斛斯氏起源及歷史

斛斯姓圖騰_斛斯氏圖騰

斛斯姓圖騰(斛斯氏圖騰)

  斛斯姓是中華少數民族的一個姓氏,讀音作hú sī(ㄏㄨˊ ㄙ)。源於鮮卑族,出自古鮮卑族斛斯部族,屬於以部族名稱漢化為氏。《鄭通志·氏族略》鄭樵注云:“其先居廣牧,世襲莫弗大人,號斛斯部,因氏焉。”後大多漢化省文簡改為單姓斛氏,逐漸融入漢族。

【得姓始祖】

  斛斯足:(生卒年待考),鮮卑族,又名斛斯敦,廣牧富昌人(今內蒙古準格爾旗沙圪堵古城,一說河南洛陽)。他改姓為斛斯氏,為斛斯氏鼻祖、斛氏鼻祖之一。

【起源源流】

  單一源流

  源於鮮卑族,出自古鮮卑族斛斯部族,屬於以部族名稱漢化為氏。

  據史籍《姓氏考略》記載:斛姓為斛律、斛斯等複姓所改。按斛律、斛斯,均為南北朝時期北郡方少數民族之姓氏。

  “斛斯”,為古鮮卑語對斛斯山的稱謂。“斛斯山”即著名的終南山,在漢史中亦稱太一山、地肺山、中南山、仙都山、周南山等等,簡稱南山,是中國大陸整個秦嶺山脈中的一段。斛斯山西起武功,東至藍田,千峰疊翠,景色幽美,素有“仙都”、“洞天之冠”和“天下第一福地”的美稱。

  南北朝時期,遷居於終南山一帶的鮮卑族人首領,便將自己的部族改稱為斛斯部,自己先江姓名改稱為斛斯·足,取“徵始斛斯足下”之意,孕意自己的部族要從終南山腳下開始興旺發達,此後始有斛斯氏,後大多漢化省文簡改為單姓斛氏,逐漸融入漢族,世代相傳至今。

【遷徙分佈】

  斛斯氏是古代北方少數民族的一個姓氏,出自古鮮卑族斛斯部族,後改為斛氏。姚薇元考證,斛薛、斛粟、斛斯同出一源,後世因異譯而分為三姓。今大多改為單姓斛氏,逐漸融入漢族。

【郡望堂號】

  郡望

  洛 陽:亦稱洛陽郡。戰國時期秦國的秦襄王置洛陽縣,該縣以在洛水之陽而名,屬於三川郡。西漢時期為河南郡治。東漢時期建為都城。三國的曹魏及後來的西晉、北魏、五代後唐皆建都於此,南北朝時期東魏置郡,故城轄地在今河南省洛陽市白馬寺東漢水北岸。隋、唐兩朝,洛陽故城轄地達今韓國漢城市以西九公里處,大周王朝的武則天曾以洛陽為都城達十四年。由於新莽、唐朝、五代後粱、後晉、後漢、後周、北宋、金國也都以洛陽為陪都,故而多稱洛陽為“六朝古都”。

  朔 州:朔州歷史久遠,戰國時期屬於趙國,秦、漢朝時期改置為馬邑縣,隸屬雁門郡。漢高祖七年(辛丑,公元前200年)韓王信徙都於此,漢高祖十一年(乙巳,公元前196年)復為縣。北周時置朔州總管府。明清時朔州屬大同府。民國元年(壬子,公元1912年)置朔州縣,屬雁門道。1949年屬察哈爾省,1952年劃歸山西省雁北專區。1988年3月24日,國務院批准撤銷朔縣、平魯縣,設立朔州市(地級)和朔州市朔城區、平魯區,將雁北地區的山陰縣劃歸朔州市管轄。1993年6月25日,國務院(國函[1993]93號)批覆:撤銷雁北地區;將原雁北地區管轄的懷玉、右玉、應縣三縣劃歸朔州市管轄。

  堂號

  洛陽堂:以望立堂。

  朔州堂:以望立堂。

  字輩

  (暫缺)

【楹聯典故】

  (暫缺)

補充糾錯
上一姓氏:
下一姓氏: