莢姓圖騰(莢氏圖騰)
莢姓是非常稀有的姓氏,《世本·姓氏略》記載,“莢氏,晉大夫莢成僖子。”現今人口大約三千,排名第一千零三十四位。
【得姓始祖】
莢成僖子:莢成僖子是春秋時晉國人,晉大夫。“成”可能是“氏”的誤讀。古時篆書這兩字有點形似。莢氏發源於平陽,也就是現在的山西汾陽。史書有莢是郟去耳加草而來的記錄,那可能是福建一帶的情況。郟姓主要發源於河南的滎陽和湖南的武陵。湖南古屬楚國。
【起源源流】
單一源流
根據成書於公元前三世紀的《世本·姓氏略》記載,“莢氏,晉大夫莢成僖子。”從這條記載可知,在春秋時期的晉國(前349年前)有一個莢氏大夫,諡號為成僖子。根據古代封爵、諡法的規定,這位莢姓祖先應是西周晉國的一位重臣,且是由周朝分封的小諸侯國的小諸侯。這種諸侯國是世襲制的,後代子孫因而以國為姓。至於這個小諸侯國具體在什麼位置,已難以追蹤了。這是史書中關於莢姓的最早記載,距今已有2500年曆史,這充分說明它是中國最古老的姓氏之一。福建莢姓中有個傳說,說莢姓源於郟姓。傳說某位郟姓將軍因受到追害,因藏於草木之中而僥倖逃脫,進而將郟姓去耳加草而成莢,從而成為莢姓的起源。這種傳說不僅是毫無根據的,而且有辱於祖先。其它的關於莢姓起源於郟姓的歷史源由也十分荒唐。如某朝郟昶公,認為郟字無所取義,不如從蓂莢之莢,“猶有根蒂”,遂改郟為莢。
因此,根據歷史記載,莢姓的歷史淵源十分清晰,它是早已存在於今山西地區的古老的姓氏。莢成熹子(成僖公)是莢姓的始祖,為晉西周國的一個小諸侯(今山西地區),並在晉國為一個重臣。數千年以來,莢氏子孫繁衍,並播遷各地,現人口雖少,但也遍佈全國各地。
【遷徙分佈】
遷徙
根據莢氏的有關族譜記載,今安徽省巢湖市莢姓是由南宋(南宋1127年-1279年)淳熙六年(公元1179年,靖康之亂後54年)因金滅北宋為避戰亂而自幽薊宛平(現北京市豐臺區宛平城)播遷至古巢地,屬於歷史上著名的南渡難民。他們先是“遷居古巢之南大秀山麓向家壇棗樹崗,入巢籍居守數載,生超、越二公;超、越兄弟二人於淳佑元年(1241年,南渡後62年)復遷於邑之西鄉長壠崗下, 焦湖(即巢湖)北岸邊居之。迨數傳後,族衍繁興,建成村落名曰:大莢村 ,從此我莢姓族人世代安居置業至今”。現為安徽省巢湖市中垾鎮小聯圩村大莢村,後又遷移至中莢村、小莢村,夏閣鎮大莢村、柘皋鎮柴莢埠等。因此,莢姓在巢湖之北岸已繁衍生息約800年。
以上內容來自於莢氏宗譜的記載,該宗譜由明朝初(明朝1368-1644年)巢湖莢氏十世裔(從1179年至1400年左右,約220年)學士徯斯公撰寫。宗譜堂號為武陵堂。
分佈
莢姓現今人口大約三千,排名第一千零三十四位。
在全國主要漢族聚居地都有莢姓人口分佈,浙江上虞、江西興國、安徽淮南、滁縣、上海、臺灣台北、山西臨汾、北京等地均有此姓。
【入閩遷徙】
周成王定鼎於郟(河南郟縣),居此者以地為氏。春秋時,鄭大夫郟張,其先以所封邑為氏,晉國有大夫食採於莢城(一說莢成),稱為莢成僖子,其後遂為莢氏。《風俗通》莢成僖子,晉大夫(見《世本》)。《百家志》荀永之娶平陽莢氏。原籍江西,自始祖莢四郎公於南宋末年為避戰亂入閩,去耳加草為莢姓。
寧化、清流《武陵莢氏族譜》:宋時,郟姓為江右吉安府牛欄角望族。宋室南渡後,郟四郎避亂舉家東遷入閩,出於時局所迫,易郟為莢,音從乎同,郡仍乎舊。莢四郎卜居寧化縣在城裡薛家坊,後又徙芹溪。至八世,分衍成石保、永福、隆海、成美四房。至十三世石保公房張生公長子公明,諱子珍,又名七先,妣蕭氏,舉家徙居寧化縣新村裡大原村(今屬城南鄉茜坑村),拓基蕃衍。裔孫成大公子瑞金,為廣東通使官,遂落籍廣東。惟興之子付子,移居泉州。成付之子周旺徙漳平。
清流芹溪先祖莢華先考取明朝國子生功名,累官至武英殿、文華殿中書。
寧化莢氏裔孫分衍閩、贛、粵、皖諸省地,多為散居。明清以來有少量遷徙東南亞國家。
【郡望堂號】
郡望
滎陽郡:三國魏正始三年 (242)詔割河南郡鞏縣以東建立滎陽郡,治滎陽(今鄭州市惠濟區古滎鎮),轄滎陽、京、密、卷、陽武、苑陵、開封、中牟8縣。
武陵郡:西漢武陵郡治,歷來有二說。 一曰治索縣,二曰治義陵,考古工作者已發現該城遺址。關於武陵郡設定的時間,《水經注·沅水》記為“漢高祖二年(前205年)”。新莽時期曾將武陵郡改為建平郡,臨沅縣改為監元,孱陵縣改為孱陸,仍屬荊州治。
平陽郡:三國時代魏正始八年(公元247)分河東設立的郡級行政區劃,郡治在秦置的平陽縣(故址在今山西省臨汾市堯都區)。
堂號
武陵堂:以望立堂。
字輩
安徽巢湖武陵堂:本族字輩順序排列為延士志文昌、振守本萬良、起雲兆世澤、永業厚存長。後經歷次修譜,又增加恆德祥培祖、禮義尚維岡、承宣家之道、福壽有餘芳。
【楹聯典故】
(暫缺)
【祠堂古蹟】
芹溪村莢氏宗祠
莢氏宗祠位於清流縣餘朋鄉芹溪村,芹溪因境內溪流為芹水,故名。該村住民以莢、陳二姓為主,還有江、鄧等14姓人雜居,全村129戶538人。莢姓佔全村人口的一半。芹水橫跨廊橋一做。莢氏家族興建有莢氏宗祠,始建於明末清初,祭祀芹溪先祖莢華先考。祠堂衛閩西客家土木結構建築,祠堂為拱門,祠堂前有祠埕、門樓、主殿等構成。
【典故軼事】
芹溪莢姓的由來卻有豐富的傳奇色彩。
故事一。唐末,太原王氏第三十七世王審知三兄弟率兵入閩。審知三世三十郎遷居芹溪單傳至九世五八郎,至元代,芹溪仍居住王審知後裔百餘戶人家,但元末一次兵禍卻使全村王姓改為莢姓。其時,芹溪村春甫公之女滿姑招贅曾祖一代從福清遷居至清流大焦、十歲起就在一間鹽店當學徒、喜歡舞槍弄棍、很是出眾的陳友定,婚後生下一子。陳友定初為明溪驛卒,武藝超群、用兵有謀略,經九年磨礪,直升為福建平章政事,獨攬全省軍政大權。後被朱元璋擊敗,解送京都,父子同被處死。元朝覆滅後,朱元璋派兵追剿陳友定殘部。一天,明兵追至芹溪村,村中空無一人。陳友定是芹溪村人女婿,村人恐被株連,早藏匿深山。逃不及的村人驚慌地鑽入茂密的豆莢地,依然被追兵發現。村人驚嚇得渾身顫慄,深感災難來臨。明兵追至他們身旁高聲叱問:是哪村人、姓什麼?村人指著前面村莊,卻說不出話,更擔心說出自己是王姓,必將成為刀下之鬼。於是,手指豆莢。明兵以為莢姓,村人連連點頭,方躲過這場浩劫。因為莢姓救了村人的命,經族人商議,向神明昭示,王姓一族全改為莢姓,自此,世代傳承。
故事二。宋朝,芹溪村民都姓王,後改姓莢。其時,金兵侵擾北方,山河破碎,金人野心勃勃,直逼南方,芹溪村的“五馬伕人”招集兄弟七人揭竿而起,抗金保家衛國。義憤填膺的人們經多次集議,決定年三十夜丑時由“五馬伕人”刺殺金朝皇帝,同時聯絡各方義士,策劃暴動,恢復宋室江山。“五馬伕人”何人,未見文獻記載。行動之前,他們先上山砍來箭竹,特製幾支長箭,並在箭頭塗上劇毒藥汁,直至三十夜丑時,第一聲“喔喔”雞鳴,“五馬伕人”將第一支箭從高山之巔射出,準確無誤地射向金營皇帝行宮寶座,連續三支箭,箭箭皆擊中。他們才輕輕噓了口氣。不料,事與願違,密探回山稟報:皇帝未死,刺殺之事敗露,闖下了大禍。原來是土地公發現了機密,提前裝雞叫,壞了大事。丑時未到,皇帝仍在龍床安睡,“五馬伕人”射出的三支箭全插在皇帝寶座上。皇帝上朝,看見龍座的三支箭,幾乎嚇破了膽,慌忙喚來軍師。軍師趨前取過箭端詳,仔細揣摩,沉靜地稟告皇上:箭竹顫微微,不是福建就是江西;箭竹顫淋淋,不是餘朋就是莒林。因為箭竹尾部標著一個微細的“王”字。於是,斷定謀反之人必在餘朋芹溪。皇帝龍顏大怒,傾刻頒旨追捕反賊。皇帝率領軍師和幾萬兵馬直撲芹溪。無論男女老幼見人就殺。謀反義士四處奔逃,幾乎被殺盡,只有“五馬伕人”無處可逃,將滿臉塗上烏泥,躲在村前的豆莢地。追兵見她蓬頭垢面很是可憐,便問:喂,你姓啥?“五馬伕人”話噎在喉嚨說不出,信手指著豆莢。追兵疑她是啞巴,也不再追問,急忙轉過身去追捕反賊,臨行時,卻有人丟下一句話:你姓莢不姓王就饒你一命!由於豆莢保了命,芹溪村人自此就改姓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