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姓圖騰(密氏圖騰)
密姓是中華姓氏之一,讀音作mì(ㄇㄧˋ)。其源有六:一是出自商王朝時期的密須國,屬於以國名為氏;二是出自周朝時期密國,屬於以國名為氏;三是出自西夏時期的党項族密納克氏族,屬於以氏族名稱漢化為氏;四是源於蒙古族,屬於以氏族名稱漢化為氏;五是源於滿族,屬於以氏族名稱漢化為氏;六是源於元朝宓珍,因功勳卓著,元帝以山充賜易宓為密。密姓現今人口約一萬,排在第六百七十位,在臺灣名列第八百零五位。
【得姓始祖】
密康公:《鄭通志·氏族略》記載:“密,密康公之後。”西周時期的諸侯國密國國君。曾跟隨周共王遊於涇水之上,得三女子。其母勸其把三女子獻給周共王,密康公不從。第二年,周共王滅了密國,密康公被殺。其後以國為氏。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姞姓,出自商王朝時期的密須國,屬於以國名為氏。
商朝時期,有密須國(今甘肅靈臺),傳說為黃帝之子姞的後裔在商武丁時期被賜封的諸侯國,後與崇國勾結與西伯侯作對,被西伯侯(周文王)姬昌所滅。
在亡國後的密須國君後裔子孫中,有以國名“密須”為姓氏者,稱密須氏,後省文簡改為單姓密氏、須氏,世代相傳至今,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源流二
源於姬姓,出自周朝時期密國,屬於以國名為氏。
據史籍《鄭通志·氏族略》記載:“密,密康公之後。”在文獻《中國古今姓氏大辭典》中註釋:“康公,周共工時人,封於密(今甘肅靈臺),建密國,因稱密康公。共工滅密,其後以國為氏,此則系出姬姓。”
密國,是西周王朝初期的姬姓小國;周共工,就是周恭王姬扈。
密國原在今甘肅靈臺縣一帶,是商末周文王滅姞姓密須國之後,在其舊地重新分封的姬姓諸侯小國。在史籍《國語·周語》中記載:“恭王遊於涇上……康公不獻,一年,王滅密。”顯然,當時是密康公沒有給周共工獻貢,因而得罪了周共工,結果在周共工回朝一年內即遭到了亡國之禍。以後,處於西部地區姬姓密國重新被周共工遷都到河內,其地因稱密邑(今河南新密)。
春秋時期,密國被鄭國所滅,成為鄭國的附庸邑。其國子民以故國名稱為姓氏,稱密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三
源於党項族,出自西夏時期的党項族密納克氏族,屬於以氏族名稱漢化為氏。
党項族,最早是古羌族中的西羌分支,原居住在今西藏、青海、四川等省區的交界地區。
隋末唐初,古西羌族中的党項族人開始興盛起來,其佔據的疆域東至松州(今四川松潘),西接葉護(今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克城阿克-貝希姆,Ak-Beshim),南界春桑(今青海南部),北鄰吐渾(今青海北部),有地三千餘里。党項族人以姓氏作為部落的名稱,過著不知稼穡、土無五穀的原始遊牧部落生活。
在藏文史籍《智者喜宴》中記載:同唐朝文成公主結親、至今傳為佳話的藏族首領松贊干布“曾娶了五個王妃,其中一位就是弭藥王之女茹雍妃潔莫尊”。其所記載的“弭藥”,就是指党項族。在史籍《西藏政史》一書中記載:“所謂党項,是指住在青海湖以北寧夏南部的党項密納克而言,亦稱蕃密納克,即藏木雅人。
在党項密納克在被成吉思汗滅亡後,族人分為兩支:其中一支遷至康區打箭爐附近,稱康木雅。”這在史籍《木雅五學者傳記》中也說:“木雅分兩部分,一為青海、甘肅等地的木雅地區,一為多墨木雅地區。”多墨係指丹巴、道孚、理唐、木裡地區,又稱木雅熱崗。
党項密納克氏族人後來在西夏王朝建立以後,迅速歸攏於西夏王朝,其中有許多人出任西夏重臣,由於西夏王朝崇尚漢文化,因以“密納克”為漢化姓氏,並取諧音漢字“密”為姓氏,稱密氏,世代相傳至今。
按:
在党項族許多部落之中,拓跋氏最為強盛。唐太宗李史民時期的唐貞觀三年(公元629年),党項酋長細封步賴率所部歸唐。唐太宗頒賜璽書撫慰,在其轄地(今四川松潘)設軌州,並封他為軌州刺史。其他各部落奠長見有如此好事,也先後率所部歸附唐朝。党項族拓跋部酋長拓跋赤辭當時臣屬於鮮卑族建立的吐谷渾政權。唐王朝在與吐谷渾部的交戰中,對其勸降不聽,遂以大軍將其擊敗。之後,唐太宗又派人再去勸降。拓跋赤辭這才歸降唐朝,唐王朝將其地分為三十二個州,以松州為都督府,授赤辭為西戍州都督,賜皇姓李。
到宋朝初年,拓跋思恭的後裔、党項貴族李繼遷附遼抗宋,遼國政權封李繼遷為西平王。李繼遷乘宋真宗新立,索要夏州(今陝西橫山),宋真宗屈辱妥協,“從其所請”,授李繼遷為夏州刺史、定難軍節度使。之後李繼遷得寸進尺,於宋真宗趙恆鹹平五年公元1002年攻佔靈州(今寧夏靈武),殺死靈州知州裴濟,以他本人受遼冊封的西平王,改靈州為西平府,並打算遷都於此。當時其弟勸阻他不要離開“祖先累世經營之地”。李繼遷卻說:“自古成大事者,不貪求苟安;立大功者,不依從庸眾。西平府北控河朔,南引慶涼,據諸路上游,扼守西陲要害。如能修城挖壕,練兵積糧,一旦四外出擊,關中就無法防備。況且這裡的百姓習華風,尚禮好學,可以藉此地為今後進取的資本,成一方之霸。平夏地方偏僻,不如西平前途遠大。” 就此定都於西平,繼續向外擴張,為西夏的建國奠定了初步基礎。
因為靈州儘管扼西陲要害,然而,面對宋朝,僅隔翰海(即鹽池、同心之沙漠)只有四百里,宋軍遊騎數曰可至,處於“地居四塞,我可以往,彼可以來”的不利地位,故需要遷都。懷遠鎮當時比靈州小得多,然而,“西有賀蘭之固,黃河繞其東南,西平為其障蔽,形勢便利,洵為萬世之業也”。宋仁宗趙禎天聖六年(公元1028年),李德明冊立其子李元昊為太子,立李元昊的生母衛慕氏為後,又向遼國為李元昊請婚。宋天聖九年(公元1031年),遼興宗封宗室女為公主,歸嫁李元昊。
宋仁宗繼位之後同宋真宗一樣,對李德明準備稱帝立國一忍再忍。在宋明道元年(公元1032年),宋仁宗加封李德明為夏王,實際上承認了李德明封建割據的合法性。就在稱帝建國各項準備快要完成的時候,五十一歲的李德明卻於宋明道元年(公元1031年)農曆10月逝世。
生於宋景德二年(公元1004年)的李元昊被立為太子以後,曾多次勸他父親改變對宋稱臣的作法。李德明說:“我們經常打仗,己經精疲力盡,況且我族三十年來能夠穿上綿綺綢緞,這都是宋朝的恩惠,不能負恩啊!”
李元昊不以為然,說:“衣皮毛,事畜牧,這是我族的習性。英雄生來就要有稱霸的雄心,怎麼能夠有綿綺穿就感到滿足了呢?”
宋明道二年(公元1032年),李元昊即位,時年二十八歲。他一上臺,就去掉唐、宋所賜的李、趙姓氏。他小字“嵬理”,党項語為“惜為嵬,富貴為理”,因此自號“嵬名氏”,自稱“吾祖”(可汗,即天子)。同年,李元昊改宋明道年號為顯道,開始使用“西夏”自己的年號。農曆5月,李元昊升興州為府,改名興慶。李元昊即位以後,整整用了六年時間,為稱帝立國做準備。
西夏大慶二年(公元1038年)農曆10月11曰,李元昊于都城興慶府南筑臺受冊,即皇帝位。國號大夏。宋史稱“西夏”。地方封建割據政權建立以後,李元昊與宋朝時戰時和,不斷仿效唐朝和宋朝的各項制度,加速了封建化的程序。
宋徽宗趙佶政和五年(公元 11l5年),金國滅遼國、北宋,迫使宋室南遷之後,西夏政權對南宋、金國都採取和好政策,廣泛吸取漢族生產經驗和技術,使政治經濟文化都發展到了頂峰。當時,儘管形式上西夏仍須向宋、遼稱臣納貢,實際上已經完全成為中國西北地區的一大軍事強國。
李元昊於宋慶曆八年(公元1048年)被其親生太子寧令哥刺死。只有週歲的李諒昨繼位,其母沒藏氏輔政。宋寶元二年(公元1139年),第五代西夏王李仁孝嗣立,他在位五十四年,大力推行教育、提倡儒學、推行漢文,是西夏的另一個興盛時期。他死後,李純佑、李安全相纏繼位。這時,成吉思汗孛兒只斤·鐵木真已經統一了蒙古各部,並不斷進攻夏境。自宋寧宗趙擴開禧元年(金章宗完顏璟泰和五年,公元1205年)第一次進攻西夏起,衝突不斷,互有進退。
第九代西夏王李德旺繼位後,蒙軍乘西夏國勢積弱大舉進攻。宋理宗趙昀寶慶二年(成吉思汗二十一年,公元1226年),成吉思汗率軍攻佔肅州、甘州等地之後,揮師東進,越過沙漠、渡過黃河,攻佔應裡(今中衛)、西平府。
宋理宗趙昀寶慶三年(金哀宗完顏守緒正大四年,成吉思汗二十二年,公元1227年)農曆1月,成吉思汗留兵繼續圍困興慶府,他自已領軍南下,攻佔積石州之後,於農歷4月抵達隆德,並派兵攻佔德川州。農曆閏5月,成吉思汗上六盤山避暑,農曆6月,西夏末主李睍率西夏文武官員投降。農曆7月,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病死,蒙軍恐西夏有變,就在隨軍途中殺死李睍,從此,立國一百九十年的西夏王朝為蒙古所滅。
後來,經歷過西夏滅亡過程的元朝著名史學家托克托主修了《宋史》、《遼史》、《金史》,對中國歷史傳記做出了非凡的貢獻。但不知為何,托克托唯獨沒有為西夏王朝編修專史。因此,在集國史之大成的《二十四史》中唯獨沒有西夏史。雖然後人對西夏均有過片斷的記載和描述,但都很不繫統。隨著歷史的湮遷,西夏政權的許多史實都變成了迷雲。
目前,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中國的史學界和文物考古工作者含辛茹苦,對西夏文史的發掘與研究有了一些進展。然而,西夏曆史研究工作面臨的最大的困難,就是史料的極度缺乏。
源流四
源於蒙古族,屬於以氏族名稱漢化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記載:
⑴.蒙古族鄂密特氏,蒙語為□□□□,世居錫喇塔拉(今甘肅張掖永固鎮)、上都河(今內蒙古多倫上都河流域)一帶地區。後有滿族亦引以為姓氏,滿語為Emit Hala,後有冠漢姓為密氏、鄂氏者。
⑵.蒙古族烏密氏,亦稱烏彌氏,蒙語為□□□,世居察哈爾地區(今河北張家口)。後有滿族亦引以為姓氏,滿語為Umi Hala,後有冠漢姓為密氏、吳氏者。
⑶.蒙古族蘇密爾氏,亦稱舒穆爾氏、蘇默爾氏,蒙語為□□□□□,世居克什克騰(今內蒙古克什克騰旗)、黃山地區。後有滿族亦引以為姓氏,滿語為Sumir Hala,後有冠漢姓為密氏、徐氏者。
源流五
源於滿族,屬於以氏族名稱漢化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⑴.滿族密扎氏,滿語為Mija Hala,屬於卦勒察女真,世居卦爾察(今俄羅斯烏蘇里斯克),所冠漢姓為密氏、米氏。
⑵.滿族薩瑪喇氏,亦稱薩密喇氏、塞米喇氏,滿語為Samala Hala,漢義“大木碗”,世居寧古塔(今黑龍江寧安)、蘇完(今吉林雙陽雙陽河流域)、黑龍江圖拉屯(今黑龍江寧安)等地區,所冠漢姓多為蔡氏,亦有取漢姓為密氏者。
⑶.滿族賽密哷氏,源於金國時期白號姓氏塞蒲里氏,以姓為氏,滿語為Saimire Hala,世居薩哈爾察(今黑龍江支流俄羅斯佈列雅河)、齊齊哈爾、長白山、黑龍江沿岸等地區,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為滿洲巨族,後多冠漢姓為柴氏、密氏、賽氏等。
源流六
源於元朝宓珍,定遠大將軍,元帥右都兼沂州都巡,因戰功卓著,皇帝賜山在宓下,易為密。即密姓源於密珍,為密姓始祖。今山東臨沂、江蘇東海、贛榆,廣東德慶、湖北武漢等密姓族人皆屬密珍後人。
【遷徙分佈】
遷徙
密氏主流出自國名或部落名稱,古密須國在今甘肅省的靈臺縣治以西二十五公里的百里鎮,在商末時期為周原西北部的一個強悍部族,在公元前1157年為周文王所滅。
周武王克商後,封同姓諸侯,重建立密國,後又為周共王所滅。今天的靈臺縣百里中學後院,據說就是原密須國宮殿的遺址。離遺址東一公里處的爛泥灣有密須公墓,洞山有一龐大的西周墓葬群,甘肅省最大的西周銅鼎就出土於此。
今廣東的德慶縣、廣寧縣橫山鎮(從德慶遷至)密氏族人,據族譜記載,是 1456 年(明朝景泰七年),由山東遷居至德慶的。
分佈
密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體,現今人口約一萬,排在第六百七十位,在臺灣名列第八百零五位,望出太原。
今江蘇省的東海縣,貴州省的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吉林省的吉林市、長春市,江蘇贛榆,臺灣省的臺北縣,山東省臨沂市蘭山區苗莊、羅莊區趙莊村、徐林村、大山後村、蒼山道莊村、現莊村,河東區鄭旺鎮宋莊村,蘭陵縣莊塢鎮,江蘇省東海縣北溝村等地均有密氏族人分佈。
【郡望堂號】
郡望
太原府:亦稱太原郡。戰國時期秦國莊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晉陽(今山西太原),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五臺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帶、霍山北部一帶地區。北魏時期轄地在今山西省陽曲縣、交城市、平遙市、和順縣之間的晉中一帶地區。隋朝時期改晉陽為太原,又另設晉陽,與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興國中期(庚辰,公元980年)改幷州為太原府,移治陽曲(今山西太原)。以後宋朝、金國的河東路、河東北路,明、清兩朝以來皆為府。民國時期改為市,成為山西省會所在,一直沿用至今。
堂號
太原堂:以望立堂。
字輩
山東臨沂苗莊村密氏字輩 :從第17氏“尚兆雲鴻葆廼家世淑其善良文獻修明希賢為慎福喜蘭亭”至40氏。08年整理家譜又續20氏,從41氏“恆元新浩愷豐筱然程恩平正益順致德卿庭煦中”。
河南周口沈丘密氏字輩:“萬洪子懷。”
【楹聯典故】
四言通用聯
宋季都統;
漢代尚書。
——佚名撰密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南宋時期的將領密佑,官江西都統,與元兵戰,被執,不屈而死。下聯典指漢朝時期的密忠,官至尚書郎。五言通用聯
安撫歸洪武;
都統抗元軍。
——李文鄭撰密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說明初金築安撫司人密定,洪武初年歸附明朝,被授予安撫使。下聯說南宋廬州人密佑,鹹淳年間官江西都統,在進賢坪迎戰元軍,身中四箭三槍後被俘,不屈被殺。
【祠堂古蹟】
古密須國遺址
古密須國遺址,位於甘肅省靈臺縣縣城西20公里的百里鄉境內。古密須國在商末時為周原西北部的一個強悍部族。為周共王所滅,封同姓諸侯。今百里中學後院據說是原密須國宮殿的遺址。離古密須國遺址東2裡許的爛泥灣有密須公墓,洞山有一龐大的西周墓葬群,甘肅省最大的西周銅鼎就出土於此。
2008年縣委、縣政府本著體現古密須國遺址的人文思想及靈臺歷史文化內涵的目的,計劃利用三年時間,按照“科學規劃,合理佈局,基礎配套,功能完善”的原則,一次規劃到位,分步逐年實施建成集“文化、教育、娛樂、休閒”為一體的文教中心,突出保護維修古密須國遺址。工程設計已完成,該專案總投資840萬元。建成具有古商周歷史文化特色的密須文化廣場1處,新修舞臺,配套修建文化站功能室10間,大門1座,圍牆500米,古城牆部分建成城樓和城牆,硬化場地4000平方米,完成綠化4000平方米。
密康公墓
密康公墓離遺址東2裡許的爛泥灣。
【典故軼事】
1:小丑備物終必亡
《密康公母論小丑備物終必亡》出自春秋時期文學家左丘明創作的一篇散文。
恭王遊於涇上,密康公從,有三女奔之。其母曰:“必致之於王。夫獸三為群,人三為眾,女三為粲。王田不取群,公行下眾,王御不參一族。夫粲,美之物也。眾以美物歸女,而何德以堪之?王猶不堪,況爾小丑乎?小丑備物,終必亡。”康公不獻。一年,王滅密。
譯文
周恭王到涇水邊遊玩,密康公隨從,有三個同姓的女子私自投奔密康公。康公的母親說:“必須把她們獻給天子。三隻獸在一起就是群,三個人在一起就是眾,三個女子在一起就是粲。天子不獵取群獸,諸侯對眾人要謙下行事,天子不選三個同族的女子為妃嬪。粲是美好的事物,人們把美好的事物歸之於你,你有什麼德行來承受呢?天子尚且不能承受,何況你這種小人物呢?小人物得到的東西太多,一定會滅亡。”康公不肯把女子獻出去。一年以後,恭王滅了密國。
俗語說,知子莫如母,隗氏是非常瞭解兒子的,密康公就是個貪得無厭的人,才會對他發出這樣的警示,隗氏也因此被司馬遷寫進了《列女傳》。
2:西周古國——密國
商末,密須國被周文王滅亡,到了西周之初,武王再封姬姓族人於原址(今甘肅靈臺縣)建立密國。至此,商朝姞姓密須國轉眼成了周朝的姬姓密國。西周密國經歷了成王、康王、昭王、穆王、共王五朝。周共王滅密國後,將密氏族人遷到今天河南新密市大隗鎮一帶,允許他們在此立國。從甘肅到河南,密國經歷了亡後重建,因而這個地方命名為“新密”,或許這就是“新密”的由來。而之前的密國故地在西周覆滅進入東周後成了秦國的領地,後在秦穆公時,將這塊領地賜給了賢臣百里奚,現在有百里故城、密須國故城遺址、密康公墓和爛牛灣(密康公被殺之地)等遺址。
春秋密國最終的滅亡要從鄭國說起。春秋密國雖然延續著西周密國的國祚,但顯然春秋密國非常弱小,只能在春秋初期的東周舞臺上扮演著一方小角色,被史書忽略。隨著周平王的東遷,西部一縱跟周王室密切相連的諸侯國也一起東遷到洛陽附近,其中就有鄭國。
鄭國第二代國君鄭武公將鄭國遷到今天的新鄭市一帶,與密國、鄶國(見鄶國篇)相鄰。密國和鄶國都在鄭國的西北部。鄭武公雄才大略,要在東都洛陽附近發展,制定了一系列擴張計劃。據《國語-鄭語》記載:“其濟、洛、河、潁之間乎!是其子男之國,虢、鄶為大,虢叔恃勢,鄶仲恃險。”鄭國周邊的小國星羅棋佈,都是子男爵位,其中以東虢和鄶國為最大。史書記載鄭國滅鄶國時採取了一系列的戰略,包括寄財物到鄶國,使鄶國放鬆警惕;將鄭國公主嫁往鄶國,當然也是為了消除鄶國對鄭國的軍事防禦,最後一舉將鄶國滅掉。密國與鄶國緊密相鄰,很有可能,鄭國在滅了鄶國之後順便將密國也吞併了。
密國被鄭國滅亡後,正式退出歷史舞臺,此後國人稱為密氏,形成密姓,成為密姓的另外一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