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氏起源及歷史

抗姓圖騰_抗氏圖騰

抗姓圖騰(抗氏圖騰)

  抗姓是中華姓氏之一,讀音作kàng(ㄎㄤˋ)。其源有三:一是出自春秋時期魯國大夫亢父之後,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二是出自春秋時期衛國大夫三伉之後,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三是出自三國時期魯國東吳名將陸遜之後,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抗姓現今人口不足千人,排在一千四百五十五位,在臺灣則沒有。

【得姓始祖】

  三伉大夫、亢父、陸抗。

  三伉大夫:春秋時期衛國大夫,,《風俗通》載:春秋時衛大夫三抗之後有抗氏。《元和姓纂》記載:“三伉氏,春秋時衛邑也。抗氏,魏國三伉大夫之後,後有抗喜為漢中太守。”在古代,“亢”、“伉”、“抗”、“杭”四字通假,因此,三伉大夫、亢父的後裔子孫以居邑名稱為姓氏,稱三伉氏、亢父氏,後分別衍稱抗氏、杭氏、亢氏、伉氏,四氏同宗同源。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魯國大夫亢父之後,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據史籍《戰國策·齊策》的記載,春秋時期,魯國有個貴族受封于軍事要地亢父(今山東濟寧),世稱其為“亢父”。據古籍說:“徑亢父之險,車不得方軌,馬不得並行。”

  在亢父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封地名稱為姓氏者,稱亢父氏,後以通假字分衍為單姓亢氏、伉氏、抗氏,皆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二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衛國大夫三伉之後,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據史籍《元和姓纂》記載:“三伉氏,春秋時衛邑也。抗氏,魏國三伉大夫之後,後有抗喜為漢中太守。”三伉,故址在今河南省鶴壁市滑縣沙店一帶。

  在古代,“亢”、“伉”、“抗”、“杭”四字通假,因此,三伉大夫、亢父的後裔子孫以居邑名稱為姓氏,稱三伉氏、亢父氏,後分別衍稱抗氏、杭氏、亢氏、伉氏,四氏同宗同源。

  到了東漢桓帝劉志執政時期(公元147~167年在位),有一位著名的宣城長史抗徐,字伯徐,丹陽人,為一時名將。史籍《漢書》記載抗徐:“鄉邦稱其膽智。初試守宣城長,悉移深林遠藪椎髻鳥語之人置於縣下,由是境內無復盜賊。後為中郎將宗資別部司馬,擊太山賊公孫舉等,破平之,斬首三千餘級,封烏程東鄉侯,五百戶。遷泰山都尉,寇盜望風奔亡。及在長沙,宿賊皆平。卒於官。桓帝下詔追增封徐五百戶,並前千戶。”

  烏程,在今浙江省湖州市吳興縣,抗徐榮封為“東鄉侯”之後,定居於雲陽西鄉的新埭村(今浙江全州杭甲村)。之後,抗徐將自己的姓氏改為字面更加文雅的杭氏,他的後裔子孫便以杭為姓氏,世代稱杭氏至今。

  在唐末五代時期,天下兵革肆起,抗徐的後人為了避亂,又從雲陽遷至餘杭泊水灣。到了宋朝慶曆年間(公元1042~1048年),天下趨定,抗徐的後人杭寅正仰慕先人故里,扶其老父杭欽訓跋山涉水輾轉抵達丹陽(今江蘇鎮江),迴歸先人舊地,仍定址於西鄉的新埭村。故杭氏後人尊杭徐伯為杭氏的得姓始祖。

  該支“伉假抗改杭”之杭氏,正確的姓氏讀音仍作kàng(ㄎㄤˋ),今音訛為háng(ㄏㄤˊ)是否妥確,則有待更嚴謹的姓氏學專家和音韻學專家進一步考證。

  源流三

  源於羋姓,出自三國時期魯國東吳名將陸遜之後,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陸遜,公元183~245年,本名陸議,字伯言,吳郡吳縣人(今江蘇蘇州),三國時期東吳名將,歷任東吳大都督、丞相。吳大帝孫權兄孫策之婿,世代為江東大族。

  吳大帝孫權黃武元年(漢昭烈帝劉備章武二年,公元222年),陸遜率東吳大軍與入侵東吳的蜀漢大軍激戰,以火攻之策大破劉備之軍。後因陸遜忠勤,並以博覽書傳著名,吳大帝便招其娶孫策之女即自己的侄女為妻,並輔佐太子孫和。結果,陸遜捲入了一場立嗣之爭,他由於因力保太子而累受吳大帝的責罰,最後竟因此憤恚而死。

  陸遜的兒子叫陸抗,字凱,時為建武校尉。陸遜逝世後,其子帶領陸遜家眾,送葬東還,葬於蘇州,至今蘇州仍有地名稱“陸墓”。

  陸遜的世家在江東是一個龐大的家族,諸如廬江太守、鬱林太守、選曹尚書、建武校尉、交州刺史、豫章太守、左節度加奉車都尉、奮威將軍等等,姻親皆為一時顯赫。

  因此到了晉武帝司馬炎太康元年(吳末帝孫皓天紀四年,公元280年),孫吳政權被西晉王朝吞滅後,陸遜、陸抗等的後裔子孫以及族人為避西晉王朝的侵擾迫害,分別改以先祖名字為姓氏四散遷逃,諸如抗氏、康氏、績氏、瑁氏、儀氏、雍氏、邵氏、譚氏、承氏等,皆世代相傳至今。(待考)

【遷徙分佈】

  遷徙

  (暫缺)

  分佈

  亢氏、抗氏、伉氏、杭氏實際上是一個多源流的姓氏群體,在古代,其姓氏字互用,抗姓現今人口不足千人,排在一千四百五十五位,在臺灣省沒有抗氏與伉氏,杭氏則名列第四百十八位、亢氏則名列第五百七十四位,望出丹陽,主要分佈在江蘇、浙江、福建、臺灣等省區。

【郡望堂號】

  郡望

  丹陽郡:丹陽古稱潤州、丹楊郡,是十分古老的地名,所指的地方迭有變動。先秦時期,共有三處以丹陽為名的地方,但一般主要是指豫鄣郡(今江西南昌)。漢朝時期實施郡縣制度以後,先後又有許多以丹陽為名的郡和縣。丹陽郡始建於西漢朝元狩二年(庚申,公元前121年),是由原豫鄣郡改置,治所在宛陵(今安徽宣城),下轄十七縣,轄境相當於今安徽省長江以南,江蘇大茅山及浙江省天目山脈以西、浙江省新安江支流武強溪以此地區。三國時期孫吳國移治到建康(今江蘇南京),以後轄區縮小。到了南北朝的後魏時,又在河南省項城縣的東北置了一個丹陽郡。隋朝吞滅南朝陳國後曾廢黜,後隋煬帝又置潤州,治所在延陵(今江蘇常州),再以蔣州(今江蘇南京)為丹陽郡。唐朝時期移治到丹徒(今江蘇鎮江)。北宋政和年間(公元1111~1118年)升為鎮江府。另外,古代楚國最早的都城原在丹陽,即今湖北秭歸一帶,楚文王東遷至今湖北枝江,仍名其地為丹陽。還有,秦朝時期有一丹陽縣,亦稱丹楊縣,在今安徽省當塗縣一帶,唐朝時期被併入當塗縣。明、清兩朝乃至民國時期,現今的丹陽只是個縣級建制的城市,位於古城溧陽市旁邊,緊依長江,今隸屬於江蘇省鎮江市。

  堂號

  丹陽堂:以望立堂,亦稱潤州堂、丹楊堂。

  字輩

  (暫缺)

【楹聯典故】

  四言通用聯

  閭旌孝行;

  績著泰山。

  ——佚名撰抗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明代人抗良玉,以孝行著稱於世,官府旌表其門閭。下聯說東漢丹陽人抗徐(一作“杭徐”);字伯徐,初任宣城守長,把山林、湖澤中的蠻夷都遷入縣內管轄,使境無盜賊。後官中郎將,封東鄉侯,官至長沙太守。

補充糾錯
上一姓氏:
下一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