家。大哥梅河口縣長離休,我落戶通化市。字輩:廣.福.昌.治。

  吉林梨樹

  (1)四平市梨樹縣孟家嶺鎮甯氏,明清時期來自直隸省永平府撫寧縣康格莊。

  (2)梨樹縣葉赫鎮始祖甯玉,祖籍山東,輩序…文君、文臣、文升、文堂—相仁、相義、相禮、相智、相信…相信分支徙居山西太原。

  (3)另有一支,從黑龍江海倫市遷居吉林四平市梨樹縣葉赫鎮(赫鎮為滿語)。

  吉林長春

  (1)祖籍天津寶坻,五代前遷長春板家窩堡,一支字輩:“喜常國海健”;另支“甲志東嘉”。

  (2)祖籍山東登州府蓬萊縣小皂村,清代“闖關東”至吉林省農安縣,後人遷長春市。

  吉林通化

  通化甯氏來自山東蓬萊,與遼寧蓋州同支,字輩“亭國永廣學雲金,德先作科治立成…”柳河甯錯綜,祖籍遼寧錦州溝幫子,字輩“維宏久紹”。

  吉林四平、榆樹

  (1)四平甯氏族屬小云南,太爺文臣闖關東進入東北,只知沒-相-景-長。

  (2)吉林榆樹市甯氏,祖籍山東,只知字輩“文永國明清”。

  輝南撫松

  輝南字輩:廣鳳雲兆慶.祥林世寶興.文華清秀國。 撫松甯氏1950年遷自山東費縣。

  吉林伊通

  祖籍山東蓬萊營口,輩字為:吉有永起安,維廣大國賢,紹成先仁景,光忠昭本源。

  吉林舒蘭

  舒蘭市甯氏士英、士傑、士君來自天津,後分三支,分居吉林、黑龍江、內蒙古。

  遼寧瓦房店

  (1)瓦房店市甯家甸,清乾隆時來自山東蓬萊清官鄉,30字輩:“元本仁祥政,思白惟可進,學世雲廣福,昌治德寶慶,文明國永興,忠善家富盛。”2009年新修《甯氏家乘》。

  另支,從蓬萊小皂村遷瓦房店趙屯鄉居得利寺,輩分:“國克文佩殿,甲世尚榮先。”

  (2)祖籍山東蓬萊,從山西洪洞遷瓦房店民算,字輩“...學士雲廣福,昌治德寶慶”,世系:11興-12玉、忠-13洪-14寶學-(治東帖) (注;瓦房店舊名復州,屬大連)

  (3)始祖進文於清康熙時,由山東蓬萊小灶村徙奉天府,落戶復州北莊口甯屯。從六世始行輩:“克文佩殿甲,世榮尚先君,德冠中元萃,洪恩賜潤民,義厚魁名顯,智高秉正心,登朝作偉士,餘華照萬春”。(甲濤帖)

  (4)另支,趙屯鄉何屯村輩序:可馨-坤-德禎-忠和-學成-發-長春-玉勝-福恩-起輝-

  遼寧海城

  (1)始祖甯九德,自稱“小云南”,清順治8年由山東蓬萊闖關東,落戶海城。後加入鑲黃旗(漢八旗),成為名門望族,富甲一方。從九德公始,字輩為:九雲士,維述宗緒長,國兆永吉昌。本溪甯氏相近。

  另,朝鮮《李朝實錄》載,鐵嶺女真溪關千戶凝馬哈,也以寧為姓,此係滿族寧氏。

  (2)由雲貴川北遷的軍戶移民,聚居於山東省膠東半島一帶,以即墨(幾米)較為集中。250年後又闖關東徙遼南,現已遍及東北各地,因以雲南移民為主,故自稱“小云南”。

  遼寧大連

  (1)大連市金州區杏樹屯鎮,有大坡、小坡、馬溝三個屯大多姓甯。大坡屯始祖甯明義,清同治年間人,祖籍山東蓬萊小皂村,輩序:明—…—天、德(乃)—振—吉—禮—鑫…小坡屯字輩:新天殿德振吉禮,良玉寶珠積善家,永遠富貴平安樂,長興希林山海大…( 嚮東帖)。(2)長海縣瓜皮島字輩:日有其志,時應必發。

  (2)由山東蓬萊遷遼寧大連,傳6代,字輩“景慶有金”,尋找同宗。

  遼寧燈塔

  (1)燈塔市雞冠山甯氏來自山東,與本溪、凌源分支相近,字輩…褔德文(佳、國)中 …

  另有柳條鄉東山堡甯氏,由山東蓬萊大甯家闖關東而來,可能是同宗。還有一支來自河北寧河縣(今屬天津市)。

  (2)燈塔市華子鎮西大窯馬蓮溝,始祖佔奎—·—成舉—玉忠—德—暉—

  遼寧東港

  東港市(原東溝縣)伊坨村甯氏,先祖來自山東蓬萊,族屬“小云南”,族譜字輩:氣志珍常秀,國克學令致,書文忠秀安,永傳福裕慶。

  另有前陽鎮甯家村,字輩:風、洪、志、學,與丹東遷瀋陽同支。散支輩序:長、喜、君、獻。

  遼寧鳳城

  (1)祖籍山東蓬萊馬戈莊甯村,闖關東時遷遼寧丹東寬甸滿族自治縣古樓子鄉,一世允昌,二世金榮,三世德賢,字輩:“允金德先作,志大可勝利”。後有分支遷遼寧鳳城。

  (2)從山東徙遼寧,定居鳳城市五龍背鎮營臺子村,輩序:緒佩—昌忠—世成—俊生。

  遼寧莊河

  莊河市小甯屯,清乾隆6年從山東蓬萊遷入,口傳40字輩:“首中朝文其,庭國永廣學,允金德先作,志大可勝利,友職照宏繼,榮昌萬世良,家興本世福,桑御啟明元。”另一支字輩“學世雲廣福,昌治德寶慶。”

  遼寧撫順

  (1)先祖德貴,清末民初由河北盧龍遷遼寧撫順,定居李石寨大南村。輩序:“德佰保偉子。”

  (2)先祖來自山東汝寧府烙鐵縣,字輩:文、榮、華。(按,汝寧府即河南省汝南縣,烙鐵縣即河北省盧龍縣)

  遼寧丹東

  來自山東蓬萊馬戈莊甯村,字輩:“天國榮廣學,雲金德先作,志大可勝利,守中曹文啟”,後有分支遷居遼寧鳳城。另一支字輩:“氣志珍常秀,國克學令致,書文忠秀安,永傳福裕慶。”

  遼寧散支

  (1)山東籍仁義禮智信五兄弟同遷遼寧,字輩:首文朝中其,庭國永廣學,允金德先作,志大可勝利。

  (2) 山東泰安籍,兄弟四房後代分佈於遼寧阜新、朝陽、北票等縣市。

  (3)另一支字輩:“玉世中大可奇”。(4) 桓仁滿族自治縣,甯氏字輩:“海玉樹春”。

  遼寧營口

  屬甯九德分支,已遍及海城市西柳鎮小碼頭村、牌樓鎮東牌樓村,以及大石橋市旗口鎮甯家圍等地,歷經360多年。九德第11代孫甯長佔,透過萬里行尋根問祖,已編修遼南甯氏新族譜。

  祖籍山東樂陵雙窯村,闖關東到營口。爺爺凌雲,父輩為“懷",我輩為"昌",下輩為"愛"。

  遼寧大窪

  大窪縣小亮溝始祖甯雲騰,從山東蓬萊遷遼寧營口,前世系:雲騰-吉平-友慶-永言-起玉。字輩:吉友永起安.維廣大國賢.紹承先仁景.光宗昭本源。大國賢紹300人。

  遼寧鐵嶺

  二百年前從河北永平府樂亭遷鐵嶺,世系:鴻俞-庸-國彥-毓俊-芳-九經-廣業-守信-保田。祖父維邦、父親玉生、本人曉林。與黑龍江大慶甯氏相近。

  遼寧遼陽

  遼陽市甯氏60字輩:“…德林少國興,永寧至成功”,“林”字輩世居遼陽暖陽屯,其他散居鞍山、本溪、瀋陽等地。

  遼寧開原

  開原市松山鄉甯屯,“文革”後遷牡丹江市,1963年下放黑龍江延壽縣。

  輩序:國強—振禮—海春—甯靜。

  遼寧瀋陽

  六代前來自關內,字輩:“兆連文寶春來”。另一支字輩:“仁義禮志信,賢孝勇年長。”

  另一支:明延繁繼…

  遼寧遼中

  遼中縣養士堡甯氏後裔居臺灣,甯恩承東北大學、軍政界人士,字輩:德.廣.榮.恩

  遼寧凌源

  凌源市甯氏族譜字輩:宏福瑞連存,寶廣德智文,建昭吉祥顯,清世永興君。

  普蘭店

  普蘭店市儉湯鄉甯屯,祖籍山東,字輩…日新慶…

  黑龍江哈爾濱

  (1)山東諸城甯金亮,民國14年遷吉林敦化市,1958年再遷哈爾濱。輩序“金水木火土”。20世:恩(汝)生、恩平、煥芝,21世:連檳、蘭檳,22世:昀熙、雯熙。

  (2)哈爾濱雙城市甯氏,祖籍山東平雲縣西北鄉甯家莊(已無此地名),爺爺顯仁,父親東有,我寶維,兒子紅柳。

  (3)哈爾濱另一支字輩:“啟朝嶽存建,之本欽如道。”

  黑龍江字輩

  (1)從遼寧東溝遷黑龍江,字輩:書文忠秀安,永傳福玉廣。

  (2)另一支字輩…自、玉、克、文…

  (3)祖籍山東,輩序…吉、春、孝、子…(孝亮帖)

  (4)另一支字輩…士、英、必、法、德…

  黑龍江北安

  祖籍河北玉田縣江西村,距京津各300裡。民國時徙吉林梨樹縣郭家店,後又遷黑龍江北安唐家屯。輩序:…玉—長有—海—東閣,奶奶褚洪彬生四子(海、深、廣、平),父為長子,欲尋根。(東閣帖)

  黑龍江泰來寶清

  (1)泰來縣塔子城鎮輩序…長友—春生—振龍…

  (2)泰來縣另一支字輩:景慶有金,光明正大,福祿壽喜。

  (3)寶清縣甯氏祖籍山東,徙遼寧丹東市五龍背鎮營臺子村,太爺緒佩,爺爺昌忠,父親世成。俊生帖

  齊齊哈爾

  從河北盧龍縣遷黑龍江泰來,再遷齊齊哈爾。

  字輩:成守啟泰廷,宏鳳廣兆林,永吉傳世業,長大振家風。

  大慶泰康

  大慶、泰康、佳木斯,來自山西洪洞、忻州。字輩同:天勇德學貴,福路道恆昌。

  大慶另一支,來自河北寧河。雞西市也有甯氏,市區領導都有甯。

  黑河市

  爺爺從山東鉅野遷黑河市,字輩:天嚴洪丁武,榜守學民建,之本欽如道,落添貫林臺。

  黑龍蘭西

  黑龍江蘭西縣甯氏,來自山西洪洞,家譜字輩:守、忠、玉、吉、祥、家、道。

  新疆阿克蘇

  始遷祖智爺,自山西洪洞遷江蘇豐縣,後有16世玉祥隨子定居阿克蘇。族譜創於清雍正時,自5世起排行:“云然思廷宗,作文培景志,書玉成連本,立德振登天,倫瑞華明廣,憲漢山士建,基步高卿遠,運純逢伯厚。”

  新疆

  (1)先祖弟兄倆,從甘肅逃荒到新疆,途中走失一個。字輩:“天德生緒世長昌”。

  (2)清代大移民,四兄弟從山西洪洞遷出,輾轉定居新疆,輩序…大、道、天…

  (3)1990年代從安徽靈壁寧莊遷新疆輪臺,字輩“…懷德廣宗傳道”

  新疆烏魯木齊

  初遷新疆時,居迪化(烏魯木齊),“文革”時移居昌吉瑪納斯縣新湖。從爺爺起訂字輩:大、道、天、開、世、霸、途。

  新疆昌吉

  始祖學海,來自洪洞大槐樹,有5子。字輩:大.道.天.開.世.霸.途.田.園

  新疆輪臺

  輪臺縣甯氏,上世紀90年代從安徽靈壁遷此。

  甘肅平涼

  平涼市甯氏高祖仲齊(約生於1845年),清道光時遷自山西洪洞,居崆峒區四十里鋪鎮七府村、郭家園子上莊。歷7代260餘人。輩序:仲齊—維英、維傑、維嶽—安泰、吉泰、兆泰、富泰、文泰、長泰、青泰。(永強帖)

  甘肅武威

  武威市涼州區甯氏,來自山西洪洞大槐樹,分居下雙鎮下雙村、河水村及洪祥鎮、四壩鎮、永昌鎮等地。現有清水鎮存活幾百年大槐樹作見證,但只知父親“學”字輩,子為“多”字輩。

  甘肅山丹

  山丹縣霍城鎮王莊村(原雙峰),始祖機杼,明末從陝西遷甘肅山丹峽口,至三世“元”字三兄弟,移居霍城鎮雙峰村,創農地數百畝。輩序:“杼官元興,年善汝基,德國?建。”傳13代。

  積石山縣關家川鄉甯家村,甯日鬥,清道光年進士。玉門市甯氏,祖父甯季亭從山西逃荒而來。

  甘肅白銀

  (1)白銀市甯氏,只知始祖“滿”字輩。(守旺帖)

  (2)有一支,從甘肅遷徙山東章丘。

  皋蘭永昌

  (1)皋蘭縣字輩:月、文、興、庭。

  (2)永昌縣字輩:生、玉、得、培、賢、俊、傑。

  甘肅蘭州

  (1)從祖父輩起字輩:文、興、庭、尊;另一支,只知祖籍山西新絳,父親“金字募”。

  (2)先祖幾代單傳,奶奶(1907-1979),蘭州榆中縣和平鎮方家泉人,1956年前世居官園后街72號院(又名“後勤街”,現為省勞改局),祖墳在現郵電大樓地盤上。後因拆遷移居城關區黃河北,至爺爺輩才有三兄弟。只知祖輩“忠”字、父輩“厚”字、吾輩“永”字。大爺後裔居青海西寧市湟中縣;二爺曾在省鹽務局工作;三爺甯子祥(1907-1944),又名忠禎,英年早逝,僅留一張像志,並無參考資訊。

  貴州畢節甯氏字輩

  (1)畢節江西籍甯氏,口傳字輩:“天世志汝思,文伯以維時,隆明功德顯,泰定俊豪資,忠順兼勤敏,有功自運喜,承恩元會運。”大都與威寧八修族譜同。

  (2)畢節甯氏,族屬“湘三陽系”,字輩:“添世志汝思,龍明功德顯,泰定俊毫資,文必以唯時,忠順堅勤敏。”祖父“文”輩,父“必”輩,我“以”輩。

  (3)另一支,清光緒年從威寧遷畢節,先祖有任武信尉和徵仕郎者。字輩:顯泰定俊侯時龍。又另一支畢節字輩:在士畢啟發,明良記祖輝。再一支畢節字輩:“大學忠寨士,宏畢啟發良。”

  貴州遵義甯氏字輩

  (1)遵義分支系江西籍湖南衡陽派,40字輩:“九叟清白文,思啟永正朝,廷龍明功德,顯太定俊豪,忠信堅勤敏,友豐致雍西,成因良慧潤,勝代萬年枝。”與貴州安順、重慶涪陵字輩相近。

  (2)遵義另一支,曾祖父從湖南衡陽遷遵義鳳岡,字輩“龍門功德,顯宗順兼。”另一散支從四川遷貴州遵義。

  貴州安順甯氏字輩

  先祖由江西泰和遷湖南邵陽,以“三陽派”入川,清末移居貴州。家譜60字輩:“少華伯文恩,啟永鎮朝廷,安民功德顯,萬代守芳型,培作清平景,鍾秀山川林,遠世無旁志,金玉念餘音,曠懷昭仲紹,吊象定天星,凌雲登大寶,良封治國珍。”據傳,這是齊大夫甯戚50歲時,一位大臣為他寫的祝壽詩,後被用作字輩。

  貴州黔西甯氏

  祖籍江西吉安,由湖南轉貴州,初居威寧府兩甲地蛇老衝(今赫章縣興發鄉),玄祖再遷黔西縣。字輩“天世志汝思,文伯以惟時,隆明功德顯;泰定俊豪資,忠順兼勤敏,仁慈自鴻禧,承恩元會運,盛大萬年基。”與“湘三陽”老譜相似,也與雲南宣威相仿。散居於黔西、修文、金沙、息烽、赫章、清鎮、水城。

  貴州銅仁甯氏

  (1))黔西銅仁地區甯氏,來自“湘三陽”,字輩“碧玉金傳守,文鋒顯應久,國正永興隆。”

  (2)銅仁市松桃苗族自治縣,安龍字輩與銅仁相近:“國、正、永、興、隆(龍)…” 共15個字。

  (3)銅仁市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甯正和(1918-1996),老革命,授多種軍功勳。“正”字輩,漢族。

  貴州福泉甯氏

  福泉市甯氏,湖廣填四川時,來自湖北麻陽縣孝感鄉,居四川雅州府木坪街水塘上,後又移居貴州福泉。世系:國龍、啟龍-懷德-鴻垚-玉清(爺)-華舟(父)(甯瑜帖)

  貴州貴陽甯氏

  先祖德貴清末由河北盧龍遷遼寧撫順,定居李石寨大南村,字輩“德佰保偉子”。1958年支援三線落戶貴陽。

  雲南宣威甯氏

  (1)明永樂時,季十四郎鎮守黔滇邊境,後調濟南府,定居掖縣(今萊州)百餘年。明崇禎初,高、龍、賢三兄弟,隨黔寧王自魯入黔平亂,高祖出任烏撒衛(今宣威)前所千戶。明末仨祖隱居北門外甯家院。前六世系:高-登舟-世智-元相-翰衛-周模。

  清乾隆後期,七世遷西澤鄉,建立甯家灣麻塘地老住場。高祖後裔繁衍龐大支系,龍祖徙江川人丁不旺,賢祖居下堡街,清末顯興盛。

  (2)高祖字派:“高登智元衛,周朝武維學,尚伯功德顯,友益則汝師,存孝興子道,昆仲同懷之。”龍祖字派:“鑑史學龍應,先玉懋士文,中桂永尚燦,從安…”

  賢祖字派:“賢國良臣位周朝,宗先遠佩文功德,顯有益…”

  (3)宣威現有甯氏5000餘戶兩萬多人,分佈於西澤、落水、寶山、得祿,以及老榕城鎮(雙龍)的雙圩寧家院等地。

  雲南曲靖甯氏

  曲靖會澤字輩:“學尚文(佰)功德,顯有則汝師,存孝興子道。富源縣中安鎮亦屬宣威分支。”

  會澤某村500甯氏,1990年續譜與宣威同宗。爺“功”輩,父“德”輩 ,我“顯”輩。 曲靖甯氏以曲靖、宣威、玉溪及大理州較多。

  雲南永善

  始祖甯軒、二世京武,祖籍南京應天府柳樹灣,始落宣威,居恩安縣小河,後定居永善縣。字派“軒武起發廷,國安定仕興,乾宜漢為第,三元委玉清,學前明義禮,智慧大登成,功倫天永秀,培戟澤華英。”已衍200餘戶,傳至第11輩。

  雲南昭通

  昭通魯甸龍樹塘房22社,因家譜失散,目前只知字輩:“文、雲、永、興、進”。

  雲南昆明

  昆明甯氏原來姓車,後改甯。爺“文”輩 ,父“自”輩,我“德”輩。

  陝西合陽甯氏字輩:“秉希質子尚,守三天之有,育其兆慎乃,儉德惟懷永,圖浚哲文明,元溫恭允塞。”“斌綱德世,耀家大典”。

  陝西蒲城甯氏輩序:甯霖—甯義—嘉祿(甯義三子)—彌震—師沛—先俞—國才(先俞二子)—希聖(國才二子)—成才—從林(成才二子)—玉海—鴻明—文智—兆金—忠義—佰發—世強(甯波)。12世鴻明從河南浙川遷陝西蒲城,衍6代,現居蒲城縣孫鎮、蔡鄧鄉一帶。

  陝西漢中

  (1)漢中市甯氏由四川遷入不完整世系:大— · —建、武、明(希)— · —志…

  (2)兄弟五人從成都遷漢中寧坎村,爺“旺”輩,爸“德”輩,我“海”輩。小偉帖

  (3陝西漢中寗,曾祖“建”字輩,可能是從陝西漢中市寧強縣黑鷹窩遷出的(毗鄰勉縣鎮川鄉也有黑鷹窩),各有甯氏兩千人。(甯趙毅帖)

  陝西臨潼甯氏

  明洪武時來自山西洪洞大槐樹,現西安市臨潼區有南上、北下兩個甯家村。祖輩登成、登峰—父輩文賢、文昌、文華—子輩志和、志平、志文、志遠。另有潼關甯氏也來自山西洪洞大槐樹。

  陝西富平甯氏字輩:“儉德惟懷永”

  陝西乾縣姜村鎮雙羊村始遷祖如玉來自山東,清乾隆時人(1742—1795),生四子:凌、儒、傑、秀。歷268年傳11代,從第三代起輩序:“天思登嶽志”,至8—11代無派序。

  陝西商洛甯氏從山西洪洞遷來,家譜已毀,字輩:"孝尚奇仕秉,君如興廷文,立成啟江遠,和義延緒長,萬邦慶隆泰,三甫宗吉祥。"

  陝西西鄉石泉

  (1)明末清初,三兄弟自湖北麻城遷陝西西鄉縣,落戶城西建立甯家園,字輩“**善興,禮義正家庭。”

  (2)石泉縣城關鎮甯氏二三十人,有“樹、國”字輩(甯慧帖)

  陝西柞水甯氏來自山西洪洞,字輩“立成啟江遠,和義衍熙昌,萬福青龍泰,山普降吉祥”

  陝西旬陽甯氏先祖遷自湖南,聚居旬陽縣小河鎮龍王灘。字輩:“孔學永崇高,孝忠家國本”。

  陝西武功縣青口村、西馬村甯氏,清朝來自山西洪洞,江蘇贛榆縣青口鎮是否與此有關?

  陝西鳳翔縣橫水鎮東白村、城關寺頭、虢王鎮甯王村,聚居甯氏近三千,都不知祖源。

  江蘇豐縣

  (1)先祖智爺生四子:寬、宏、海、量,明初遷自山西洪洞,前三兄外遷失其所,量之裔分居豐縣前中後甯莊村。16世玉祥隨其子定居新疆阿克蘇。清雍正時創修族譜,齊郡堂、春暉堂四修。自五世起排行:“云然思廷宗,作文培景志,書玉成連本,立德振登天,倫瑞華明廣,憲漢山士建,基步高卿遠,運純逢伯厚。”豐縣首羨寧莊,堂號“春輝堂”。

  (2)祖籍山東菏澤,字輩“文培景志福,玉成連本立,得震登天侖。”

  (3)豐縣與徐州同宗,字輩“文培景志書,玉成連本立,德振登天輪,瑞華明廣現,漢山時建基。”

  (4)豐縣另一村全姓甯,堂號“春回堂”。

  江蘇睢寧

  江蘇甯大多來自山東,譜系相近。睢寧毗鄰徐州,甯莊村5000人,曾歸安徽宿州。

  老字輩:“天九術學體,懷德廣宗傳,道成心克安” 。此支有遷天津者。

  江蘇南京字輩

  南京甯氏來自安徽肥東,輩序:“傳華-仁貴-德榮”;另一支來自福建建寧。

  南京市六合區得勝堂甯氏,字輩:長華增吉慶,富貴滿春堂。

  江蘇徐州(邳州)甯氏,祖籍安徽宿縣寧山口,可能是現靈璧縣裴集村,家譜毀於文革,難以再續,只知太爺兄弟“照”字輩,但老家字輩卻是“德廣宗傳”。

  連雲港甯氏:清朝甯啟職秘書,隨海州府官從蘇州到連雲港,傳11世,輩序:一-永-錦-新-,聚居新浦區崗埠王溝。

  江蘇鹽城甯氏:祖籍山東榮成市石島鎮青山前,爺爺正字輩,40年代遷鹽城,字輩:光明正大,仁義傳家遠。

  江蘇淮安甯氏:淮安區甯氏字輩“廣文步正”;

  江蘇淮安字輩:…洪、廣、文、步、正。

  江蘇無錫字輩:…金、玉、照、作。

  江蘇一支字輩:康郜月作興,明中厚傳家。以下是:以、禮。

【楹聯典故】

  (暫缺)

  附:甯與寧

  甯氏在2800年曆史長河中,使用的都是“甯”字,家族儲存的書籍、族譜、碑刻,一直用的“甯”。《百家姓》中也只有“甯”姓,而沒有“寧”姓。

  寧(寧)氏則起源於明末清初,入關的滿族寧古塔氏、寧爾佳氏改漢姓為“寧”,形成滿族寧氏。在文字改革時,滿族寧氏都簡化成“寧”氏。

  簡化字方案中,只規定“寧”簡化為“寧”,而“甯”作為姓字,並沒有被簡化。1981年國家標準總局實施的“漢字編碼字符集”,就保留了“甯”字在電腦簡體字型檔中。

  2009年,國家語委歷時8年研製的《通用規範漢字表》,也為“甯、氾、仝、谿、線”等姓氏得以正名。出於對家族傳統的尊重,特以姓氏用字的身份,被保留在三級字表中。表中明確提到:“甯:nìng,僅用於姓氏人名,其他意義同‘寧’。”

  作為姓氏,甯與寧讀音不同。東漢《說文解字》中“甯”字音為“乃定切”、“寧”字音為“奴丁切”,對應的拼音分別是nìng和níng,歷代辭書也是沿用這兩個讀音。

  “甯”與“寧”雖均是以邑為氏,卻有所不同,因為寧姓還有另外一支組成。所以學者們主張嚴格區分這兩個姓氏,不宜混為一談。甯氏的另一支源於蒙古,元代蒙古將領忙哥鐵木爾擁兵南征,因家湖南常德衛,數代皆顯宦。

補充糾錯
上一姓氏:
下一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