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姓圖騰(建氏圖騰)
建姓是中華姓氏之一,讀音作jiàn(ㄐㄧㄢˋ)。其源有二:一是源於羋姓,出自春秋時期楚國太子建之後,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二是源於地名,出自三國時期孫吳國都城建業,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鄭通志·氏族略》注云:羋姓。《風俗通》注云:楚太子建之後。此以名為氏。建姓現今人口約一萬,排在第六百四十七位,在臺灣則沒有。
【得姓始祖】
太子建(熊建):羋姓,熊氏,名建,字子木,春秋時期楚平王的嫡長子。被大夫費無極陷害,出奔鄭國,又因與晉國合謀奪取鄭國,被鄭定公所殺。太子建的後裔中分衍有公建氏、子建氏,後大多省文簡改為單姓建氏。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羋姓,出自春秋時期楚國太子建之後,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據史籍《左傳》記載,春秋時期,楚國君主楚平王熊棄疾(羋居)有個兒子叫建,史稱太子建。
楚平王派大夫伍奢做他的太傅,費無忌做他的少傅。那位費無忌對太子建不忠心,一直想要獻媚楚平王。而太子建尊重奢而嫌惡費無忌,費無忌暗自銜恨。周景王姬貴十八年(楚平王二年,公元前527年),太子建十五歲,費無忌對楚平王說太子建可以成家了。楚平王便為太子建聘了秦國公主孟嬴為夫人,命費無忌到秦國去迎親。
到秦國後,費無忌發現孟嬴貌美,當孟嬴到郢都後,費無忌便勸楚平王自娶,他對楚平王說:“這是個絕代美女,大王可以自己娶了他,再給太子另外娶個媳婦就行了。”楚平王好色,不管兒子作何感想,居然掉包。於是,楚平王就先奪子媳,自己娶了孟嬴,另外再給太子建娶了個齊國女子作媳婦。由此,楚平王對費無忌就格外寵信了。
費無忌用秦國美女向楚平王獻媚以後,就趁機離開了太子建去侍奉楚平王。但他又擔心自己做的這事太缺德,哪一天楚平王死了,太子建繼位後肯定會殺了自己,便詆譭太子建。太子建的母親是蔡國人,楚平王本來就不寵愛她,再聽了費無忌的讒言後,也就越來越疏遠太子建,後來乾脆派太子建去駐守城父(今湖北襄樊襄城區)。
不久,費無忌又沒日沒夜地在楚平王面前說太子建的壞話,他造謠說:“太子因為秦女的原因,不會沒有怨恨情緒,希望大王自己稍微防備著點。自從太子駐守城父以後,統率著軍隊,對外和諸侯交往,將要進入都城作亂了。”楚平王信以為真,就把太傅伍奢召回來審問。
伍奢知道費無忌在楚平王面前說了太子建的壞話,便說:“大王怎麼能僅僅憑撥弄事非的小人之臣的壞話,就疏遠骨肉至親呢?”
費無忌詭辯道:“大王現在不制止,他們的陰謀就要得逞,大王將要被逮捕了!”
於是楚平王發怒,把伍奢囚禁起來,同時命令城父的司馬奮揚去殺太子建。奮揚卻提前派人告訴太子建:“太子趕快離開,要不然,將被殺死。”於是太子建連夜逃到宋國去了。
費無忌又對楚平王說:“伍奢有兩個兒子,都很賢能,不殺掉他們,將成為楚國的禍害。可以用其父親作人質,把他們召來,不然他們將成為楚國的後患。”
楚平王就派使臣對伍奢說:“能把你兩個兒子叫來,就活命,不叫來,就處死。”
伍奢說:“伍尚為人寬厚仁慈,叫他,一定能來;伍員(伍子胥)其人桀驁不訓,忍辱負重,能成就大事,他知道來了一起被擒,勢必不來。”
楚平王不聽,派人召伍奢兩個兒子,說:“來,我使你父親活命;不來,現在就殺死伍奢。”
伍尚打算前往,伍員阻止說:“楚王召我們兄弟,並不打算讓我們父親活命,擔心我們逃跑,產生後患,所以,用父親作人質,欺騙我們。我們一到,就要和父親一起被處死。對父親的死有什麼好處呢?去了,就叫我們報不成仇了。不如逃到別的國家去,藉助別國的力量洗雪父親的恥辱。一塊去死,沒有意義呀。”
伍尚說:“我知道去了最後也不能保全父親的性命。可是隻恨父親召我們是為了求得生存,要不去,以後又不能洗雪恥辱,終會被天下人恥笑。”他又對伍員說:“你可以逃走,你能報殺父之仇,我將要就身去死。”
伍尚接受逮捕後,使臣又要逮捕伍子胥,伍子胥拉滿了弓,箭對準使者,使者不敢上前,伍子胥就乘機逃跑了。伍子胥聽說太子建在宋國,就前去追隨他。
伍奢聽說伍子胥逃跑了,嘆聲說道:“楚國君臣之間從此將要苦於戰火了。”
伍尚到楚國都城後不久,楚平王就把伍奢、伍尚父子倆一起殺害了。
伍子胥到宋國以後,正好遇上宋國的華氏家族作亂,於是他就和太子建一同逃到了鄭國。鄭國君臣對他們很友好,於是他們提出請求鄭定公姬寧幫助他伐楚報仇。而鄭國根本就無力抵抗強大的楚國,鄭定公便勸太子建去楚國的夙敵晉國那裡去求助。
於是太子建又前往晉國。到了晉國後,太子建與晉國大夫荀寅聯絡,而晉國正想攻伐鄭國,便利用前來投奔的太子建為間諜,去鄭國策反。晉頃公姬棄疾對太子建說:“太子既然跟鄭國的關係很好,鄭國肯定信任太子,太子要能給我們作內應,我們從外面進攻,你在裡面內應,就一定能滅掉鄭國。滅掉鄭國後,我就把它分封給太子。”
於是,晉國與楚太子建商定,由晉國派軍從外面打,而楚太子建則回鄭國作為內應,裡外合力,消滅鄭國。
太子建回到鄭國後,因舉事的時機還沒成熟,就暫時未動。正趕上太子建因私事打算殺一個跟隨他的僕從,而偏偏這個僕從知道太子建與晉頃公之間的計劃,就把這起密謀告訴了鄭定公。
鄭定公和正卿公孫僑(子產)得知了太子建與晉國勾結謀鄭的企圖後,暫時不露聲色。待楚太子建密謀作亂時,先發制人,殺掉了太子建,用反間計挫敗了晉國的陰謀。
鄭定公和子產殺死了太子建後,伍子胥害怕了,就和太子建的兒子公子勝一同逃奔吳國。當伍子胥和公子勝經昭關(今安徽含山小艦山)時,昭關的守兵要捉拿他們,於是,伍子胥和公子勝各自隻身徒步逃跑,差一點就不能脫身。到了鄂渚(今湖北武昌黃鶴山長江上游部分)後,只見江水濤濤,無法過江,而後有鄭國、楚國追殺之兵,前有大江阻路,惶惶之際,卻被一漁翁知伍子胥很危急,就渡伍子胥過江。
伍子胥過江後,解下隨身帶的寶劍說:“這把劍價值百金,把它送給你老人家吧。”
漁翁卻說:“按照楚國的法令,抓到伍子胥的人,賞給糧食五萬石,封給執珪的爵位,難道是僅僅值百金的寶劍嗎?”不肯接受。
伍子胥還沒逃到吳國京城,就得了病,只好在中途停下來,以至淪落到討飯吃。到達吳國都城後,吳王僚剛剛當權執政,公子光做將軍。伍子胥就透過公子光的關係求見吳王。
過了很久,楚平王因為楚國邊邑鍾離和吳國邊邑卑梁氏都養蠶,兩地的女子為爭採桑葉而相互撕打,就大發雷霆,以致於兩國起兵相互攻打。吳國派公子光攻打楚國,攻克了楚國的鐘離、居巢就回去國了。
伍子胥勸說吳王僚說:“楚國是可以打敗的,希望再派公子去。”
公子光卻對吳王僚說:“那伍子胥的父兄被楚國殺死,勸大王攻打楚國,是為了報他的私仇。攻打楚國未必可以打敗它呀。”
伍子胥知道公子光在國內有野心,想殺死吳王僚而自立為君,不可以用對外的軍事行動來勸說他,就向公子光推薦了專諸,自己則離開吳國朝廷,和太子勝一起到鄉下種地去了。
五年以後,楚平王死了。當初楚平王從太子建那兒奪來的孟嬴生了一個兒子叫軫,楚平王一死,熊軫繼楚平王位,就是楚昭王。吳王僚趁著楚國辦喪事,派燭庸、蓋餘二公子領兵襲擊楚國。不曾想楚昭王早就提防這一手,反而出奇兵切斷了吳國軍隊的後路,使吳軍不能回國。
乘著吳國空虛,公子光令專諸用魚腸劍刺殺了吳王僚,自立為王,就是吳王闔閭。闔閭自立以後,願望實現了,就召回伍員,官拜其為行人,和他共同策劃國事。
楚昭王這時因事殺了大臣嚭宛、伯州犁,伯州犁的孫子伯嚭也逃到吳國,吳王闔閭起用伯嚭做了大夫。先前,吳王僚派遣攻打楚國的兩位公子燭庸、蓋餘,因後路被切斷不能回國,聽說闔閭刺殺吳王僚自立為王的訊息後,就帶領著各自的軍隊投降了楚國,楚昭王把舒地封給了他們二人。
闔閭自立為王的第三年即周敬王姬匄八年(公元前512年),就由伍子胥、伯嚭為帥,發動大軍攻打楚國,一舉佔領了舒地,捉住了原來背叛吳國的燭庸、蓋餘。而當闔閭還想乘勝進兵楚國郢都時,將軍孫武勸說:“百姓們太疲憊了,不可以再打,暫且等待吧。”於是闔閭收兵回國。
周敬王九年(吳王闔閭四年,公元前511年),吳國再次攻打楚國,奪取了六地和灊地。周敬王十年(吳王闔閭五年,公元前510年),又攻打併戰敗了越國。周敬王十一年(吳王闔閭六年,公元前509年),楚昭王派公子囊瓦領兵攻打吳國,伍子胥率軍迎戰,在豫章(今湖北武昌)打敗了楚國的軍隊,還奪取了楚國的居巢。
周敬王十四年(吳王闔閭九年,公元前506年),吳王闔閭對伍子胥、孫武說:“當初你們說郢都不可攻入,現在的情形怎麼樣呢?”
伍子胥和孫武回答說:“楚國將軍囊瓦貪財,唐國和蔡國都怨恨他。大王若要大規模地進攻楚國,就必須先要得到唐國和蔡國的幫助才行。”
吳王闔閭聽從了他們的意見,出動了全部軍隊聯合唐、蔡二國共同攻打楚國,聯軍在漢水兩岸與楚國軍佇列兵對陣。吳王的弟弟夫概帶領著軍隊請求相隨出征,吳王沒不答應,夫概就用自己屬下的五千人攻擊楚將子常,子常戰敗逃跑,直奔宋國。於是,吳軍乘勝挺進,連續經過五次戰役,很快就打到了楚國郢都。己卯日,楚昭王出逃。第二天,吳王闔閭進入郢都。
伍子胥攻克了楚國都城後到處搜尋楚昭王,沒有找到,於是掘墓鞭打楚平王的屍骨,為其父兄報了仇。隨後又率吳軍向北攻進鄭國,包圍了鄭國都城,要為楚太子建報仇。
鄭國繼位的鄭獻公姬躉大恐之下,懸榜徵將。這時,當年渡伍子胥和公子勝過江的漁翁之子因避戰亂,正好從鄂渚逃難到鄭城,得知是伍子胥圍城後,便自報奮勇,出城勸說伍子胥退兵。
伍子胥為感謝當年漁翁救命之恩,遂罷兵而退,鄭國由此得救。後來鄭獻公論此功,特封漁翁之子為大夫,賜居東城。日後漁翁之子病故,遂葬於溱水東岸沙崗上,史稱漁夫子冢。
楚昭王出逃後進入雲楚大澤,不久就遭到強盜的襲擊,楚昭王又逃到了鄖國。當時鄖公的弟弟懷說:“楚平王殺死了我們的父親,我們藉此機會殺死他的兒子,不也是可以的嗎?”而鄖公擔心他的弟弟真去殺死楚昭王,就和楚昭王一起逃到了隨國。吳國大軍趕到,包圍了隨國,並對隨國人說:“在漢水流域的周朝子孫,都被楚國給消滅了。”於是姬姓的隨國人便要殺楚昭王,王子綦趕緊把他藏起來,自己冒充楚昭王來搪塞他們。後來隨國人算了一卦,卦象表明若把楚昭王交給吳軍,就會不吉利,於是謝絕吳國,不交昭王。
“漁夫子冢”在鄭、韓故城以東黃水河東岸,即今河南省新鄭市城關雙洎河(古洧水)與黃水河(古溱水)交匯處、人民路北側,有兩座墓冢東西並排在矗立在荒崗上,西墓冢高約十米,為漁父之墓,東墓冢高約八米,為漁子之墓。兩冢相連周長有一百八十五米左右。
太子建、公子勝的後裔中分衍有公建氏、子建氏,後大多省文簡改為單姓建氏,世代相傳至今。
按:
“漁夫子冢”的周圍,考古發掘結果是戰國時期的韓國侯、王之墓葬群,因此,不大可能保有當年那漁民父子之墓冢。很明顯,因為戰國七雄之一的韓國為君王貴胄們建立墓區,是根本不可能在選中的墓區內保留他人墳冢的。
抗日戰爭時期,在漁夫子冢周圍的韓王墓葬群中,曾發生了一起盜墓人糾結成伍,與企圖掘盜古墓的日寇之間發生慘烈撕殺的事件。
源流二
源於地名,出自三國時期孫吳國都城建業,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
建業,即今江蘇省會南京市。西周時期,建業為吳伯周章的封地。春秋時期,勢力範圍在江南地區的吳國,到第十九世吳王壽夢時變得日益強大,曾經聯晉攻楚。
周敬王姬丐(姬匄)二十五年(公元前495年),吳王夫差在朝天宮後山設立冶城,鑄造兵器,此處便成為吳國的冶鑄重鎮。吳越之爭以吳國滅亡告終後,周元王姬仁四年(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踐令大夫范蠡築城以圖消滅楚國,稱霸江淮。范蠡築所築之城是歷史上在建業建造的最早的一座城池,後人稱其為“越城”。
戰國初年,越國本想征服楚國,結果反被楚國打敗。楚國征服越國後“盡取吳故地,東至於浙江”,設定了江東郡。楚威王熊商欲借長江天塹為屏障以圖謀天下,遂於周昱王三十六年(周顯王)姬扁(公元前333年)建城,置金陵邑。
到了東漢末年,孫權在江東積極擴張勢力,於東漢獻帝劉協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移治金陵,並改金陵為秣陵。東漢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孫權在此築石頭城,改稱建業。吳國名臣張紘以為此地有天子氣,勸孫權定都於此,孫權採納,此為南京建都之始,孫吳國在金陵邑的基礎上大力修城,“用儲軍糧、器械”,這就是著名的石頭城(又稱石首城)。
石頭城臨江控淮,恃要憑險,是東吳水軍江防要塞和城防據點。石頭城跨水而立,周圍數十里,設有子、羅城二重城,商業繁華,盛況非常。“寧飲建業水,不食武昌魚;寧還建業死,不止武昌居”,這是當時東吳最流行的民謠之一。以建業為中心的長江下游百姓都不願用大量的人力和物資,逆流而上供應最初定都於武昌的東吳朝廷;所以孫權雖然於漢建安二十六年(公元221年)決定建都於“鄂”,將鄂縣改稱為“武昌”,並且於孫吳黃龍元年(公元229年)在武昌稱帝,但在江東大族的強烈要求下仍舊還都建業。其後主孫皓於孫吳甘露元年(公元265年)又一次執意要遷都武昌,結果也遭到舉國上下強烈的反對,不得不再次還都建業。
“三國爭雄,司馬得利”——到了西晉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司馬懿的裔孫晉武帝司馬炎率晉朝軍隊攻破東吳都城建業,孫吳國滅亡,晉朝終於再次統一了三國以來紛亂的中原地區。孫吳國滅亡後,其原居國都之民有取居邑名稱首字為姓氏者,稱建氏,以念故國,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三
源於皇室。河南省靈寶市西水頭村建氏家族有一個傳說,明朝建文帝嫡次子朱文圭,被囚在鳳陽廣安宮,稱為建庶人。其婚配在宣德初或永樂末,其兒子應該婚配在景泰三年。天順釋建庶時外遷,為建姓開基始祖。
建姓在西水頭村佔百分之九十以上。靈寶內外的建姓人口均認為其根源在西水頭。然而,古今編寫的《百家姓》、《千家姓》、《辭海》、《辭源》等均沒有建姓記載,甚至資訊發達的網路上都搜尋不出建姓的來歷。可見其歷史非久。若要追根溯源,就只能用明朝建文皇帝朱允炆在“靖難之役”後的下落謎團說起。
一切要從天順釋建庶說起。天順釋建庶其實牽扯到兩個人,建庶人(朱文圭,建文帝的嫡次子,也是第五子)和見庶人(景泰之子)。在奪門後景泰被囚到死之間的一個月,是李惜兒預產期;景泰得子後被殺。英宗擔心自己百年朝堂有變,未封此子親王;反而是處心積慮的把見庶人上戶口到建庶人家。現實中建姓的嫡傳26世(朱文圭算起),見姓嫡傳23世(從見庶人1457年生算起);如果見庶人算文圭在1458年出生的兒子,那麼見比建少了兩代;所以建庶人的婚配在宣德初或者永樂末。景泰3年5月有個關於庶人婚配問題的通行詔書,建庶人的兒子應該在該年婚配。到天順釋放建庶人時,建庶人已有孫子輩,建庶人舉家外遷;這也印證了靈寶建姓為建庶人(朱文圭)次子一系;長支到建庶人的三個孫子下邊就沒紀錄了,兩支分開後沒有相互往來,次子系族譜沒有了長支的訊息。
建庶人與見庶人是兩個人,先前有長輩們說序的到一起。其實序到一起的關係是那個洪武帝為交叉點。但是見姓到2018年才考證出姓氏的起源。
【遷徙分佈】
遷徙
(暫缺)
分佈
建氏是一個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現今人口約一萬,排在第六百四十七位,在臺灣則沒有。
今在貴州省有建氏家族約二百三十餘人,主要分佈在貴陽市所轄的清鎮市、以及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長順縣廣順鎮等地。在河南省有建氏家族約5000餘人,主要分佈在河南省靈寶市陽店鎮西水頭村周口市龍曲鎮小吉店村等地。其中靈寶市陽店鎮西水頭村有建氏家族約2500人左右,開封市杞縣板木鄉建莊有建氏家族200人左右,太康縣龍曲鄉小集店有建氏家族200人左右。
【郡望堂號】
(暫缺)
【楹聯典故】
(暫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