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氏起源及歷史

槐姓圖騰_槐氏圖騰

槐姓圖騰(槐氏圖騰)

  槐姓是中華姓氏之一,讀音作huí(ㄏㄨㄟˊ),亦可讀作huái(ㄏㄨㄞˊ)。來源較多,有出自遠古黃帝屬下臣子嵬槐氏;出自夏王朝大禹之裔孫槐;出自春秋時期晉國大夫富槐文;出自戰國時期楚懷王熊槐之後,皆是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有出自出自秦、漢時期西域桃槐國,屬於以國名漢化為氏。出自漢朝時期槐裡之地,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此外還有源自鮮卑、蒙古、滿族等。槐姓現今人口約六千,排在第八百三十八位,在臺灣名列第八百六十八位。

【得姓始祖】

  嵬槐氏、媯槐、富槐文、熊槐、檀石槐、莫槐、拓拔·翳槐。

  富槐文:春秋時期晉國大夫。《通志•二七•以字為氏》記載:“槐音回。槐氏,富父槐之後,以王父字為氏。”富槐文的庶孫以先祖名字為姓氏,稱槐氏。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姬姓,出自遠古黃帝屬下臣子嵬槐氏,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嵬槐氏,黃帝時人,其與黃帝的樂師岑伶併為賢臣,傳說其創造了炮製草藥的方法,使得中醫之學行之順暢。

  在嵬槐氏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稱嵬槐氏,後省文簡改為單姓嵬氏、槐氏,世代相傳至今,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該支槐氏的姓氏讀音作huí(ㄏㄨㄟˊ)。

  源流二

  源於姒姓,出自夏王朝大禹之裔孫槐,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該支槐氏出自夏禹之後。

  據史籍《姓氏·氏族略》記載,大禹之子姒啟更改了歷代傳下的“禪讓”之規矩,奪位為夏王,開創了家族承襲式奴隸制王朝的先河。

  夏王朝傳至第六代君王,名字叫姒槐,是姒少康的孫子,姒抒之子,公元前1873~前1848年在位二十五年。姒槐逝世後,其嫡子姒芒繼位為夏王,而支庶子孫則以先祖的名字為姓氏,稱槐氏,世代相傳至今,亦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該支槐氏的姓氏讀音作huái(ㄏㄨㄞˊ)。

  源流三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晉國大夫富槐文,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據史籍《廣韻》記載:“槐,春秋時晉大夫富槐文之支孫以祖字為姓,形成槐姓。”這在史籍《通志·以字為氏》中也有相同的記載:“槐,音回。槐氏,富父槐之後,以王父字為氏。”

  晉國大夫富槐文的庶孫以先祖名字為姓氏,稱槐氏,世代相傳至今,其姓氏讀音作huí(ㄏㄨㄟˊ)。

  源流四

  源於羋姓,出自戰國時期楚懷王熊槐之後,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楚懷王熊槐,第三十六代楚國君主,其傳承的世系為:黃帝→顓頊→稱→老童(卷章)→吳回→陸終→第六子季連→時敘(附沮)→鬻熊(穴熊)→熊師→熊狂→熊繹→熊艾→熊黑旦→熊揚(煬)→熊渠→熊延→熊嚴→熊徇(季徇)→熊鄂→若傲熊儀→霄傲熊坎→楚武王熊通→楚文王熊貲→楚成王熊惲→楚穆王熊商臣→楚莊王熊侶→楚共王熊審→楚平王熊居→楚昭王熊珍→楚惠王熊章→楚簡王熊中→熊當→楚悼王熊疑→楚宣王熊良→楚威王熊商→楚懷王熊槐。

  楚懷王在歷史上是一個十分有爭議的人物,但總體來將,其執政時期(公元前328~前299年在位)令利智昏,寵用佞臣令尹子蘭、上官大夫靳尚,寵愛南後鄭袖,排斥左徒大夫屈原,致使國事日非。

  周赧王姬延二年(楚懷王熊槐十六年,秦惠文王嬴駟後元十二年,公元前313年),秦國說臣張儀欺騙楚懷王要其以斷絕齊國之交,來換取秦國割讓六百里商於之地,楚懷王中計,結果與齊國斷交後只得六里地。楚懷王惱怒不已,發兵進攻秦國,卻被秦軍大將魏章破于丹陽。後楚懷王再召集全國之軍發動進攻,再慘敗於藍田。

  周赧王四年(楚懷王十八年,秦惠文王后元十四年,公元前311年),楚國與秦國之間爆發“召陵之戰”,秦軍國攻取了楚國召陵邑(今河南漯河召陵區),而楚國三戰皆敗,從此走向沒落的道路。

  到了周赧王十六年(楚懷王三十年,秦昭襄王贏稷九年,公元前299年),秦國又連續攻佔了楚國八座城池,秦昭襄王約楚懷王在武關(今陝西商洛丹鳳武關河北岸)會面。楚懷王在連敗之後急於求和,遂不聽昭睢、屈原的勸告,決定前往武關,秦昭襄王在會面後脅迫楚懷王割地,楚懷王自然不肯,結果被秦昭襄王扣押在秦國不放。

  在楚懷王被扣留期間,楚國貴族們立太子熊橫為君主,是為楚頃襄王。

  周赧王十八年(楚頃襄王二年,秦昭襄王十一年,趙惠文王趙何二年,公元前297年),楚懷王費盡心思終於從關押地逃走,秦昭襄王馬上封鎖了通往楚國的道路,楚懷王只好繞道逃到趙國境內,但趙惠文王又不敢收留他,於是楚懷王企圖再逃往魏國,卻在途中被秦國追兵捉回。

  周赧王十九年(楚頃襄王三年,秦昭襄王十二年,公元前296年),楚懷王在秦國鬱郁病逝,秦昭襄王把其遺體送還給楚國,“楚人皆憐之,如悲親戚”。

  周赧王三十七年(楚頃襄王二十一年,秦昭襄王三十年,公元前278年),秦軍大將白起帶兵南下,攻破了楚國國都,屈原亦在同年農曆5月5日投汨羅江自盡。

  在楚懷王的支庶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槐氏,世代相傳至今,其姓氏讀音作huái(ㄏㄨㄞˊ)。

  該支槐氏的姓氏讀音作huái(ㄏㄨㄞˊ)。

  源流五

  源於國名,出自秦、漢時期西域桃槐國,屬於以國名漢化為氏。

  桃槐國,是古代西域一個小國之名,其國在史籍《漢書·桃槐國傳》、典籍《韻會》中皆有記載:“桃槐國,王去長安一萬一千八十里。戶七百,口五千,勝兵千人。”

  桃槐國屬遊牧民族之國,其境地大致在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阿賴山北部,一說在今阿姆河上源小帕米爾一帶,另說在今費爾干納東面近山地區,國民主要是羌族,世代生活在蔥嶺地區,主要用牲畜和畜產品向鄰國交換糧食。

  據史書記載,桃槐國人擅長製造弓、矛、服、刀,由於以遊牧為主,因此實際上居無定所,總是沿河遷徙。其臨時性的居宅多以丘嶺中的石頭和泥土修建。

  桃槐國人自護防患意識非常強烈,每到一處,皆要修建一座土城堡。白天人們出去放牧,晚上則全部回到土城之中居住,以防外族特別是匈奴的侵擾。

  西漢王朝漢武帝劉徹執政時期(公元前140~前87年),匈奴民族遭到沉重打擊,桃槐國民歸附於大漢帝國,國民中有以其國名漢化為姓氏者,稱桃槐氏,後省文簡改為單姓桃氏、槐氏等,逐漸融入漢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六

  源於地名,出自漢朝時期槐裡之地,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

  槐裡,地名。在史籍《前漢書·地理志》中記載:“槐裡屬右扶風。”

  實際上,早在周赧王姬延三十六年(秦昭襄王贏稷二十九年,公元前279年),秦昭襄王就設定了隴西郡,郡治就設在狄道(今甘肅臨洮)。當時秦國的首任隴西郡郡守是李崇,居家地就在狄道。後來李崇的次子李瑤為狄道候,李瑤之子李信則官封秦朝大將軍、隴西候。此後,李崇的後裔就繁衍生息於狄道,後來在西漢時期著名飛將軍立廣,就是該支隴西李氏後代。

  李廣的祖先就在狄道東川的槐裡,後遷至成紀(今甘肅靜寧)。而後世隋唐時期的著名歷史人物李暠、李衝、李淵、李世民等一大批對中國社會發展卓有貢獻的人物,也皆源發於槐裡。

  漢武帝劉徹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李廣以郎中令率四千騎兵從右北平出塞,與博望侯張騫的部隊一起出徵匈奴。李广部隊前進了數百里,突然被匈奴左賢王帶領的四萬名騎兵包圍。當時李廣計程車兵們都非常害怕,李廣就派自己的兒子李敢先入敵陣探察敵情。李敢率幾十名騎兵衝入匈奴兵的重圍,之後抄出敵陣兩翼而回,向李廣報告說:“匈奴兵很容易對付。”李廣屬下的軍士們聽了才安定下來。李廣迅速布成圓形陣勢面向四外抗敵。

  匈奴軍猛攻李廣軍,箭如雨下,漢兵死傷過半,箭也快射光了。李廣就命令士兵把弓拉滿,但不要發射箭枝,他自己則手持強弩“大黃”射殺匈奴裨將多人,匈奴兵將們大為驚恐,漸漸散開。這時天色已晚,漢官兵都嚇得面無人色,但李廣卻意氣自如,更加致力於整飭軍隊,軍中官兵從此都非常佩服李廣的勇氣。

  第二天,李廣又和敵兵奮戰,直到這時博望侯張騫的救兵才趕到,解了匈奴重圍。而此時李廣的軍隊幾乎全軍覆沒,李廣因此功過相抵,沒有得到漢武帝的任何賞賜。而博望侯張騫延誤行程,當斬,後用錢贖罪,成為平民。

  李廣一生前後與匈奴作戰四十多年,卻始終得不到封侯,而當年同他一起為郎中令的堂弟李蔡,人品才能不及中等,名聲也遠在李廣之下,卻連連得封,在漢元朔五年已經為輕車將軍,後封為樂安侯,甚至在漢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代替公孫弘為丞相。李廣的許多部下也多被封侯,而李廣卻未得爵邑,官職也沒有超過九卿。

  有一次,李廣與著名的中大夫東方朔交談,說:“自擊匈奴而廣未嘗不在其中,而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人,然以擊胡軍功取侯者數十人,而廣不為後人,然無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豈吾相不當侯邪?且固命也?”

  東方朔說:“將軍您想想,難道做過什麼有悔恨的事情麼?”

  李廣想了想說:“我為隴西太守時,羌族人造反。我誘降了他們之後,卻又殺死了他們。至今最大的悔恨只有這事。”

  東方朔說:“罪過,沒有比殺已降的人更大了!這就是你不得封的原因。”

  漢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大將軍衛青與驃騎將軍霍去病率大軍深入漠北打擊匈奴。李廣多次請求隨軍出征,漢武帝認為他年老了,因此未用他。直到後來才被任命為前將軍,隨衛青出征。出塞後,衛青得知了匈奴伊稚斜單于的駐紮地,決定自率精銳部隊與公孫敖一同襲擊伊稚斜單于,因此命令前將軍李廣與右將軍趙食其從東路出擊,以夾擊匈奴。

  由於東路漢軍行道迂迴且遠,水草極少,不利於行軍。於是李廣親自請求為先鋒,說:“臣部為前將軍,今大將軍乃徙令臣出東道,且臣結髮而與匈奴戰,今乃一得當單于,臣願居前,先死單于。”可是衛青曾暗中受到漢武帝的囑咐,認為李廣年老又命數不好,不要讓他與匈奴正面對陣,因此衛青不接受他的請求,並命令長史下道文書,讓李廣趕快到所在部隊去,照文書說的辦。

  於是,李廣沒有向衛青告辭就動身了,內心極其惱怒地回到營中,領兵與右將軍會合,從東路出發。部隊因無嚮導而迷失了方向,落在大將軍衛青的後面,耽誤了約定的軍期。在隨後爆發的著名“漠北之戰”中,李廣與趙食其未能及時趕到,衛青當機立斷,創造性地運用車騎協同的新戰術,命令部隊以武剛車“自環為營”,以防止匈奴騎兵的突然襲擊,而令五千騎兵出擊匈奴。匈奴伊稚斜單于乃以萬騎迎戰,結果大敗。此戰衛青率漢軍持續追擊匈奴二百餘里,俘斬敵軍一萬九千餘名,伊稚斜單于趁夜幕跨上一匹善於奔跑好馬,僅帶數百壯騎殺出重圍向西北方向逃去。李廣卻與此次勝仗無緣。

  回師後,衛青派長史拿了乾糧酒食去送給李廣,順便問起李廣等迷路的情況。李廣正在懊惱,不予回答。於是衛青又派長史緊催李廣的幕府人員前去審問。李廣說:“諸校尉無罪,乃我自失道。吾今自上簿。”

  李廣回到軍部後對部下說:“廣結髮與匈奴大小七十餘戰,今幸從大將軍出接單于兵,而大將軍又徙广部行回遠,而又迷失道,豈非天哉!且廣年六十餘矣,終不能復對刀筆之吏。”言畢引拔刀自刎。當時李廣的部下軍士、大夫們皆放聲慟哭,周圍百姓聞之,無論認識與不認識李廣的,皆為之流淚。一代名將就這樣隕落了。

  李廣有嫡子三人,長子叫李當戶,早年逝世,留有一個遺腹子,就是後來著名的李陵將軍;次子叫李椒,為代郡太守,卻也先於李廣而死;幼子叫李敢,驍勇善戰,常隨李廣出征。李廣自刎之時,李敢正跟隨驃騎將軍霍去病徵戰。在李廣逝世的第二年(公元前118年),李廣之弟李蔡因罪自殺。李敢以校尉身份跟隨驃騎將軍出擊匈奴左賢王,力戰中勇奪左賢王的鼓旗,斬首甚多,被漢武帝賜爵關內侯,食邑二百戶,代李廣為郎中令。

  不久,李敢懷恨其父李廣之死,因此在酒後擊傷了大將軍衛青。當時衛青並沒有聲張,但此事卻被衛青的外甥霍去病所記恨。後來李敢到上雍(今陝西淳化),在前往甘泉宮狩獵時,被霍去病一箭射殺。由於霍去病一直被漢武帝所寵愛,因此漢武帝代其謊言辨解說:“鹿觸殺之”,就是說李敢是在狩獵時被野鹿用角觸死的。

  此後,隴西李氏失勢,族人中有懼怕驃騎將軍繼續報復者,改以祖居之地名稱槐裡為姓氏者,稱槐氏,世代相傳。後該支槐氏族人有在隋唐時期恢復為李氏者,亦有維持槐氏者,但與隴西李氏同一堂號:隴西堂。

  源流七

  源於鮮卑族,出自東漢後期鮮卑族首領檀石槐,屬於以先祖名字漢化為氏。

  檀石槐,公元?~181年,著名的東漢時期鮮卑民族部落聯盟首領。鮮卑族為東胡系民族,因世居於鮮卑山(今大興安嶺),因此為族名。

  檀石槐少時即有勇有謀,因此被眾人被推舉為部落首領。他在東漢末期在高柳北彈汗山(今山西陽高)建立了王庭,向南則劫掠沿邊各郡,向北則抗拒丁零,向東方則擊退夫餘,向西則進擊烏孫,之後完全佔據了過去匈奴的故土,東西達七千餘公里,南北達三千五百餘公里。

  漢桓帝劉志永壽二年(公元156年)秋季,檀石槐率軍攻打雲中(今內蒙古呼和浩特)。漢延熹元年(公元158年)以後,檀石槐率領鮮卑部落多次在長城一線的緣邊九郡及遼東屬國騷擾。當時漢桓帝劉志甚為憂患,欲封檀石槐為王,並跟他和親。

  檀石槐深知東漢末朝國勢積弱,因此非但不受,反而加緊了對長城緣邊要塞的侵犯和劫掠,並把自己佔領的地區分為中、東、西三部:從右北平以東至遼,東接夫餘、貊為東部,二十餘邑,其大人曰彌加、闕機、素利、槐頭;從右北平以西至上谷為中部,十餘邑,其大人曰柯最、闕居、慕容等為大帥;從上谷以西至燉煌,西接烏孫為西部,二十餘邑,其大人曰置鞬、落羅、日律、推演、宴荔遊等。

  檀石槐在這三部中,皆任命自己的親信為主統大人,即皆為大帥。

  漢靈帝劉宏在建寧元年(公元168年)即位後,檀石槐更是變本加厲地在長城內外進行騷擾,特別是幽、並、涼三州常遭其攻掠。漢靈帝派遣將軍夏育、田晏、臧文各率萬騎,分三路攻擊鮮卑,檀石槐則命三部大人率軍聯合迎戰,結果漢軍大敗,檀石槐得勝而歸。接著,檀石槐又率軍親征遼西,討伐酒泉,使東漢王朝緣邊地區一直不得安寧。

  檀石槐為人比較開明,他也重用漢族人幫助其訂製法律,由東漢內地輸入鐵器,客觀上促進了鮮卑社會的發展。

  漢光和四年(公元181年),檀石槐在發動攻擊幽州、幷州之戰後實逝世。其後鮮卑諸部如拓拔部、慕容部、敕勒部、步度根部、軻比能部、乞伏部、禿髮部、鮮卑化匈奴宇文部等首領所擁的鮮卑聯盟自動瓦解,部分附屬於漢魏政權。

  魏、晉時期,中國北方草原上活動的主要是鮮卑各部。今有學者認為,“西伯利亞”一名的產生可能就與鮮卑人當年的活動有關。晉朝至南北朝時期,內遷的鮮卑慕容部曾建立有前燕、後燕、西燕、南燕等政權;乞伏氏曾建立西秦政權;禿髮氏曾建立南涼政權。

  而拓跋部先建代國,後改魏,終於統一了北部中國。後來北魏政權又分裂為東魏、西魏後,鮮卑化漢人高氏與鮮卑化匈奴人宇文氏分別建立了北齊、北周政權。另有出自慕容部的吐谷渾則遷到青海統治羌人,直到唐朝初期為吐蕃所滅。

  在檀石槐的支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後取諧音漢字漢化稱槐氏,逐漸融入漢族,世代相傳至今,其姓氏讀音作huái(ㄏㄨㄞˊ)。

  源流八

  源於鮮卑族,出自東漢時期鮮卑族槐頭部,屬於以部落名稱或官職稱謂漢化為氏。

  檀石槐在東漢末期於高柳北彈汗山(今山西陽高)建立了鮮卑王庭後,將佔領的地區分為中、東、西三部,任命了各級官員,其中有彌加、闕機、素利、槐頭、柯最、闕居、慕容、置鞬、落羅、日律、推演、宴荔遊等等,這些實際上都是鮮卑各部大人(統領)的稱謂。

  在史籍《通鑑》中胡三省註釋:鮮卑西部大人推演即後來的北魏宣帝拓拔·推寅,中部大人慕容就是鮮卑慕容部之始,而東部大人槐頭即鮮卑宇文部首領宇文·莫槐。

  宇文部首領宇文·莫槐的後代宇文泰(公元507~556年),字黑獺,代郡武川人(今內蒙古武川),是傑出的軍事家、軍事改革家,也是西魏王朝的實際建立者和統治者,也是北周政權的實際建立者。西魏禪周後,他被追尊為文王,廟號太祖,再後被追尊為文皇帝。

  在檀石槐時期,東部大人莫槐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稱號“槐頭”為姓氏者,漢化稱槐氏,後融入漢族,世代相傳至今,其姓氏讀音作huái(ㄏㄨㄞˊ)。

  源流九

  源於鮮卑族,出自南北朝時期北魏烈帝拓拔·翳槐,屬於以先祖名字漢化為氏。

  北魏平文帝拓拔·鬱律,其長子名拓拔·翳槐,後即位為北魏烈帝。在拓拔·翳槐的後裔支庶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槐氏,讀音作huái(ㄏㄨㄞˊ)。

  源流十

  源於蒙古族,出自宋、元之際蒙古族,屬於以部落名稱漢化為氏。

  蒙古乞顏部首領長孛兒只斤·鐵木真,在南宋寧宗趙擴慶元二年(金章宗完顏·璟承安元年,公元1196年)率部協助金國擊敗了韃靼之後,接受金章宗賜封的“扎兀惕忽裡”(別部部長)的封號,也象金國統治下的北方其他民族一樣,向金國進貢。在此後的十年間,孛兒只斤·鐵木真利用“扎兀惕忽裡”之爵先後征服了蔑兒乞、韃靼、克烈和乃蠻等部。

  在南宋開禧二年(金泰和六年,大蒙古國成吉思汗元年,公元1206年),孛兒只斤·鐵木真得號成吉思汗,在斡難河之源建立了大蒙古汗國,成為北方草原上的一支新興的強大力量。

  南宋嘉定元年(金泰和八年,公元1208年)農曆11月,金章宗病逝,其子衛王完顏·允濟即皇帝位,是為金衛紹王。

  南宋嘉定三年(金衛紹王完顏·永濟大安二年,公元1210年),金國傳詔蒙古進攻,成吉思汗拒不奉詔。這一年,成吉思汗進兵攻打西夏中興府,擄掠而回。

  南宋嘉定四年(金大安三年,公元1211年)農曆2月,成吉思汗聚眾誓師,自克魯倫河南下,發動了大規模的南侵金國的戰爭。成吉思汗自克魯倫河發兵南進。農曆4月,金衛紹王聽說蒙古兵來侵,一面派西北路招討使粘合·合打求和,一面派平章政事獨吉·思忠、參知政事完顏承裕行省事於邊地,指揮抵禦。

  獨吉·思忠等領兵一到達邊地,就大力加固邊牆和堡壘。農曆7月,金軍修繕好了烏沙堡,獨吉·思忠等以為可高枕無事了。而蒙古軍以別速·只兒豁阿歹(哲別)為前鋒,領兵突然攻入烏沙堡,又佔領烏月營。獨吉·思忠等失去險隘,倉皇退兵。成吉思汗的大軍透過達裡泊,進兵昌、桓、撫等州,佔領了撫州的大水濼和豐利縣。

  農曆8月,金衛紹王聽說烏沙堡之役失利,下詔撤除獨吉·思忠行省的職務,任命完顏·承裕主持兵事,並遣使獎諭行省官,慰勞軍士。當時金兵號稱四十萬,據有野狐嶺天險,但毫無主動出擊的勇氣。有人向完顏·承裕等獻計說:“聽說蒙古軍新破撫州,正忙著分配戰利品,戰馬散放在草原中,我們可以乘他們疏忽的機會,趕快派騎兵突襲。”完顏·承裕等堅持馬、步大軍一起前進,才能保證“萬全”。成吉思汗聽到金軍行動的訊息,從容迎戰。他把蒙古軍分為兩翼,開向野狐嶺的通道獾八觜。完顏·承裕等見蒙古軍將到野狐嶺,不敢拒戰。蒙古軍雖然比金軍少得多,但很快就大敗金兵。阿拉伯史學家拉施德後來在《集史》中形容說:“金兵被殺戮之多,致使屍體到後來還使草原散發出很大的臭氣。”

  完顏·承裕從撫州一直敗逃到宣德州宣平縣。宣平是金北邊用兵重地,有險可守。當地土豪也紛紛表示願領士兵作前鋒,只要行省出兵聲援,就可抗擊蒙古軍。但完顏·承裕畏怯不準,只打聽哪裡有小路可以南逃。當時人們嘲笑他說:“溪澗中曲折的小路,我們都知道,只是你不知因地利力戰,而光想逃跑,失敗不可免了。”果然,當夜完顏·承裕領兵南走,蒙古軍跟踵而來。第二天,金兵退到澮河堡,蒙古軍突然趕到,兩軍展開決定性的大戰,一連鏖戰了三天。最後,成吉思汗選精騎三千突入金軍陣內,乘亂親自率大軍發起全面進攻,金軍主力全部被消滅。完顏·承裕狼狽逃往宣德。

  農曆9月,蒙古軍攻陷德興府。農曆10月,至縉山縣,離中都只有九十公里。居庸關守將聞風而逃,蒙古者別軍跟著入關,前鋒直達中都。

  蒙古軍的另一路,由成吉思汗三個兒子朮赤、察合臺、窩闊臺率領,由西路經汪古部領地進攻金國。汪古部世代居於黑水(艾不改河)一帶。金修邊堡防備蒙古,汪古部正好處於淨州界外,汪古首領阿剌兀思剔吉忽裡領本部為金守邊。蒙古軍南下,阿剌兀思歸附蒙古,自願當嚮導,使蒙古軍順利地越過界垣,佔領淨州,過陰山,下豐州。農曆10月,西路攻陷雲內、東勝、武、朔等州,從西和西南威脅金國的西京。西京留守紇石烈執中(胡沙虎)在強敵壓境的關頭,放棄西京城,領勁兵七千東走。紇石烈執中率軍東逃途中與蒙古軍遭遇,戰於安定縣之北。傍晚,執中帶著親隨人棄軍先逃,金軍潰敗。他沿途勒索騷擾,路過蔚州,擅取官庫銀五千兩及衣幣諸物,又掠奪官民馬匹。入紫荊關,打死淶水縣令,一路為非作歹,逃歸中都。

  居庸關失陷後,震動了中都。城內外居民慌亂奔走。金衛紹王下令戒嚴,不準男子出城。朝廷上議論著對策。諫議俞世昌等主張棄城逃跑。高耆年等反駁說:“事已如此,惟有死守。萬一逃離京城,敵人隨後趕到,豈容我們有駐足之地。”金國的中都,修建四座各有三里的外城。各城都建有樓櫓城塹,如同邊城。各外城有複道與內城相通。中都駐有重兵,又有堅固的城壘,是有死守的條件的。金衛紹王完顏·允濟採納主戰死守的建策。蒙古遊騎先到城下,守將完顏·天驥派兵突襲,殺蒙古兵三千人。大興尹烏陵用章命諸將拆毀城外橋樑,往來用舟渡。儲備的物資,全部搬入城內,作死守的準備。

  農曆12月間,蒙古軍攻打南順門,完顏·天驥設計巷戰,引誘蒙古騎兵入城,街上滿布拴馬樁。蒙古騎兵不善巷戰,入城後難以馳騁。金兵埋伏兩側,乘天黑時縱火燒街旁民屋,街狹屋倒,蒙古軍死傷甚眾,被迫退軍,但完顏·天驥亦戰死,由完顏·律明領兵守衛。蒙古兵再次攻內城,四城金軍自城上射擊,蒙古軍敗退。完顏·律明又命金兵自城上發礌木攻打來犯的蒙古軍,夜間則遣輕兵劫蒙古軍寨。蒙古軍屢攻中都,皆不能下。到農曆12月末,被迫自中都撤兵。金崇慶元年(公元1212年)農曆1月,蒙古軍撤圍,中都暫時保全了。

  中都被圍時,各地金兵分道入援。上京留守徒單鎰選兵二萬,遣同知烏古孫兀屯統領,入衛中都。金衛紹王完顏·允濟任徒單鎰為尚書右丞相。徒單鎰入都,向朝廷獻策:遼東是國家根本,距中都數千裡,可遣大臣行省事鎮撫,防禦蒙古。金衛紹王完顏·允濟卻認為,無故置行省,是動搖人心,不予採納。

  果如徒單·鎰所預料,成吉思汗的蒙古大軍被迫北退後,統領先鋒軍的大將哲別又去攻打金國的遼東地區。

  哲別率領的蒙古大軍直搗金國東京。金軍民堅守,不能攻下。於是哲別退暫時兵五百里。金國以為蒙古軍退,疏於戒備。不料哲別突然返軍猛攻,東京失守。蒙古軍擄掠大批財物而去。

  當時,遼東地區散居各地的契丹人,一直在不斷和金國的統治作鬥爭。這時,以千戶耶律·留哥為首的契丹族人正在發動起義,轉戰於隆安、韓州等地。以契丹人為主的各族起義軍已經發展到十餘萬人。蒙古軍由按陳率領的一支在向遼東進軍途中,與耶律·留哥相遇。耶律·留哥投附蒙古。後耶律·留哥在遼東自立為王,建國號遼,年號元統。

  南宋嘉定五年(金崇慶元年,公元1212年)秋天,成吉思汗整頓軍馬,再次大舉南侵,成吉思汗親自領兵攻掠昌、桓、撫等州。這三州“素稱富貴”,蒙古軍擄掠了大批財物人畜。隨後,又乘勝去攻打西京府城。

  早在紇石烈執中棄西京後,蒙古兵並沒有在城中駐守。金衛紹王命西京按察使抹撚盡忠為左副元帥兼西京留守,進駐西京。成吉思汗的大軍再次來攻,元帥左都監奧屯·襄領兵救援,與蒙古軍遇於墨谷口,結果金軍全軍覆沒,奧屯·襄僅以身免。金衛紹王為此罷免了奧屯·襄。抹撚·盡忠在西京堅守,成吉思汗在作戰中,身中流矢。蒙古軍攻城不下,撤回陰山。金衛紹王以抹撚·盡忠保衛西京有功,進官三階,賜金百兩、銀千兩,進拜尚書右丞,行省西京。

  南宋嘉定六年(金至寧元年,公元1213年)農曆5月,金衛紹王任命澮河堡的敗將完顏·承裕為元帥右監軍、鹹平路兵馬都總管,領兵去遼東攻打耶律·留哥。耶律·留哥向蒙古告急。成吉思汗命按陳領騎兵千騎來援,完顏·承裕敗走。秋季,成吉思汗在陰山腳下駐營,會合東西兩路兵馬,在秋高馬壯時,再次出兵侵掠。

  以成吉思汗為首的蒙古奴隸主,在幾年來的對金作戰中,一直以擄掠奴隸、財物和牲畜作為他們的戰爭目標。攻下城邑後,便大肆屠殺擄掠而去,並不派兵佔領。因此,蒙古兵去後,這些城邑就又為金國所收復。西京如此,中都以北的宣德州、德興府等重城也都如此。這次,成吉思汗仍循舊路進軍,先後攻下宣德州、德興府,進到懷來。

  當時金國在懷來有重兵防守,統兵的將領是曾經在陝西對北宋王朝作戰的術虎·高琪。在當初蒙古兵圍攻中都時,術虎·高琪自泰州領乣軍三千入援。蒙古兵退後,金衛紹王升德興府縉山縣為鎮州,以高琪為防禦使、權元帥右都監。高琪在山東、河北等處招募人馬三十萬據守。尚書左丞完顏·綱領兵十萬行省事於縉山。徒單鎰派人對完顏綱說:“高琪駐兵於縉山,甚得人心,與其行省親往,不如增兵為好。”但完顏·綱不聽。完顏·綱到縉山後領兵至懷來,獨力與成吉思汗軍展開激戰,結果金兵大敗。蒙古軍進到鎮州,術虎·高琪敗逃。經此一戰,金軍的精銳幾乎全部潰散,遭到極沉重的損失。

  隨後,蒙古大軍乘勝追至北口,進攻居庸關。金兵在關設險堅守。成吉思汗留哲別等在居庸,親率大軍向中都以南地區擄掠。之後成吉思汗軍南出紫荊關,金軍大敗。蒙古軍乘勝攻下了涿州和易州。蒙古軍隨後分為三路。右路軍由朮赤、察合臺、窩闊臺等統領,循太行山東麓南下,破保、遂、安、安肅、定、邢、洺、磁、相、衛、輝、懷、孟等州,抵黃河北岸,又繞太行山西麓北行,掠澤、潞、沁、平陽、太原、吉、隰,拔汾、石、嵐、忻、武、代而還。左路軍由成吉思汗弟哈撒兒等統領,經海而東,攻掠薊州,破平、灤、遼西諸郡後返回。中路軍由成吉思汗和拖雷統領,連破雄、霸、莫、安、河間、滄、景、獻、深、祁、蠡、冀、恩等州,進而擄掠濮、開、滑、博、濟、泰安、濟南、濱、棣、益都、淄、濰、登、萊、沂等州,直抵海濱。木華黎統領另一支軍攻下密州,屠城後北返。

  從(金至寧元年~金宣宗完顏珣貞佑元年,公元1213~1214年),蒙古三軍幾乎踏遍了金國黃河以北華北平原的領土,只有中都、通、順、真定、清、沃、大名、東平、德、邳、海州等十一城未下。蒙古軍在這樣廣大的地區,仍不駐兵佔領,也不從南方去包圍中都,而只是把各州城的金帛、子女、牛羊馬畜席捲而去。蒙古兵擄掠了大批民眾和財貨後,便又集中到中都城北。金國駐守居庸北口的契丹人訛魯不兒降蒙古。蒙古軍入居庸關,進圍中都。

  正當成吉思汗的蒙古軍在中都周圍大肆擄掠時,在金國的中都城中發生了爭奪皇權的政變。

  南宋嘉定二年(金大安元年,公元1209年),放棄西京逃跑的紇石烈·執中(胡沙虎)逃回中都後,金衛紹王不予問罪,直到南宋嘉定五年(金崇慶元年,公元1212年)罷歸田裡。

  南宋嘉定六年(金至寧元年,公元1213年),金衛紹王又要起用胡沙虎抗蒙。丞相徒單·鎰、參知政事梁絪、左諫議大夫張行信等紛紛反對。金衛紹王不聽,任命胡沙虎權右副元帥,領武衛軍五千人駐中都城北。不料當蒙古軍逼近時,胡沙虎仍只務遊獵,不部署軍事。金衛紹王派使臣到軍中切責,胡沙虎卻反而決計謀反。

  到了農曆8月間,胡沙虎與文繡局直長完顏醜奴、提控宿直將軍蒲察六斤、武衛軍鈐轄烏古論孛剌等,詭稱知大興府徒單南平及其子沒烈謀反,奉詔誅謀反者。屯兵在中都城北的福海是南平的姻家,胡沙虎殺了福海,奪取了福海統率的軍兵,然後在農曆8月25日黎明前領兵入中都城,大呼蒙古軍已到北關,誘殺了知大興府徒單南平父子。符寶祗候完顏·鄯陽、護衛十人長完顏·石古乃聞亂,召漢軍五百人起而抵抗,後完顏·鄯陽、完顏·石古乃敗死。胡沙虎入宮,劫持完顏·允濟出宮後,使宦者殺了完顏·允濟。又誘殺左丞完顏·綱。然後胡沙虎自稱監國都元帥,自彰德迎立金世宗之孫(金顯宗長子)完顏·珣入中都,即皇帝位,是為金宣宗。

  農曆9月,金宣宗即位,拜胡沙虎為太師、尚書令、都元帥。提點近侍局慶山奴、副使完顏·惟弼等請金宣宗除胡沙虎。金宣宗不許。胡沙虎殺了完顏·綱後,又從鎮州調回朮虎高琪守中都以南。

  農曆10月,術虎高琪與蒙古軍交戰,敗回中都。胡沙虎說:“今日出兵,如再不勝,當以軍法從事。”結果術虎高琪只好出戰,又敗,乃率領部下乣軍圍攻胡沙虎宅第,乾脆殺了胡沙虎。金宣宗赦高琪,任為左副元帥,又進為平章政事。橫海軍節度使完顏·承暉(福興)為尚書右丞,進為都元帥兼平章政事。

  金宣宗即位後,即遣使向蒙古軍求和。南宋嘉定七年(金貞佑二年,公元1214年)農曆3月,成吉思汗聚集各軍匯於中都城北。金宣宗命完顏·承暉去蒙古軍大帳議和。成吉思汗這時還並不想立即消滅金國,在中原建立統治,而只在擄掠奴隸和財物。他拒絕了蒙古將領關於進攻中都的建策,而是向金國提出了許和的條件。

  金宣宗完全接受了成吉思汗的要求:獻納童男女各五百,繡衣三千件,御馬三千匹和大批金銀珠玉,並把完顏·允濟之女岐國公主獻給成吉思汗,以表示對蒙古的屈服。和議告成後,完顏·承暉伴送成吉思汗退出居庸關。

  蒙古大軍帶著在各地擄掠來的大批奴隸、財物,得勝回軍,退返陰山。成吉思汗徑直北上,到魚兒泊金國皇帝的夏納缽去駐夏。垂危的金國又渡過了它的一次危機。

  在蒙古族渡過陰山分支南下之際,有十幾個部落的蒙古姓氏在分流之後變更為漢姓,其中便有槐氏、懷氏,其姓氏讀音皆作huái(ㄏㄨㄞˊ)。

  源流十一

  源於滿族,出自唐朝時期沙陀突厥族汪古氏部落,屬於以部落名稱漢化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滿族洪袞氏,亦稱洪果氏,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滿語為Honggon Hala,漢義為“槐”,源出沙陀突厥汪古氏部落,出於金國時期的古姓黃幗氏,世居薩哈爾察(今吉林敦化)、吉林烏拉(今吉林永吉烏拉街至輝發河口、拉發河流域、雙陽境。包括烏拉城、宜罕和林、金州、孫扎泰、俄漠、優哈爾、斐優等)等地,後有蒙古族引為姓氏者。

  明朝時期,即有蒙古族、滿族洪袞氏冠漢姓為槐氏、懷氏、淮氏者,皆世代相傳至今,其槐氏的姓氏讀音作huái(ㄏㄨㄞˊ)。

【遷徙分佈】

  遷徙

  (暫缺)

  分佈

  槐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體,現今人口約六千,排在第八百三十八位,在臺灣名列第八百六十八位,多以廣漢、隴西、太原為郡望。

  今河北、山東、河南、山西、北京、天津、雲南、臺灣等地,普遍分佈有槐氏族人。

【郡望堂號】

  郡望

  隴西郡:戰國時期秦國秦昭襄王二十八年(甲子,公元前279年)置郡,因在隴山之西而得名,治所在狄道(今甘肅臨洮),其時轄地在今甘肅省東鄉縣以東的洮河中游、武山以西的渭河上游、禮縣以北的西漢水上游及天山市東部,包括今甘肅省蘭州市、臨洮縣、鞏昌縣、秦州市一帶。西漢朝時轄地在今甘肅省東鄉縣東部的洮河中游、武山西部的渭河上游、禮縣北部的西漢水上游及天山市的東部地區。三國時期曹魏國移治至襄武(今甘肅隴西)。北魏時期轄地在今甘肅省隴西縣附近一帶。

  廣漢郡:秦朝時期為古蜀郡之雒縣。西漢初置治梓潼,即今四川梓潼縣治,高祖劉邦六年(庚子,公元前201年)置廣漢郡,轄十三縣,治所在乘鄉(今四川金堂),西漢武帝劉徹元封五年(乙亥,公元前106年)置十三州刺史,時為益州,刺史治所在遂寧(今四川遂寧),其時轄地在今四川省廣漢縣、遂寧縣、謝洪縣一帶地區。東漢時期漢光武帝劉秀移治到雒縣(今四川廣漢,雒縣因雒水流經縣境而得名,故城在今北外鄉境五里巷)。晉朝時期徙廣漢郡治廣漢,在今四川遂寧縣東北,尋還後漢舊治,北周時期廢黜。至隋朝時期,雒縣縣城始徒今雒城鎮。唐朝時期改稱為漢州,至民國初期廢州為縣。1988年戊辰經國務院批准,撤縣建市。

  太原府:亦稱太原郡。古稱“太原”有二:①商末周初的太原又稱“大原”,故址在周之西鄙涇洛之北,即今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北部地區,中心區域在固原市古大原城遺址一帶。西周初期,周穆王出兵討伐西戎,曾一度打到太原,即指該地區。②戰國時期秦國莊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晉陽(今山西太原),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五臺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帶、霍山北部一帶地區。北魏時期轄地在今山西省陽曲縣、交城市、平遙市、和順縣之間的晉中一帶地區。隋朝時期改晉陽為太原,又另設晉陽,與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興國中期(庚辰,公元980年)改幷州為太原府,移治陽曲(今山西太原)。以後宋朝、金國的河東路、河東北路,明、清兩朝以來皆為府。民國時期改為市,成為山西省會所在,一直沿用至今。

  堂號

  隴西堂:以望立堂。

  廣漢堂:以望立堂,亦稱雒邑堂。

  太原堂:以望立堂,亦稱晉陽堂。

  字輩

  (暫缺)

【楹聯典故】

  (暫缺)

補充糾錯
上一姓氏:
下一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