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氏起源及歷史

凱姓圖騰_凱氏圖騰

凱姓圖騰(凱氏圖騰)

  凱姓是中華姓氏之一,源於姬姓,出自遠古顓頊帝高陽氏之後,屬於以先祖稱號為氏。凱姓現今人口約六千,排在第八百六十八位,在臺灣名列第一千零七十八位。

【得姓始祖】

  (暫缺)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姬姓,出自遠古顓頊帝高陽氏之後,屬於以先祖稱號為氏。

  據史籍《史記·五帝本紀》記載:“高陽氏有才子八人,謂之八愷。”在遠古之時曾有才子八人:蒼舒、隤敳、檮戭、大臨、尨降、庭堅、仲容、叔達,即垂、益、禹、皋陶之倫,庭堅則皋陶之字,其齊聖廣淵,明允篤誠,天下之民謂之八愷。又有才子八人:伯奮、仲堪、叔獻、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狸,忠肅共懿,宣慈惠和,天下之民謂之八元。此十六族世濟其美,不隕其名。顓頊帝舉八愷使主后土,以揆百事,無不時序,地平天成;又舉八元使布五教於四方,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內平外成。此謂之八元、八愷,齊聚華夏之庭。至是臣下民眾皆服。八愷,亦作八凱,相傳是古代顓頊帝高陽氏的八個才子,他們幫助帝君處理國家大事,政績很好,同時由於他們和樂穩秩,平易近人,世人稱之為“八愷”。

  八愷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稱號為姓氏者,稱愷氏。在古代,“愷”與“凱”二字通假,因以有“凱”代“愷”為姓氏者,改稱凱氏。凱氏與愷氏同宗同源,屬於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源流二

  源於苗族,出自遠古三苗後裔,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

  凱氏先祖原為苗族,源於殷、周時期的鬃人,在歷史上曾自稱為牡、蒙、摸、毛,有的地區自稱嘎腦、果雄、帶叟、答幾等。他稱有長裙苗、短裙苗、紅苗、白苗、青苗、花苗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統稱為苗族。秦、漢時期,苗族先人主要居住在湘西、黔東一帶,包括在“長沙蠻、武陵蠻”或“五溪蠻”的名稱之中,以後逐漸遷徙,散佈在西南各地山區。有學者認為苗族是和遠古的“九黎”有關的民族,四川、貴州、湖南的苗族至今把蚩尤當作自己的祖先。傳說,蚩尤是“九黎”之君,在五千餘年前,九黎部落與黃帝部落衝突,敗而退出黃河下游,佔據長江中、下游。逐漸形成“三苗”。公元前二世紀以後,苗族先民大部分已遷至湘、鄂、川、黔等地,今海南地區的苗族則是在公元十六世紀從廣西遷徙去計程車兵後代。苗族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苗語支,主要分成三大方言,即湘西(東部)方言、黔東(中部)方言和川黔滇(西部)方言。方言中相同部分在60%以上。許多苗族同時通用漢語。苗族曾有自己的文字,但很早就失傳了。公元二十世紀初,英國傳教士與苗族、漢族的文人創造了一種拼音文字,俗稱“老苗文”,現在仍在川、黔、滇部分苗族中使用。自1956年起,中央人民政府與苗族一起設計了拉丁字母形式的三套文字方案,目前一直在推廣使用,效果很好。苗族人古先無姓氏,後在與漢族的不斷融合過程中開始採用漢姓,其中有因居住地為貴州凱里地區,遂為凱氏。

  明末清初,四川地區慘遭戰火復蕩,人口凋敝,因此在清朝初期,滿清政府從湖廣地區大舉遷民於四川發展農耕和採礦生產,貴州凱里的一支凱氏苗族被遷徙至重慶府,後凱氏族人中又多有人被徵兵到安徽參與鎮壓太平天國運動,自此逐漸分播各地。

【遷徙分佈】

  遷徙

  苗族凱氏遷徙

  秦、漢時期,苗族先人主要居住在湘西、黔東一帶,包括在“長沙蠻、武陵蠻”或“五溪蠻”的名稱之中,以後逐漸遷徙,散佈在西南各地山區。公元前二世紀以後,苗族先民大部分已遷至湘、鄂、川、黔等地,今海南地區的苗族則是在公元十六世紀從廣西遷徙去計程車兵後代。苗族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苗語支,主要分成三大方言,即湘西(東部)方言、黔東(中部)方言和川黔滇(西部)方言。方言中相同部分在60%以上。許多苗族同時通用漢語。苗族曾有自己的文字,但很早就失傳了。公元二十世紀初,英國傳教士與苗族、漢族的文人創造了一種拼音文字,俗稱“老苗文”,現在仍在川、黔、滇部分苗族中使用。自1956年起,中央人民政府與苗族一起設計了拉丁字母形式的三套文字方案,目前一直在推廣使用,效果很好。苗族人古先無姓氏,後在與漢族的不斷融合過程中開始採用漢姓,其中有因居住地為貴州凱里地區,遂為凱氏。

  明末清初,四川地區慘遭戰火復蕩,人口凋敝,因此在清朝初期,滿清政府從湖廣地區大舉遷民於四川發展農耕和採礦生產,貴州凱里的一支凱氏苗族被遷徙至重慶府,後凱氏族人中又多有人被徵兵到安徽參與鎮壓太平天國運動,自此逐漸分播各地。

  分佈

  凱氏(愷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現今人口約六千,排在第八百六十八位,在臺灣名列第一千零七十八位。以恭州、徽州為郡望。

  今凱氏(愷氏)族人主要分佈於貴州、重慶、安徽、海南、臺灣等省區。

【郡望堂號】

  郡望

  恭州:亦稱巴郡、楚州、渝州,即今重慶。北宋崇寧元年(1102),渝州(今重慶)改名為恭州,公元1189年,宋光宗先封恭王,後登帝位,自詡‘雙重喜慶’,遂升恭州為重慶府。重慶是中國著名歷史文化名城,有文字記載的歷史達3000多年,是巴渝文化的發祥地。因嘉陵江古稱“渝水”,故重慶又簡稱“渝”。北宋崇寧元年(1102年),改渝州為恭州。南宋淳熙16年(1189年)正月,孝宗之子趙惇先封恭王,二月即帝位為光宗皇帝,稱為“雙重喜慶”,遂升恭州為重慶府,重慶由此而得名。

  徽州: 今黃山市徽州區。徽州一府六縣,即歙縣、黟縣、休寧、祁門、績溪、婺源,府治在現歙縣徽城,前四個縣現屬安徽省黃山市,績溪縣今屬安徽省宣城市,婺源縣今屬江西省上饒市。徽州是浙江省早期雛形浙江西道的一部分,也是1667年(康熙六年)江南省分治後安徽之“徽”的來源,“江南左”取安慶府、徽州府的首字,稱為安徽省。1983年12月1日,經國務院批准,劃歙縣黃山鄉、石臺縣廣陽鄉和太平縣建立黃山市(縣級),由省直轄。徽州地區領七縣一市,即:歙、祁門、休寧、黟、績溪、旌德、石臺和屯溪市。1987年11月27日,經國務院批准改徽州地區為地級黃山市,改原縣級黃山市為黃山區,屬地級黃山市;將屯溪市改為屯溪區;將績溪縣劃歸宣城地區、石臺縣劃歸池州地區。

  堂號

  恭州堂:以望立堂,亦稱巴郡堂、楚州堂、渝州堂、重慶堂。

  徽州堂:以望立堂。

  字輩

  (暫缺)

【楹聯典故】

  (暫缺)

補充糾錯
上一姓氏:
下一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