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氏起源及歷史

角姓圖騰_角氏圖騰

角姓圖騰(角氏圖騰)

  角姓是中華姓氏之一,讀音作jué(ㄐㄩㄝˊ),不可讀作jiǎo(ㄐㄧㄠˇ) 。源於姜姓,出自西周初期姜太公子牙之後裔,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據史籍《路史》記載:“齊太公後有角氏。”角姓現今人口約七千,排在第八百二十三位,在臺灣名列第四百八十七位。

【得姓始祖】

  姜太公:西周初期,姜太公子牙受封於齊國。齊國中侍奉君侯飲宴的侍從,稱角人,或角侍(觼侍),多為君王親信,地位比車右(侍衛長)還高許多。其後裔以其官職稱謂為姓氏,稱角氏。春秋晚期至戰國時期,中原各諸侯國君王走馬燈似的亂換,弒君以代的事件頻頻發生,期間不乏被毒害者,所謂“弒必用角”,就是指收買君王親信中的角人,在酒中投毒以弒。史籍《呂覽·八月紀》中記載:“正鈞石,齊升角。”齊國,是姜姓角氏的發源地,角氏是炎帝子孫,史稱角氏正宗。角氏族人大多尊奉姜太公為得姓始祖。

  姬角(衛角君):史籍《姓氏考略》中記載:“衛角君之後。東漢時關中有角氏。”秦王贏政十七年(公元前230年),衛元君逝世,其子姬角即位,史稱衛角君(公元前229~前209年在位)。秦二世嬴胡亥元年(公元前209年),秦二世才廢衛角君為庶人,衛國真正滅亡。因此,衛國是西周所封十二諸侯當中除秦國之外最後一個滅亡的諸侯國,也是立國時間最長的一個周朝諸侯國家,自康叔於周康王姬釗三十六年(公元前1045年)開國,共歷四十二王,國祚長達八百三十六年。在衛角君被秦二世廢為庶人之後,史書對他再無記載。在其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連同爵號為姓氏者,稱角君氏,後省文簡改為單姓角氏、君氏。

  公子角:姜姓,名角,是春秋時期齊國君主齊頃公之子。齊頃公去世後,由其子姜環繼位,是齊靈公。公子角,因是庶子,不能承奉祖廟的祭祀和承襲父祖的地位。後裔遂以其名角為氏,別為一族,是為姜齊角氏,史稱角姓正宗,為角氏始祖。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姜姓,出自西周初期姜太公子牙之後裔,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據史籍《路史》記載:“齊太公後有角氏。”在典籍《莊子·雜篇·則陽》中記載:“有國於蝸之左角者曰角氏,有國於蝸之右角者曰蠻氏,時相與爭地而戰。浮屍數萬,逐北,旬有五日而後反。”這裡的角氏,就是指文明之國、之民。西周初期,姜太公子牙受周武王賜封營丘,其後立諸侯國,公爵,是為齊國,並具有徵伐其他不服周禮之諸侯國的特權。當初的齊國在西周時期是東方文明的代表,其國在今山東省益都縣以西至歷城、聊城兩縣之間,以及河北省滄州、景縣諸縣,東南至大海的一大片地方。角,與爵同音,音韻學上稱“古嶽切”,故而用來稱呼服侍有爵位之人。爵,實際上是古代盛酒的器具,青銅製,形似爵而無柱與流,兩尾對稱,有蓋,可用以溫酒和盛酒。西周時期禮制繁複,飲酒用具有著十分嚴格的規定,周王用尊(鐏、樽),公爵用爵(穱),侯爵用角(觼、觸),子爵用觥,男爵用觚。其以下,卿用盉,大夫用斝(籦),民用盅(鍾),再以下的無身份地位之奴、僕、婢等,所用的就稱作杯(柸)。

  齊國中侍奉君侯飲宴的侍從,稱角人,或角侍(觼侍),多為君王親信,地位比車右(侍衛長)還高許多。其後裔以其官職稱謂為姓氏,稱角氏。春秋晚期至戰國時期,中原各諸侯國君王走馬燈似的亂換,弒君以代的事件頻頻發生,期間不乏被毒害者,所謂“弒必用角”,就是指收買君王親信中的角人,在酒中投毒以弒。史籍《呂覽·八月紀》中記載:“正鈞石,齊升角。”齊國,是姜姓角氏的發源地,角氏是炎帝子孫,史稱角氏正宗。

  角氏族人大多尊奉姜太公為得姓始祖,姓氏讀音作jué(ㄐㄩㄝˊ)。

  源流二

  源於官位,出自兩週時期官吏角人,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角人,西周時期的官位,就是一種獵物徵集官吏,負責按不同時節向獵戶徵集野味、毛皮、山果、草藥等,以供王室君主、貴族們享用。角人隸屬於地官府司管轄。這在典籍《周禮·地官》中有記載:“角人掌以時徵齒角,凡骨物于山澤之農。”

  在角人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角人氏,後省文簡改為單姓角氏,世代相傳至今。該支角氏的姓氏讀音作jiǎo(ㄐㄧㄠˇ)。

  源流三

  源於地名,出自春秋時期衛國羊角城,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

  羊角,是春秋時期衛國一座城的名稱。在史籍《左傳·襄二十六年》中有記載:“其夏,齊烏餘以廩丘奔晉,襲衛羊角,取之。注:今廩丘縣所治羊角城是。”

  在羊角城的衛國住民中,很早即有以居邑名稱為姓氏者,稱羊角氏,後省文簡改為單姓角氏、羊氏,世代相傳至今,其角氏的姓氏讀音作jué(ㄐㄩㄝˊ)。

  源流四

  源於姬姓,出自戰國末期衛國君主衛角君之後裔,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在史籍《姓氏考略》中記載:“衛角君之後。東漢時關中有角氏。”衛國雖為周王朝最初的十二諸侯國之一,但卻是一個相對比較弱的諸侯國,常受其他諸侯國的支配。進入戰國時期以後,衛國國力更弱,無法抗拒七雄的進攻,衛國君主自動去“公”稱“侯”。到戰國晚期的(公元前254年),魏國軍隊攻佔領衛國都城濮陽,衛國成為了魏國的附庸國,僅有濮陽一地,衛國君主又主動去“侯”稱“君”,表示自己決不參與諸侯爭霸。

  秦王贏政六年(公元前241年),秦國軍隊攻下魏國的朝歌和濮陽,將濮陽作為秦國東郡的治所,遷衛國君主衛元君及其支屬於野王(今河南沁陽)作為附庸。故而,秦國在滅六國時實際上未觸及衛國公室。秦王贏政十七年(公元前230年),衛元君逝世,其子姬角即位,史稱衛角君(公元前229~前209年在位)。秦二世嬴胡亥元年(公元前209年),秦二世才廢衛角君為庶人,衛國真正滅亡。因此,衛國是西周所封十二諸侯當中除秦國之外最後一個滅亡的諸侯國,也是立國時間最長的一個周朝諸侯國家,自康叔於周康王姬釗三十六年(公元前1045年)開國,共歷四十二王,國祚長達八百三十六年。

  在衛角君被秦二世廢為庶人之後,史書對他再無記載。在其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連同爵號為姓氏者,稱角君氏,後省文簡改為單姓角氏、君氏,世代相傳至今,其角氏的姓氏讀音作jué(ㄐㄩㄝˊ)。

  源流五

  源於地名,出自春秋時期衛國羊角城,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

  在典籍《廣韻》中記載:“漢四皓有角里先生。”漢四皓,亦稱商山四皓,指的是秦末漢初的東園公唐秉、角里先生周術、綺裡季吳實、夏黃公崔廣這四位著名學者。他們不願意當官,長期隱藏在商山,出山時都有八十餘歲,眉皓髮白,故被稱為“商山四皓”。當初漢王劉邦久聞四皓的大名,曾請他們出山為官,而被拒絕。他們寧願過清貧安樂的生活,還寫了一首《紫芝歌》以明志向:“莫莫高山,深谷逶迤。曄曄紫芝,可以療飢。唐虞世遠,吾將何歸?駟馬高蓋,其憂甚大。富貴之畏人兮,不如貧賤之肆志。”劉邦登基建西漢王朝後,立長子劉盈為太子,封次子如意為趙王。後來,漢高祖見劉盈天生懦弱,才華平庸,而次子劉如意卻聰明過人,才學出眾,便有意廢劉盈而立劉如意。劉盈的母親呂后聞聽,非常著急,便遵照開國第一謀臣張良的主意,聘請了商山四皓來輔佐劉盈。有一天,劉邦與太子一起飲宴,忽然看見太子背後有四位白髮蒼蒼的老人。問後才知是商山四皓。四皓上前謝罪道:“我們聽說太子是個仁人志士,又有孝心,禮賢下士,我們就一齊來作太子的賓客。”劉邦知道大家很同情太子,又見太子有四位大賢輔佐,便打消了改立趙王劉如意為太子的念頭。劉盈後來繼位,是為漢惠帝。由於角里的姓氏在古時讀音作lù(ㄌㄨˋ),這在典籍《通雅》中由註釋:“角,古音祿。”因此,後來的典籍《字林》、《正韻》中便乾脆訛作“甪”,稱其為甪里。在史籍《後漢書·馮異傳》裡所記載的“角閎據汧”中的角閎,據說就是角里先生的後裔,在王莽時期隨綠林軍起義造反後,角閎佔據了扶風郡汧縣地區(今陝西寶雞隴縣),成為割據勢力的首領,後依附於豪強一時的延岑,結果被漢光武帝屬下大將軍鄧曄、於匡要率東漢軍擊滅。

  在角里的後裔子孫中,多有沿稱角氏者,世代相傳至今,其姓氏讀音作lù(ㄌㄨˋ)。

  源流六

  源於地名,出自春秋時期衛國羊角城,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

  角陵,是南北朝時期南齊政權下設定的縣名,故址在今湖北省的天門市皂市鎮一帶,其在史籍《南齊書·州郡志》中有記載:“角陵縣,屬南新陽左郡。”

  在角陵縣的住民中,有以居邑名稱為姓氏者,稱角氏,世代相傳至今,其姓氏讀音作jué(ㄐㄩㄝˊ)。

  源流七

  源於嬴姓,出自宋朝太祖趙匡胤之後裔,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

  北宋開寶九年(公元975年)農曆10月,宋太祖崩,吉凶儀仗等並依永安陵之例。宋太平興國三年(公元978年)農曆4月,葬太祖趙匡胤於永昌陵。趙匡胤離奇逝世,其弟趙匡義即位宋太宗。關於趙匡胤之死因,官修宋史均是語焉不詳,其原因恐怕是自宋太宗趙匡義以後,北宋皇帝均是由趙匡義一支族人繼承有關。在趙匡胤的嫡親族人中,有遠離廷政遷居護守永昌陵者(今河南鞏義),皇陵位於鞏縣西南二十公里的訾鄉鄧封村,即今西村鄉常封村,西依篙山少室山脈之陰,東踞青龍山,南抵金牛山和白雲山,北傍蜿蜒東流的伊洛河水。陵園坐落在比較平緩的黃土崗地北坡,地貌呈南高北低、東彎西垂之勢。宋朝時期流行“五音利姓說”,趙姓屬於角音,對應“五行”中的木,木生東方,陽氣在東(今河南開封),趙氏帝族必須在西方安葬,且陵地需要東高西下,所謂“東高西下為之角地……南高北下為之徵地,角姓亦可居之”。趙匡胤一支守護皇陵者,以地勢稱謂為姓氏,改趙為角,稱角氏,寄託了不服太宗朝政之意,其後世代守護皇陵。由於其角氏一族守護皇陵,責大如天,宋太宗一族歷代皇帝對其也莫可奈何,人數雖不眾,但仍為洛陽族中的重族大姓。

  該支角氏,實與趙宋帝王家族同宗同源,其姓氏讀音作jué(ㄐㄩㄝˊ)。北宋末年,金國興起並滅了北宋王朝,該支角氏族人分散遷徙,主支遷徙至今河北省的唐山地區。

  源流八

  源於蒙古族,出自大蒙古汗國蔑兒吉角氏部族,屬於以氏族名稱為氏。

  蒙古族蔑兒吉角氏,即蒙古泰亦赤兀部的漢稱,後簡稱為八鄰部(巴鄰部),是大蒙古汗國的核心部族之一,但不屬於蒙古黃金家族,因此不是元朝皇室正統。雖然如此,其族人多有在蒙古汗國何其後大元帝國中任要職者,也是一個曾經十分顯赫的家族,其代表人物就是蔑兒吉角·伯顏。蔑兒吉角·伯顏,公元1236~1294:著名的元朝蒙古軍事家,以深略善斷著稱。蔑兒吉角·伯顏的曾祖父蔑兒吉角·失兒古額禿原臣屬泰亦赤兀部首領,後臣屬成吉思汗。其祖父蔑兒吉角·阿拉黑、祖叔父蔑兒吉角·納牙阿都是成吉思汗的開國元勳,分別擔任千戶長、中央萬戶長。其父親蔑兒吉角·曉古臺和他本人則忠心臣屬於成吉思汗第四子孛兒只斤·託雷家族。

  宋理宗趙昀寶祐元年(公元1253年),蔑兒吉角·伯顏跟隨孛兒只斤·旭烈兀(託雷之子)西征。宋度宗趙禥鹹淳元年(元至元二年,公元1265年),他作為伊利汗國使團的成員拜見元朝開國皇帝元世祖孛兒只斤·忽必烈,忽必烈汗將他留在身邊。元至元四年(宋鹹淳三年,公元1267年),蔑兒吉角·伯顏任中書右丞,同知樞密院事,主持伐宋的軍政大事。

  元至元十年(宋鹹淳十一年,公元1273年),元世祖任命蔑兒吉角·伯顏為伐宋軍最高統帥。次年,蔑兒吉角·伯顏率二十萬大軍向南宋進攻,農曆9月,在攻下鄂州(今湖北武昌)後,繼續揮軍南下,在元至元十二年(宋德祐元年,公元1275年)農曆3月攻佔建康(今江蘇南京),然後由長江東下,在元至元十三年(宋德祐二年,公元1276年)農曆3月攻破南宋都城臨安(今浙江杭州),俘謝太后、宋恭帝等,滅南宋王朝,而後返大都(今北京)。之後,蔑兒吉角·伯顏長期在北方蒙古以西的海押裡地區與孛兒只斤·窩闊臺的後裔海都作戰,並徹底粉碎了孛兒只斤·海都的勢力,維護了大元帝國的統一。到了元至元三十一年(公元1294年),元世祖逝世,蔑兒吉角·伯顏強硬遵行元世祖的遺言,扶持元成宗孛兒只斤·鐵穆爾即位於上都(今內蒙古自治區正藍旗東二十公里閃電河北岸),同年臘月,蔑兒吉角·伯顏病故。元大德八年(公元1304年),蔑兒吉角·伯顏被追封為淮安王。元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再追封為淮王,元朝廷御著有《丞相淮安忠武王碑》以志其功。

  蔑兒吉角·伯顏的後裔在元朝後期多率軍駐紮在西南地區,主要在今雲南、貴州一帶。明朝初年,所部十餘萬大軍被明朝大將軍沐國公沐英率軍擊潰,族人四散,紛紛改姓而匿,其中有以原部族稱謂“蔑兒吉角”之末音取諧音漢字“角”為姓氏者,稱角氏,逐漸融合於各民族之中,今多居雲南、廣西地區,該支角氏的姓氏讀音作jué(ㄐㄩㄝˊ)。

【遷徙分佈】

  遷徙

  春秋時期的齊國(今山東半島一帶),是角氏的發祥地。歷史上角姓以洛陽,開封、歧陽為郡望。角姓得姓後,於歷史上歷漢晉、南北朝、隋唐至宋朝,發展緩慢,一直處於罕見姓氏狀態。元明清時期角氏得到穩步的發展,其期間角氏向全國各地遷徙發展,值得說明的是,角氏有一支系在明朝初年隨軍到雲南,開創了雲南角氏新紀元。在新中國成立後,是角氏的大發展時期,角氏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發展,現在已活躍在了社會的前沿上。

  分佈

  角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體,現今人口約七千,排在第八百二十三位,在臺灣名列第四百八十七位。以洛陽、開封、岐陽為郡望。

  現今南北方都有分佈,呈南多北少的格局。主要分佈在雲南省的昆明、祿勸、安寧、宜良、石林、嵩明、晉寧、東川、曲靖、麒麟區、馬龍、富源、羅平、宣威、楚雄、大理、保山、隆陽區、德宏、隴川。河北省的唐山、灤縣、灤南縣、圍場、大城、曲陽。河南省的洛陽、汝陽、息縣。廣東省的廣州、湛江、潮州、汕頭、潮安、登海。陝西省的西安、寶雞、韓城。山西省的晉城、大同、太原、新疆的烏魯木齊,塔城。湖南省的益陽。江蘇省的南京、啟東、無錫。安徽省的的淮南。福建省的福州、泉州。海南省的海口、儋州市。內蒙古的呼和浩特市。西藏的拉薩。還有北京、天津、湖北,遼寧、吉林、黑龍江、遼寧、廣西及臺灣省的雲林縣等地。角姓在國外的有緬甸、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美國、英國、法國、加拿大、瑞士等國。

【郡望堂號】

  郡望

  洛陽:亦稱洛陽郡。戰國時期秦國的秦襄王置洛陽縣,該縣以在洛水之陽而名,屬於三川郡。西漢時期為河南郡治。東漢時期建為都城。三國的曹魏及後來的西晉、北魏、五代後唐皆建都於此,南北朝時期東魏置郡,故城轄地在今河南省洛陽市白馬寺東漢水北岸。隋、唐兩朝,洛陽故城轄地達今韓國漢城市以西九公里處,大周王朝的武則天曾以洛陽為都城達十四年。由於新莽、唐朝、五代後粱、後晉、後漢、後周、北宋、金國也都以洛陽為陪都,故而多稱洛陽為“六朝古都”。

  開封府:古稱大梁、梁、汴,又稱汴梁,簡稱汴,河南省轄市,中國七大古都之一,國務院首批命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開封素以物華天寶、人傑地靈而著稱,其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不但對中原地區而且對全國曾產生過巨大的影響。遠在新石器時代早期開封一帶就有人類活動。北宋時期開封人口曾達一百五十萬,不僅是國內經濟、政治、文化中心,而且是“萬國鹹通”的國際大都市。

  岐陽郡: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公元前221年),寶雞屬內史地。西漢高祖元年(乙未,公元前206年)屬雍;西漢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改為中地郡;西漢高祖九年(癸卯,公元前198年)又改屬內史;漢景帝分屬右內史;漢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仍因之;西漢朝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更名右扶風,為三輔之一。漢獻帝時(189~220年)省扶風都尉,置漢安郡。曹魏政權時期(公元220~265年)為扶風郡。

  堂號

  洛陽堂:以望立堂。

  開封堂:以望立堂。

  岐陽堂:以望立堂。

  字輩

  (暫缺)

【楹聯典故】

  四言通用聯

  炎黃苗裔;

  春秋淵源。

  ——註釋:角氏是炎黃後裔,在春秋時期,齊太公第24世孫公子角之後有角氏,全聯典出角氏的得姓歷史淵源。

  五言通用聯

  源自公子角;

  望出開封府。

  ——註釋:角氏的得姓始祖是齊太公24世孫公子角,公子角是角氏的始祖,開封府屬於角氏的郡望,全聯典指角氏的淵源和郡望。

  世代源流遠;

  孫支奕祀長。

  ——佚名撰角氏宗祠通用聯

  七言通用聯

  太公華渭聲名遠;

  齊國公子德澤長。

  ——註釋:全聯典指角氏的得姓源流。太公即姜子牙,齊國公子指公子角。

  祖力永扶家道盛;

  宗光常照子孫賢。

  ——佚名撰角氏宗祠通用聯

  【典故軼事】

  雲南角氏

  雲南角氏是在明朝初期隨軍到滇的,從1381年隨明朝軍隊征討雲南定居下來後至現在(2011年),在雲南已有630年的歷史。

  一,雲南角氏移滇的歷史背景洪武十四年(1381)九月,朱元璋以傅友德為徵南將軍,藍玉、沐英為副將軍,率三十萬軍征討雲南。朱元璋親自安排進軍路線,諭先取曲靖,出奇制勝,說:“曲靖,雲南之噤喉,彼必拼力於此,以抗我師。審察形勢,出奇制勝,正在於此。”沐英隨傅友德等率主力逼曲靖。元梁王聞訊,派平章達裡麻率十萬眾前去抵禦。沐英等率兵冒霧前進,“出奇制勝”,迅速到達曲靖。明軍突然出現,達裡麻大驚。當時達裡麻軍列陣白石江一岸,明軍臨另一岸。傅友德欲即刻渡江,沐英不同意,說敵方已兵陳對岸,扼制水面,這樣渡江於己不利。於是只擺出渡江的樣子,臨江而立,另派數十人從下流潛渡,到達對岸後鳴金吹角,大造聲勢,致使這裡麻軍陣勢開始動亂,明大軍趁機渡江。沐英以勇猛善泅者先行,登岸後破敵前鋒,達軍後撤。明軍渡江畢,與達軍展開大戰。沐英縱鐵騎直搗其中堅,戰數合,達軍大敗,達裡麻被俘。沐英將二萬被俘士兵悉數放還,各歸其業,明軍聲威大振,梁王把匝剌瓦爾密聞訊自殺。沐英、藍玉率兵直逼昆明,不攻而下。“自九月朔出師,迄下雲南,僅百餘日”。盤踞雲南的殘元勢力被消滅。

  雲南西部大理一帶,存在段氏割據勢力。段氏世據大理已數百年。大理依點蒼山,面洱海,號稱天險。洪武十五年(1382)閏二月,沐英隨藍玉將兵西攻大理。段氏聚眾守下關(點蒼山有上、下二關,又稱龍首、龍尾關,守此二關大理可確保,下關尤為重要)。沐英、藍玉遣王弼攻上關,自率兵攻下關,形成犄角之勢;另派一旅攀點蒼山背後而上,居高臨下策應。沐英“身先士卒,策馬渡河,水沒馬腹,將士隨之,莫敢後,遂斬關而入”。段氏不知背後虛實,陣勢潰亂,兵敗被俘。攻佔大理後,沐英、藍玉或分兵其他地區,或下諭招降,雲南西部大部歸附明朝。沐英、藍玉又取得平定雲南西部的勝利。七月,沐英率師返回滇池,和傅友德合兵鎮平一些復叛地區。九月,當傅友德、沐英再次領兵征服一些地區時,土官楊苴散佈明大軍已回,糾眾二十萬攻昆明。當時守昆明的是馮誠(馮國用子)。城中缺糧,士卒多病,形勢危急。沐英聞訊,率兵返回,和馮誠合力,打敗段軍,確保了昆明,穩住了局勢。

  洪武十五年春,明廷就在雲南設定都指揮使司、雲南布政使司,建立起統理雲南的軍政機構。地方置衛、所,闢築驛道,形成一套統轄系統。以後分雲南為五十二府,六十三州,五十四縣,民政系統亦趨完備。沐英治理雲南,大抓屯田,解決糧食問題。洪武十九年(1386)九月,他上疏朱元璋,說“雲南地廣,宜置屯田,令軍士開耕,以備儲蓄”。朱元璋同意了沐英建議。沐英令軍士且戍且屯,既解決吃糧又穩固駐守,一舉兼得。沐英還招攜省外人來滇屯田,朱元璋命外省軍人到雲南屯田,一時雲南屯田大興,糧食收穫大有增加。沐英還以屯田的增減考察官吏的政績,賞罰官員。主滇九年,屯田總數百萬餘畝,促進了雲南的農業發展,雲南開始穩定了下來。

  在沐英所帶的明朝軍隊中,有我部分角氏官兵帶著家屬隨往,有些角氏官兵則與雲南的當地人通婚,從此開荒墾地,生兒育女,世居雲南。我們要說明的是在雲南角氏的許多後裔中,都不知道角氏移滇的真實歷史事實,往往都說我們的先祖是在明朝犯罪後被充軍到雲南的,這是對我們角氏先祖的侮辱。從明朝的法典《大明律》規定刑種來看,流刑是僅次於死刑的一種嚴厲刑罰,判流刑者,就流放到邊遠地區去做勞役。的確,在明朝雲南的移民中,有一部分是帶罪被流放的犯人,他們的後裔也世居雲南,但我們角氏並不是被流放到雲南的,而是隨沐英征討雲南時留下的,我們是明朝軍人的後裔。根據《明史兵志》,《雲南通志》,《史地理志》等史籍的記載,在沐英所率的30萬大軍中有我角氏將士,在平定雲南後就永久的留了下來,後代世居雲南。在此,我可以明確的告訴大家,我們雲南角氏是征討雲南時隨軍過來的,並不是犯罪被充軍流放過來的,我們是明軍的後代,我們雲南角氏為雲南的穩定和發展做出過偉大的貢獻。

  二,雲南角氏的祖籍

  走遍雲南所有的角氏,只要詢問雲南的角氏族人來自哪裡,大多數人都會異口同聲地說,來自“南京應天府柳樹灣高石坎”。對於雲南的角氏族人是來自“南京柳樹灣高石坎”的傳說,雖然歷史學家們沒有一個具體的說法和定義,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從祖籍關係講,現今居住在雲南省內的角氏族人,大多數都是來自於古代吳越地區,即今天的江浙一帶。因為從雲南角氏族人與江浙地區風俗習慣上有很多相同之處,就可以證明這一點,就連所供的家堂:天、地、國、親、師、位,雲南的角氏,都和今天的江浙一帶角氏的家堂相似。

  世居雲南角氏的人家,許多人都說祖籍是南京應天府。從家譜、族譜和祖墳的碑刻墓誌,還可看到“南京應天府柳樹灣”、“柳樹灣大石坎”、“高石坎”等記載。“應天府柳樹灣”成為雲南角氏後人談論祖籍時提起最多的地名。應天府,宋為建康府,元為集慶路,朱元璋建明王朝定都於此,永樂後定為南京。應天府就是南京,但柳樹灣在南京何處?就是到了南京詢問,一般人也說不出來;南京的市、縣地圖也無此地址。

  據南京史學界考證發現,明故宮遺址內有一塊明萬曆四十年(1612)立的石碑,碑文中有柳樹灣地名的記載。由於年代久遠,風雨侵蝕,加上碑面被灰漿塗抹,難以從頭到尾通讀。但是經仔細辨認,還是找到有“東城兵馬司首下口口行營、柳樹灣、關王廟、太醫院……”等字樣;碑末的立碑時間是清晰的:“明萬曆四十年九月初一建立。”碑文說明,在明代確有“柳樹灣”這個地名,但具體方位在何處,只能從地方文獻中去進一步查詢。幸好這兩通碑的碑文錄文還能找到。從全文看,碑文內容講的是水利建設中的“疏通溝渠”問題。把這兩通碑內出現的小地名連起來,再從南京的水道資料及《應天府城內坊廂圖》對照,判斷出柳樹灣就在“標營”、“太醫院”、“大中橋”一塊弧形區域內,具體位置在當年太醫院的上游,東城兵馬司的下方,即今天的藍旗街、御道街一帶。現在該處尚遺留有“石門坎”的小地名,雲南流傳的“高石坎”、“大石坎”均為口傳之誤。如果祖籍是應天府柳樹灣、高石坎的雲南人到南京“尋根”,只能到南京明故宮遺址的東南角這一片為止,現在這裡已經是繁華的鬧市區了。

  方位雖然已經找到,但還有一個關鍵的問題需要探討:難道明代數以幾十萬計的移民來滇,都是南京人?並不一定全是。柳樹灣位於明故宮東南角,當年是皇城前的宮禁要地,是中央行政機關所在地,六部除刑部以外,吏、戶、禮、兵、工部都在這個地區,兵部的兵馬司是部隊集中駐地,還有個大校場是訓練兵士和比武的地方。明洪武十四年(1381),朱元璋遣傅友德、藍玉、沐英率30萬大軍徵雲南,從南京出發的部隊集中地就在柳樹灣,隨沐英徵滇的皇家直屬部隊“羽林軍”就駐紮在柳樹灣。朱元璋的部隊組成和兵源並非全部來自應天府一地,安徽、江西、江蘇、兩湖的都有,所以只能理解為徵雲南的軍隊系從柳樹灣集中出發。明軍平定雲南之後實行軍屯,留在雲南的官兵有的帶“隨君家屬”,有的與當地人通婚,幾代之後就只知祖籍是“南京應天府”了。還有另兩種情況:一是因為洪武后期中央機關多建在柳樹灣,官員中因“有罪遣戍雲南者”不少,就是民間說的“充軍”,還有富商和令朱元璋認為“不放心”的人,被加上罪名強行發配來雲南,往往是連家屬甚至家族都被“掃地出門”。這兩類人的籍貫是以江蘇為多,並不確指柳樹灣。不論哪一種情況在明代來到雲南的“應天府”的人,他們在雲南紮根,開墾荒地,興修水利,推廣先進的生產技術,與當地各少數民族和睦相處,對雲南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進步起到了推動作用。

  從總體上說,雲南明初的移民主要來自陝西、四川、湖廣、江西以及南京等地。沐英部隊中還有相當數量的山西、河北、江蘇,浙江,河南士兵。我們雲南角氏的祖籍到底在哪裡呢?據調查考證,在明朝初期,明朝史籍及南京地方誌都沒有角氏的相關記載,就是說我們角氏並不是真正的南京人,有可能是,在當時,我們角氏的將士被徵調到應天府柳樹灣的地方與大部隊集合,誓師出兵征討雲南。到雲南後,角氏後人就把其先祖出發時的地方當作了祖籍地,世代相傳至今。在元末明初,在江浙一帶有角氏的相關史籍記載,到現在,這一地區的角氏族譜中都有角氏子弟當兵到雲南永不回籍的記載,又據《雲南通志》及各地的地方誌也有角氏是江南人的記載,從中我們可以肯定雲南角氏是從江南或江浙地區到雲南的。那麼雲南角氏的真正祖籍在哪裡?從角氏的歷史淵源和發展來看,大多認為最早是在山東和山西一帶,後有洛陽,陝西,河南,這些地方都是角氏的發祥地,雲南角氏的始祖追溯到姜子牙即齊太公(其24世孫有角氏),姜子牙是角氏正宗,有齊升角的說法,齊國也是角氏的發祥地。因此大多數歷史學者認為我們角氏的祖籍應為山東籍,齊國地,這樣更能反映角氏的輝煌歷史,也符合歷史的記載。

  三,雲南角氏的分佈

  角氏到雲南後,其分佈大多居住在滇中和滇西地區,族人居住較為集中,居住地方多以角家營,角家村為地名,全省有五個叫角家營的,叫角家村的更是甚多。主要分佈在:昆明市、祿勸縣、安寧市、宜良縣、石林縣、嵩明縣、晉寧縣、東川區、曲靖市、麒麟區、馬龍縣、富源縣、羅平縣、宣威市、沾益縣、楚雄市、武定縣。大理市、保山市、隆陽區、德宏州的芒市、隴川縣等地。

  雲南祿勸角氏

  祿勸角氏是雲南角氏移滇後留下的一個支系,角氏到雲南後,大多隨軍駐紮在曲靖,直至清朝初期,另一角氏支系從曲靖遷徙到了昆明(應屬於調動),有人說是到了昆明今天的順城街,據多方考證,可能是在今天的金馬坊附近。到了清朝中期,昆明角氏的一個支系遷移到了祿勸縣屏山鎮定居下來,後來叫角家營。到了清朝後期,大約在1826—1840年期間,祿勸角家營角氏的一支遷徙到了翠華以它地,就是今天的以它地角氏。

  以它地角氏的遷徙路線:江浙或江南—南京--雲南—曲靖—昆明—祿勸角家營—翠華以它地(黑桃箐)

  以它地角氏的世譜:照、開、天、永、興,旺。角氏到以它地的開山老祖至現在共7代,現在第7代的世譜是興字輩。

【家訓格言】

  《角氏家訓》

  一, 耕讀:田必力耕,書必勤讀。不耕不讀,不如犬畜。二, 教子:家有子第,教之成人。若任遊蕩,必害終身。三, 安分: 為人在世,各安本分。利己損人,終必無用。四, 貿易:公平交易,童叟莫欺。奸謀巧詐,害己損人。五, 交接:與人交接,務必正人。此須茶酒,切莫吝惜。六, 嫁娶:男婚女配,為理之常。慎擇賢否,門戶相當。七, 慎真:交母喪亡,早宜思量。不稱有無,盡孝盡忠。八, 追元:祖宗雖然,祭祀必誠。清明冬季,不是閒臨。九, 修身:嚴以待己,恕以待人。花街柳巷,謹步莫臨。十, 謹訓:家訓至此,句句格言。子孫恪守,世代相傳。

補充糾錯
上一姓氏:
下一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