溜氏起源及歷史

溜姓圖騰_溜氏圖騰

溜姓圖騰(溜氏圖騰)

  溜姓是中華姓氏之一,讀音作liú(ㄌㄧㄡˊ),不可讀作liū(ㄌㄧㄡ)。其源有五:一是出自道教始祖老子故里安溜,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二是出自浙江錢塘江恩波橋溜江灘,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三是出自漢朝時期中溜縣,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四是出自福建閩南地區溜澳,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五是出自湖南桃源地區古禁忌之俗,屬於以宗教信仰為氏。溜姓現今人口不足千人,排在三千一百八十五位,在臺灣則沒有。

【得姓始祖】

  (暫缺)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地名,出自道教始祖老子故里安溜,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

  安溜,就是今安徽省亳州市譙城區的安溜鎮,地理位置在惠濟河和渦河兩大河流的交匯處,處於亳州譙城區的西北界、與河南省鹿邑縣僅一壟之隔。安溜鎮北首臨惠濟河,有一個古老的渡口,岸邊有一座古老的廟宇,名“問裡宮”。問裡宮有門額石匾一塊,現仍儲存完好。據《問裡宮碑》刻載:孔子當年曾問禮至此,詢問老子居處何在,故曰“問裡”。“裡”即古代民戶居處。

  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中,稱老子為楚苦縣賴鄉曲仁里人,說得很具體。苦縣,有學者稱即今河南省的鹿邑縣,曲仁裡即曲渦之間的禮義之鄉,仁裡猶如今之“文明小區”,今屬鹿邑,所以說老子是鹿邑太清宮人。

  但在道家古籍中有這樣的記載:老子的母親未出閣時,有一次在河下洗衣,見水中有一紅色李子從上游漂來,她撈起吃了,從此身懷有孕。女兒家未婚而孕,難以見人,於是她就離鄉出走。她沿渦河往東,走了幾天,在離家一百多里的渦河北岸落下腳來。誰知她的身孕不是“十月懷胎”,而是懷了九九八十一年,在一棵李子樹下從肋下生出一子。孩子生下即皓首能言,因稱“老子”。她因吃了李子而孕,又生老子於李樹之下,於是就賜這個“皓首能言”的孩子姓李。

  在典籍《周禮》中記載:“五家為鄰,五鄰為裡。”孔子問裡,實際上就是詢問老子的具體居處。可見,老子當年的居處就在安溜鎮一帶。

  實際上,從渦河向東步行數日,即可到惠濟河和渦河兩大河流的交匯處,亦即安溜鎮一帶,其地古屬焦國,即今天的安徽省亳州市譙城區。在古代,“溜”在水文現象上指匯合之水很快、很順暢地流走,不會旋淤衝擊而造成水患。惠濟河和渦河兩大河流在安溜地區交匯的情形就是這種狀況,其地住民以其自然現象為姓氏,稱安溜氏,後分別省文簡改為單姓溜氏、安氏,以傳安康順利,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二

  源於地名,出自浙江錢塘江恩波橋溜江灘,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

  自古以來,錢塘大潮就一直蔚為壯觀,其錢塘江的潮流界在恩波橋以上逐漸消隱,自古即被稱之為“溜江灘”。

  “溜江灘”地區的原著漁民,大多在其地潮頭設攔網捕魚,在春秋末期即被稱之為“網溜者”、“罟民”,這在史籍《水經注·河水篇》中有記載,後有人以其地名為姓氏者,稱溜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三

  源於地名,出自漢朝時期中溜縣,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

  據史籍《後漢書·郡國志》中記載,秦朝時期的桂林郡在漢朝時期改為鬱林郡,轄地在今廣西壯族自治區,其境內有一“中溜縣”,故址在今廣西壯族自治區的武宣縣,其時就有住民以地邑名稱為姓氏者,稱中溜氏,後省文簡改為單姓溜氏,多為壯族同胞,隨著漢文化向嶺南地區的不斷融容,後亦有以其諧音改為留氏、劉氏者,皆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四

  源於地名,出自福建閩南地區溜澳,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

  福建省泉州地區的晉江金井鎮,有一個遠近聞名的溜江村,古稱溜澳、溜灣,是福建省晉江市的著名僑鄉。溜澳位於我國東南沿海圍頭灣的東北隅,與臺灣隔海相望,東臨東海,西接福全,南連洋下,北通石圳,是一個海闊天空,環境優美的地方。

  據方誌《晉江縣誌》中的附載:“溜澳,宋為絃歌裡,明屬十五都,位於福全所城南門處,臨近海灣,現名溜江。”在史籍《閩書抄》中記載:“溜鄂公從效廟在郡東南留澳。”可見在五代時期溜澳即已定名。南宋時期改為絃歌裡,明、清兩朝屬十五都,民國時期屬愛群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溜澳曾為愛群鄉政府駐地。幾經體制改革,現定名為“溜江村”。

  五代時期,戰亂紛起,中原地區民眾苦不堪言,為了躲避戰亂,不斷有人從陸路大批南下入閩,有從海路從溜澳、溜灣入閩,其時將閩越地區原著民(古越族、畲族)稱溜澳人、溜灣人。隨著漢族人的大量入遷,其原著民中亦有人不斷融入漢族,遂以其稱為漢姓,即稱溜氏,後逐漸遷播至東南沿海各地。

  今天的溜江村(溜澳、溜灣)為外港要口,距金門縣僅有5.6海里(10.3712公里),是重要的僑鄉,鄉鎮居民人口僅五萬八千餘人,而僑居在海外的僑胞卻多達十二萬三千餘人。溜江村擁有萬噸級圍頭貿易碼頭,開通國內國際集裝箱貨運,特別是東南亞和對臺貿易貨運。

  源流五

  源於社俗,出自湖南桃源地區古禁忌之俗,屬於以宗教信仰為氏。

  在湖南桃源地區,古來就有許多獨特的民間禁忌,一直沿傳至今。

  在桃源縣域內,無論城鎮鄉村,民間禁忌頗多。

  例如:

  早晨忌說“死”、“鬼”、“龍”、“蛇”、“虎”、“猴”、“傘”等,如若漏嘴說出,則謂之“放快”,被視為一整天會不吉利。

  在船古佬、排古佬做飯時煎魚、煎蛋,就不能說“翻轉來”,而要說“打個斢”;行船、放排之人特別忌說“沉”、“滾”,否則就屬於說“破口語”,會不吉利。

  人死力量要稱“老了人”;孝子不能穿戴孝衣孝帽去別人家,實在要去必須脫掉孝衣孝帽後再去;抬空棺材要棺材的頭在前,抬靈柩要棺材的頭在後;抬臥床病人要病人的頭在前,抬死屍要死屍的頭在後。

  斧頭要稱“開山子”。

  猴子被稱作“沙兒”;姓侯則稱姓“耍”。

  老虎被稱作“老蟲、野貓”。

  農曆正月初一至初五,忌向外潑水、掃地,認為這會把“財”潑掃出去。

  孕婦家中不能砌灶,不能在門檻上砍東西,不能在屋內挖土填土,認為不注意這些,生的伢兒會“六根不全”;孕婦稱為“四眼人”,不能摘花椒,否則,花椒樹會枯死;產婦不滿月不能去別人家,萬不得已也只能從側門出入,否則將認為褻瀆了別人家的神靈。

  夫妻倆去別人家做客,不能同宿一床,否則要在主家神龕“掛紅”賠禮。

  無論男女,尤其女人,不能跨越放在地上的扁擔,否則扁擔的主人就會認為“背時”而非常惱怒。

  不能站在或一隻腳踏在或坐在店鋪門檻上,否則將踩斷財源。

  店鋪上半天忌退貨、忌拆錢、忌討帳,否則認為是生意蕭條、退財和虧本。

  進茶館喝茶、進飯館吃飯不能背靠桌子坐。

  向別人家借藥罐用,用後不能主動送還,一定要等借出者親自或打發人來索取,否則認為是把病痛送給藥罐主人。

  ……等等。

  由於在桃源地區人們對這類事物的同音字、諧音子也要避諱,因此大家都將姓龍的人改稱姓“溜”,姓佘的人也被改稱姓“溜”;就連常見的蛇也被稱為“溜公”。

  由此,許多龍氏、隆氏、虺氏、厙氏、折氏、畲氏、常氏人等皆被改稱溜氏,年代久遠,反而將本姓忘棄了,遂乾脆以溜氏相傳至今,後有改同音字留、劉、㡻為姓氏者。不過,近些年來,許多溜氏、留氏、劉氏、㡻氏族人紛紛認祖歸宗,復回自己的本姓,溜氏一族人口銳減。

【遷徙分佈】

  溜氏是一個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又是著名的“嶺南大姓”、“僑姓”,海外僑民中溜氏人口比中國大陸為多,溜姓現今在大陸人口不足千人,排在三千一百八十五位,在臺灣則沒有,多以譙郡、鬱林為郡望。

【郡望堂號】

  郡望

  鬱林郡:秦朝末期,率十萬秦軍向嶺南地區伐拓的南海郡尉任囂病故,由其副手龍川縣令趙佗代理南海郡尉。趙佗趁中原農民大起義之機,在嶺南成為割據勢力,並桂林郡、象郡二郡之地,建立了半獨立性質的南越國,自稱南越王。漢高祖劉邦建立西漢王朝之後,一直採用羈縻政策,仍封趙佗為南越王。後南越國宰相呂嘉叛亂,反對歸附漢王朝,堅持地方割據,因此,在漢元鼎五年(己巳,公元前112年),漢武帝劉徹派伏波將軍路博德率軍南下,於漢元鼎六年(庚午,公元前111年)平定南越國。之後,漢武帝重新調整郡縣設定,改秦朝時期的桂林郡為鬱林郡。鬱林郡的治所在今廣西壯族自治區的貴縣,其時轄境包括布山、安廣、河林、廣都、中留、桂林、譚中、臨塵、定周、領方、增食、雍雞等縣,轄地包括了今廣西南寧地區的大部分、柳州地區的大部分、玉林地區的北部、河池地區的東部和南部,百色地區的大部分,即今南寧市、柳州市、扶綏縣、崇左縣、寧明縣、天等縣、龍州縣、柳江縣、柳城縣、鹿寨縣、忻城縣、來賓縣、象州縣、武宣縣、融安縣、融水苗族自治縣、三江侗族自治縣、合山市、玉林縣、平南縣、貴縣、桂平縣、上思縣、河池縣、宜山縣、鳳山縣、都安瑤族自治縣、羅城縣、百色縣、田陽縣、平果縣、田東縣、德保縣、那坡縣、靖西縣、凌雲縣、樂業縣等廣大地區。到了漢靈帝劉宏建寧三年(庚戌,公元170年),鬱林郡太守谷永招撫烏滸族人十餘萬內屬,皆受冠帶,開置七縣。三國時期,孫權在嶺南地區初置廣州郡時,曾囊括了漢朝時期的鬱林郡南部,即今田東、貴縣一帶均包括在內。

  譙國郡:亦稱譙國、譙郡。東漢朝建安年間(公元196~220年),將沛郡分出一部分設定了譙郡,治所在譙縣(今安徽亳州),仍隸屬豫州刺史部所轄之沛郡,其時轄地在今安徽、河南兩省之間的一帶地區。三國時期轄地在今安徽,河南兩省的靈璧縣、蒙城縣、太和縣、鹿邑縣、永城縣間一帶地區。

  堂號

  鬱林堂:以望立堂,亦稱南越堂、廣州堂。

  譙國堂:以望立堂,亦稱譙郡堂。

  字輩

  (暫缺)

【楹聯典故】

  (暫缺)

補充糾錯
上一姓氏:
下一姓氏: 劉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