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姓圖騰(劇氏圖騰)
劇姓是中華姓氏之一,讀音作jī(ㄐㄧ),不可讀作jù(ㄐㄩˋ)。源於地名,出自戰國時期齊國大夫的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廣韻》雲:“齊大夫食採於劇,因氏焉。”春秋齊國劇邑在今山東壽光縣。劇姓現今人口約五千,排在第八百八十八位,在臺灣名列第一千零二十八位。
【得姓始祖】
(暫缺)
【起源源流】
單一源流
源於地名,出自戰國時期齊國大夫的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
戰國時期,齊國有個劇邑(今山東壽光東南部),原為西周初期姬周王族的封地,緊臨姜太公的封地齊國。其地住民有以邑名為姓氏者,稱劇氏。
劇氏分兩支:
一支出自姬姓,西周初期封於劇邑,後在春秋時期為姜姓齊國所吞,其族以地名為姓氏以紀念之,稱劇氏;
一支出自媯姓(田氏),田代姜齊之後,有田氏貴族於戰國時期被齊侯封於劇邑,遂以地名為姓氏,亦稱劇氏。
這兩姓劇氏皆以封邑名稱即同一個地名為姓氏,世代相傳至今。
史書中記載最早的劇氏名人,就是戰國時期的趙國人劇辛,但他卻是著名的燕國將領。唐朝大詩人李白在《古風》中吟有:“燕昭延郭隗,遂築黃金臺。劇辛方趙至,鄒衍復齊來。奈何青雲士,棄我如塵埃。珠玉買歌笑,糟糠養賢才。方知黃鵠舉,千里獨徘徊。”其中的“劇辛方趙至”就是指燕國名將劇辛。
後來在西漢時期,又有一個著名的俠客劇孟,為雒陽名人,後被太尉周亞夫所收,在平滅七國叛亂的過程中發揮了很大作用。
按:
“劇”為多音字,作為姓氏,正確的讀音作jī(ㄐㄧ),這在典籍《正韻》中有特別註釋:“劇,姓,竭戟切,音屐,非渠力切”。今人多讀作jù(ㄐㄩˋ),包括劇氏族人自己,實乃音訛所至。今許多詞典中皆有錯注,應當及時改正。
漢字的多音字,有約定成俗之演,不足為奇。但作為姓氏字,以及一些專用字詞,應當尊重其文化內涵。
例如“角色”一詞,讀jué-sè,專指職業演員在戲劇表演藝術中所表演之物件,如果讀作jiǎo-sè,則專指妓女,源出“角妓”,就是色藝雙全的男女娼妓。
在中國上古代時期,“娼”指男妓,“妓”指女妓,統稱以娼妓職業為生的人群,是人類最最古老的兩大職業之一。
民眾百姓讀錯,情有可宥;但若是受過專業訓練的影視、歌唱、播音等職業工作者再讀稱jiǎo-sè,那就是令人噴飯的事情了。除非其自己果真兼妓而為,如某些“明星”公然標價“40分鐘40萬”,淫金滾滾以爭相排富,以至得意自稱,那倒是名副其實。
【遷徙分佈】
遷徙
(暫缺)
分佈
劇氏是一個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現今人口約五千,排在第八百八十八位,在臺灣名列第一千零二十八位,望出河南。
今安徽省的亳州市、渦陽縣,河南省的洛陽市、唐河縣,黑龍江省的安達市、大慶市,河北省的石家莊市藁城縣、唐山市遷西縣,山西省的大同市、山陰縣,山東省的煙臺市、上海市等地,均有劇氏族人分佈。
【郡望堂號】
郡望
河南郡:秦朝時期名為三川郡。西漢高祖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為河南郡,治所在雒陽(今河南洛陽),其時轄地在今河南黃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雙洎河、賈魯河上游地區及黃河北部原陽縣一帶地區,下轄二十二縣,大致相當於今河南省孟津、偃師、鞏義、滎陽、原陽、中牟、鄭州、新鄭、新密、臨汝、汝陽、伊川、洛陽等縣市一帶。東漢時期既都洛陽,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長吏不稱太守而稱尹。隋朝初年河南郡被廢黜,後又復為豫州河南郡。唐朝時期為洛州河南府,其轄境都遠小於漢朝時期的河南郡。元朝時期為河南路,明、清兩朝時期均為河南府。民國時期建為河南省,一直延續至今。
堂號
河南堂:以望立堂,亦稱三川堂、雒陽堂。
字輩
河南南陽唐河張店鎮大劇崗劇氏字輩:“喜可天克文 朝元邦玉振 誠正修齊 恭敬溫良 懋昭其德 志行有常 麟鳳獻瑞 蘭桂生芳 榮華萬世 明應三光”。
山西山陰劇氏字輩:“仲世錦樹”。
【楹聯典故】
(暫缺)
【典故軼事】
劇辛的故事
趙武靈王在位時期,他運用自己獨到的軍事戰略眼光,在趙國進行了“胡服騎射”改革,強大了趙國的軍隊,訓練了一支戰無不勝的趙國騎兵。趙武靈王滅亡了中山國,攻佔了婁煩,將趙國領土擴大了兩倍之多,就連秦國也要看趙國的臉色行事。能夠將趙國發展得如此強大,靠的當然不僅僅是趙武靈王一個人的功勞。趙武靈王喜歡賢才,有能力的人來投奔他,往往能夠得到他的重用。因為趙武靈王這些出色的政績,以及在列強中的威望,許多的能人異士都來投奔趙武靈王來了。
樓緩、樂毅、龐暖、富丁、劇辛等人都是聽說了趙武靈王的名聲之後,投奔的趙武靈王。在這些人當中有一個叫做劇辛的趙國人,是一個法家思想者,也是一位大將。趙武靈王重視武將,對於劇辛的到來也是極為高興。另外,還有一個叫做龐暖的人,這個人也是趙國人,也在趙武靈王手下做事。劇辛和龐暖之間就是工作上的關係,說不上兩個人私底下的關係如何。但是我們可以從之後發生的歷史事件中分析出兩人的關係。
共同侍奉趙武靈王的兩人,或許會有工作上的交接,因此應該是有過交集的。至於這交集屬於摩擦矛盾還是友好往來就不清楚了。劇辛對龐暖此人的評價是“易與之”,也就是說龐暖是一個好打發的人,很容易對付。那麼,龐暖是誰呢?為何劇辛對於龐暖會作這樣的評價呢?
龐暖是戰國時期的最後一位合縱家,也正是龐暖促成了戰國末期的最後一次合縱。在趙武靈王時期,生在趙國的龐暖受到趙武靈王的吸引,從仕於趙國,受到趙武靈王的重視,但是沒有做出特別轟動的事情。趙武靈王參與了沙丘之變,之後便被李兌和趙成餓死於沙丘,趙成和李兌把持趙政,排擠驅逐非己派的臣子,龐暖受到排擠,便離開了趙國朝廷。關鍵是,那個時候,很多當初效忠於趙武靈王的大臣,如樓緩、樂毅、富丁、劇辛等人都因不受重用而離開了趙國,大家都投奔別的國家去了,只有龐暖這個人沒有再侍奉另外的國家的君主。據說龐暖離開趙國朝政以後,跟著老師鶡冠子到楚國潛心修學去了。龐暖這副不問世事的模樣,可不就是好打發的人嗎?因為在趙國不受重用,自動退出朝政,也沒有想過報復趙國,沒有投奔其他的主子。
劇辛離開趙國以後,來到了求賢若渴的燕昭王身邊。因為劇辛是法家思想的代表者,他來到燕國後便在燕國實行了一次變法。這次變法規模雖小,卻彷彿一道興奮劑,讓瀕死的燕國恢復了些生機。
公元前245年,趙孝成王去世,趙悼襄王繼位。趙悼襄王不喜廉頗,一繼位便逼走了廉頗,而廉頗又發兵攻退了樂乘,因此此時趙國的軍隊是龐暖為統帥。由於龐暖是最近才復出的人,燕昭王不是很瞭解,就問劇辛,龐暖這個人怎麼樣,燕國可不可以攻打趙國?劇辛回憶起從前的龐暖,再聯想到龐暖復出之前這五十多年的時間,覺得龐暖是個“易與”的人,可以攻打趙國。可是他忘記了人是會改變的,龐暖利用五十多年的時間深造去了,怎能和從前相比。最後,劇辛因為輕敵,戰死沙場,燕國也因此損失了兩萬將士。
附:劇辛方趙至,鄒衍復齊來。
出自唐代李白的《古風·其十五》
燕昭延郭隗,遂築黃金臺。
劇辛方趙至,鄒衍復齊來。
奈何青雲士,棄我如塵埃。
珠玉買歌笑,糟糠養賢才。
方知黃鵠舉,千里獨徘徊。
劇辛樂毅感恩分,輸肝剖膽效英才。
出自唐代李白的《行路難三首》
金樽清酒鬥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閒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
羞逐長安社中兒,赤雞白雉賭梨慄。
彈劍作歌奏苦聲,曳裾王門不稱情。
淮陰市井笑韓信,漢朝公卿忌賈生。
君不見昔時燕家重郭隗,擁篲折節無嫌猜。
劇辛樂毅感恩分,輸肝剖膽效英才。
昭王白骨縈蔓草,誰人更掃黃金臺?
行路難,歸去來!
有耳莫洗潁川水,有口莫食首陽蕨。
含光混世貴無名,何用孤高比雲月?
吾觀自古賢達人,功成不退皆殞身。
子胥既棄吳江上,屈原終投湘水濱。
陸機雄才豈自保?李斯稅駕苦不早。
華亭鶴唳詎可聞?上蔡蒼鷹何足道?
君不見吳中張翰稱達生,秋風忽憶江東行。
且樂生前一杯酒,何須身後千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