渾姓圖騰(渾氏圖騰)
渾姓是中華姓氏之一,讀音作hún(ㄏㄨㄣˊ)。源自戰國時鄭國大夫渾罕之後,亦有出自古代少數民族姓氏所改。《古今姓氏書辨證》雲:“戰國鄭大夫渾罕之子寬,別為渾氏。”渾姓現今人口約一千,排在一千二百七十九位,在臺灣則沒有。
【得姓始祖】
渾罕、渾邪王、慕容·吐谷渾、渾元慶。
渾罕:戰國初期鄭國大夫,渾罕的兒子名寬,他以父名為姓氏,稱渾氏,世代相傳至今,史稱渾氏正宗。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姬姓,出自戰國初期鄭國大夫渾罕,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戰國初期,鄭國有大夫渾罕。
在史籍《左傳·昭公四年》中記有鄭國子產實行丘賦(徵稅),國人紛紛咒罵子產,“子寬以告。子產曰:‘何害?苟利社稷,死生以之。且吾聞為善者不改其度,故能有濟也。民不可逞,度不可改。《詩》曰:禮義不愆,何恤於人言。吾不遷矣。’渾罕曰:‘國氏其先亡乎!君子作法於涼,其敝猶貪。作法於貪,敝將若之何?姬在列者,蔡及曹、滕其先亡乎!逼而無禮。鄭先衛亡,逼而無法。政不率法,而制於心。民各有心,何上之有?’”
當時,鄭國處於晉、楚兩個大國之間,兩個大國為了爭霸,就不斷地爭奪對鄭國的控制權,鄭國只得不斷地給兩國送禮,早已國力衰竭,不得已,子產只得提高賦稅,所以,他說他的做法是“利社稷”。
渾罕,也就是子寬。子寬告訴子產:“國人都認為丘賦太重了。”可子產不理會,他認為對社稷有利就堅持幹。子寬認為:“子產這樣加重民眾負擔的做法,其後代大概要先滅亡的;而鄭國如此做法,其國將會比衛國先滅亡。”
之後數年,鄭國先亡國之事就確實如此發生了。正如《左傳·襄公二十九年》吳國季札評論鄭聲時所說:“其細已甚,民弗堪也,是其先亡乎?”——不以民為重,而以國為先,結果恰恰是失國之始。
渾罕的兒子名寬,他以父名為姓氏,稱渾氏,世代相傳至今,史稱渾氏正宗。
源流二
源於匈奴族,出自古代匈奴鐵勒部酋首渾邪王,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西漢武帝劉徹元狩二年(公元121年)秋季,匈奴單于怒渾邪王居西方,由於數次為漢朝大軍所破,部族傷亡數萬人,遂遷怒於渾邪王,欲召回渾邪王誅之。
渾邪,亦稱昆邪,是匈奴的一個分支部落,其首領渾邪王得到訊息後,連忙與休屠王等密謀反匈奴降漢,於是派遣使者先至邊境。當時,大將李息駐紮在成河上,得到渾邪王之使者的訊息侯,連夜馳報朝廷。不久,休屠王又反悔,匈奴渾邪王就乾脆殺了休屠王,吞併了休屠王的部眾,之後親率部眾四萬餘人歸降漢朝。
匈奴渾邪王入中原後,其後裔子孫中有以部落名稱之諧音漢字“渾”為姓氏者,稱渾氏,逐漸融入漢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三
源於匈奴族,出自匈奴族分支鐵勒族之渾部,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按史籍《舊唐書·渾瑊傳》、《唐書·回鶻傳·渾部》等的記載:
隋唐時期,漠北地區棲息有匈奴民族的一分支鐵勒族,其中有一個較大的部落稱“渾部”,據該部自傳為匈奴渾邪王的後裔。鐵勒族渾部有記載的世系為渾阿貪支→渾元慶→渾大壽→渾釋之→渾瑊……。
在史籍《回鶻傳》中,渾元慶亦作渾回貴。學者姚薇元考證後指出,渾回貴乃其人原名之音譯,一如渾阿貪支,而渾元慶則是漢名,渾大壽、渾釋之等亦是;因此,渾回貴與渾元慶實乃一人。在史籍《唐書·渾氏》中記載“渾元慶為渾回貴之子”,實誤,以致偽增了一代人。
按《唐書》、《文苑英華》、《渾瑊碑》等文獻、文物的記載,該支渾氏族人皆為匈奴渾邪王之裔,從此傳下渾氏一族。
該支渾氏族人多以渾元慶為得姓始祖。
本書按:
該支渾氏,實際上與第二個淵源同出一脈,但其為史書中首先以漢姓渾氏出現,並有具體詳實的家族世系記載,因此本書將其單列一源,予以強調。
源流四
源於鮮卑族,出自鮮卑族吐谷渾部,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吐谷渾部,本為遼東鮮卑慕容部的一支,為遼東鮮卑慕容氏單于涉歸之庶長子,涉歸分戶七百使別部以牧。公元四世紀初,涉歸死,其嫡子奕洛環(一作若洛環)繼為單于,與吐谷渾不和,吐谷渾遂率所部西遷上隴,止於佨罕(今甘肅臨夏桴罕山,即大力加山),以此為據點,子孫相承,侵逼氐羌,成為強部,後逐漸擴充套件,統治了今青海、甘南和四川西北地區的羌、氐部落,建立了準國家政權。
唐高宗李治龍朔三年(公元663年),吐谷渾部族被吐蕃王朝所滅,酋首諾曷缽奔至涼州,後率數千帳內附於大唐王朝。唐高宗徙其部眾於靈州,置安樂州,以諾曷缽為安樂州刺史,子孫仍世襲青海地號,直至唐貞元期間(公元785~804年)為止。
五代時期,吐谷渾族人散處在蔚州(今河北張家口蔚縣)等地,一度曾附屬於突厥的分支沙陀部李氏,後又屬後晉政權的石氏。到了後晉天福初年(公元936年),燕雲地區被割屬於契丹,吐谷渾族人則入附契丹遼國,後大多融合於漢族或其他少數民族。
進入中原後,吐谷渾族人以部族稱謂為漢化姓氏,後有漢化改為渾氏者,世代相傳至今。
【遷徙分佈】
渾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體,現今人口約一千,排在一千二百七十九位,在臺灣則沒有,望出河南。
1.匈奴渾邪王:
西漢元狩二年庚申(公元121年)春季,漢武帝劉徹以冠軍侯霍去病為驃騎將軍,率勁旅萬騎出隴西,主動攻擊屢屢麻煩漢朝邊境的匈奴,漢軍在霍去病的指揮下一直打到祁連山。歷五王國,轉戰六月,過焉支山千餘里,得胡首虜萬八千級,破得休屠王祭天金人。到了夏季,霍去病與公孫敖再率數萬騎俱出隴西、北地二千里,過居延澤(今新疆羅布泊),再次攻至祁連山,又得胡首虜三萬餘人,裨小王以下七千餘人。
不久,匈奴左賢王反攻代郡、雁門,殺略邊境軍民數百人。漢武帝命張騫、李廣出右北平出擊左賢王。李廣率四千騎先行,張騫領萬騎在後。匈奴左賢王率軍四萬騎圍住李廣,漢軍失利,死者過半。幸虧張騫軍救至,李廣方得脫。由於張騫的大軍延誤了時間,罪之當死,後退博望侯之爵,又以金相贖,被漢武帝貶為庶人。後又重詔起用。
霍去病再次率大軍出河西,深入匈奴領地二千里,又至祁連山、焉支山一帶,破匈奴左賢王之軍,匈奴降者二千五百人,斬首虜三萬二千級,俘小王七十餘。此戰慘烈,匈奴族當時歌曰:“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妻女無顏色。”
霍去病殺折蘭王,斬盧侯王,執渾邪王子及相國、都尉,獲首虜八千九百餘級,收休屠王祭天金人。“帝以為大神,列於甘泉宮,金人率長丈餘,不祭祀,但燒香禮拜而已。此則佛道(浮屠)流通之漸也。詔益封霍去病二千戶。”
漢朝從此佔有河西地區,斷絕了匈奴的西路,打通了河西走廊。霍去病因功加封五千戶,日以親貴,職比大將軍。
到了西漢元狩二年(公元121年)秋季,匈奴單于怒渾邪王居西方,由於數次為漢朝大軍所破,部族傷亡數萬人,遂遷怒於渾邪王,欲召回渾邪王誅之。渾邪王得到訊息,連忙與休屠王等密謀反匈奴降漢,於是派遣使者先至邊境。當時,大將李息駐紮在成河上,得到渾邪王之使者的訊息侯,連夜馳報朝廷。不久,匈奴渾邪王殺了休屠王,親率部眾四萬餘人歸降漢朝。
漢武帝聞知訊息後,先是恐其以詐降而襲擾邊境,乃令驃騎將軍霍去病率兵迎之。霍去病當既渡河,與渾邪王及其所眾相望。渾邪王手下裨將見漢軍眾多,感到十分恐慌,因而欲不降,頗有紛紛遁去之意。霍去病乃及時馳入與渾邪王相見,並殘忍地下令斬其欲逃者八千人,之後令渾邪王乘傳先詣行在所,盡將其部眾渡河。於是,匈奴降者數萬,號稱十萬。
渾邪王到長安後,被漢武帝封為渾邪王萬戶,賜為漯陰侯。漢武帝在原居故地設定了武威、酒泉二郡。之後,漢武帝大犒賞功臣將士,當年漢王朝的軍費總額高打百餘鉅萬。
據史籍《漢書·汲黯傳》記載:“渾邪王來降。賈人與市,坐當死者百餘人。黯曰:愚民安知市買長安中物,而文吏竟繩以闌出財物於邊關乎?”本書按:無符出入邊關者為“闌”,而“繩”,即商人與渾邪降部私相交易者,皆定為走私罪而殺頭也。
漢武帝為了征伐匈奴,大力飼養戰馬,當時馬之往來食(飼)長安者數萬匹,關中地區供給不足,乃調旁近郡縣的飼料。漢武帝對降者數萬人皆予以厚賞,其衣食仰給縣官,縣官給不出來,漢武帝就降低自己的膳食費用、縮減宮廷用度以補之。後來,漢武帝還從匈奴的俘虜中發現了休屠王的王子金日磾,並起用之。
經過數次對匈奴的大戰役,漢王朝得到了匈奴渾邪王、休屠王故地,陸續列置郡縣;又用軍事手段逼迫匈奴北徙,使漠南地區不再有匈奴王庭。
漢元狩二年之後,漢王朝“築令居以西”,即從令居(今甘肅永登)向西修築亭障。據《漢書·張騫傳》注引臣瓚曰,“令居亭障西迄酒泉為止。”大漢王朝得到河西走廊,列亭障至酒泉,才使漢朝開闢通往西域的絲綢之路成為可能。
接著,張騫向漢武帝陳述了經營西域的方略,進一步提出招烏孫東歸敦煌、祁連故地,並主張與烏孫結和親以“繼匈奴右臂”。在史籍《漢書·張騫傳》中記載張騫謂:“既連烏孫,自其西大夏之屬,皆可招來而為外臣。天子以為然。”
於是,在漢武帝的支援下,有了漢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張騫的第二次西域之行。
2.吐谷渾部族:
吐谷渾,是中國古代西北民族及其所建國名。
吐谷渾部本為遼東鮮卑慕容部的一支,為遼東鮮卑慕容氏單于涉歸之庶長子,涉歸分戶七百使別部以牧。公元四世紀初,涉歸死,其嫡子奕(一作若)洛環繼為單于,與吐谷渾不和,吐谷渾遂率所部西遷上隴,止於佨罕(今甘肅臨夏桴罕山,即大力加山),以此為據點,子孫相承,侵逼氐羌,成為強部,後逐漸擴充套件,統治了今青海、甘南和四川西北地區的羌、氐部落,建立國家。
吐谷渾死後,長子吐延繼位。昂城(今阿壩)羌酋姜聰刺吐延,傷致命,死時囑咐其子葉延迅速保衛白蘭(今青海巴隆河流域布蘭山)以鞏固其統治。葉延在沙州(今青海貴南穆克灘)建立慕克川總部,設定司馬、長史等官。以祖父吐谷渾為其族名,從此,吐谷渾由人名轉為姓氏和族名。南朝時期稱吐谷渾為河南國;鄰族稱之為阿柴虜或野虜;唐朝後期稱之為退渾、吐渾。
葉延傳子闢奚。闢奚傳子視連,通聘於西秦,被封為白蘭王。視連傳弟視羆,西秦封他為沙州牧、白蘭王。視羆傳弟烏紇提,曾敗於西秦,求保持於南涼。烏紇提傳位於視羆之子樹洛幹,勢力復振,率部落數千家奔慕賀川,自稱大單于、吐谷渾王。曾敗於西秦,被西秦封為平狄將軍、赤水都護。
自吐谷渾至樹洛幹,經六世八傳,其中多具才略,且留心吸收士人、司馬、博士等官,均用儒生。而其時正當十六國割據混亂,吐谷渾部得據甘、青間,實控東至洮河、龍固(今四川松潘),西達赤水、白蘭,北界黃河,南至大積石山。北鄰南涼,東為西秦。
南朝劉宋永初元年(公元420年)左右,樹洛幹傳弟阿才,兼併氐羌數千裡,居澆河(今青海貴德),處諸羌中,號為強部。曾登上西傾山,尋找江源,以求至長江下游的通路,派使至健康,通貢於劉宋,被劉宋封為沙州刺史、澆河公。阿才傳弟慕瞶,宋封為隴西公、隴西王。慕瞶曾擒獲與北魏為敵的赫連定,送至北魏,魏封慕瞶為西秦王,佔有金城、隴西等郡。慕瞶傳弟慕利延。
吐谷渾部族主要從事畜牧,產良馬,兼營農業,後居廬帳,後漸有城居。使用漢文。吐谷渾部族與北魏政權及南朝諸政權均有密切交往。
這一時期的吐谷渾部族土地廣袤,除總部在沙州外,還有四座大城,分別在清水川、赤水、澆河、吐屈真川等地。慕利延傳位於樹洛乾子拾寅,始邑於伏羅川,總部西移。拾寅受南朝宋過封為河南王,又受北魏王朝封為西平王。拾寅傳子度易侯。度易侯傳子伏連籌。伏連籌傳子誇呂,居伏俟城(今青海湖西十五里,即今共和石及亥鐵卜加古城),始稱可汗。
後來隋王朝曾兩次征戰吐谷渾部族,在吐谷渾部族所居地區設河源、西海、鄯善、且末四郡。隋朝末期,吐谷渾部族漸復故地。誇呂傳子世伏,曾娶隋朝光化公主為妻。不久,世伏死,弟伏允立,依照風俗,仍以公主為妻。
唐朝初期,吐谷渾部族累為邊患,到唐貞觀九年(公元635年),伏允兵敗,奔走至鄯善,在唐朝大軍的威逼下自殺。從此吐谷渾部族分成東西二部。西部族由伏允子達延芒結波率領,居鄯善,後來降伏於吐蕃族,吐蕃族人稱其作“阿柴”或“阿轄”。東部族由伏允長子慕容順率領,居伏俟城,唐王朝封為西平郡王。不久,慕容順死,子諾曷缽繼位,唐王朝封為河源郡王,號烏地也拔勒豆可汗,唐貞觀十四年(公元640年),唐朝以弘化公主妻之,加封青海國王。他的兩個兒子又娶唐朝的金城縣主和金明縣主為妻。
吐谷渾部族最盛時有王、公等號及僕射、尚書、將軍、郎中等官職。伏俟城中有小城、宮殿,佈局受漢地影響較多。王公服式略同於漢族。使用漢文。主要從事畜牧業,馬、牛、羊、駝數量很多。有良馬號為“青海驄”。所產牲畜曾大量輸往內地。喜射獵。以肉酪為糧,兼營農業,農作物有青稞、麥、豆。北界祁連山一帶,氣候較冷,產蔓菁、青稞。出產銅、鐵、丹砂,善作兵器。吐谷渾部族的商隊很活躍,遠至長江和黃河下游,西至波斯。國無常賦,需要時向富室、商人收稅以充國用。刑罰簡略,殺人及盜馬者處死,其餘則徵物以贖罪。吐谷渾部族原信奉薩滿教,西遷後,逐步信仰佛教。
吐蕃族興起以後,向甘青地區擴張。吐蕃族佔據靈州後,吐谷渾部族移居河東,被稱作退渾、吐渾。
唐龍朔三年(公元663年),吐谷渾部族被吐蕃所滅,諾曷缽奔涼州,後率數千帳內附唐。唐朝政府徙其部眾於靈州,置安樂州,以諾曷缽為安樂州刺史,子孫仍世襲青海地號,直至唐貞元期間(公元785~804年)為止。
五代時期,吐谷渾族人散處蔚州等地,一度曾附屬於沙陀李氏,後又屬後晉石氏。後晉天福初期(公元936年),燕雲地區割屬契丹,吐谷渾族人入附契丹,後世多同化於漢族或其他民族。
吐蕃王朝滅吐谷渾部以後,仍有一部分吐谷渾族人留居故地,附落猶存,達延芒結波與素和貴等仍擁重兵。公元九世紀中葉吐蕃王朝崩潰後,吐谷渾族人居住在湟水和大通河流域,依險屯聚自保。
公元十二世紀後,河東的吐谷渾族人返回甘青故地,與湟水流域之吐谷渾人聚會。元朝時期,吐谷渾族人被稱作西寧州土人。依近年來一些研究者認為,今分佈青海地區的土族人,即吐谷渾族人的後裔。此說能否成立,尚待進一步研究。
吐谷渾部族歷代可汗:
吐谷渾:公元?~317年待考
吐 延:公元317~329年
葉 延:公元329~351年
碎 奚:公元351~375年
視 連:公元375~390年
視 羆:公元390~400年
烏紇提:公元400~405年
樹洛幹:公元405~417年
阿 豺:公元417~426年
慕 璝:公元426~436年
慕利延:公元436~452年
拾 寅:公元452~481年
度易侯:公元481~490年
伏連籌:公元490~529年
呵羅真:公元529~530年
佛 輔:公元530~534年
可沓振:公元534~535年
誇 呂:公元535~591年
世 伏:公元591~603年
伏 允:公元603~635年
慕容順:公元635~635年
諾曷缽:公元635~688年。
3.唐朝時期漠北鐵勒諸部羈縻府州的建置與移徙:
⑴.鐵勒族群的淵源與分佈:
①鐵勒族群的淵源:
關於隋唐時期鐵勒族群的淵源,依據歷史文獻記載和近現代學者研究,其祖先乃秦漢時期的“丁零”族、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敕勒”族,亦稱“高車”,至隋時始稱“鐵勒”。隋朝,鐵勒發展為一個龐大的族群,共有四十餘個不同名稱的遊牧部落。他們“雖姓氏各別,總謂為鐵勒”。正如北方民族史前輩學者林教授指出:“當隋朝統一中國時,我國北方的鐵勒各部日益強大起來,成為隋唐時期我國北方草原歷史文化的主要民族。”
②漠北鐵勒諸部的分佈:
南北朝時期,鐵勒諸部原分佈在南臨大漠、北至貝加爾湖周圍、東達黑龍江上游、西達阿爾泰山的地域,受柔然汗國的役屬。自突厥於南梁承聖元年(公元552年)崛起於金山(今阿爾泰山)、吞滅柔然汗國後,漠北鐵勒諸部又被突厥汗國役使,鐵勒諸部遂為後者的屬部。史載:“初,突厥既強,敕勒諸部分散,有薛延陀、回紇、都播、骨利幹、多濫葛、同羅、僕固、拔野古、思結、渾、斛薛、奚結、阿跌、契苾、白霫等十五部,皆居磧北,風俗大抵與突厥同。薛延陀於諸部為最強。”至隋朝,隨著突厥的向西擴張,一些鐵勒部落遷徙至阿爾泰山右側的西域地區。
隋開皇三年(公元583年),突厥汗國因內部矛盾而分裂為東、西兩個部分,鐵勒諸部也就分屬不同的突厥政權。漠北鐵勒諸部主要役屬於東突厥汗國。
當時,漠北鐵勒諸部的名稱以及大體分佈地約略如下:
薛延陀部:頡利俱利失氏,在烏德犍山東段南側(今蒙古杭愛山脈通格勒河畔,龜林府);
回紇部:亦稱袁紇、烏護部、烏紇部,隋朝時期稱韋紇,後稱回紇,姓藥葛羅氏,居薛延陀北、娑陵水上(今蒙古色楞格河,瀚海府);
都播部:亦稱都波部,其地北瀕小海(今蒙古庫蘇古爾泊);
骨利幹部:居瀚海(今俄羅斯貝加爾湖)北;
多濫葛部:亦稱多覽哥部、多臘葛部,在薛延陀東(北),瀕同羅水(今土拉河,燕然府);
同羅部:在薛延陀(東)北、多濫葛之東(今土拉河以東、肯特山以西,龜林府);
僕固部:亦稱僕骨部,在多濫葛之東(今鄂嫩河流域,金微府),地最北;
拔野古部:亦稱拔野固部、拔曳固部,漫散磧北,地千里,直僕固、鄰靺鞨(今鄂嫩河與克魯倫河間地,幽陵府);
思結部:在薛延陀故牙(今蒙古杭愛山脈東南、鄂爾渾河上游達裡格河以東,盧山府),別部為蹛林州;
斛薛部:亦稱斛薩部,居多濫葛北(今鄂爾渾河下游,高麗州);
奚結部:在同羅北(今肯特山以北、石勒喀河傍,雞鹿州);
阿跌部:亦稱訶跌部、跠跌部(今鄂爾渾河之東,雞田州);
契苾部:亦稱契苾羽部,在多濫葛之南(今烏蘭巴托東南,榆溪州),其後有一支徙焉耆西北鷹娑川(今新疆開都河河谷);
白霫部:居鮮卑故地(今呼倫貝爾市、蒙古東部蘇赫巴託省,寘顏州),直京師東北五千裡,與同羅、僕固接,避薛延陀,保奧支水冷陘山。
俱羅勃部:亦稱掘羅勿部,故地相當今石勒喀河之北;
渾部:在諸部之最南(今蒙古烏蘭巴托市南方,皋蘭州)。
⑵.漠北鐵勒諸部羈縻都督府、州的建置:
東突厥汗國於唐貞觀四年(公元630年)滅亡後,唐朝扶持薛延陀部建立對漠北的統治。薛延陀汗國成為唐朝管理北疆漠北地域的藩屬實體。唐貞觀二十年(公元646年),薛延陀汗國解體,漠北鐵勒諸部向唐朝政府提出“乞置官司”的請求,遂在漠北正式建立羈縻都督府和羈縻州。
①唐武德元年至唐貞觀二十年初(公元618~627年)漠北鐵勒諸部:
入唐以後,漠北鐵勒諸部依舊被東突厥汗國役使。東突厥的始畢、處羅、頡利可汗頻繁徵調漠北鐵勒諸部兵馬,南擾中原地區。唐貞觀二年(公元628年),頡利可汗的無厭徵賦引起鐵勒諸部的不滿而武力反抗,接連擊敗前來鎮壓的突厥軍隊,致使突利可汗、欲谷設、拓設連吃敗仗。即所謂“頡利政亂,薛延陀與回紇、拔野古等相率叛之”。唐貞觀四年初(公元630年),唐朝軍隊平定東突厥汗國。從此,漠北鐵勒諸部擺脫了東突厥的統治。
還在唐貞觀二年(公元628年),漠北鐵勒諸部奮起反抗東突厥統治之際,唐朝在漠北冊封一個薛延陀汗國,管理漠北鐵勒諸部牧民。即“突厥北邊諸姓多叛頡利可汗,歸薛延陀,共推其俟斤夷男為可汗。夷男不敢當。上方圖頡利,遣擊將軍喬師望間道齎冊書拜夷男為真珠毗伽可汗,賜以鼓纛。夷男大喜,遣使入貢。建牙於大漠之北鬱督軍山下,東至靺鞨,西至西突厥,南接沙磧,北至俱倫水;回紇、拔野古、阿跌、同羅、僕骨、契苾、白霫諸部皆屬焉。”東突厥汗國於唐貞觀四年解體後,薛延陀汗國就成為唐朝管理北疆漠北地域的惟一藩屬國,鐵勒諸部牧民進入一個相對安定的時期。
但是,也有少數鐵勒部落度漠內遷。唐貞觀四年(公元630年)農曆3月,思結部四萬餘人在其酋長率領下度漠歸降。唐貞觀六年(公元632年)農曆11月,“契苾酋長何力帥部落六千餘家詣沙州降,詔處之於甘、涼之間,以何力為左領軍將軍。”而以契苾何力之弟沙門為賀蘭州都督府都督,率部落遊牧於甘州、涼州。唐貞觀十年(公元636年)農曆1月,原東突厥拓設——阿史那社爾率眾萬餘家歸降,唐太宗委任社爾為左驍衛大將軍,“敕處其部落於靈州之北,留社爾於長安,尚皇妹南陽長公主,典屯兵於苑內。”因阿史那社爾曾經“建牙於磧北,與欲谷設分統敕勒諸部,居官十年,未嘗有所賦斂”。依此判斷:遷居靈州北境的拓設部眾應包括一定數量的鐵勒人口。
唐貞觀十五年(公元641年)後,薛延陀貴族頻繁攻擊漠南地域的突厥諸部,引起北疆的激烈武裝衝突和局勢動盪。唐朝在漠南地區擊敗薛延陀武裝,並組織指向漠北的進攻。唐貞觀二十年(公元646年)農曆1月,夏州都督府都督喬師望、右領軍大將軍執失思力等大破薛延陀騎兵。後者“部內騷然矣”,部族間矛盾日益激化。所謂“薛延陀多彌可汗,性褊急,猜忌無恩,廢棄父時貴臣,專用己所親暱,國人不附,多彌多所誅殺,人不自安。”同年六月,唐朝政府軍在李道宗、阿史那社爾、執失思力、契苾何力等將軍指揮下自南向北分道並進,回紇、僕固、同羅諸部自北而南共攻之,擊殺多彌可汗。此役也,政府軍追擊薛延陀餘寇,“前後斬五千餘級,虜男女三萬餘人”。諸將“各遣使招諭敕勒諸部,其酋長皆喜,頓首請入朝……回紇、拔野古、同羅、僕骨、多濫葛、思結、阿跌、契苾、奚結、渾、斛薛等十一部各遣使入貢,稱‘……奴等各有分地,不從薛延陀去,歸命天子,願賜哀憐,乞置官司,養育奴等’。”唐太宗於是年農曆8~9月親赴靈州城(今寧夏吳忠),接見鐵勒諸部代表。由此,掀開了漠北鐵勒諸部歷史的新紀元。
②唐貞觀二十一年(公元647年)鐵勒諸部羈縻府州的建立及增置:
唐朝中央政府滿足漠北鐵勒諸部的強烈請求,於唐貞觀二十一年(公元647年)農曆1月正式建立漠北地域的都督府和州兩級行政單位。唐貞觀二十年(公元646年)農曆12月,漠北鐵勒十二部酋長親赴京師長安城,朝覲皇帝。唐太宗“賜宴於芳蘭殿”,盛情款待各部首領。並命令職能機構對他們在京期間的生活給予周全的安排,即“命有司厚加給待”。史載來到京師長安城朝覲皇帝的鐵勒十二部首領是:回紇俟利發吐迷度、僕骨俟利發歌濫拔延、多濫葛俟斤末、拔野古俟利發屈利失、同羅俟利發時健啜、思結酋長烏碎,以及渾、斛薛、奚結、阿跌、契苾、白霫諸酋長。
經過近一個月的醞釀、斟酌、查考、定名和協調,唐朝政府於次年正月作出決定,建立漠北鐵勒諸部所在地域的行政管理實體。即六個都督府級政區、七個州級政區,共計十三個行政單位。依據唐太宗皇帝的詔令,以回紇部置瀚海都督府、僕骨部置金微都督府、多濫葛部地置燕然都督府、拔野古部置幽陵都督府、同羅部置龜林都督府、思結部置盧山都督府;以渾部置皋蘭州、斛薛部置高闕州(永徽元年更置稽落州,三年廢之)、奚結部置雞鹿州、阿跌部置雞田州、契苾部置榆溪州、思結別部(阿布思部)置蹛林州、白霫部置寘顏州。詔書同時宣佈,“各以其酋長為都督、刺史,各賜金銀繒帛及錦袍”。
漠北行政區劃方案公佈伊始,鐵勒諸部首領都非常高興,皆歡呼鵲躍,歌舞於長安街衢。正如史載“敕勒大喜,捧戴(冠袍)歡呼拜舞,宛轉塵中。”
為慶賀北疆漠北地域府州兩級行政建制的成立,唐太宗特在天成殿大擺宴席,招待鐵勒諸部首領,設十部樂而同慶。並批准諸部酋長提出的三項建議,其一是“請予回紇以南、突厥以北開一道,謂之參天可汗道,置六十八驛,各有馬及酒肉,以供過使”。其二是“歲貢貂皮以充租賦”。其三是“仍請能屬文之人,使為表疏”。隨後,逐一得到落實。從此,“於是北荒悉平”,“豈如今日綏之以德,使窮髮之地盡為編戶乎”,漠北鐵勒諸部生活地帶成為唐朝直轄領土。
此後幾年間,漠北地域的羈縻府州續有增設。唐貞觀二十一年(公元647年)農曆8月,骨利幹部遣使歸降。唐朝“以骨利幹部為玄闕州,拜其俟斤為刺史”。骨利幹部遊牧於瀚海之北(今俄羅斯貝加爾湖),史稱:“骨利幹於鐵勒諸部為最遠,晝長夜短,日沒後,天色正曛,煮羊脾適熱,日已復出矣。”農曆10月,奴剌部啜匐俟友帥其所部萬餘人內附。
唐貞觀二十二年(公元648年)農曆2月,唐朝政府在結骨部地區建置堅昆都督府,委任結骨部俟利發失缽屈阿棧為右屯衛大將軍、堅昆都督。以堅昆府隸於燕然都護府。史稱:“結骨自古未通中國,聞鐵勒諸部皆服,農曆2月,其俟利發失缽屈阿棧入朝。其國人皆長大,赤發綠睛,有黑髮者以為不祥……失缽屈阿棧請除一官,‘執笏而歸,誠百世之幸’。”與此同時,唐朝政府又以阿史德時健俟斤部落置祁連州,隸於營州都督府。是年農曆3月,唐朝政府又析“分瀚海都督(管內)俱羅勃部(亦作掘羅勿部),置燭龍州”。農曆6月,唐朝政府“以白霫別部為居延州”。
唐貞觀二十三年(公元649年)農曆1月,以拔悉密部落置新黎州,任其吐屯肥羅察為刺史。
唐高宗永徽元年(公元650年)農曆9月,安置車鼻可汗餘眾(葛羅祿)於鬱督軍山,置狼山都督府,以統之。先前逃逸的薛延陀首領率殘部歸降,唐朝政府置溪彈州,以安恤之。經過五年多的流竄之後,另一薛延陀殘部於唐永徽三年(公元652年)農曆6月歸降,唐朝政府“發薛延陀餘眾渡河,置祁連州以處之”。
到了唐永徽三年(公元652年)農曆6月,除薛延陀部的祁連州南遷渡河,隸於靈州都督府;阿史德時健部的祁連州隸於營州都督府之外;薛延陀部的溪彈州、骨利幹部的玄闕州(龍朔中更名餘吾州)、結骨部的堅昆都督府、俱羅勃部的燭龍州、白霫別部的居延州、拔悉密部的新黎州、車鼻可汗餘眾(實為葛邏祿部)的狼山都督府,共有兩個都督府、五個州,均分佈在漠北地域。通前總計,在漠北建置八個都督府、十二個州。
此外,唐貞觀六年(公元632年)農曆11月,建置在河西涼州的契苾部落的賀蘭都督府,尚未計入在內。
③燕然都護府的成立及職能:
唐貞觀二十一年(公元647年)四月,唐朝政府在漠南的“古單于臺”(今內蒙古烏拉特中旗南部狼山山區)建立燕然都護府,詔命揚州都督府司馬李素立,擔任燕然都護府都護。燕然都護府的職掌是“統瀚海等六都督府、皋蘭等七州”。史載:李素立出任燕然府都護,對鐵勒諸部“撫以恩信,夷落懷之,共率馬牛為獻;素立唯受其酒一杯,餘悉還之”。因此深受敬重。隨著漠北地域羈縻府州的增置,其統管的府州數量也在增加。
迄唐永徽三年(公元652年)農曆6月,燕然都護府下統府州之數增加兩個都督府、五州,加上其他十三個府州,共計八個都督府、十二個州。
⑶.唐朝前期漠北鐵勒諸部及其府州的移徙:
唐永徽四年(公元653年)以後,鐵勒族若干部落隨形勢的變化而分別度漠南遷,其羈縻行政機構也隨之移徙,甚至自行廢止。
到了唐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南遷的鐵勒部落主要分佈在河東、關內和隴右三道之境,羈縻府州也主要移入上述三區。
①唐永徽四年至垂拱元年(公元653~685年)的鐵勒諸部羈縻府州:
唐永徽四年(公元653年)以後的三十餘年間,磧北地域雖曾出現過短時的動亂,但政治形勢基本穩定。
唐開耀元年(公元681年)農曆7月,薛延陀各部牧人相繼來降,唐朝政府整合薛延陀諸部,建置達渾都督府及管內五州(姑衍州、步訖諾州、溪彈州、鶻州、低粟州,祁連州可能在是時撤銷),安置在“河曲”夏州都督府夏州寧朔縣地界。
在此還需指出,在史籍《舊唐書·地理志》中記載:“唐貞觀二十年,鐵勒歸附,於靈州界置皋蘭州、高麗、祁連三州,並屬靈州都督府。唐永徽元年,廢皋蘭等三州。”無論三個州的建置之地、時間和廢年,都非史實,不可採信。
因為,在薛延陀一支殘部所在地建置祁連州,是在唐永徽三年(公元652年)。而皋蘭州,是唐貞觀二十一年(公元647年)建立於漠北的鐵勒族渾部的世居地。至於“高麗州”,有記載為斛薛部所在地。
及至唐武則天垂拱元年(公元685年)農曆6月,受突厥叛亂勢力的迫脅與煽誘,同羅(龜林都督府)、僕固(金微都督府)等部落亦叛。唐朝政府遣左豹韜衛將軍劉敬同徵發河西騎士,“特敕左補闕喬知之攝侍御史,護其軍事”,出居延海(今內蒙古額濟納旗境)以討之。擊潰同羅、僕固等部叛眾後,因磧北形勢不穩,遂“敕僑置安北都護府於同城,以納降者。”此後,漠北鐵勒諸部牧民追隨安北都護府,接踵南遷,進入居延海綠洲及河西走廊甘、涼二州之境。史載:“以同城權置安北府。此地逼磧南口,是制匈奴要衝,國家守邊,實得上策。臣在府日,竊見磧北歸降鐵勒(原文誤作突厥)已有五千餘帳,後之來者,道路相望。又甘州先有降戶四千餘帳,奉敕亦令同城安置。”是年,鐵勒九姓的一些部落取道居延海附近南遷河西,於此可見一斑矣。其時,究竟有哪些部落追隨安北府南遷了呢?據史籍《舊唐書·地理志》、《新唐書·地理志》中記載:渾部(皋蘭都督府,初作皋蘭州)、思結部(盧山都督府)、契苾部(賀蘭州都督府)、回紇部(瀚海都督府)、思結別部(亦稱阿布思部,蹛林州)以及部落名稱失傳的金水州,追隨安北府度磧南移至河西地區。正如史籍《資治通鑑》中記載:“初,突厥默啜之強也,迫奪鐵勒之地,故回紇、契苾、思結、渾四部度磧,徙居甘、涼之間,以避之。”
②垂拱二年至唐開元四年間(公元686~716年)部分鐵勒羈縻府州的南遷:
唐開元元年(公元713年),控制漠北地域的突厥叛亂集團內部矛盾激化。此時,鐵勒若干部落南遷至靈州之境。包括多濫葛部的燕然州(即燕然都督府的降級與更名)、奚結部的雞鹿州、阿跌部的雞田州、俱羅勃部的燭龍州,僑居靈州的回樂、溫池二縣地界。以及一些渾部牧民組成的東皋蘭州(僑治鳴沙縣)、佚名部落的燕山州溫池縣(今寧夏吳忠)。據史籍《舊唐書·地理志》中記載:“唐開元初年,復置東皋蘭、燕然、燕山、雞田、雞鹿、燭龍等六州,並寄靈州界,屬靈州都督府。”
唐開元三年(公元715年)農曆1月,西突厥十姓降者前後達萬餘帳。同時,突厥首領默啜之子婿——原高麗莫離支高文簡為首的高麗餘眾、鐵勒跠跌部(即阿跌部)都督跠跌思泰亦率部眾自突厥來降(按:唐貞觀二十一年在阿跌部置雞田州,已移至靈州地界。此當是另一支阿跌部落,何時置為都督府,史書失載),“制皆以河南地處之”。河南地,即“河曲”之地,相當今內蒙古鄂爾多斯高原和後套平原。同年秋天,思結部(此乃思結別部,即阿布思部)也在首領——九姓思結都督府都督磨散帶領下,南遷降附(按:思結別部於唐貞觀二十一年置蹛林州,是時早已移至甘涼之地,此當是另一支思結部落),唐朝政府“悉除官遣還”,遊牧在中受降城之傍。
唐開元四年(公元716年)農曆6月,鐵勒九姓的拔野固部襲斬突厥可汗默啜,來獻。是“時,默啜北擊拔野固,大破之於獨樂水,恃勝輕歸,不復裝置,遇拔野固迸卒頡質略,自柳林突出,斬之。時大武軍子將郝靈荃奉使在突厥,頡質略以其首歸之,與偕詣闕,懸其首於廣街。”此後,“拔野固(幽陵都督府)、回紇、同羅(龜林都督府)、白霫(寘顏州)、僕固(金微都督府)五部皆來降,置於大武軍北”。除回紇只是其部分人口之外,其他四個部落隨即居於今山西北部,即“散居太原以北”。然而同年九月,先年安置在“河曲”的跠跌思泰、阿悉爛等部降戶復叛,欲歸突厥叛首毗伽可汗,先後擺脫幷州都督府長史王方慶、郭知運等將的攔截,叛歸漠北。
③唐開元五年至唐天寶四載(公元717~745)間部分鐵勒羈縻府州的移徙:
唐開元六年(公元718年)農曆2月,唐朝政府“移蔚州橫野軍于山北,屯兵三萬,為九姓之援。以拔野固都督頡質略、同羅都督毗伽末啜、白霫都督比言、回紇都督夷健頡利發、僕固都督曳勒歌等各出騎兵,為前後左右軍討擊使,皆受天兵軍(大使)節度。有所討捕,量宜追集;無事務歸部落營生,仍常加存撫。”不難看出,五個鐵勒部落首領均被委任為都督府都督。其後,僕固部在都督勺磨率領下西遷“河曲”北部,其他鐵勒部落也有進入河曲者,“及跠跌部落散居中受降城側”,從事畜牧業。其後遷居夏州朔方縣界,出現了僕固州都督府(僕固部)、寧朔州都督府(部落不詳)、安化州都督府(部落不詳)。而拔野固、同羅、白霫、回紇諸部仍留居“在大同軍、橫野軍之側”。阿布思部(思結別部)也於唐開元三年(公元715年)秋天度漠南遷,遊牧在中受降城側近。
唐開元十五年(公元727年)農曆9月,河西涼州都督府的鐵勒四部出現動亂。移居甘、涼諸州的鐵勒部落——回紇、契苾、思結、渾四部,早在武則天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就因突厥默啜“迫奪鐵勒之地”,離開漠北而南遷河西走廊。至此時,河西節度使王君誣陷“四部難制,潛有叛意”,於是,瀚海府大都督回紇承宗流放瀼州、皋蘭州刺史渾大德流放吉州、賀蘭府都督契苾承明流放藤州、盧山府都督思結歸國流放瓊州。唐朝政府任命回紇部另一酋長伏帝難為瀚海府大都督。回紇承宗被流放後,其族子瀚海府司馬回紇護輸糾合黨眾,為承宗報仇,在甘州城南的筆驛埋伏,襲殺河西節度使王君。
此後,回紇部徙返漠北地域遊牧,與唐朝中央政府依舊保持政治隸屬關係。唐開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農曆7月,突厥叛亂首領登利可汗去世後,其內部爭權鬥訌。唐玄宗“上以突厥內亂,癸酉,命左羽林將軍孫老奴招諭回紇、葛邏祿、拔悉密等部落”。至唐天寶元年(公元742年)農曆8月,回紇等三部聯兵,“共攻突厥骨咄葉護,殺之。共推拔悉密酋長為頡跌伊施可汗,回紇、葛羅祿自為左、右葉護。突厥餘眾共立判闕特勒之子為烏蘇米施可汗,以其子葛臘哆為西殺……朔方節度使王忠嗣盛兵磧口以威之,烏蘇懼,請降,而遷延不至。忠嗣知其詐,乃遣使說拔悉密、回紇、葛邏祿使攻之,烏蘇遁去。忠嗣因出兵擊之,取其右廂以歸。”此時,鐵勒九姓的同羅部在首領阿布思率領下,度磧南遷歸唐(按:這支同羅部落與唐開元四年遷至大武軍側近的同羅有別)。對於阿布思的歸降,“上厚禮之,賜姓名‘李獻忠’,累遷至朔方節度副使,賜爵‘奉信王’”。同年,相次降唐的還有突厥西殺葛臘哆等突厥貴族,及其部眾千餘帳。回紇葉護骨力裴羅遣使入貢,唐朝政府贈爵奉義王。
唐天寶三年(公元744年)農曆8月,拔悉密攻斬突厥之烏蘇可汗,傳首京師。“於是突厥大亂,敕朔方節度使王忠嗣出兵乘之。至薩內河山,破其左廂阿波達乾等十一部,右廂未下。”值此突厥勢力衰微之際,鐵勒回紇部在唐朝政府支援下始在漠北地域確立其統治地位。史稱:“會回紇、葛邏祿共攻拔悉密頡跌伊施可汗,殺之。回紇骨力裴羅自立為骨咄祿毗伽闕可汗,遣使言狀;上冊拜裴羅為懷仁可汗。於是,懷仁南據突厥故地,立牙帳於烏德犍山,舊統藥邏葛氏等九姓,其後又並拔悉密、葛邏祿,凡十一部,各置都督。每戰,則以二客部為先。”於是,在唐朝的支援下,藩屬回紇汗國成為統治漠北地域的政治實體。直到公元九世紀中葉,回紇汗國解體。
唐天寶四年(公元745年)農曆1月,回紇懷仁可汗最終殲滅突厥殘餘勢力,“擊突厥白眉可汗,殺之,傳首京師。突厥毗伽可敦帥眾來降。於是,北邊晏然,烽燧無警矣”。“回紇斥地愈廣,東際室韋,西抵金山,南跨大漠,盡有突厥故地。懷仁卒,子磨延啜立,號葛勒可汗。”
④唐天寶五年迄安史之亂間(公元746~756)鐵勒羈縻府州的流徙與廢罷:
唐天寶五年(公元746年)之後,遷居漠南的鐵勒諸部仍保持羈縻府州建制。此期,鐵勒的同羅部分為兩支,即阿布思系同羅、河東北部同羅。
唐天寶八年(公元749年)農曆5月,同羅部由酋長阿布思(李獻忠)統領參加攻取吐蕃石堡城的戰役。阿布思(李獻忠)於唐天寶元年歸降後,官至朔方節度副使,史稱“獻忠有才略,不為安祿山下,祿山恨之。”
唐天寶十一年(公元752年)農曆3月,安祿山“至是,奏請李獻忠帥同羅數萬騎,與之俱擊契丹。獻忠恐為祿山所害,白留後張,請奏留不行,不許。獻忠乃帥同羅部大掠倉庫,叛歸漠北。祿山遂頓兵不進。”阿布思系同羅從此復遷回漠北。
至唐天寶十二年(公元753年)農曆5月,阿布思被回紇攻破,失眾,“安祿山誘其部落而降之,由是祿山精兵,天下莫及”。阿布思本人則於同年農曆9月被北庭節度使程千里擒獲。
唐天寶十三年(公元754年)農曆3月,阿布思被押送至京師,“獻於闕下”,斬之。而河東北境的同羅部(亦包括該地鐵勒九姓的其他部落),自唐天寶十年(公元751年)農曆2月安祿山兼任河東節度使後,被其控制。史稱:安“祿山養同羅、奚、契丹降者八千餘人,謂之‘曳落河’,‘曳落河’者,胡言壯士也。及家僮百餘人,皆驍勇善戰,一可當百。”因此,這兩支同羅人後參加安史之亂,成為叛軍的重要力量。
其他的鐵勒部落則忠於唐室,為唐朝政治和軍事的鞏固、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例如:遷居河西的渾部始終效忠唐朝政府。唐天寶十三年(公元754年)農曆3月,皋蘭都督府都督(唐開元十五年前為皋蘭州)渾惟明,因軍功加授雲麾將軍(武散官,從二品上)。唐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農曆11月,安祿山發動叛亂,渾釋之時任朔方軍右武鋒使,追隨節度使郭子儀東征,攻拔靜邊軍城、馬邑城,開東陘關。而僕固部出身的僕固懷恩時任左武鋒使,也參與東征。史稱:僕固“懷恩,哥濫拔延之曾孫也,世為金微都督。釋之,渾部酋長世為皋蘭都督。”渾釋之之子、中郎將渾鹼在“九門城之戰”中射殺叛將李立節。僕固懷恩則是唐肅宗、唐代宗時期的著名軍事將領。
⑤安北都護府的移徙及管理職能的變化:
作為唐朝北疆漠北地域的高階軍政管理機關,安北都護府在其存在期間曾經三更其名、八遷其治。安北都護府起初稱“燕然都護府”,建立於唐貞觀二十一年(公元647年)農曆4月,以統管磧北地區的六府七州。其治所在“故單于臺”(今內蒙古烏拉特中旗駐地西南、狼山北麓),即方誌《元和郡縣圖志》中記載:“張仁願於景龍二年所筑西受降城東北四十里處。”
唐龍朔三年(公元663年)農曆2月,燕然都護府自磧南“故單于臺”遷往磧北的回紇部居地,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國哈爾和林西北、鄂爾渾河西側。因在回紇部建立的政權機關稱作“瀚海都督府”,燕然都護府作為上級政府既已遷來此地,依照以駐地的名稱作為自身專名的原則遂改稱:“瀚海都護府”。此乃北疆漠北最高軍政機關的第一次更名。瀚海都護府仍舊管轄磧北的鐵勒九姓及其他部族之地。
唐總章二年(公元669年)農曆8月,瀚海都護府再度更名為:“安北都護府”。此乃第二次更改其名稱,安北之名遂於此年起用。安北府仍舊以回紇部的瀚海都督府為治所。
唐垂拱元年(公元685年年),安北都護府自磧北迴紇部向南遷至同城鎮(今內蒙古自治區額濟納旗駐地西南五百餘里、額濟納河古河道)。當時,鐵勒九姓的回紇、思結、契苾、渾諸部追隨安北府南遷,進入磧南的甘、涼二州地界。安北府其時主要管理遷入河西一帶的鐵勒諸部,並與留在磧北的其他蕃部保持聯絡。
唐長壽二年(公元693年),安北都護府撤離同城鎮,再度向南遷至“甘州刪丹縣西南九十里西安城”。西安城,故址在今山丹縣西南。
唐景龍二年(公元708年),安北府由西安城向東北遷入新竣工的西受降城(今內蒙古烏拉特中旗南境的奮鬥古城)。
唐開元十年(公元722年),安北都護府再度由西受降城移至中受降城(今包頭市南、黃河北岸的敖陶窯古城)。
唐天寶八~十四年(公元749~755年),安北都護府先後移駐橫塞軍城、天德軍城。據方誌《元和郡縣圖志》中記載:唐天寶八載,朔方節度使張齊丘在木剌山可敦城創立橫塞軍(故城在今內蒙古烏拉特中旗溫根鎮南),遂遷安北都護府治此。橫塞軍使郭子儀兼任安北府副都護,處理府中常務;都護一職仍由朔方節度使擔任。時過五年的唐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北府隨著橫塞軍移至大同川西岸新建的軍城——天德軍城(今內蒙古烏拉特前旗北部烏梁素海東緣土城子古城)。
唐至德二載(公元757年),安北府改稱:“鎮北都護府”。此乃其第三次改名。
唐乾元中期(公元758~760年),鎮北都護府又隨天德軍使遷回西受降城,其所屬軍馬則“權置永清柵(今內蒙古烏梁素海東南岸)”。是時,鎮北府已有名無實,“都護”僅具虛銜而已。安史之亂後,節度使司體制已推廣至全國各地,原有的都督、都護府建制則失去其主導地位。鎮北都護府也不例外。到了唐興元元年(公元784年),鎮北都護府就最終被撤銷。
綜上可知,唐永徽四年~唐天寶十四年間,漠北鐵勒諸部羈縻府州隨部落各自南遷,分佈在隴右、關內和河東三道北部。回紇(瀚海都督府)、契苾(賀蘭都督府)、思結(盧山都督府)、渾部(皋蘭都督府,初為皋蘭州)四部徙居隴右道的甘、涼之間;薛延陀(達渾都督府)、跠跌(阿跌部,跠跌都督府,初為雞田州)、思結別部(阿布思部,蹛林都督府,初為蹛林州)、僕固(金微都督府)、同羅(阿布思系)五部亦曾移至關內道北部;拔野固部(幽陵都督府)、回紇別部(回紇都督府)、同羅部(龜林都督府)、白霫部(延州都督府)、僕固部(金微都督府,後移往關內道)四部則遷入河東道北境(僕固部除外)。安北都護府曾三更其名,梗概如下:燕然都護府(公元647~662)→瀚海都護府(公元663~669年)→安北都護府(公元669~757年)→鎮北都護府(公元758~784年)。以“安北都護府”之名沿用達八十八年,故常以“安北府”稱道。
安北都護府治所八次遷徙,次序如下:故單于臺→回紇部(瀚海都督府駐地)→同城鎮→西安城→西受降城→中受降城→橫塞軍城→天德軍城→西受降城。安北都護府的職權在第四次遷治前處於全盛期,安史之亂後則為衰亡期,至唐興元元年(公元784年)廢黜終止。
【郡望堂號】
郡望
河南郡:秦朝時期名為三川郡。西漢高祖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為河南郡,治所在雒陽(今河南洛陽),其時轄地在今河南黃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雙洎河、賈魯河上游地區及黃河北部原陽縣一帶地區,下轄二十二縣,大致相當於今河南省孟津、偃師、鞏義、滎陽、原陽、中牟、鄭州、新鄭、新密、臨汝、汝陽、伊川、洛陽等縣市一帶。東漢時期既都洛陽,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長吏不稱太守而稱尹。隋朝初年河南郡被廢黜,後又復為豫州河南郡。唐朝時期為洛州河南府,其轄境都遠小於漢朝時期的河南郡。元朝時期為河南路,明、清兩朝時期均為河南府。民國時期建為河南省,一直延續至今。
堂號
河南堂:以望立堂。
字輩
(暫缺)
【楹聯典故】
七言通用聯
咸寧王果成良將;
朔方軍累立戰功。
——佚名撰渾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代將領渾瑊,本名日進,先世為鐵勒族渾部,蘭州人,世代為將領。他十餘歲人朔方軍,代宗時,跟從郭子儀擊退吐蕃貴族侵擾,升至左金吾衛大將軍。建中年間,朱泚叛亂,佔據長安,他保護德宗,堅守奉天,後相繼平定了朱泚、李懷光叛軍,官檢校左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宰相),兼行營兵馬副元帥,封咸寧郡王。為人謙虛謹慎,雖位極將相,卻從不恃功傲物。下聯典指渾瑊的父親渾釋之,唐代將領。世代為蘭州都督,後從朔方軍,多立戰功,官至開府儀同三司,封寧朔郡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