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氏起源及歷史

狼姓圖騰_狼氏圖騰

狼姓圖騰(狼氏圖騰)

  狼姓是中華姓氏之一,讀音作láng(ㄌㄤˊ)。來源較多,有出自西周初期的狼卒,屬於以職業稱謂為氏;有出自春秋時期晉國將領狼瞫和齊國大夫狼蓬,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有出自恆星狼星,屬於以星宿名稱為氏;有出自漢朝初期的鬱狼國,屬於以國名為氏;有出自戰國時期楚國博狼縣,屬於以地名為氏;有出自蒙古族乞顏部圖騰青狼,屬於以宗教信仰稱謂為氏;還有鮮卑族、滿族等其他少數民族漢化改姓為氏。狼姓現今人口不足千人,排在三千一百一十九位,在臺灣則沒有。

【得姓始祖】

  狼瞫、狼蓬、呼那·烏提。

  狼瞫:春秋時期晉國人。原為晉軍中一小將,因斬殺俘虜的秦將褒蠻子,被晉襄公稱讚勇氣可嘉,而任命為車右(後被先軫免職)。他英勇正直,在彭衙之戰中主動請纓,率領部下突入秦軍,拼死作戰,壯烈犧牲。死後被追贈為將軍。在狼瞫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狼氏,後有轉改為同音的郎氏者,皆世代相傳至今,史稱狼氏正宗。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職業,出自西周初期的狼卒,屬於以職業稱謂為氏。

  中國古代的人們很早就已經知道使用人類社會六大資訊之一的光資訊來傳遞訊息,併發明使用煙火訊號來通報所發生的社會與自然狀況,如用煙火的組合方式來通報狩獵時獵物的活動狀況,使用狼煙來報警敵人入侵等。

  狼煙,又稱烽煙,是中國商末周初人們所發明的一種遠距離光資訊傳遞手段,主要用於軍事防禦體系。唐朝史學家杜佑在所著《通經總要》中,記載有在燃放烽煙之薪中,除蒿艾、葦條、莖葉、牛羊糞、草之外,還有“狼糞”夾雜其中。宋朝學者陸佃在所著的《埤雅·釋獸·狼》中也記載:“古之烽火,用狼糞,取其煙直而聚,雖風吹之不斜。邊外多回風,其風迅急,嫋煙直上。”

  負責管理與施放烽煙的警衛哨兵,稱為烽子戍卒,因燃狼煙,簡稱狼卒。

  在西周末期的周幽王十一年(公元前771年),昏聵而貪婪酒色的周幽王姬宮涅曾多次命令狼卒施放狼煙,調集諸侯國兵馬前來,以博取寵姬褒姒一笑。後又立褒姒之子姬伯服為太子,廢掉原來的王后申後和太子姬宜臼。

  申後之父申侯大怒,當即聯合繒國、犬戎等大舉進攻西周。當狼煙再次生起時,諸侯們認為是周幽王又在戲弄大家,結果無人前來,犬戎兵一舉攻入都城鎬京,周幽王倉皇逃奔臨漳。犬戎兵在京城中放火焚燒宮室,擄掠庫內財物,然後追上週幽王,將其被殺於驪山腳下,西周王朝因此而滅國。

  西周滅亡後,諸侯們擁立太子姬宜臼為王,是為周平王。當時京師鎬京宮殿焚燬,國庫空虛,邊境烽火連年不息。周平王不思重建,又懼怕犬戎兵再來,便與群臣商議要遷都洛邑。當時王叔周公華曾勸阻道:“不可!洛陽雖為天下之中,卻四面受敵;而鎬京,左有崤函,右有隴蜀,沃野千里,四塞為固,所謂天府之國,天下之勢,莫過於此。今若棄之東遷,臣以為不可!”然而,周平王不聽,堅持遷都於洛陽,之後開始了東周時期。

  然而從此開始,諸侯們也都日益瞧不起懦弱的東周王朝,各霸一方,從周平王元年~周郝王五十九年(公元前770~前256年),展開了長達五百十四年的各相殘殺。原都城鎬京險要之地方卻都歸了秦國,秦國最終憑此滅六國而得天下,建立了強大的秦王朝。

  在狼卒們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職業稱謂為姓氏者,稱狼氏,世代相傳至今,屬於比較古老的姓氏之一。

  按:

  人類社會的六大資訊體系為:音覺資訊(包括各種語言、音樂等聲資訊),視覺資訊(包括各種煙火、燈語、鐳射等光資訊),文字資訊(包括各種文字、符號等),影象資訊(包括各種圖形、影象等),嗅覺資訊(包括各種氣味資訊),觸覺資訊(包括各種肢體形態、手語等體態資訊)。

  烽煙,是中國古代軍事防禦系統中的一項重大發明,利用人類的視覺本能,用以傳報警情,是軍中之耳目,備受當時軍事家們的重視。烽煙最早見於史書記載,是在西周末期周幽王為博寵姬褒姒嫣然一笑,而不惜烽火戲諸侯。

  首次記錄狼糞用於烽煙的是唐朝初期的文學家段成式,他在所著的《酉陽雜俎》中寫道:“狼糞煙直上,烽火用之”。著名的唐朝中葉宰相、史學家杜佑在《通經總要》中即記載有在燃放的烽煙之薪中,除蒿艾、葦條、莖葉、牛羊糞、草之外,還有狼糞夾雜其中。據此,後人人就認為“狼煙”即取狼糞所燃之烽煙,是合乎邏輯的。

  後來宋朝宰相王安石的學生陸佃沿襲此說並加以發揮,在所籍的《埤雅·釋獸·狼》中記載:“古之烽火,用狼糞,取其煙直而聚,雖風吹之不斜。邊外多回風,其風迅急,嫋煙直上。”可見,自唐朝以後,狼糞用於烽煙這一觀點一直傳承有史。

  本書認為其實不然!這是因為:

  第一,說狼煙為取狼糞所燃放烽煙之薪,用的最多的還是蒿艾、葦條、莖葉、牛羊糞和草,狼糞僅是其中之一,以取狼糞所燃之烽煙作為狼煙,有以偏概全之感。

  第二,就唐朝置烽、施烽的歷史實際推斷,也不會有狼煙為專取狼糞所燃之烽煙這一情況出現。

  有關唐朝置烽的情況,在宋仁宗時期的大臣曾公亮和丁度兩人,奉皇帝之命用了五年時間編成史籍《武經總要》,其中記載有:“唐法:凡邊城候望三十里置一烽,須在山嶺高峻處,若有山崗隔絕,地形不便,則不限裡數,要在烽烽相望;若臨邊界,則烽火外周築城障”。

  按此記載,唐朝時期不僅在邊關要津設定多處烽燧,也在內地置燧。在盛唐時期,自安遠門以西盡大唐國境有一千餘公里,如按《武經總要》的記載,平均十五公里置一烽,則唐朝在西北一線的烽火臺就有六百多座,這在敦煌藏經洞出土的文物書籍中有記載,光是敦煌一地的烽火臺就達十六座之多。按如此計算,唐朝在全國邊境地區的烽火臺應有上萬,僅在西北地區的烽火臺要遠遠超過一千餘座。

  按唐朝兵部例規《烽式》的規定,每日早晚烽火臺要放煙一炬報平安,有警時煙一晝夜須行一千多公里。從西域發起的烽煙最多五天即可報到萬里之外的長安唐廷。

  顯然,如果按古烽火用狼糞的說法,每日所耗燃料無以計數,人們哪裡去找來數量如此龐多的狼糞用於燃放烽煙呢?而且,在歷代史書中也未見烽火臺側近有養狼取糞的記載。

  實際上,烽煙之薪更多取的是羊馬糞,這可從當時飼養羊、馬的廄圈中獲取;至於蒿艾、葦條、莖葉、柴草之類,則各地均有所產,每到秋季,只須差烽子戍卒去採集即可。如此看來,將“狼煙”說成是取狼糞所燃之烽煙,只是一種軍事警語,源出“以敵若狼”罷了。

  源流二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晉國將領狼瞫,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關於狼瞫,在史籍《左傳·文二年》中有一段精彩的記載:“秦孟明視率師伐晉,以報殽之役。二月晉侯御之。先且居將中軍,趙衰佐之。王官無地御戎,狐鞫居為右。甲子,及秦師戰於彭衙,秦師敗績。晉人謂秦‘拜賜之師’。戰於殽也,晉梁弘御戎,萊駒為右。戰之明日,晉襄公縛秦囚,使萊駒以戈斬之。囚呼,萊駒失戈,狼瞫取戈以斬囚,禽之以從公乘,遂以為右。箕之役,先軫黜之而立續簡伯。狼瞫怒。其友曰:‘盍死之?’瞫曰:‘吾未獲死所。’其友曰:‘吾與女為難。’瞫曰;‘《周志》有之:勇則害上,不登於明堂。死而不義,非勇也。共用之謂勇。吾以勇求右,無勇而黜,亦其所也。謂上不我知,黜而宜,乃知我矣。子姑待之。’及彭衙,既陳,以其屬馳秦師,死焉。晉師從之,大敗秦師。君子謂:‘狼瞫於是乎君子。’”

  狼瞫,是春秋時期晉國的著名將領,是晉國君主晉襄公姬歡的車右。

  周襄王姬鄭二十五年(晉襄公元年,秦穆公嬴任好三十三年,公元前627年),秦國千里偷襲鄭國不成,在崤山(今河南陝縣)被晉國埋伏,打了個全軍覆沒。狼瞫在這一戰中首次出場。

  當時晉軍俘獲了秦軍的牙將褒蠻子,縛見晉襄公姬歡。褒蠻子乃西北遊牧的西戎部族中人,登車從不停下來,而是先加兩鞭,使車飛馳,再徒步追上,縱身一躍,定立於車廂。此前,這褒蠻子與晉軍車右萊駒交戰,一戟將萊駒戰車車衡折斷,萊駒落敗。晉襄公為使萊駒雪前恥,賜戈,使其斬褒蠻子。

  不料,士可殺不可辱,那褒蠻子大喝一聲,縛繩全斷,萊駒嚇得失戈於地,全場頓時驚呆,褒蠻子搶上一步去奪戈。這實在是令晉襄公大丟其臉,掉頭驅車而去。就在所有人還沒回過神來的當口,晉軍佇列裡閃出一人,一個箭步搶先奪下長戈,旋腰擰臂,順勢一個“倒背吳鉤”,將褒蠻子頭顱斬落。之後夾起萊駒追上晉襄公。

  晉襄公大驚之下急問此是何人,旁臣答曰:狼瞫!於是晉襄公罷黜萊駒,封狼瞫為車右(侍衛長)。

  隨後,晉國與狄族開戰於箕邑(今山西蒲縣、太谷一帶),然而,狼瞫不善於同上司勾通,縷請出戰,元帥先軫總是不準。中軍將先軫免了狼瞫的車右之職而改任了續簡伯。軍人領不到作戰命令是一種恥辱,狼瞫原來的部屬鮮伯說:“晉侯因你勇而封為車右,先軫則似乎是妒忌你勇,不使你領受戰鬥任務,我替你找先軫的茬兒,然後一起殺了他解這個恨。”

  狼瞫則搖頭說道:“有勇而無義,死了也上不了天堂。什麼叫勇?為國效力方為勇。我以勇求車右之職,先軫他因為不瞭解我而罷免了我,如果我為這個原因殺他,反而證明我無勇無義,不配當車右,來日方長,你等著瞧吧。”

  兩年後的周襄王二十七年(晉襄公姬歡三年,秦穆公嬴任好三十五年,公元前625年),先軫逝世,其子先且居為中軍主帥。秦軍大將孟明視率領秦軍前來複仇,晉、秦兩軍再次大戰於秦國西部的彭衙(今陝西白水)。這一戰,仍然是由續簡伯當晉軍車右。

  在兩軍列陣之後,狼瞫首先請率所部突襲秦陣。他對先且居說:“昔先元帥以瞫為無勇,罷黜不用,今日瞫請自試,非敢求錄功,但以雪前之恥耳。”

  先且居準之。狼瞫遂與其友鮮伯等百餘人,挺戈直犯秦軍陣地,真個如狼似虎,所向披靡。孟明視還未充分準備攻擊,而且屬下將士們對崤山之敗也心有餘悸,因而一見狼瞫率軍兇狠攻來就亂了起來。狼瞫等人殺死秦兵無算,只見秦軍旌旗立刻開始錯亂,主帥先且居見勢急令中軍主力緊隨其後,一鼓氣殺得秦軍落荒而逃,晉軍大勝。

  戰後,當晉軍將士從遍地狼籍的死人堆裡找到狼瞫,但只見他“甲冑肅而戧口裂,戰裙凝而咯血噴,少許,死去。”狼瞫在這一役中英勇地戰死沙場,完成了自己對“勇”的詮釋和追求,從此被世人稱為“戰神”。

  晉襄公因大勝欲嘉獎主帥先且居,先且居拒而不受,說:“此戰之勝,得於狼瞫。”晉襄公遂即命以上大夫之禮,葬狼瞫於西郭(城西),並使群臣皆送其葬。不久,晉襄公聯合了宋國、陳國、鄭國,再次命大夫先且居聯軍再度攻擊秦國,相繼攻克秦國的汪邑(今陝西澄城)及彭衙後撤兵,連續幾次打擊之後,儘管後來秦軍大將孟明視率領秦軍在晉國之地耀武揚威一番,但晉國畢竟在一時之間有效遏制了秦國的東進勢頭,迫使秦穆公轉向西南地區發展。

  在狼瞫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狼氏,後有轉改為同音的郎氏者,皆世代相傳至今,史稱狼氏正宗。亦有以先祖靈居之地為姓氏者,稱西郭氏,後省文簡改為單姓西氏、郭氏,亦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三源於星宿,出自恆星狼星,屬於以星宿名稱為氏。

  狼星,即天狼星,拉丁文為Sirius。

  天狼星是地球上夜空裡最亮的恆星,目視星等為-1.5等。天狼星是大犬座的α星,是北半天球中全天最亮的一顆恆星。天狼星是由甲、乙兩星組成的目視雙星:甲星是全天第一亮星,屬於主星序的藍矮星,是比太陽亮二十三倍的藍白星,體積還略大於太陽,溫度則比太陽高得多;乙星一般稱天狼伴星,是顆白矮星,質量要比太陽稍大,而半徑卻比地球還小,它的物質主要處於簡併態,平均密度約3.8×106/立方厘米。甲乙兩星軌道週期為50.090±0.056地球年,軌道偏心率為0.5923±0.0019。

  古代埃及人曾認識到天狼星偕日升起,即正好出現在太陽昇起之前,每當這時天狼星升起,尼羅河三角洲就開始每年的泛濫。而且古埃及人還發現,天狼星兩次偕日升起的時間間隔並不是埃及曆法的三百六十天,而是三百六十五天。

  德國天文學家在公元1844年報道,天狼星是一顆雙星,因為該星在附近空間中沿一條呈波形的軌跡運動,從而得出它有一顆伴星和繞轉週期約為誤事年的結論,這顆伴星於公元1862年被美國天文學家最先看到。

  天狼星及其伴星都在偏心率頗大的軌道上互相繞轉,平均距離約為日地距離的二十倍。儘管亮星光芒四射,用大望遠鏡還是不難看到那顆7等的伴星。伴星的質量與太陽差不多,密度則比太陽大得多,是第一顆被發現的白矮星。

  天狼星與地球的距離為8.65±0.09光年。天狼星是否是密近雙星,與天狼雙星的演化有關。中國古代曾經記載天狼星是紅色的,這為今人提供了研究線索。

  1975年,科學家們發現了來自天狼星的X射線,有人認為這可能是乙星的幾乎純氫的大氣深層的熱輻射,有人則認為這可能是由甲星或乙星高溫星冕產生的,至今仍在繼續研究。但據1980年的資料分析,“高能天文臺2號衛星”分別測得甲星和乙星的0.15~3.0千電子伏波段X射線,可知乙星的X射線要比甲星強得多,使人們重新認識了“白矮星”這種星體的特點。

  上古時代專職從事祭祀的卜師後裔中,許多人都以各種星宿名稱為姓氏,其中就有以天狼星為姓氏者,稱天狼氏。然而,後世因為帝王國君在人類社會中的政治地位不斷被崇高化,“天”成為帝王專用的身份象徵,天狼氏族人只得脫“天”以降,稱狼氏、或轉改為同音的郎氏者,皆世代相傳至今。

天狼星星座(最亮的就是天狼星)

    源流四

  源於姜姓,出自春秋時期齊國大夫狼蓬,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史書記載,春秋時期齊國有大夫狼蓬,其後稱狼氏。但關於狼蓬的記載極為稀寡,因此其淵源還有待進一步考證。

  源流五

  源於地名,出自漢朝初期的鬱狼國,屬於以國名為氏。

  據典籍《集韻》中記載:“鬱狼,漢朝時期侯國,屬魯郡。”

  鬱狼,故址在今山東諸城一帶,漢景帝劉啟執政時期(公元前157~前141年在位),在平定了“七國之亂”後,鬱狼國被裁撤。其國住民中有以國名為姓氏者,稱狼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六

  源於地名,出自戰國時期楚國博狼縣,屬於以國名為氏。

  據史籍《前漢·張良傳》中記載:“博狼,地名,在陽武。秦皇帝東遊,至博狼沙中。”

  博狼,即戰國時期楚國設定的博狼縣,秦朝時期設為陽武縣,故址在今河南省新鄉市原陽縣。

  戰國末期,中原大地僅剩秦國、齊國、楚國、趙國、魏國、韓國、燕國七雄存在。

  秦始皇二十三年(公元前224年),秦王嬴政召叢集臣,商議滅楚國大計。大將軍王翦認為“非六十萬人不可”,而將領李信則認為“不過二十萬人”便可打敗楚國。秦始皇大喜,認為王翦老不堪用,便派李信和蒙恬率兵二十萬,南下征伐楚國。王翦因此稱病辭朝,迴歸故里頻陽(今陝西富平)。

  一開始,秦國軍隊戰事順利,李信攻平輿(今河南平輿),蒙恬攻寢丘(今安徽臨泉),大敗楚軍。李信在攻破鄢邑(今河南鄢陵)之後,引兵而西,意圖與蒙恬會於城父(今河南寶豐)。不料楚國大軍卻尾隨其後,急行軍三日三夜,乘秦軍疲憊之際,楚軍大破李信所部,入兩壁,殺七都尉,秦軍告急。

  秦始皇終於明瞭楚國實力還很強大,遂親自馳往頻陽,復起用王翦,以蒙武為裨將。秦始皇自送王翦至霸上,王翦因手握六十萬重兵,出征時,又向秦王“請美田宅園池甚眾”、“以請田宅為子孫業耳”,秦始皇大笑而回。後來在出關前,王翦又連續五次求賜美田,秦始皇都答應了。

  部下諸將皆怪而問之,王翦說出了自己的用意:“夫秦王怚而不信人。今空秦國甲士而專委於我,我不多請田宅為子孫業以自堅,顧令秦王坐而疑我邪?”意思是藉此消除秦王疑懼。

  秦王政二十三年(公元前224年),王翦領兵開始伐楚,率軍六十萬經陳(今河南淮陽)之南屯軍平輿(今河南平輿)。楚軍將領項燕傾全力迎擊秦軍。王翦令秦軍堅守營壘,持重待機。項燕率楚軍警戒、圍困了一個多月,求戰不能。見王翦不動,項燕遂重新部署軍隊。王翦待楚軍調動之際,乘勢出擊,楚軍一時混亂,秦軍遂大破楚軍,一直追至蘄南(今湖北蘄春),項燕被王翦所殺。秦王政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王翦再度出兵進攻楚國,一路破竹,攻破楚國都城壽春(今安徽壽縣),虜楚王熊負芻,平定了楚國。這就是著名的“秦滅楚之戰”

  秦始皇嬴政滅了楚國後,在其博狼之地置陽武縣(今河南原陽東南部),唐朝時期移至今河南原陽。

  西楚時期,陽武之眾隨霸王項羽起兵反秦,以原“博狼”之稱組兵,稱狼兵。其後裔子孫中有以其伍為姓氏者,稱狼氏。楚漢之爭,項羽慘敗,狼氏族人在漢朝時期多改為郎氏。至三國曹魏、兩晉時期又復為狼氏。

  源流七

  源於鮮卑族,出自南北朝時期鮮卑族叱奴氏部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按史籍《魏書·官氏志》記載:“叱奴氏,後改為叱氏,意謂狼。叱奴氏在吐谷渾者,譯呼那氏。”

  叱奴氏部族,原來是鮮卑吐谷渾部的一個分支,漢末至魏、晉時期遊牧於澆河地區,到東晉末期的義熙九年(公元413年),其首領名叫吐谷渾·樹羅幹,屬下大將就叫呼那·烏提。時在西秦國的擴張過程中,西秦太祖帝乞伏·熾盤乞伏·熾磐派遣其龍驤王乞伏·智達、東平王乞伏·松壽率軍夾擊吐谷渾部,在澆河地區(今吉林澆河)大破吐谷渾部,“虜其三千餘戶而勝還。”

  呼那·烏提,“烏提”是鮮卑族中常見的人名,呼那,即“狼”,也是“叱奴”的異譯,在今少數民族土族語仍稱狼為“呼那”或“叱奴”。

  宋朝時期,鄯州(今青海西寧)居住著吐谷渾以呼那氏(叱奴氏)為主的鮮卑部落,而到了元、明時期,西寧一帶土族勢力最大者就是著名的祁土司,當時分有西祁土司、東祁土司,直至清朝初期,其部族人數仍眾。在史籍《秦邊紀略》中記載:“東、西二祁土司所轄之民,各號稱十萬……祁土司所轄十數萬人。”

  顯然,宋朝時期今青海西寧地區的呼那氏、叱奴氏,在元、明時期逐漸改為祁氏。在《秦邊紀略》中記載的祁土司之“祁”氏,在史籍《明實錄》中或作“祁”、或作“祈”,如在《明太祖實錄》明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農曆7月已巳條中記載:“元岐王多爾只班入寇河、蘭二州,西寧衛千戶祁者公孫哥等領兵擊之。”在《明太祖實錄》明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農曆4月壬子條中則記載:“涼國公蘭玉率蘭州諸衛將士追逃寇祈者孫,遂徵西番罕東衛。”

  由前後之稱“祁者公孫哥”、“祈者孫”來看,祁氏用字一直到明朝初期都並無定準,而“祈”或“祁”,就是“叱奴氏”的簡化稱謂,“祁”即“叱”的異譯,至今土族人名中的“叱”字仍讀作“qí(ㄑㄧˊ)”音。

  在叱奴氏部族族人中,有以漢義“狼”為漢化姓氏者,即稱狼氏,後分別融入土族、漢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八

  源於蒙古族,出自蒙古族乞顏部圖騰青狼,屬於以宗教信仰稱謂為氏。

  公元十三世紀前中期,出現了一部史學鉅著《蒙古秘史》。

  《蒙古秘史》是蒙文的漢譯今名稱,古代譯為《忙豁侖·紐察·脫卜察安》,又稱《元朝秘史》,簡稱《秘史》。這是一部蒙古族最古老的歷史文學典籍,也是世界文化遺產。原書用畏吾體蒙古文即古蒙文寫成的,成書地點在蒙古高原的克魯倫河(今蒙古國克魯倫河)流域,年代大約是十三世紀,作者佚名。

  元朝時期,蒙古史官把記載成吉思汗黃金家族的歷史書一般稱為“金冊”、“簡冊”,蒙語稱作“脫卜赤顏”。《蒙古秘史》即是經過文人史官多次增加修改而成的一種“脫卜赤顏”,主要記載了成吉思汗歷代祖先的事蹟和家譜檔冊,還有當時的社會狀況,軍事、經濟、文化政治、教育、醫療等內容。

  《蒙古秘史》的開篇第一章便說:“天命所生的蒼色狼與慘白色鹿,同渡騰吉思水,來到斡難河源的不兒罕山前,產生了巴塔赤罕”。這是很明顯的圖騰崇拜,是兩個以狼、鹿為圖騰的姻族。

  蒙古民族的圖騰崇拜,形成於圖騰崇拜的社會階段。在典籍《國語·周語》中記載:“穆天子西狩犬戎,獲其五王,得四白狼四白鹿以歸”。著名史學家翦伯贊考證:“白狼、白鹿是當時的氏族”。

  居於瑞典的多桑所撰寫的《多桑蒙古史》第二章說:“成吉思汗誕生之二千年前,蒙古被他族滅”,這個“他族”,正是周穆王的勁旅。兩書遙相呼應,證實此狼鹿氏族正是蒙古部落。

  對於《蒙古秘史》開篇第一章所說,明朝時期譯本《元朝秘史》沒有理解蒙文的原義,按照字面直譯為:“天生的蒼狼與慘白鹿相配了,生了一個人,名叫巴塔赤汗。”

  狼鹿不同類,習性各異,豈能相配?狼鹿又怎能生人?譯者把“妻房”誤譯為“相配了”;把“巴塔赤汗”譯為“生了一個人,名叫巴塔赤汗”。

  “巴塔赤”是獵人或牧人,“汗”是領袖。譯者把職稱尊號當成了人名,“產生”與“生產”的含義相同而又不同。譯者以為,既為傳宗接代,自然就生兒育女,又有古史為例,兩物相交可以生人。譯者就繼承前代的神話,把巴塔赤汗寫成狼鹿所生了。

  其實,“蒼狼”、“白鹿”都是人崇拜的圖騰。男方是蒼狼部落,女方是慘白鹿部落。他們渡過了“騰吉思”(古突厥語“海、湖”),來到斡難河源的不兒罕山,領導著狩獵和遊牧生產。北方民族語的“巴塔赤汗”是獵者或牧人的領袖,是職務尊稱,不是人名,這從《蒙古秘史》的文字中可以得到證明。巴塔赤汗以下都有“兒子”的字樣和稱謂,如巴塔赤汗的兒子塔馬察,塔馬察的兒子豁裡察兒蔑兒幹,豁裡察兒蔑兒乾的兒子……唯獨在“巴塔赤汗”之前,沒有“兒子”的稱謂,只寫“產生了”巴塔赤汗。

  後來的《蒙古源流》、《新元史》等蒙古歷史書籍,忽略了蒼狼、白鹿是蒙古族的圖騰形象,而把蒙古民族形成年代的特徵與證據抹煞了。

  古代時期,狄族中之高車、突厥、蒙古皆以“狼”為標誌。狄歷各族皆以狼圖騰為主:高車祖老狼,突厥祖狼母,薛延陀祖狼頭人。蒙古族以蒼狼白鹿為圖騰。遠古時代,在周穆王以前,犬戎是北方部族聯盟的中心氏族。以西周為中心點,犬戎略偏西北,狼、鹿之族就包括在以犬戎為中心的部族聯盟之中,故有“穆天子西狩犬戎,獲其五王,得四白狼四白鹿以歸”。

  一直到元魏以後,史籍《魏書》的著者才把狼圖騰的故事補述清楚。在史籍《魏羽·高車傳》中記載:“高車,蓋古赤狄之種,初號狄歷,北方以為敕勒,諸夏以為高車丁零。匈奴單于有二女,姿容秀美,乃於國北無人處,築高臺,納女其上,以待天迎,三年後,有老狼來臺下,守臺呼喝,經久不去,穿臺下為空穴,小女往就之,下為狼妻而產子,後遂滋繁成國,其人好引聲長歌”。這就是後世潤色的圖騰故事,當然不是發生在單于時代,而是在距此幾千年的氏族社會以前的事。後人潤色,是為了祖源的尊榮,把單于拉進來了。

  這個狼圖騰不是高車族的獨有,而是上承狄歷、丁零而承繼下來的。狄歷、丁零也是崇拜狼圖騰的人群。匈奴國北,是狄歷、丁零。今日蒙古民族特有的高亢嘹亮的歌聲中,就寫進了高車傳的祖源故事之中。蒙古源於狄歷、丁零、高車、鐵勒的痕跡,深深地刻在史籍《高車傳》中。

  成吉思汗的始祖是高車後十二姓的乞袁氏(即乞顏氏)。明朝時期所著的《元朝秘史》,則是從蒼狼白鹿開始的。對於蒙古民族中的祖源傳說,把蒼狼、白鹿與乞顏聯絡起來了。

  傳說在周穆王時代,在周朝的西北、北方有一個以犬圖騰為中心的部族聯盟,在犬部族的周圍,有很多不同圖騰的部族,其中有四個白狼圖騰的部落,有四個白鹿圖騰的部落。狼鹿兩個氏族,世代婚姻,雙方男女互相嫁娶。周穆王攻打犬部落的時候,消滅了犬部落的有力助手,八個狼鹿部落,在這場浩劫中的倖存者,只有特古斯、乞顏氏兩對夫婦。他們逃到阿爾泰的高山之中,在那裡繁衍生息。

  經過了大約一千五百年,狼、鹿部落聯盟的子孫又繁殖了起來,燒山化鐵,開闢了通向外界的道路。狼鹿部落的子孫走出阿爾泰山,各自去開闢自己的新生活。有個稱做斡勒忽那惕的部落,是翁吉刺氏族的分支,他走的最早,也最遠,他到達了大鮮卑山,住在拓拔祖先石窟的周圍,接受了女真族文化。在史籍《魏書》中給他單獨立傳,稱之為“烏洛侯國”。乞顏氏族在出山後並沒有遠走,而是加入了居於鹿渾海西北的高車聯盟,這就是高車後十二姓中的乞袁氏。

  赤狄突厥的圖騰故事有多種傳說。其中有“突厥之先,出於索國,在匈奴北,兄弟十七人,其一曰伊質泥師都,狼所生也,娶二妻,冬神夏神之女,一孕而生四男,其一化為白鴻,其一國於阿輔水、劍水之間,號契骨。其一居踐斯處折施山,即其大兒,號為突厥,即納都六設也。其一國於處折水。”

  明朝學者王圻在所著的《稗史彙編》中記載:“突厥之先乃射摩舍利海神女與金角白鹿交而生。”在史籍《周書·突厥傳》中記載:“突厥者,其先居西海之右,獨為部落,蓋匈奴別種也,姓阿史那氏,後為鄰國所滅,有一小兒,年且十歲,兵人見其小,不忍殺之,刖足斷其臂棄草澤中,有牝狼以肉飼之,及長,與狼交合,遂有孕焉,彼王聞兒在,重遣殺之,使者見在狼側,並欲殺狼,於時若有神憑,投狼於西海之東,落高昌西北山,山有洞穴,穴內有平壤茂草,周圍數百里,四面俱山,狼匿其中,遂生十男,十男長,外託妻孕,其後各為一姓,阿史那即其一也。最賢,遂為君長,故牙門前建狼頭纛,亦不忘本也。”

  在蒙古族的歷史上,常自稱其民族為“赤那”,即漢文史書中常提到的“醜奴”。醜奴,就是蒙古語“狼”的音譯。在《蒙古秘史》中即寫作“赤那”。

  在三國時期至西晉初年(公元174~277年),鮮卑族拓跋·力微是索頭部鮮卑族領袖,於公元220~277年在位,是南北朝時期北魏王朝諸多皇帝的先祖。其父為前任首領拓跋·詰汾,其兄為十六國時期南涼國的先祖禿髮·匹孤。拓拔·力微的末年,“掠騎”搶來一個幼童,就是來自狼圖騰的蒙古勒部,當時稱之為“木骨閭”。拓拔·力微當時並沒有意識到:他搶來了一個本民族的掘墓人。後來,木骨閭的子孫們建立了柔然汗國,幾乎與拓拔氏魏政權相始終。到後來,柔然衰微,元魏王朝也壽終正寢,到北齊文宣帝高洋天保五年(西魏廢帝元欽三年,南朝梁武陵王蕭紀承聖三年,公元554年),柔然民族被滅亡。

  然而,柔然雖滅,其族大多化於新崛起的蒙古民族中,仍然維持了狼的圖騰和民族精神;而元魏之滅,其族大多卻被漢族吸收融合,從此再也了無鮮卑形影了。

  在蒙古民族中,有許多以古老而頑強的民族圖騰為稱謂的部落,如醜奴或赤那(狼)、赤兀(善戰)、朝魯(紅石)、亦魯(勝者)、楚勒(山丘)、亦日呼(黑暗之神)等,西域的一些民族早在兩千餘年前就從古高車那裡瞭解了這個稱謂,並依此稱中國這個東方大國為China,即“赤那”的諧音,意即“蒙古狼”——隨著成吉思汗鐵蹄縱橫整個歐亞大陸,China更是家喻戶曉,成為整個世界對中華民族的拉丁文稱謂。

  許多蒙古氏族亦以數千年來的民族圖騰為姓氏,漢姓即稱狼氏。

  按:

  近年來,有許多蒙古族同胞對本民族所崇敬的古老狼圖騰大為不滿。他們認為,狼之為物,危害人群,其性兇殘,不應用做部族標誌,崇拜之圖騰。

  顯然,蒙古民族既崇敬狼那殘忍、強勁、團結、堅韌和頑強的精神,又厭惡其真正的狼對維持生計的畜牧業和人類的傷害和破壞。為保護牲畜,蒙古牧民又不得不大力驅趕乃至屠殺為害的狼。

  因此,今有許多蒙古族牧民採取了一種折衷的文化表達方法,即將真正的狼稱之為“烏斯臺哈”(WusuKutya),意為“草原土狗”,“土狗”無用,殺之不逾,規避了對狼圖騰不敬的問題。

  源流九

  源於滿族,屬於以部族稱謂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⑴.滿族鈕赫氏,源於金國時期女真姓氏“粘割氏”,滿語為Niohe Hala,漢義即“狼”,世居佛阿拉(今遼寧新賓永陵鎮二道村)、內河(今俄羅斯濱海地區)等地,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後多冠漢姓為鈕氏、狼氏、郎氏等。

  ⑵.滿族鈕祜祿氏,亦源於金國時期女真姓氏“粘割”,滿語為Niohuru Hala,漢義即“狼”,世居佛阿拉(今遼寧新賓永陵鎮二道村)、內河(今俄羅斯濱海地區)等地,也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後亦多冠漢姓為鈕氏、狼氏、郎氏等。

  源流十

  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今彝族、高山族、佤族、苗族、畲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狼氏族人分佈,其來源或是傳承古老的氏族圖騰,或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狼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十一

  源於地名,出自周朝皋狼,屬於以地名為氏。

  皋狼,戰國時趙地。故城在今山西離石縣西北。周成王封嬴姓孟增於皋狼,其後因以為氏。孟增,是趙國的祖先,是顓頊、伯益的後代。《姓氏考略》注引《姓源韻譜》雲:“周成王封贏姓孟增於皋狼,因氏。”(待考)

【遷徙分佈】

  遷徙

  (暫缺)

  分佈

  狼氏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姓氏群體,現今人口不足千人,排在三千一百一十九位,在臺灣則沒有,主要分佈在今福建泉州、內蒙古、山西、青海、雲南、貴州、廣西、黑龍江、吉林、海南等地,均有狼氏族人分佈。

【郡望堂號】

  (暫缺)

【楹聯典故】

  (暫缺)

  【祠堂古蹟】

  皋狼故城

  戰國時趙地西漢置皋狼縣,屬西河郡,武帝元朔三年 (前126) 封代共王子遷為皋狼侯, 東漢末廢。

  皋狼故城史書多言在永寧州西。 今據戴東原《汾州府志》和胡宗虞《臨縣誌》所載,“當在後周窟胡縣地”,即隋之修化縣。據考,窟胡縣在臨縣南百里、離石北六十五里之南村堡。1963年文物普查中,發現方山縣南村堡有漢代古城遺址, 即皋狼故治之所在。

  【典故軼事】

  君子之怒

  公元前627年,秦國千里偷襲鄭國不成,被晉國在崤打了個全軍覆沒。狼瞫(讀審),在這一戰首次出場。當時,晉襄公擒了秦國戰俘,讓自己的車右(春秋時將職,做戰時在主將車的右邊,古人以右為上,所以地位僅次於主將)萊駒去砍戰俘的腦袋,不想戰俘大吼一聲,嚇了萊駒一跳,手中的戈也掉在了地上,真是大丟其臉,狼瞫撿起戈砍死了戰俘夾著萊駒追上晉襄公,晉襄公於是火線任命狼瞫為車右。

  同年,晉國與狄戰於箕,不知什麼緣故,中軍將先軫免了狼瞫的車右之職而任命了續簡伯。狼瞫很生氣,他的朋友也為他氣不憤,和他商量:我替你找先軫的茬兒,然後一起殺了他解恨。狼瞫說:有勇而無義,死了也上不了天堂。啥叫勇?為國效力為勇。我以勇求車右之職,先軫他不瞭解我,罷免了我,如果我為這個殺他,反而證明我無勇無義,不配當車右,來日方長,你等著瞧吧。

  崤之戰,秦國三位主帥百里孟明視、西乞術和白乙丙被夫人文嬴救下,臨走前發了鴻願,要三年後重來拜謝晉國的“恩賜”。果然,三年後魯文公二年即公元前625年,孟明視帥秦軍來複仇,兩國再次交鋒於彭衙。

  這一戰,仍然是續簡伯當車右。兩軍列好陣型,狼瞫帥自己的屬下直衝秦軍,晉軍緊隨其後,殺得秦軍落荒而逃,狼瞫在這一役戰死沙場,完成了自己對勇的追求。

  與此同時,他獲得了左丘明一個很高的評價:君子!君子是春秋中對一個人最高的評價。要達到這個標準需要很多苛刻的條件,比如行為舉止、思想境界等等,而左丘明先生將狼醰評為君子,是因為他認為狼醰完美地詮釋了什麼叫“君子之怒”。君子之怒,不怒人不知己,而怒己不知人,是謂孔子曰:“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君子之怒,不遷怒他人,不為難國家,而是不斷要求自己,從自己身上找原因,提高自己。正如孟子所說:“行有不得,反求諸己。”狼瞫因為受辱而怒,他沒有衝動作亂,而是奔赴沙場證明自己,這就是君子之風。

補充糾錯
上一姓氏:
下一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