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氏起源及歷史

局姓圖騰_局氏圖騰

局姓圖騰(局氏圖騰)

  局姓是中華姓氏之一,讀音作jú(ㄐㄩˊ)。其源有三:一是源於藏族,出自古代吐蕃族軍隊制式,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二是源於職業,出自宋朝太醫局、太史局所太學生,屬於以職業稱謂為氏;三是源於契丹族,出自古代西遼政權酋首稱謂,屬於以首領稱謂為氏。局姓現今人口不足千人,排在二千零八十六位,在臺灣名列第五百九十六位。

【得姓始祖】

  (暫缺)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藏族,出自古代吐蕃族軍隊制式,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古代吐蕃王朝都松芒布結時期,軍隊統帥是著名將領噶欽陵,他曾率四十萬吐蕃軍擊敗過唐朝名將薛仁貴,後在唐高宗李治上元三年(公元676年)親率吐蕃大軍進犯唐朝的鄯、廓等州,唐高宗命尚書左僕射劉仁軌鎮洮河軍,抵禦吐蕃。

  唐儀鳳二年(公元677年),唐高宗頒發《舉猛士詔》,在全國海選體格健壯、弓馬嫻熟的猛士充入軍中服役。之後,唐王朝出兵八萬回擊噶欽陵。

  噶欽陵採取了誘敵深入的戰術,當劉審禮的先鋒部隊孤軍冒進時,噶欽陵立即率領吐蕃軍隊將其重重圍困。當時的唐軍主帥李敬玄是文人帶兵,膽戰心驚,竟然坐視不救,任憑劉審禮的先鋒部隊全軍覆沒,劉審禮被吐蕃軍隊俘虜。李敬玄慌忙率唐軍主力撤退到廓州的承鳳嶺(今青海西寧西南千戶莊),利用泥溝結陣固守。

  由於噶欽陵指揮吐蕃軍佔據了有利地形,加上絕對優勢的兵力,隨時會發起猛烈攻擊。在此危急關頭,唐軍大將黑齒·常之挺身而出,趁著月黑風高,帶領五百精兵殺進了吐蕃軍營。

  吐蕃軍初戰得勝後得意忘形,沒有任何防範,遭到黑齒·常之的攻擊後頓時陷入大亂,黑齒·常之率唐軍一氣殺死吐蕃軍三百多人,吐蕃將領跋地設匆忙逃命,吐蕃軍就此潰散。唐軍主力終於化險為夷,得以返回鄯州(今青海樂都),黑齒·常之因功晉升為左武衛將軍、河源軍副使,李敬玄則因為畏敵怯戰而貶為衡州刺使(見本書“0749 姓氏略考-黑齒姓”有關章節)。

  在噶欽陵為吐蕃軍隊統帥時期,在軍制中設有“局本”一職,職轄十名兵員,相當於現代軍隊編制中的班長,一直延續到近代西藏曆史上的超大貴族德本制度中。

  擔任“局本”者,一般都是由各大領主屬下忠誠農奴擔任,其後裔子孫中有以為漢化姓氏者,稱局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二

  源於職業,出自宋朝太醫局、太史局所太學生,屬於以職業稱謂為氏。

  在宋朝時期,朝廷設有太醫局,管轄全國的官醫。太醫局醫學生經補試合格後,即為“局生”。

  局生,分科專管三衙諸軍班之醫患,即可以執醫的助理醫師,相當於今天的醫學院研究生;再經所院的廳試,即可以擔任醫官,享朝廷俸祿。

  另外,在宋朝時期,朝廷還設有太史局,專職負責朝廷的歷冊史籍編纂。太史局中的史學生經銓試合格後,即可升為史書編纂的抄謄工作,亦稱“局生”,享受朝廷俸祿。

  在“局生”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的職業稱謂為姓氏者,稱局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三

  源於契丹族,出自古代西遼政權酋首稱謂,屬於以首領稱謂為氏。

  西遼,存在於公元1132~1218年,是古代契丹族建立的一個割據政權,亦稱黑契丹、哈剌契丹。

  西遼政權由大遼國貴族耶律·大石在金國滅遼之後,於西北地區召集殘部建立的一個割據政權,後逐漸擴張到中亞地區,首都設在虎斯翰魯朵(今吉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克),之後向西擴張,曾一度成為中亞強國。

  南宋嘉定十一年(金宣宗完顏·珣興定二年,大蒙古汗國成吉思汗孛兒只斤·鐵木真十三年,公元1218年),西遼政權在成吉思汗指揮的大將別速特·哲別(速特·只兒豁阿歹)所率領的蒙古軍隊攻擊下徹底滅亡(見本書“0508 姓氏略考-耶律姓”有關章節)。

  在西遼政權勢力範圍內,臣子、民眾稱呼皇帝、乃蠻、克烈等首領人物為“局兒罕”,亦有漢史稱其為“局爾罕”、“古爾漢”或“菊兒罕”等,漢義即“眾部之主”或“全體之君”。

  受西遼政體的影響,在蒙古大軍滅亡了西遼政權之後,蒙古札答蘭部的首領扎答蘭·札木合就曾經被屬下部眾推舉為“局兒罕”。

  西遼國滅亡後,其王族後裔中有以“局兒罕”為漢化姓氏者,稱局氏;後來的蒙古札答蘭部眾中,也有冠漢姓為局氏者;後皆世代相傳至今。

【遷徙分佈】

  遷徙

  (暫缺)

  分佈

  局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體,現今人口不足千人,排在二千零八十六位,在臺灣名列第五百九十六位。今天津塘沽、山東新泰、臺灣高雄、臺北、等地有此姓氏。

【郡望堂號】

(暫缺)

【楹聯典故】

  (暫缺)

補充糾錯
上一姓氏:
下一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