際氏起源及歷史

際姓圖騰_際氏圖騰

際姓圖騰(際氏圖騰)

  際姓是中華姓氏之一,讀音作jì(ㄐㄧˋ)。源於羋姓,出自戰國時期楚國大夫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際姓現今人口不足千人,排在一千六百九十九,在臺灣則沒有。

【得姓始祖】

  (暫缺)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羋姓,出自戰國時期楚國大夫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

  襄樊,是襄陽、樊城兩城合稱,是中國十分古老的城市樊城鎮之一,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地位。樊城因周宣王封仲山甫(樊穆仲)於此而得名,襄陽以地處襄水(今南渠)之陽而得名。

  樊城始建於西周,襄陽築城於漢初。自東漢獻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荊州牧劉表徙治襄陽始,襄陽曆來為府、道、州、路、縣治所,境內有知名常流河八百十七條,漢水為長江最大支流,發源於陝西省西南部,自丹江口而來,至陳家港入境襄樊,經老河口、谷城、襄陽和市區,於宜城縣芝麻灘出境入鍾祥縣。

  際阜,即今湖北省襄樊市樊西區廖家灣,是戰國時期楚國在漢江上極其重要的水陸雙向軍用碼頭阜口之一。楚國當年役於軍需輜重運輸勞作之人稱軍漢,有的軍漢久居於際阜,遂以地名稱之,久而成為姓氏,稱際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二

  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⑴.滿族額爾格濟氏,滿語為Elgeji Hala,世居廣寧正安堡(今遼寧北鎮正安堡),後有改漢字單姓為際氏者。

  ⑵.滿族鄂濟哩氏,滿語為Egiri Hala,屬於卦爾察女真,世居卦爾察(今俄羅斯烏蘇里斯克),後有改漢字單姓為際氏者。

  ⑶.滿族赫爾濟氏,亦稱和和際氏,滿語為Hergi Hala,漢義“綱紀”,世居長白山區,後有改漢字單姓為際氏者。

【遷徙分佈】

  遷徙

  (暫缺)

  分佈

  際氏是一個多源流的姓氏群體,現今人口不足千人,排在一千六百九十九,在臺灣則沒有,望出襄陽。

  今河北省的秦皇島市青龍滿族自治縣、保定市定州市,浙江省的寧波市,安徽省的蚌埠市懷遠縣,廣東省的梅州市興寧市等地,均有際氏族人分佈。

【郡望堂號】

  郡望

  襄陽郡:治所由襄陽、樊城兩城合稱,樊城因周宣王封仲山甫(樊穆仲)於此而得名,襄陽以地處襄水(今南渠)之陽而得名。樊城始於西周,襄陽築城於漢初。自東漢獻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荊州牧劉表徙治襄陽始,襄陽曆來為府、道、州、路、縣治所。東漢建安十三年(公元198年)分南郡、南陽兩郡各一部份置襄陽郡,治所在襄陽(今湖北襄樊襄城區),其時轄地在今湖北省襄樊市、南漳縣、宜城縣、當陽縣、遠安縣等一帶,治所在襄陽(今湖北襄樊襄城區)。晉朝時期入為荊州治所。南北朝時期梁國置為南雍州,西魏改為襄州。隋朝時期改為襄陽郡。唐武德四年高宗李淵平定王世充後,改為襄州,因原隋朝舊名而領襄陽、安養、漢南、義清、南漳、常平六縣。州置山南道行臺,統交、廣、安、黃、壽等二百五十七州。唐武德五年撤酇州,以陰城、谷城二縣來屬於。唐武德七年罷行臺為都督府,督襄、鄧、唐、均、淅、重七州。唐貞觀元年廢重州,以荊山縣來屬於。唐貞觀六年廢都督府。唐貞觀八年廢鄀州,以率道、樂鄉二縣來屬於。又撤常平入襄陽,撤陰城入谷城,撤南津入義清,撤漢南入率道。唐天寶元年改為襄陽郡。唐天寶十四年置防禦使。唐乾元元年復為襄州。唐上元二年置襄州節度使,領襄、鄧、均、房、金、商等州,自後為山南東道節度使治所;轄領襄陽、鄧城、谷城、義清、南漳、樂鄉諸縣。以後襄陽為歷朝郡、州、道、府之治所。

  堂號

  襄陽堂:以望立堂。

  字輩

  (暫缺)

【楹聯典故】

  (暫缺)

補充糾錯
上一姓氏:
下一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