閭氏起源及歷史

閭姓圖騰_閭氏圖騰

閭姓圖騰(閭氏圖騰)

  閭姓是中華姓氏之一,出自《姓解·三五》,《通志·二七三·以地為氏》有記載。閭姓現今人口約一萬,排在六百八十八位。

【得姓始祖】

  (暫缺)

【起源源流】

  源流一

  《姓解·三五》記載:“出自唐叔之後。”《廣韻·魚》雲:“閭,姓。出衛國、頓丘二望。”因為唐叔是周文王姬昌的後裔,始封於唐,故謂之唐叔。因此這一支閭姓顯然是黃帝后裔。

  源流二

  系自姜姓。齊大夫閭丘嬰之後或改為單姓閭。鄭樵注云:“齊大夫閭丘嬰之後。或單言閭氏,從省文也。又改為盧氏。”

  源流三

  系自羋姓。楚平王之子啟,字子閭,其後以字為氏,見《通鑑》。

  源流四

  源於改姓。北魏時改鬱久閭氏為閭氏。

【遷徙分佈】

  遷徙

  (暫缺)

  分佈

  閭姓是中華古老姓氏之一,現今人口約一萬,排在六百八十八位。

  在江蘇泰興大約有2000人;在浙江嵊州有3000人;湖南嶽陽未統計人數;廣東惠州未統計人數;湖北荊州未統計人數。

  據傳湖南嶽陽是從江西遷入,湖北荊州是湖南嶽陽分支。

  江蘇省泰興市是明朝初年在“洪武趕散”中由蘇州遷入蘇中地區,蘇北其他各地(如,海安)亦有零星分佈。

  浙江省嵊州市是明代時其先祖從山東濟南德州到南方做官遷徙遺留此地而傳下來的。附近地區如裡坂村、長橋三聯村亦有零星分佈。

【郡望堂號】

  郡望

  頓丘:治所在今河南清豐縣西南。王莽時改名順丘縣。東漢複名頓丘縣。北齊廢。隋開皇年間復置。五代後晉時移治今河南濮陽。北宋熙寧六年廢入清豐縣。

  堂號

  (暫缺)

  字輩

  (暫缺)

【楹聯典故】

  (暫缺)

  【典故軼事】

  豐幹饒舌

  閭丘胤是隋末唐初人,武將出身,曾為麗州(今永康)、台州刺史。史書對此人記載不多,使他名聲遠播的,是他在《寒山子詩集》前面寫的那篇序言。內容大致是這樣的:

  貞觀年間,閭丘胤被任命為台州刺史,即將赴任之際,忽患頭痛病,診治不見好轉。有一豐幹禪師,自稱從國清寺來,用淨水在閭丘胤頭上一噴,便治好了他的毛病。閭丘胤頓覺此人非凡,便問台州有哪些賢達之人?豐幹說:“有一個寒山,文殊化身,還有一個拾得,普賢化身,他們遁跡於國清寺中做個火夫,一副瘋狂的貧士樣子。”

  閭丘胤上任後,果然探得唐興縣(今天台縣)西70裡有寒巖,下住一個貧士,不知姓名,因住寒巖而被人喚作寒山。寒山常到國清寺,與寺中僧人拾得相交甚歡。得到證實後,他便親往國清寺拜訪。住持道翹向他介紹,豐幹是寺中專管舂米的苦行僧,行為詭異,經常夜裡唱歌自樂。隨後,他們來到廚房,見有兩人正圍著爐灶說笑,一問正是寒山、拾得,閭丘胤便上前禮拜,兩人連忙阻止,得知來由後,哈哈大笑:“豐幹饒舌,豐幹饒舌。你不識彌陀,拜我們做什麼?”說後,攜手出了寺門,其行若飛,向著寒巖而去。等到閭丘胤等人追到寒巖,寒山已遁巖而化,拾得也杳無蹤影。於是閭丘胤吩咐搜尋他們的蹤跡,在竹木石壁間和村人廳堂上覓得寒山詩300餘首,以及拾得的偈語數十首,將其編整合冊,併為之序,行之於世。成語“豐幹饒舌”正是源於這個故事。

補充糾錯
上一姓氏:
下一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