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百姓圖騰(九百氏圖騰)
九百姓是中華姓氏之一,讀音作jiǔ bǎi(ㄐㄧㄡˇ ㄅㄞˇ)。源於駱越族,出自古百越族駱越支水族,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後大多簡改為單姓九氏、百氏。
【得姓始祖】
九百里:宋太宗趙炅(趙匡義)執政時期(公元976~997年在位)撫水州毋斂縣水甫邑的水族人。“九百里”通曉水、苗、漢、蒙、壯、侗等各民族的語言,當時在毋斂縣縣衙擔任刀筆吏(押司)。九百里是見諸漢文史籍最早的水族官吏,後荔波縣地區水族人民深受漢族文化的影響,歷代名人輩出,其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九百氏,後有省文簡改為九氏、百氏。
【起源源流】
單一源流
源於駱越族,出自古百越族駱越支水族,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據史籍《通志·氏族略》中記載:“諸方複姓。古有九百里,為小吏,縣令姓萬。故時雲:九百小吏萬縣令。又見<水甫姓圖>。”
九百氏,源出水族。水族的遠祖是古代“百越”的一支。水族與古代“駱越”族有歷史淵源,是從其中的一支發展起來的。
早在秦、漢以前,嶺南地區以及東南沿海一帶就居住著許多氏族部落,多為古越族。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王朝將嶺南地區統一入王朝版圖,水族先民逐漸向北往黔桂邊境遷移。
到了隋、唐時期,水族被漢史統稱為“溪峒蠻”,唐、宋時期則與壯、侗等各民族一起被統稱為“獠”。
宋朝時期,中央政府在水族的聚居地區設定“撫水州”,水族人被通稱“撫水蠻”,暗示以“水”為自稱的人群已經形成。
著名的南宋學者鄭樵在《通志·氏族略》中所記載的“九百里”,是宋太宗趙炅(趙匡義)執政時期(公元976~997年在位)撫水州毋斂縣水甫邑的水族人。“九百里”通曉水、苗、漢、蒙、壯、侗等各民族的語言,當時在毋斂縣縣衙擔任刀筆吏(押司)。古水甫邑,就是今貴州省的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荔波縣玉屏鎮水甫村。
九百里是見諸漢文史籍最早的水族官吏,後荔波縣地區水族人民深受漢族文化的影響,歷代名人輩出,其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九百氏,後有省文簡改為九氏、百氏者,皆世代相傳至今。
【遷徙分佈】
遷徙
(暫缺)
分佈
水族九百氏、以及分衍的九氏、百氏族人,主要分佈在今貴州省的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荔波縣地區。
【郡望堂號】
郡望
毋斂縣:即荔波縣,於秦王政三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為象郡毋斂縣地。唐太宗貞觀三年(公元629年),置婆覽縣(治後水婆,即今三都恆豐,原屬荔波);唐玄宗開元元年~天寶三年(公元713~744年),改置勞州和莪州(勞州即今撈村鄉,莪州在縣城附近);宋太祖開寶三年(公元970年)置羈糜荔波州,後改撫水州荔波縣;元世祖至元元年(公元1265年),荔波為蒙、皮、雷三土司領地割據。明太祖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統一蒙、皮、雷三土司領地,荔波被併入廣西思恩縣;明洪武十七年(公元1494年),撤荔波縣,置方村、蒙村、窘來村三巡檢司,易十六埲為十六里,改屬廣西河池州;明武宗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荔波改司設縣,仍屬河池州;明神宗萬曆元年(公元1573年),縣治設在喇軫村(今時來舊縣),改屬貴州都勻司;明萬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重定荔波、南丹地界,立石碑定縣界。清朝順治元年(公元1644年),荔波縣屬貴州;清順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縣治裡襖村(今方村鄉)改屬廣西慶遠府;清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荔波縣改屬貴州都勻府;清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縣治遷蒙石裡全亨村(今縣城),並設荔波營,清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置遊擊署、守備署、千總署。民國時期,荔波縣直隸貴州省長公署,先後屬貴州第十一、第八和第十二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均駐獨山)。1949年12月6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荔波。1950年2月4日成立荔波縣人民政府。1949年12月至1951年屬獨山地區專員公署。1952年以後,屬都勻地區專員公署。1956年8月,都勻地區專員公署改建為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仍轄荔波縣。1959年3月,荔波合併到獨山縣。1961年6月16日,恢復荔波縣建制,隸屬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至今。
堂號
荔波堂:以望立堂,亦稱毋斂堂。
字輩
(暫缺)
【楹聯典故】
(暫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